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论朗香教堂 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朗香教堂何以令人产生强 烈印象二、朗香教堂是如何构思出来 的三、从走向新建筑到走向朗香四、再领风骚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4)
朗香教堂是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代表作品,其以独特质朴的造型和精妙多变的用光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文章通过对朗香教堂光环境的分析,总结出大师对自然漫射光的独到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3.
古月炜 《建筑师》2007,(6):69-72
本文着眼于体验视角,分析光的教堂与朗香教堂中各存在主体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各存在主体分别对应的空间形态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两组关系之间的关联:进而通过对朗香教堂空间形态结构的图式分析,透过形态表象的差异,揭示光的教堂在空间形态结构方面与朗香教堂的关联性;从一侧面展示当代教堂建筑形态生成的某些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4.
朗香教堂座落在法国南部的小城市贝尔福附近,为对其进行探访,我们先从贝尔福乘公共汽车到朗香。再从朗香沿山路步行约30分钟左右,来到朗香教堂所处的山丘脚下。 朗香教堂建于1955年,是建筑家勒·柯布西耶晚年时期的著名作品。从平面上看,建筑的内部空间大约控制在25 m×13.1m的范围里。作为建筑最高部分的塔,其高度大约是22.9 m. 从朗香教堂所处的山丘脚下是一个向上的通往教堂的坡道,沿此坡道向上攀登,由于周围树木和建筑物的遮挡,并不能立刻看到教堂。然而越是如此,就越在脑海里膨胀着一种马上想看到的期待…  相似文献   

5.
朗香教堂由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设计建造,它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具表现力的建筑。本文以朗香教堂为例,深刻剖析董豫赣对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光线处理手法的解读,从而理解董豫赣在建筑设计中对光线的处理方法,以此探究建筑中光线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6.
赵有良 《山西建筑》2010,36(21):16-18
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勒.柯布西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朗香教堂从平面、形体、空间三个方面进行了辩证分析,阐明了朗香教F堂其多变、新奇的非理性成分,指出将其称为存在主义的建筑或建筑艺术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7.
近日,一项在朗香教堂周边增建接待服务设施的新工程引起了法国各界的高度关注。受高地圣母院(Notre—Dame de Haut,又称朗香教堂)委托,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伦佐·皮阿诺(Renzo Piano)与法国景观建筑师米歇尔·顾海尔(Michel Corajoud)为朗香教堂设计了一处接待中心、一座小礼拜堂以及一个修女宿舍,原有接待中心将被拆除。  相似文献   

8.
张小迪  王远涛 《山西建筑》2007,33(25):62-63
通过对郎香教堂的空间设计、形体设计和质感、细部的装饰和色彩处理以及光和影在朗香教堂中的运用的审美浅析,从而使人们更加了解朗香教堂的审美特性以及勒·柯布西耶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9.
<正>教堂,是被誉为"上帝之家、天堂之门"的地方。教堂建筑常见于西欧众多国家的闹市中心,几乎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教堂以其极富历史与艺术价值的建筑形式向人们展现着城市与宗教的发展与变迁。宣扬基督教精神的同时,这些令人惊叹的建筑也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美学的最集中体现和最高代表。抱着对宗教精神的敬畏和对现代美学的追求,不少建筑师都曾涉足教堂的设计: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迈耶的千  相似文献   

10.
论朗香教堂(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从走向新建筑到走向朗香 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即从较大 的时空范围来考察朗香教堂的出 现 70年前,勒柯布西耶在他参与编辑的法国《新精神》杂志上发表一系列关于建筑的论文,并于1923年结集出版,题名《走向一种建筑》(Vers une architexture),英译本题名《Towards the New Architecture》,译者加上了一个“New”字,中文译本  相似文献   

11.
结合历史变迁,介绍了青岛圣弥爱尔教堂,研究了该教堂的平面布置及其立面风格,探讨了教堂的室内空间及装饰,对该教堂的建筑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就教堂的保护发表了看法,以促进教堂建筑的研究保护。  相似文献   

