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研究进展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21,自引:13,他引:8  
油气勘探实践和技术攻关,促进了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的深化和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理论的发展。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的深化体现在:紧邻主力烃源岩的古隆起及其斜坡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断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运聚的主要通道和成藏的有利条件;多期旋回岩溶和构造裂隙形成的优质储层是油气富集、高产稳产的关键;优质盖层、多期成藏、后期调整是油气藏保存及形成油气复式聚集的重要因素。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理论的发展主要是深刻认识到油源断层的沟通作用、广泛发育的构造圈闭、优质盖层和晚期构造运动的促进与调整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油气成藏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对于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方向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阿克库勒凸起、雅克拉断凸、塔中古隆起、和田河古隆起、古城墟古隆起和库车凹陷南缘是大中型油气田勘探的有利地区,巴楚隆起南部、孔雀河斜坡和克拉通盆地深层是值得探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多元复合—过程叠加”成藏模式及其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阐述了复杂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提出了多元复合—过程叠加成藏模式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方法。研究表明,中国复杂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次构造变革、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旋回油气成藏、多期次调整与改造的油气地质特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古隆起、烃源灶、区域盖层以及构造平衡带4个要素的控制。"要素复合、过程叠加、多期成藏、晚期定型"是复杂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演化和分布的基本模式。依据这一模式,在恢复研究区4个主要控藏因素演化历史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各主要成藏期奥陶系目的层有利油气聚集区带及构造调整改造后的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预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分布不同于上覆碎屑岩,油气沿石炭纪前古隆起斜坡分布与富集。塔北、塔中、塔西南等三大前石炭纪古隆起的宽缓斜坡长期稳定发育,形成了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面积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古隆起斜坡不仅是台缘高能储集相带发育的有利部位,而且有利于风化壳岩溶储集层的发育与保存。古隆起斜坡紧邻烃源区,是多期油气运聚成藏的指向区,油气保存条件优越。海相碳酸盐岩中广泛存在喜玛拉雅晚期成藏事件,石炭纪前古隆起斜坡是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与勘探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海相层系油气成藏年代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海相叠合盆地存在多期构造运动、多期生排烃、多期成藏以及后期调整改造等特点,使得确定油气成烃成藏年代极其困难,因此基于我国典型海相复杂油气藏的成藏理论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需求,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海相层系油气藏成藏年代学的研究,重点介绍了流体包裹体分析、稀有气体氦氩同位素方法、矿物(U-Th)/He定年分析和自生伊利石K(Ar)-Ar定年等成藏定年的基础和研究进展,并对每种定年手段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进行了评述,最后提出在对我国海相层系油气成藏年代研究时,不能单凭某一种定年方法来判断,而应综合利用不同定年技术方法,同时要结合传统地质学分析方法来综合判断油气充注与成藏时间的思路,希翼推动海相油气成藏定年的发展,并为海相油气成藏理论的深化完善拓展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克拉通由塔北地块与塔南地块晋宁运动时拼合形成,基底构造线因地而异.分阶段讨论了塔南、塔中和塔北地区各期新生构造的形成时代、方向和活动方式,并从与周缘造山带耦合演化的角度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分析了其海相油气勘探意义.与扬子对比发现塔里木的海相油气具以下特点:1)海相油气主要在晚海西-印支期成藏,必须正确认识古油藏在喜马拉雅运动时的调整或晚期次生成藏规律;2)海相沉积的每一地史阶段可能有不同方向的新生构造同时活动,复杂断裂系的多期次活动使早期油气成藏、晚期调整或次生成藏并形成大型复式油气聚集区成为可能;3)古近系膏盐岩层是层间滑动面,古生界不仅后期变形相对较弱,且变形以断裂为主,褶皱的发育受制于断层,含油气构造带主要是断裂带.   相似文献   

6.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塔里木盆地雅克拉地区海相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利用流体包裹体法对雅克拉海相油气的成藏期次进行厘定,并通过分析该区油气关键成藏期的构造演化过程,来确定油气聚集和调整的有利勘探区。雅克拉地区主要存在喜马拉雅早期(45.5~16.5 Ma)和喜马拉雅中—晚期(22~4 Ma)2期海相油气成藏过程,具有多期充注和晚期成藏的特点。雅克拉地区在喜马拉雅晚期的“构造翘倾”作用控制了海相油气的晚期充注和成藏有利区。喜马拉雅早期,雅克拉地区前中生界构造呈北东高、西南低的构造格局,油气充注范围广,雅克拉—雅东构造圈闭群均处于海相油气充注的有利范围内。喜马拉雅晚期受库车坳陷快速沉降,雅克拉地区中新生界构造发生了“翘倾”作用,前中生界构造由原来的北东高和西南低格局转变为北东低和西南高的构造格局,轮台断裂构造带及其以南圈闭是晚期海相油气充注的有利区。同时构造“翘倾”使喜马拉雅早期充注的海相油气藏遭受破坏或向南调整聚集。   相似文献   

7.
