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本文针对MSK调制信号在军用和民用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的这一事实,首先简单地分析了MSK信号非相干解调性能和差分解调性能的不足.然后根据MSK数字调制信号的特点,将频域块自适应滤波技术和码元FFT求模判决算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MSK信号数字解调算法.最后在详细阐述新型MSK信号解调算法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基于蒙特卡洛方法对新算法的解调性能进行了性能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新算法不仅简单有效,而且对噪声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与经典的非相干解调和差分解调相比,该新算法具有较低的解调误比特率和较低的频偏敏感度,并且解调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自适应滤波器权系数解调多进制幅度调制(MPAM)信号的方法.文中以常用的最小均方误差自适应算法(LMS)为例,讨论了新型的MPAM自适应解调的过程及其性能.该解调算法不需要自适应滤波器完成收敛,从而降低了采样频率和处理速度.给出的理论性能与仿真结果表明,MPAM自适应解调的误码率仿真结果与理论值吻合非常好;而且该方法具有抗干扰性能强、输出响应快、便于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实现等特点,在相同的采样频率下其误码率优于相关解调的误码率.  相似文献   

3.
为了减小正交频分复用系统受频率偏差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基于循环前缀的频偏自适应跟踪算法,该算法利用循环前缀,对载波频偏进行跟踪.文中用最陡下降法和变步长自适应算法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给出了频偏跟踪曲线和BPSK的星座图.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运算复杂度低,并具有较好的收敛性,能够改善解调性能.  相似文献   

4.
李鹏怀  徐佩霞 《信号处理》2006,22(2):219-225
在OFDM系统中,频偏对系统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推导出两种新的实际频偏和估计频偏的差值表达式,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基于代价函数的自适应频偏跟踪算法,并在多径瑞利衰落信道中针对多种时变频偏的情况进行了计算机仿真,获得了频偏跟踪曲线和均方误差曲线。仿真结果表明,由于算法的快速收敛特性,取得了较好的频偏跟踪性能。它们克服了非自适应方法和跟踪缓慢的自适应算法难以适应时变频偏的缺点。将跟踪到的频偏在接收端补偿以后, 可以减小子载波间串扰,降低系统解调后的误码率。  相似文献   

5.
正交相移键控(QPSK)调制解调方式广泛应用于深空通信、数字卫星通信等高速系统中,高动态QPSK信号具有较大的多普勒载波频偏,针对现有的解调算法对QPSK信号频偏估计范围小、精度较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高动态QPSK信号解调算法。该算法利用基于Zoom-FFT的Quinn频率估计算法对载波频偏进行估计,将频偏估计分为粗估计和精估计两个过程,对估计所得频偏进行补偿后利用Costas环完成载波同步。在MATLAB中对算法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实现对高动态大频偏QPSK信号的有效捕获,与传统的解调方式相比,该算法对载波频偏的估计范围更大,且具有更高的频偏估计精度和更好的误码性能。  相似文献   

6.
一种基于自适应调制的LDPC-COFDM系统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自适应调制和软解调算法的LDPC-COFDM(LDPC Coded OFDM)系统模型,该自适应调制方案根据各个了信道的信道增益来自适应地分配比特。文中对自适应调制和软解调算法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最后给出了仿真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自适应调制的LDPC-COFDM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误码性能,适应多径衰落信道的时变特性。  相似文献   

7.
张小艳  王彬 《通信技术》2010,43(3):37-39
对TETRA2系统的自适应调制解调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了自适应调制解调系统的传输模型,在接收端,对QAM信号采用最大似然估计,然后分析了信噪比估计性能对自适应调制解调系统产生的影响,最后用Matlab对调制解调系统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由于信道估计误差的存在,系统选择自适应调制方案的信噪比门限值有了相应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针对非协作通信中MIL-STD-188-141A(141A)信号盲解调的需求,在分析总结现有几种解调算法优缺点的基础上,对基于频号信息的滑动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解调算法提出了改进,应用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Discrete Time Fourier Transform,DTFT)算法计算信号精细频偏对信号进行校频预处理,统计获取141A信号的实际频号信息。对校频预处理后的信号应用基于实际频号信息的滑动FFT解调算法进行解调。应用仿真信号对改进的解调算法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解调算法相比原解调算法能够适应更大的信号频偏,解调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基于自适应滤波的DPSK解调方法及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滤波(ADF)算法的解调差分相移键控(DPSK)信号的方法,用常用的最小均方误差(LMS)自适应算法,研究了自适应解调(ADEM)方法对DPSK信号的解调及其性能,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自适应DPSK解调比传统的DPSK相干解调性能优越,便于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实现。  相似文献   

