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大截面非调质预硬型塑料模具钢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检测了截面尺寸为460mm × 800mm ×3200mm的非调质预硬型塑料模具钢(SWFT钢)截面上的硬度分布,观察了截面的金相组织,并与调质预硬型塑料模具钢3Cr2MnNiMo钢进行了车削加工比较.结果表明,SWFT钢在整个截面尺寸范围内均为贝氏体组织,截面硬度分布在37~40 HRC,达到调质预硬型塑料模具钢3Cr2MnNiMo钢硬度均匀性要求,同时SWFT钢具有较好的切削加工性能,加工后的试样表面光洁度较好.  相似文献   

2.
贝氏体预硬型塑料模具钢大模块硬度与组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60 mm厚非调质预硬型塑料模具钢(NQP钢)大模块进行解剖,测定了模块截面硬度、碳含量,并对不同部位的组织进行了金相观察,测定了该钢的CCT曲线.结果表明:整个模块截面碳偏析程度在0.04%~0.06%,碳含量分布规律与硬度分布规律一致;CCT曲线表明其具备良好的淬透性,在0.015~0.1℃/s的冷速范围内可获得完全的贝氏体.分析其截面硬度波动在±1.5 HRC内的原因在于此钢具有较好的贝氏体淬透性,大模块整个截面上都获得了均匀的贝氏体组织,能满足大截面塑料制品行业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3.
以FT600及SDP1两种大截面非调质预硬化塑料模具钢为研究对象,采用热膨胀仪、扫描电镜和XRD等手段分析讨论了合金成分、冷却速度等对两种试验钢相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T600成分基础上,通过降Si增Mn的合金优化设计,SDP1钢的贝氏体临界冷速可降低至0. 015℃/s,在试验冷速范围内残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均低于5%,因此空冷就可获得均匀的组织,其硬度均匀性也优于FT600钢。通过充分发挥Mn和Si等廉价合金元素的作用,SDP1钢更适合于制造更大截面尺寸的非调质预硬化塑料模具。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大截面塑料模具钢需求,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到SDP2钢大模块锻后风冷条件下的冷速区间,以此为依据采用相变仪进行连续冷却试验,研究了冷速低至0.01℃/s时新型贝氏体塑料模具钢SDP2的相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结果显示,SDP2新型贝氏体钢的临界冷速为0.015℃/s。当冷速低于0.02℃/s、贝氏体开始转变温度升高至400℃左右,中温区相变产物以下贝氏体为主;560℃回火,SDP2钢硬度为31~34 HRC,抗拉强度为1081 MPa,冲击功达到33 J。因此,SDP2钢的力学性能满足大模块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5.
通过洛氏硬度计、冲击及拉伸等方法对截面尺寸为510 mm×1 320 mm的大型预硬态718MOD塑料模具钢模块进行了力学性能检测,测定了该钢的CCT曲线,并对模块不同部位进行了成分分析与显微组织观察。结果表明:718MOD钢合理的成分设计使其临界冷速小于0.015℃/s,且模块成分均匀;模块边部组织是回火索氏体,1/8与1/4处是回火马氏体+回火贝氏体,心部为回火贝氏体,中部最大截面硬度差为3.8 HRC;模块力学性能优良,边部的强韧性最好,心部组织中的粗大碳化物与宽大铁素体片条导致其韧性降低。  相似文献   

6.
通过硬度测试、连续冷却相变(CCT)试验以及OM、SEM、高温显微组织分析,研究了正火工艺参数对50 mm塑料模具钢718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贝氏体、马氏体转变的临界冷速较低,在0.05~1 ℃/s的冷速范围内均可以得到贝氏体和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在65~155 min的正火加热时间内,随着正火时间的延长,硬度变化较小,但厚度方向的硬度和组织均匀性有较大的提高;回火态硬度对正火加热时间的敏感性较小,在不同的冷速下,890 ℃正火125 min均能得到沿截面均匀的硬度和组织。  相似文献   

