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八例膀胱癌手术标本,经扫描电镜观察,见到粘膜表面呈结节状隆起,结节间的部分上皮细胞扁平,表面有极短小的微绒毛,边界清楚(图1)。结节表面的细胞有如胡乱堆砌在一起的鹅卵石一样,细胞呈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球形,有的细胞表面密集很长的微绒毛,微绒毛形状复杂,末端还可呈杵状(图2、3)。有的细胞仅有短小的微绒毛,有的细胞表面则具有各种形状的微褶(图4)。各型细胞的数目不一。很多人都在膀胱癌及实验性诱发的膀胱肿瘤细胞表面看到复杂形状的长微绒毛,且细胞呈不规则的鹅卵石样排列。也有人认为肿瘤细胞在恶性变过程中,微绒毛会脱落丢失,形成表面光滑的细胞。关于微绒毛问题,尚有不同看法。我们在大部分病例中,都找到有长绒毛的细胞,在同一份标本中,往往能找到不同类型的细胞,这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环六亚甲基双乙酰胺(HMBA)诱导人肝癌SMMC-7721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核基质-中间纤维系统的构型变化.方法:应用选择性抽提整装光镜与电镜技术观察SMMC-7721细胞诱导前后其核基质-中间纤维系统的构型特征.结果:对照组SMMC-7721细胞中,核基质纤维与中间纤维具有数量较少、单丝纤维较少、分布不均匀、排列无序、核纤层较厚、与两类纤维联系不紧密等特点,其核区域内可见一至数个由少量纤维维系着的残余核仁;而在经HMBA诱导处理后的分化细胞中,两类纤维不仅数量增多、层次丰富、分布更为均匀、单丝成份增多,而且核纤层更加致密,呈现薄层均一结构并与两类纤维发生更为紧密的联系,形成较为规则的纤维网架体系,其残余核仁由更加丰富且呈放射状排列的纤维所维系.结论:HMBA诱导体外培养人肝癌SMMC-7721细胞分化过程中的核基质-中间纤维系统的构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癌细胞恶性表型逆转的重要形态和功能表现.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HL—60细胞的表面形态特征以及它们在诱导分化过程中的变化,我们应用扫描电镜技术,结合超薄切片和组织化学方法,对HL—60细胞的表面形态进行了观察分析。 HL—60细胞常规培养,部分细胞以终浓度为10~(-6)M的维生素A酸处理。在指定时间内,收集对照组与给药组的HL—60细胞,2.5%戊二醛固定。经锇酸—单宁酸—锇酸处理后,梯度乙醇脱水,CO_2临界点干燥,真空喷金。在日立S—450扫描电镜下观察。透射电镜标本制备和糖原的组织化学反应(PAS)按常规进行。扫描电镜下,HL—60细胞最明显的表面形态特征是绝大多数细胞(约占90%)具有丝状伪足。这种丝状伪足  相似文献   

4.
细胞连接在维持机体的正常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胃上皮细胞排列紧密,连接装置特别典型丰富,因此是研究紧密连接结构的较好材料。本文初报了黑斑蛙胃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形态结构。黑斑蛙采自成都平原。按常规方法取样及冰冻蚀刻操作。用日本电子光学公司的EE-FEB·D冰冻蚀刻装置,在1×10~(-6)托—130℃“切”断样品,蚀刻1分钟后,喷镀铂碳制成复型膜供电镜观察。黑斑蛙胃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分布在微绒毛基部,上皮细胞顶端的边缘。紧密连接的索条构成带状网纹。近腔体一侧带的边缘不够整齐。在紧密连接区,有的索条成近似平行线状排列(图1),有的区域,索条形成波纹状,有的区域索条出现纵向或斜向分布形成一些近似棱形或不规则的网纹,这些网纹排列密集(图2)。单个网  相似文献   