10.
曲晶  张婷 《电讯技术》2014,54(3):283-288
为了提高多径衰落信道下的盲解调性能,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的MPSK信号盲解调算法。首先利用超指数迭代分数间隔盲均衡器实现联合定时同步与均衡,然后对均衡器输出信号进行非线性变换实现载波频偏的估计,最后利用二阶数字判决锁相环跟踪相位变化纠正剩余频偏和相偏。仿真结果表明,在多径衰落信道条件下,与现有算法相比,基于超指数迭代分数间隔盲均衡器的盲解调算法实现简单,误码率低,而且具有收敛速度快、性能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王锦山 《电视技术》2007,31(8):39-40
对QAM解调技术进行了介绍,设计了一种新的QAM解调器,支持16QAM解调和64QAM解调,可应用于手机电视终端,硬件实现简单,节省了系统总体成本.  相似文献   

12.
QAM调制与解调的全数字实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论述了适用于数字微波系统的全数字正交幅度调制解调方式,并根据星座图的形状指出了16QAM。64QAM(星座图为矩形)与32QAM,128QAM(星座图为十字形)在调制与解调方法上的区别,最后用ADS(Advanced Design System)对16QAM,32QAM,64QAM,128QAM全数字调制与解调过程进行仿真,并给出了64QAM在加性高斯白噪声条件下的误码率。实验证明,全数字正交幅度调制解调易于实现,且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给出利用单片维特比译码器实现64QAM格栅编码调制(TCM)解调电路的方案。采用这种方法可以避免64QAMTCM解调电路难以实现的困难在传输带宽保持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可以取得3dB的编码增益。  相似文献   

14.
HSDPA中QAM软解调算法实现和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交幅度调制(QAM)方式可以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因此受到高速通信体制的广泛青睐,3GPP在HS-DPA中也引入了16QAM和64QAM。为了提高QAM系统性能,解调时一般采用软判决译码方式,对数似然比(Log Likelihood Ratio,LLR)软判决准则就是为计算QAM信号软判决译码度量值发展而来的。本文在介绍LLR求取原理的基础上,引入了简单的LLR求取算法,并进行了相关仿真工作。  相似文献   

15.
QAM解调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萍  陶成 《电视技术》2007,31(5):25-27
介绍了QAM解调芯片的发展状况以及目前主流的几款芯片,通过对这几款芯片的分析和比较,提出QAM解调系统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为QAM解调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PPM调制由于其较高的功率利用率而在空间光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PM信号的接收部分对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起很大作用。我们对光PPM信号的解调进行分析,提出了PPM信号的软解调而不对脉冲位置作先期判决,并对软解调及其性能进行分析,最后利用计算机对用APD接收且存在热噪声下的空间光通信PPM信号的解调进行了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说明软解调由于充分利用了光电探测器计数软信息而降低了误码率。  相似文献   

17.
PPM调制由于其较高的功率利用率而在空间光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PM信号的接收部分对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起很大作用。我们对光PPM信号的解调进行分析,提出了PPM信号的软解调而不对脉冲位置作先期判决,并对软解调及其性能进行分析,最后利用计算机对用APD接收且存在热噪声下的空间光通信PPM信号的解调进行了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说明软解调由于充分利用了光电探测器计数软信息而降低了误码率。  相似文献   

18.
波长编码信号解调是实现光纤光栅多参量、多点分布式传感网络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总结了光纤光栅传感信号解调的一般原理和技术难点,分类评述了常用解调方法的工作机理、特点和性能。同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用宽带光源和可调谐光滤波器(TOF)构成的可调谐窄带光源,对测量光栅阵列和参考光栅进行波长扫描,借助光电探测器和信号处理系统实现复用传感系统的解调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