7.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截面尺寸为460mm×800mm的非凋质预硬型塑料模具钢(NQP钢)模块心部和表层的组织,结果表明,心部组织较表层粗大,表层存在变形带特征,但精细结构均为位错密度较高的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和板条间不连续的碳化物或残余奥氏体组成.心部贝氏体铁素体板条稍宽于表层.结合NQP钢连续冷却时的相变特点,分析其截面硬度波动在±1.5HRC内的原因在于其有较好的贝氏体淬透性,模块整个截面上都得到了均匀的贝氏体组织,贝氏体板条宽度和位错密度的差异使得其表层硬度稍高于心部.  相似文献   

8.
P20BSCa大截面塑料模具钢淬透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用于大截面塑料模具的P20BSCa预硬易切削塑料模具钢的淬透性。结果表明,该钢具有优异的淬透性,经淬火及回火处理后,截面尺寸为600mm的模块心部硬度可达33HRC以上。可以满足预硬硬度为30~35HRC的大型塑料模具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9.
浅析我国模具钢的发展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洪奎  徐明华 《热处理》2008,23(5):7-15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模具钢领域的不足之处在于:思想意识落后,无专用技术标准,制造工艺粗糙,使用效果不佳,销售方式陈旧,销售价格过低。近年来,我国在热作模具钢和塑料模具钢方面已有所突破,经超细化处理的SWPH13钢的性能和使用效果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大规格预硬型P20和718钢模块硬度均匀,领先开发了非调质塑料模具钢,同时明确了模具钢的发展方向为高纯度、高均匀性、大型化和长寿命。  相似文献   

10.
GS-2738H 钢     
<正>GS2738H模具钢是德国产预硬化塑料模具钢和通用塑料模具钢,是添加约1%镍的2738钢。参考牌号:中国GB的3Cr2NiM o、美国AISI的P20和P20+Ni、德国DIN的1.2738、瑞典一胜百ASSAB的718HH。特性:材质纯净,硬度均匀(厚度500 mm淬透性仍很好),直径或厚度100 mm可空淬,可加工性及电腐蚀性好,易切削。价格低廉,焊接性良好。经钙化处理及真空除气,抛光性更好。主要用途:大型长寿命的压出或射出模具,如要求高光整度的模具,生产硬胶及超不淬胶等。高要求的大  相似文献   

11.
The non-quenched prehardened (NQP) steel and quenched and tempered prehardened (QP) steel for plastic mould were compared in terms of their microstructures, machinability, hardness and weldability along with their 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NQP steel bloom consists of bainite through the whole section, while tempered martensite and bainite are found across the whole section of the QP steel. However, hardness fluctuations of two types of steel are not more than 3 HRC, for the former contributed to the high bainitic hardenability, while, for the latter, microstructures were adjusted by heat treatment after forging. Compared with the QP steel, the NQP steel results in better machinability, weldability and requires a simplified process that saves energy.  相似文献   

