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反鱼雷武器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鱼雷技术的发展,反鱼雷逐渐成为现代海战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世界各国在提交鱼雷探测设备的同时,相继开发了一系列鱼雷对抗器材。本文介绍了世界反鱼雷武器的种类以及主要海军国家反鱼雷武器的发展现状,展望了反鱼雷武器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反鱼雷武器需解决的部分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国外反鱼雷鱼雷及其武器系统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种水面舰艇反鱼雷鱼雷武器系统的构想,给出了该系统的构成和信息接口,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在分析了该系统对舰船水声探测的需求后,明确了其为舰船提供的鱼雷防御区域范围,并探讨了该系统的作战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华钟祥 《鱼雷技术》2003,11(2):47-49
结合国外技术资料,讨论了研制的159mm口径反鱼雷鱼雷试验样机推进系统(锂电池、无级变速器和电机等)及其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4.
反鱼雷鱼雷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振东 《鱼雷技术》2007,15(1):6-7,11
探讨了对反鱼雷鱼雷武器系统、总体、自导、控制、引信及战斗部等子系统的关键技术,并对主要系统提出了技术要求,认为反鱼雷武器系统应装备主、被动声纳以提高拦截概率,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反鱼雷鱼雷的拦截弹道导引方法,给出了反鱼雷鱼雷自导作用距离和自导扇面的选取原则,提出了反鱼雷鱼雷最大允许角速度不小于80/s,且在1s内对指令的跟踪误差不大于15%,才能有效解决其高机动性和控制系统快速响应的问题,探讨了反鱼雷鱼雷应选用主动声引信,毁伤半径的选择要与目标平均脱靶量的大小相匹配等鱼雷引信与战斗部系统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反鱼雷鱼雷(ATT)战斗部触发灵敏度仿真是ATT利用触发引信引爆战斗部的关键技术.本文以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为平台,建立了来袭鱼雷和ATT有限元模型,并对ATT以不同速度、不同角度撞击来袭鱼雷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到了ATT的触发动态响应特性.该研究可为反鱼雷武器战斗部触发敏感装置的触发灵敏度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欧洲反鱼雷鱼雷研发展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钱东  张起 《鱼雷技术》2006,14(5):1-5,11
介绍了德国研发中的“梭鱼”轻型超空泡反鱼雷鱼雷以及法国提出的重型反鱼雷鱼雷的总体概念、技术特点和部分试验结果,分析了它们产生的背景和意义。“梭鱼”鱼雷采用开式超空泡,头部锥形空化器、控制舵和自导头集成为一体,在已进行的单项试验中,速度达到240kn,可进行机动,自导发现重型鱼雷距离大于200m。仿真结果表明,“梭鱼”鱼雷可为舰艇提供效果显著的近程拦截能力。法国DCN公司基于增加战斗部威力的目的,将研究重点放在了重型反鱼雷鱼雷上。设计了3种威胁想定:反潜机在0.5—3km距离内空投轻型鱼雷,水面舰艇在3—6km距离内发射轻型鱼雷,潜艇在4—10km距离内发射重型线导鱼雷,并对其进行了仿真试验。对DCN通过仿真所得出的不同报警距离的拦截成功率、鱼雷空间交汇时间概率分布、最小交汇距离概率分布以及拦截距离概率分布等仿真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反鱼雷鱼雷拦截概率影响因素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大德  徐德民 《鱼雷技术》2010,18(4):312-315
为研究影响反鱼雷鱼雷拦截概率的主要因素,根据想定的反鱼雷鱼雷拦截态势建立了鱼雷弹道模型以及舰艇规避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定量分析了探测误差、自导作用距离和自导扇面角对反鱼雷鱼雷拦截概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提高对来袭鱼雷的定位精度,增大反鱼雷鱼雷自导作用距离和自导扇面角,可以有效提高反鱼雷鱼雷拦截概率。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鱼雷越来越智能化,能有效地对付软杀伤反鱼雷措施。直接摧毁来袭鱼雷的硬杀伤措施是舰艇防御的有效手段,其中反鱼雷鱼雷作为导弹反导概念在水下作战空间中的自然延伸,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介绍了反鱼雷鱼雷的发展历程及现状,阐述了反鱼雷鱼雷的作战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国外海军鱼雷技术保障主要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鱼雷技术保障的实际情况,明确了我国的主要差距,提出了我国鱼雷技术保障发展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0.