克拉通盆地是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赋存的主体,但过去在古老克拉通盆地构造分异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形成与分布的影响方面缺少系统的研究,导致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有利区带评价优选难度大。为此,基于多年来对四川盆地震旦系—三叠系原型盆地与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成果,遵循构造控制沉积及油气分布的思路,分析了克拉通盆地的构造分异型式及其对油气成藏要素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克拉通内裂陷控制了优质烃源岩及生烃中心,与侧翼台缘带优质储集体构成良好的源—储组合,近源成藏条件优越;②克拉通内发育的差异剥蚀型、同沉积型、褶皱型3类古隆起及深大断裂,有利于碳酸盐岩规模储层的形成与分布;③多期、多类型构造分异的叠合区有利于形成大油气田。结论认为: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具有有利油气成藏条件的德阳—安岳裂陷东翼台缘带震旦系灯影组、川中古隆起斜坡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川中—川西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等是该盆地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正>日前,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组织专家对国家重大专项课题下属专题进行评审,由研究院承担的专题"中扬子地区海相层系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评价(二期)"顺利通过验收。"中扬子地区海相层系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评价(二期)"为《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大中型油气田形成规律与勘探评价》项目下属五个专题中的第四个,是"十二五"期间国家针对中扬子地区海相层系成油气条件与勘探评价下达的研究课题,主要围绕经历多旋回构造改造、多期生烃、多期成藏的中扬子区海相盆地中的构造相对弱改造区,开展成烃、成藏研究及重点圈闭评价工作,同时针对中扬子区中新生代深埋区,探  相似文献   

9.
下扬子区中古生代发育了多类型的盆地,构建了海相下组合、上组合2套成油气组合,但受印支期—中燕山期、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构造改造和盆地叠加,海相层系油气生成演化、运聚成藏十分复杂,难以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有利区带优选。从“源—盖控烃”出发,通过对加里东末期、印支末期、中燕山末期及现今等关键时期烃源灶与盖层的匹配组合关系研究和有利油气聚集与保存区的预测,利用多层多期多元复合成藏预测模型预测了有利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10.
Oriente盆地油气勘探发现目前主要集中在盆地北部地区,而从构造单元划分来看主要集中在中部裂陷反转带上。系统剖析了盆地中部地区油气成藏特征,认为优势油气运移通道、沉积环境以及古构造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在沉积体系与构造隆起带的良好耦合匹配关系的条件下形成的构造岩性复合油气成藏模式是盆地中部地区油气成藏的主要类型,而南Oriente盆地作为有利油气运移通道的构造隆起带同样是该油气成藏模式的有利发育区,且多数具备古构造背景,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前景、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24  
塔河、普光大油气田的发现表明中国海相层系油气资源潜力大,是重要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领域。但是,中国海相层系形成时间早,演化历史长;盆地多阶段演化形成了多套烃源岩、导致了多期成藏和后期的多次调整,油气分布规律复杂,勘探风险大。因此,要取得海相层系油气勘探的新突破,发现更多、更大的油气田,必须坚持勘探和持续投入,坚持理论创新与技术进步,针对海相层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我国的海相油气成藏理论技术,围绕“多期构造活动背景下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聚散机理与富集规律”核心科学问题,突出构造演化这一条线,把握三个重点-烃源岩、储层、保存有效性研究重点,强化三个结合-理论创新与勘探实践结合、区域评价与目标评价结合、地质研究与工程技术结合,定能在海相层系发现更多的大油气田。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近几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古城墟隆起西段奥陶系天然气勘探获得较大突破,但气藏的高温高压加大了勘探开发难度,且油气性质使得富集规律更为复杂。通过对地温场、油气碳同位素特征以及油气成藏过程剖析,认为古城墟隆起的多期构造活动使得地温异常,平面上具有剥蚀-热事件的差异演化;原油海西中—晚期聚集成藏,经历高温热蚀变,原油组分碳同位素变重;天然气为高成熟度干气,具有一定的原油裂解气的特征,喜马拉雅期聚集成藏;SHN1井成藏过程表征了热液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建设作用和对油气的破坏与建设双重作用,使得奥陶系碳酸盐岩层系具有形成大型天然气藏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环青藏高原中西部前陆冲断带相继发现了克拉玛依、克拉2、英东、中坝、白马庙等大型油气田。深入对比分析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总结了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油气分布规律和勘探领域:沿走向,前陆冲断带一般划分为3个大的构造段,中段位于生烃中心,油气富集;从山前到盆内,前陆冲断带划分为山前推覆带、下盘掩伏带、盆内晚期构造带3个油气富集区带,山前推覆带稳定区继承性古构造油气富集,下盘掩伏带和盆内晚期构造带油气近源、近断裂成藏,深层油气富集;前陆冲断带以构造油气藏为主,除此之外,山前推覆带发育基岩风化壳、不整合遮挡等地层油气藏,盆内晚期构造带发育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根据前陆冲断带中段和深层油气富集规律及对三大勘探领域的认识,结合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勘探现状,明确下一步勘探领域为南缘中段齐古断褶带及乌奎背斜带下部组合。  相似文献   

14.