12.
通过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结合微观组织观察和硬度测试,绘制了Q690D厚规格钢板以不同速度连续冷却至室温的CCT曲线。结果表明,当冷速较低时,组织中存在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区域,但其范围较小;冷却速度为3 ℃/s时,组织中出现板条贝氏体。试验钢在较宽的冷速范围内能够获得粒状贝氏体、粒状贝氏体+板条贝氏体组织。冷速达到15 ℃/s时,组织中即出现马氏体,试验钢淬透性较好,硬度值变化不明显。从试验钢板的调质组织观察发现,厚度截面不同位置的硬度值差异很小,组织特征相同,说明热模拟试验的结果同实际生产的厚规格钢板的组织及硬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经920 ℃空冷,300 ℃回火后不同直径贝氏体非调质钢棒料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不同直径贝氏体钢试棒,经空冷+回火后的组织均为贝氏体铁素体和残留奥氏体,属于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ϕ30 mm以下棒料热处理后组织变化较小,直径大于ϕ50 mm棒料,心部组织有所粗化,并伴随粒状贝氏体量的增加。热处理后,随棒料直径的增加,其强度、硬度有降低的趋势。直径大于ϕ50 mm棒料的冲击吸收能量随直径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ϕ70 mm棒料R/2处抗拉强度为1226 MPa,心部冲击吸收能量(KV2)为61.3 J。较大直径的贝氏体非调质钢具有良好的强韧性。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优化非调质NM400复相耐磨钢不同组织配比,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探究了试验钢在连续冷却条件下的组织转变规律,并结合金相法和硬度法,绘制出试验钢的动态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结果表明,当冷速低于1 ℃/s时,试验钢组织为铁素体+粒状贝氏体+珠光体,部分粗大的原奥氏体晶粒转变为粒状贝氏体和珠光体。在冷却速率为5~40 ℃/s时,试验钢不再发生珠光体转变,显微组织均为铁素体+贝氏体+马氏体。并随着冷速的增加,马氏体含量不断增加,硬度升高;此外,不同分段冷却方案下,较低的中冷温度以及较长的空冷时间均有利于铁素体和贝氏体的转变。同时,残留奥氏体含量则随铁素体含量的增大而增大;由于试验钢的Ms点较高,马氏体板条较宽,并且有自回火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为控制粒状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在热模拟试验机上对新研制的非调质冷镦用钢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变形温度和冷却方法对粒状贝氏体组织中岛状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给定的变形温度和冷却条件下可以得到完全的粒状贝氏体组织;变形温度和冷却方法对粒状贝氏体组织中的岛状物有明显影响。低温变形和采用快冷+缓冷的双冷速方法可细化粒状贝氏体组织中的岛状物,使岛状物的数量增加,但体积分数减少。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预硬型塑料模具钢锻后砂冷、350℃回火、500℃回火、退火及退火后500℃回火等不同状态下组织及力学性能并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锻后砂冷工艺与其它工艺相比,综合性能良好,锻后砂冷可取代回火处理工艺。试验用塑料模具钢残留奥氏体较少,残留奥氏体对材料力学性能的改善将有限,回火后力学性能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渗碳体的析出。  相似文献   

17.
斯松华  王锐  张逖  王娜 《热处理》2010,25(5):31-34
设计了一种经济型JP 20塑料模具钢。试验结果表明,在热轧生产线上,通过控制冷却速度实现了20~50 mm厚度钢板的在线预硬化;热轧板组织为珠光体加少量晶界铁素体,硬度为280~330HB,达到了P 20塑料模具钢的预硬化硬度水平。JP 20钢热轧板在一定的厚度范围内可替代P 20钢用于制作塑料模具。  相似文献   

18.
通过摩擦磨损试验及轮廓仪测算出磨损路程、磨损圈槽截面面积、磨损圈槽体积,最后计算出磨损率来分析不同样品在耐磨性能上的差异,并结合磨损表面形貌和摩擦因数综合分析了新型非调质预硬塑料模具钢与标准调质预硬塑料模具钢(P20钢)的耐磨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非调质钢的3个样品中,空冷的耐磨性最好,其次是炉冷1,最后是炉冷2,符合大模块钢在空冷情况下的一般规律,其耐磨性都比调质P20钢好,即大模块非调质钢中的表层、中层和心部的耐磨性都达标,符合塑料模具钢对耐磨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刘江  徐皓  杨德行  徐逸非 《锻压技术》2022,47(1):180-184,202
对38MnVS非调质钢活塞进行锻后冷却处理并探讨了不同冷却工艺对非调质钢活塞的影响规律.首先,分析了不同冷却速率对非调质钢活塞的组织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可知,在冷却速率为50~90℃·min-1下,非调质钢析出珠光体及铁素体时各方面的性能最优.然后,利用分选装置对非调质钢活塞锻件进行预选,挑选出达到合格锻造温度的活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