鱼雷防御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回顾了二战以来先后出现的鱼雷主要防御装备,包括水面舰艇用的防雷网、爆炸式反鱼雷系统、拖曳式声对抗装置和拖曳诱饵AN/SLQ25,潜艇用的机械式噪声发生器、气幕弹、一次性机电式宽带噪声发生器、悬浮式声干扰器和声诱饵以及自航式声诱饵。本文从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反鱼雷鱼雷武器系统、AN/WSQ11鱼雷防御系统、下一代水声对抗装置、超空泡射弹武器系统以及水下声能武器六方面展望了未来的鱼雷防御技术,分析了该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基于BTT的反鱼雷鱼雷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璇  周徐昌  潘逊 《兵工自动化》2010,29(10):79-81
针对传统的采用侧滑转弯(Skid-to-Turn,STT)控制技术的缺点,对倾斜转弯(Bank-to-Turn,BTT)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反鱼雷鱼雷(Anti-Torpedo Torpedo,ATT)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基于BTT的鱼雷控制方法以及BTT控制技术相对于STT技术在鱼雷控制方面的优点。然后,对BTT控制技术在ATT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BTT控制技术在未来的ATT应用中需要着重解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BTT鱼雷较传统STT鱼雷而言,在提高鱼雷机动性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BTT鱼雷在工程应用中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反鱼雷鱼雷作战模式及拦截弹道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讨论了舰艇发射反鱼雷鱼雷直接拦截鱼雷弹道的问题,在典型理想工况条件下,建立了反鱼雷鱼雷武器的发射角与舰艇观测方位角的函数关系式,探讨了在某些限制条件下对于给定鱼雷的攻击能否被拦截的问题,同时给出了反鱼雷鱼雷所需的最小速度,为舰艇发射反鱼雷对抗鱼雷攻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反鱼雷鱼雷战斗部对来袭鱼雷爆炸毁伤效应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锐  鲁忠宝  王明洲 《鱼雷技术》2012,20(5):375-379
为了获得反鱼雷鱼雷(ATT)战斗部水中爆炸对来袭鱼雷的毁伤效应,以ANSYS 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为平台,对ATT攻击对象(来袭鱼雷)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建模,并采用流固耦合算法针对ATT战斗部在不同距离、不同角度下对来袭鱼雷的爆炸毁伤效应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出了ATT战斗部的毁伤半径、来袭鱼雷的毁伤判据以及ATT对来袭鱼雷的毁伤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在水中爆炸作用下,来袭鱼雷燃料舱段壳体较其他部分壳体更易发生变形或破裂.该研究可为鱼雷的毁伤效应评定及ATT战斗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反鱼雷鱼雷拦截弹道及拦截概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反鱼雷鱼雷的2种不同拦截弹道,建立了迎面逆弹道拦截和直接直线拦截方案的数学模型,讨论了来袭鱼雷方位角和反鱼雷鱼雷发射角之间的关系,采用蒙特卡罗法,仿真计算了本舰对来袭鱼雷的测距和测向误差对反鱼雷鱼雷拦截目标概率的影响,同时讨论了拦截弹道与反鱼雷鱼雷性能的关系。结论表明,迎面逆弹道拦截方式具有更高的拦截概率;对来袭目标实现准确定位能有效的提高反鱼雷鱼雷对来袭目标的拦截概率;增加反鱼雷鱼雷的自导探测距离和搜索扇面角能有效提高对来袭鱼雷的拦截概率。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水下目标信息参数测量数据率低带来的制导困难问题,设计了基于变结构控制的反鱼雷鱼雷(ATT)导引律,导引律中取变结构控制器使得ATT与来袭鱼雷间视线角保持恒定,且控制器对模型参数摄动具有强鲁棒性。理论分析表明,模型参数摄动不影响导引律的稳定性,ATT和目标间视线角能够保持恒定。仿真结果验证了该导引律对模型参数摄动具有强鲁棒性,ATT能够精确命中目标。  相似文献   

16.
MU90 HK反鱼雷鱼雷的作战效能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介绍了欧洲鱼雷公司对反鱼雷鱼雷作战效能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大量仿真的基础上,给出了不同方案的作战效能、关键设计参数,以及对战斗部装药量、速度、机动性和航程的需求,对不同技术方案进行了比较,并将其与软杀伤防御系统结合在一起进行了评估。经研究认为,在高性能轻型反潜鱼雷基础上开发 ATT 是最有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