5.
用超薄切片及冷冻蚀该制样方法,对大蓑蛾C.Variegata中肠和棉铃虫H.Armigera中肠的超微形态结构研究中,发现两者的中肠微绒毛内含物和已报导的豚鼠,家兔胃内壁上皮细胞微绒毛内含有明显差异,现简述如下:大蓑蛾C.Varigata中肠冷冻蚀该观察能清楚地看到上皮层杯状细胞和柱状细胞的核、核孔、核膜、细胞膜及微绒毛。从核孔园柱状突出或边缘隆起四周有环形浅窝,核膜面微粒多少,可确定核膜的PF面和EF面以及细绒毛的PF面和EF面。在微绒毛的横断面,可看到排列整齐的线粒体(图略)。另外,棉铃虫H.Armigera中肠超薄切片观察,在杯状细胞和柱状细胞的纵切面和横切面同样看到大量排列整齐的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肠癌是我国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流行病预测到2000年男性肠癌将占全身恶性肿瘤第一位,女性肠癌将仅次于乳癌占第二位。因此,现在研究肠癌是重要的。本文取材于光镜诊断为大肠腺癌的标本十例。取癌组织及正常粘膜做电镜检查。见正常大肠粘膜表面为单层吸收细胞及杯状细胞,细胞排列整齐,有极性(图1)。大肠腺癌细胞大小形态各异,排列紊乱,核大,异形,极性丧失。癌细胞有暗、亮两型(图2),暗型癌细胞表面有微绒毛,而亮型则微绒毛缺如,有粘液分泌。癌细胞间多为平滑连接,桥粒丰富,常见桥粒分离现象(图3)。暗型癌细胞间有相嵌连接,但指状突起稀少而简单,  相似文献   

7.
哺乳类红细胞成熟过程中自然排核现象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探讨红细胞自然去核机理的形态学基础,本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小鼠红细胞成熟过程中自然去核现象及相关的细微结构变化。贫血小鼠骨髓中晚幼缸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和皱襞,核异染色质聚集成异染色质块,胞质中细胞器退化,结构趋于简单。晚幼成红细胞经历一个特殊的排核过程,包括核偏位、出现细胞突起和伪足样结构,线粒体及其他细胞器团集于偏位核一方,胞核排出时表面带有一薄层胞质而并不完全裸露。伴随胞核排出的细胞表面最明显变化是微绒毛消失、小皱襞变成大皱襞。排核后的胞质体(网织红细胞)由不规则状逐渐演变为成熟红细胞的双凹盘状结构,排出的核表面先出现小孔或空洞,继而被巨噬细胞所吞噬。  相似文献   

8.
细胞骨架与细胞器关系的研究一向受到技术上的限制。因为超薄切片法不能很好地反映立体关系,而去垢剂整体提取的方法虽能保持良好的骨架,却使各种细胞器丧失殆尽。超高压电镜(HVEM)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并可同时显示细胞骨架纤维及其它细胞结构,是较为理想的观察手段。本文选用了具有突出扁平形态的印度黄麂(Indian Muntjac)转化细胞(细胞平均厚度约0.5—1μ,核部位也仅2μ左右),更加充分发挥了超高压电镜的长处,可直接观察完整的细胞。我们在日产JEOL-JEM1000电镜上,以1000千伏工作电压对麂细胞进行了观察。麂细胞骨架极为发达,在超高压电镜下致密的纤维网架充满整个视野,以致其它各种细胞结构都不同程度地被骨  相似文献   

9.
用扫描电镜对经切片证实的2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2例萎缩性胃炎和5例正常胃粘膜进行观察,着重研究其基本形态特征,并作对比和分析鉴别。结果:正常胃体部胃小凹开口呈圆形或卵圆形,幽门部者有三角形、不规则形或沟形:胃小凹周围隆起如堤防状。表面上皮细胞为多边形,排列呈砌石状(图1)。上皮细胞腔面有许多短棒状微绒毛和少数半球形丘状隆起,散在三五成群细胞腔面膜灶性糜烂。慢性浅表性胃炎时,胃小凹开口不同程度变形,大小不等,(图2),表面上皮细胞有些大小不等,多见成片上皮细胞腔面膜糜烂,细胞表面小丘状隆起及各种突起增多(图3)。萎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大鼠非妊娠期子宫粘膜的分泌方式进行了观察。实验结果表明,大鼠子宫粘膜在动情期时出现明显的分泌活动,其分泌方式可分为顶浆分泌,微顶浆分泌和胞吐分泌三种。我们将分泌过程分为静止期、分泌前期、分泌期和分泌后期四个阶段。静止期时,细胞表面有大量密集的微绒毛,细胞内与分泌活动有关的细胞器如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等不发达。处于分泌前期的细胞,有的顶部膨隆,形成面积较大的隆起或短突;其表面不平,微绒毛稀少且短,愈向四周微绒毛愈多愈长。有的隆起呈花瓣状,表面有许多微褶。在被剖开的圆顶状隆起下方可见大量的球形分泌颗粒(图1)。至分泌期时,细胞表面已形成大小不  相似文献   