12.
评析光之教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彦峰  张小迪 《山西建筑》2009,35(27):43-44
对光之教堂进行了简单介绍,分析了光之教堂的空间设计、形体设计、细部装饰和色彩处理,研究了光和影在光之教堂中的运用,以提高人们对光之教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陈设  陶韬 《江苏建筑》2011,(6):4-5,26
文章试图从纷繁复杂的后现代现象中,探讨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的实质。并从后现代哲学的语境分析了后现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关系。在后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上.预示了后现代建筑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4.
江北天主教堂属于较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是西方建筑文化在宁波的移植和渗透。受本土文化的影响,江北天主教堂建筑也融合了本土传统建筑的许多成份,成为一种西式建筑形式与本土建筑技术结合而成的新的建筑体系,对宁波近代传统建筑的转型有着促进作用。本文以江北天主教堂创建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从教堂的平面形式、内部空间、外部造型及结构技术等方面论述宁波江北天主教堂的建筑特色及其所具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重估后现代:城市设计与后现代哲学状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成仁 《规划师》2002,18(6):14-20
考察了后现代城市设计的哲学背景、思想内涵及理论实践特征,揭示了后现代城市设计与现代城市设计的连续、反叛、断裂和超越的内在关系及其自身发展变化的动力本质。揭示了后现代城市设计的积极和消极方面。作者认为后现代城市设计表现为三种基本倾向,即解释学倾向,解构倾向和建构倾向,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周进 《新建筑》2014,(4):112-115
介绍了上海近代教堂主要的平面形制,阐释了这些平面形制的变迁历程,尤其是从拉丁十字向巴西利卡的转变,以及后者最终成为最主要的平面形制的动因。进而又介绍了巴西利卡在近代上海的地域性特征和转变,尤其是如何针对基地的不同情况对巴西利卡进行调整,以协调功能与形式的矛盾,并最终呈现出地域化的教堂特征。  相似文献   

17.
单军  吴艳  冯晓波 《华中建筑》2012,30(6):157-161
该文以滇西北偏远地区不同民族聚居地天主教堂的形成和演变问题为引导,选取云南滇西北迪庆州德钦县燕门镇茨中天主教堂、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重丁天主教堂和贡山县棒当乡迪麻洛村白汉洛天主教堂作为典型案例比较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文章对比分析了三个教堂在天主教传统及教规、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与艺术层面的异同,总结出影响偏远地区教堂建筑的三类因子:I类-“人-神”相关的文化传统因子;Ⅱ类-“人-地”相关的地区性因子和Ⅲ类-“人-人”相关的民族性因子。  相似文献   

18.
韩冰  唐潭 《城市建筑》2014,(21):43-43
后现代城市主义在天津市的的规划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笔者提取了文脉主义和公众参与两个分支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后现代城市主义所带来的利弊。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剖析,揭示了后现代城市主义的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interplay of elaborate light and sound technologies used in the worship services of Lakewood Church in Houston, Texas. During the renov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hurch venue from former basketball stadium to church auditorium, the church hired professional companies to design and outfit the huge 16,000 seat auditorium in order to create a worship space, which simultaneously is meant to serve as a meeting space for the congregation and as an intimate place for a personal encounter with God. Worship services at Lakewood Church are multi-sensory events in which lights on the ceiling, in the auditorium, and on stage interplay with sound, vision, and space in order to structure the worship service and to mediate divine presence.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fieldwork data acquired on site and textual data drawn from portfolios of the technological companies involved in the reconstruction and outfitting of the church auditorium. I argue that despite the capaciousness of the space an atmosphere of intimacy is created through a specific lighting scheme that departs from traditional church lighting practices.  相似文献   

20.
The Michaelis church in Hildesheim – preserva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The church of the former Benedictine abbey St. Michael in Hildesheim is considered as an outstanding building of the Ottonic architecture and was registered in 1985 into the list of the UNESCO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The church – its foundation is dated with the year 1010 – which bishop Bernward (993–1022) let establish, and which was inaugurated by him in the year 1022 – briefly before his death –, has an interesting structural past. Ground problems with the consequence of partial collapses as well as building maintenance lacking over centuries require at present a fundamental anamnesis, evaluation of the existing state and the planning of a lasting restoration of that important Romanic chu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