扬子地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海相油气成藏的制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扬子地块中、新生代宏观构造演化和动力学的差异制约着中、古生界海相油气成藏。通过对扬子地块印支期以来构造演化的分析和扬子地块不同段典型油气藏的解析,显示差异的构造演化造成扬子地块不同段的主要烃流体源、保存环境和成藏演化的不同。上扬子地块的烃流体源以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为主,海相地层中整体封闭环境发育,存在古油藏-早期气藏-晚期气藏的成藏演化系列,具有早期成藏、后期转化、晚期聚气的成藏模式。中、下扬子地块的烃流体源主要为二次生烃和海相早期原生油气源,在陆相地层与海相地层中均存在封闭体系,具有反复的成藏、改造、成藏、破坏的成藏演化过程,在断陷反转区具有下生上储、原生残余油气藏以及二次生烃等成藏模式,而在反转断块区可能的成藏模式包括原生残余成藏和晚期次生成藏。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建议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地处欧亚大陆腹地,随欧亚大陆的增生而经历了元古代以来的多次构造旋回及多幕次的构造运动,其中喜马拉雅期的陆内造山作用使天山两侧、昆仑山北侧等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最终定型。独特的构造背景和演化历史决定了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主要发育以三叠系、侏罗系煤系和泥质岩为主的陆相烃源岩;长期的生排烃历史和晚期定型的构造圈闭决定了其多期成藏、晚期为主的成藏特征;而后期保存条件好、优质盖层发育的区带为油气成藏的有利地区。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勘探上既要借鉴国外相似领域的勘探经验,更应加强中国前陆冲断褶皱带油气成藏条件、成藏特征的理论探索和相应的配套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在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起超深层碳酸盐岩中发现了10×108 t级油气田——顺北油气田。顺北油气田的圈闭为新发现的断控缝洞型圈闭。在走滑断裂作用下,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因构造破裂产生了大量裂缝、孔洞与洞穴,形成了沿走滑断裂带展布的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这些储集体在上覆泥质岩区域盖层和致密碳酸盐岩局部盖层封挡条件下,形成了断控缝洞型圈闭。根据走滑断裂构造样式、破碎程度和内部储层分布特征等控制因素分析,将断控缝洞型圈闭划分为压扭型、平移型、张扭型及复合型等4个亚类。断控缝洞型圈闭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为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水昌  苏劲  张斌  王晓梅  何坤 《石油学报》2021,42(12):1566-1580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蕴含丰富海相凝析油的克拉通含油气盆地,目前已在塔北隆起、塔中隆起及其斜坡区的震旦系—三叠系发现6个大型海相凝析油气藏,这些油气藏呈现出轻质油、高含蜡凝析油气、干气—轻质油—挥发性油多种类型油气藏围绕烃源岩有序聚集的特点。基于烷烃损失量计算、凝析油中烃类分子成熟度参数和天然气同位素组成的分析,提出塔北隆起满深—顺北地区轻质油和塔中隆起西部地区凝析油气藏是烃源岩在高成熟度演化阶段的产物,明确轮古东—吉拉克—桑塔木地区和塔中东段凝析油气藏是气洗分馏作用的产物。多套烃源岩差异生烃形成多期油气充注是塔里木盆地海相凝析油气藏的物质基础;晚期天然气对早期油藏的改造,导致液态烃组分与天然气发生溶解-解溶作用;构造抬升或断裂活动导致的地层温度和压力条件改变,决定了油气藏的相态。叠合盆地的多期构造活动、多源灶的多阶段供烃以及盆地在晚期的持续深埋作用,共同控制了塔里木盆地海相轻质油和凝析油气藏的富集和分布。气洗分馏作用机制不仅可为叠合盆地拓展轻质油/凝析油勘探领域提供新思路,也有助于预测盆地深层斜坡区油气的物理性质、评价深层天然气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8.
川西坳陷的复合构造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川西坳陷受多期构造事件影响,较普遍地存在同轴叠加型、横跨型和斜接型等复合构造。这些复合构造形成时间早,有利于天然气在须家河组砂岩致密化之前适时运移、聚集成藏。构造的复合有利于形成破裂构造。这些破裂构造一是改善了储层的渗流条件,提高了气井产能;二是沟通了深层源岩与浅层储层,形成远源型气藏。川西坳陷大断裂是在多期次构造事件中复合形成的,造成了气藏的破坏。在远离大断裂面的区域,因储层非均质性,有可能残存有中、小型气藏。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逆冲带构造特征与油气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塔里木盆地在叠合复合盆地构造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育了三期、四个逆冲带,即志留泥盆纪的塔里木南部逆冲带,二叠纪的塔里木北部逆冲-走滑带和晚第三纪-第四纪的库车逆冲带和塔西南逆冲带。对上述塔里木盆地逆冲带分布和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研究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各逆冲带构造基本特征,探讨了逆冲带与油气的关系,并认为塔里木盆地目前已发现或探明的油气田(藏)大多数与这三期古今逆冲带(含前缘隆起)有关,塔里木盆地逆冲带具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