11.
大豆细胞表面糖蛋白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豆(Glycine Max)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经钌红(Ruthenium red)染色处理,在电镜下可见到高电子密度反差的糖蛋白层,明显的定位于游离的细胞表面上。紧贴细胞壁的部分比较致密,外部边缘比较松散,有些呈现为丝状,厚度一般在50~80μm之间(图1)。在细胞壁内及紧密相连的细胞之间没有见到明显的钌红染色反应(图2)。未加钌红处理的大豆叶片组织细胞间隙游离细胞表面上,没有显示出如上所述的电子致密物质(图3)。经过低温煅炼和感染大豆花叶病毒的细胞表面糖蛋白层表现出不同的情况。经2—3℃低温煅炼20天后,大豆幼苗叶片组织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层明显减少变薄,并有向细胞间隙中脱落  相似文献   

12.
扫描电镜观察开花前一天两个棉种的胚珠(图2)均未见有纤维原始细胞突起。开花当天的胚珠表面(图1),已有珠状突起。以后纤维伸长,到开花后四天(图3),纤维已把种子包被,並显示棉种区别。透射电镜观察胚珠表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开花前一天,细胞核具多个核仁,液泡小,数目多,内含酚类物质。开花当天(图4)的表皮细胞的核位于中央,可观察到由于电子密度差别而形成亮,暗两类细胞。开花后一天(图5)已可见突起的纤维细胞,细胞明显增大,核增大,核仁也增大,核仍处中央。细胞顶部的液泡数增多,内含酚类物质减少。顶部细胞壁变薄,呈波浪状。线粒体,高尔基体及内质网等增多。  相似文献   

13.
肿瘤细胞的侵袭是肿瘤扩散和转移的基础。为何具有侵袭能力以及怎样侵袭,是研究制服恶性肿瘤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用肺腺癌细胞(LTEP—a—2)和肺巨细胞癌克隆D株(PLA—801)为攻击细胞,胎儿膈肌或胎鼠心脏为靶器官,将攻击细胞种植在靶器官表面,以1640培养液进行培养。结果表明,在培养24小时,肺癌细胞与靶器官紧密靠近,匍匐其上,并见癌细胞伸出伪足或以微绒毛与靶器  相似文献   

14.
以前,我们曾发现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可诱导大量对松胞素B不敏感的微丝,而且病毒的释放与微丝结构有某种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用整装电镜技术对细胞骨架与成熟病毒的关系做了进一步地探讨。将牛肾次代细胞培养在敷有方华膜和鼠尾胶膜的金网或镍网上,接种病毒24小时后,在室温下用戊二醛和锇酸固定细胞,并用醋酸双氧铀染色1小时,再经脱水和临界点干燥后,于日本JEM—200CX电镜下观察,加速电压200KV,同一视野以8度之差,拍摄二张照片,用于立体视镜观察。正常牛肾细胞的边缘,细胞质膜完整,骨架系统层次分明,线粒体等细胞固定在细胞骨架网络上。在IBRV感染的细胞中,细胞骨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层次减少,微丝束增多,分布似乎更有方向性。许多区域细胞质  相似文献   

15.
水生动物病毒的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透射电镜和荧光显微镜对三种水生动物病毒粒子形态、病毒感染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及亚细胞定位进行比较和研究。负染电镜观察显示:鳜鱼弹状病毒(SCRV)粒子呈典型的子弹状形态,长约76~118 nm,直径约29~52 nm;鲈鱼呼肠孤病毒(LJRV)粒子呈正二十面体结构,具有双层衣壳,直径约70~80 nm;蛙虹彩病毒(RGV)粒子呈正二十面体结构,具有囊膜,直径大小约150 nm。超薄切片观察表明,宿主细胞的基本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成熟病毒粒子分布在胞质中或以出芽的方式释放到胞外,且RGV增殖后在胞质中聚集形成晶格状结构。免疫荧光观察进一步显示,RGV感染细胞后能产生多个直径大小不一的包涵体。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和认识水生动物病毒的超微形态特征、复制过程及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16.
柠檬酸铝是一种较有前途的矽肺防治药物。以往应用生物化学的方法观察到,柠檬酸铝具有抗二氧化硅细胞毒的作用。本文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豚鼠肺泡巨噬细胞表面,又从形态学上研究了柠檬酸铝对二氧化硅细胞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豚鼠肺泡巨噬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有丰富的不规则折迭和微绒毛突起的不均一表面,有的带有细长伪足;一定剂量的二氧化硅粉尘与巨噬细胞孵育30分钟后,可观察到细胞正在吞噬粉尘,此时细胞表面已有改变,微绒毛消失,折迭明显变浅,孵育3.5小时后,胞体缩小,表面结构消失,呈岩石样外观,有些细胞  相似文献   

17.
山鸡椒开花前四周的花芽内,发育的药室已经明显突出;此时雄蕊基部仅见侧生的细胞堆集突起,其中央部分可见数个体积较大的球形细胞,直径约34.2μm,细胞壁上有稀疏不规则分布网纹(图1)。开花前两周,花药已经完全形成,在花丝基部可见侧生的扇形蘑茹样蜜腺组织,腺体上部边缘为2—4层细胞平行排列。这些细胞外形与早期的蜜腺原生组织细胞极为相似,直径约30.1μm,多呈圆球或椭圆球形(图2)。开花前一周,蜜腺体积迅速长大。其腹面构成细胞为球形、柱状、扁平细胞混合分布,在一些扁平细胞表面可见直径约0.7—1.1μm的圆形凹陷(图3箭头),腺体背面的构成细胞则体积小,形态较不规则。开花前两天,蜜腺基部较长,整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人卵巢粘液性肿瘤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试图从形态学角度再确认其起源。取人卵巢粘液性肿瘤组织6例及育龄妇女正常宫颈内膜组织3例。按常规透射电镜标本制作方法处理,并用Philips Tecnai10型电镜观察。卵巢粘液性肿瘤上皮为柱状上皮,多数细胞上核区的粘液分泌颗粒丰富。细胞游离面部分微绒毛的微丝形成中心根并深入胞质。上皮表面及微绒毛间可见糖萼,偶见纤毛细胞。少数细胞的形态则类似宫颈管的粘液细胞。结论:虽然卵巢粘液性肿瘤细胞的杯状细胞及微绒毛的中心根与肠上皮细胞的相似,但由于胃、肠上皮并无纤毛细胞,卵巢粘液性肿瘤纤毛细胞及类似宫颈管粘液细胞的出现,提示卵巢粘液性肿瘤是卵巢生发上皮向Miiller氏管化生后,逐渐向胃、肠细胞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HMBA诱导处理前后人胃腺癌MGc80-3细胞的核骨架-中间纤维(NM-IF)系统形态的变化规律。整装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显示,MGc80-3细胞的核骨架及中间纤维表现为排列紊乱、联系疏松和分布不均,两类纤维之间则以厚薄不一的核周层状体相连结;在诱导处理之后的细胞中,这两种骨架纤维大多变得细长、丰富、排列有序且联系紧密,两种纤维间又通过薄而均一的核周层状体结构密切相闻,在整体上形成一种贯穿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以感染复数大约为3的HSV—3(333株)感染兔婴肾细胞,以不同的时间间隔将细胞固定制作标本供扫描(SEM)及透射电镜(TEM)检查。感染后1小时,SEM显示在整个细胞的表面或细胞的部分表面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吸附,多数为大的,其直径约为200nm(有囊膜)的病毒,少数为小的,其直径为100nm(无囊膜)的病毒。颗粒均匀分布或积集成簇。这种分布状态在感染后2小时及4小时的标本上均可见到。但是在感染4小时已经变圆的细胞的核上区仅有少量散在的颗粒,而在其核周区则见大量颗粒。在感染16小时的细胞表面膜出现大小及形状均不规则的孔洞,说明细胞遭到破坏,许多细胞及其胞核甚至解体成为碎片。有少量的病毒颗粒出现在孔洞的边缘或碎片之间或附着在破碎的细胞膜上。TEM亦见到两种病毒颗粒,有膜的(多数)及无膜的(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