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昆明生态城的规划概念是基于对该地域自然历史进程的理解。总图的目标就是寻求在生态修复中的景观和敏感的开放之间重新建立平衡。通过运用分水岭的规划方法来划定最敏感的地段,然后找出合适的开放区域,重建健康、机能的分水岭的观点推动着设计理念。SWA将恢复森林植被作为其宏观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2.
以景观为切入点,探讨煤矿塌陷区规划中景观策略的综合效应及技术手段,从应用方法上为煤矿塌陷区的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途径。结合山西司马矿景观生态规划实例,从整体的景观格局规划到具体的生态适应设计,提出了煤矿塌陷区复合生态系统恢复的景观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西安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内及周边村民生活生产区共57处土壤进行实测与问卷调查,运用IPA分析方法,从村民景观生态感知角度出发,探讨村民对周边垃圾填埋场实际景观生态感知与期望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村民景观生态感知的重要因素,得出景观生态满意度模型。对影响景观生态感知因素的重要性与满意度进行测量,同时生成IPA表现值与期望值,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土壤实验结论,运用景观生态恢复技术,对垃圾填埋场的景观生态恢复提出了相关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4.
针对如何在先前过度开采而污染严重的废弃地中实现生态恢复这一景观再生研究课题,探讨了攀西地区进行工业景观再生设计的必要性,具体阐述了该地区工业景观再生设计的方法,为今后类似地区科学处理工业遗迹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及思路。  相似文献   

5.
侯寅峰 《山西建筑》2007,33(16):53-54
从空间形态特征、美学特征、景观环境特征三方面论述了历史地段景观环境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历史地段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以期对此类景观环境设计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理念,采用建成环境径流系统科学组织与技术集成的研究视角,认为建筑表面与景观场地共同构成了建成环境地表系统,统筹建筑顶面、侧立面及景观下垫面的一体化径流系统设计是当代科创园区更新改造的重要内容,并对改善局部地段生态环境、集约利用水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小型科创园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全地表生态径流理念下"建筑-环境"协同改造的设计观念;以苏州金枫产业园改造设计为例,进行了包含建筑改造和园区景观更新的一体化地表生态径流协同设计。总结了地表生态径流设计方法在科创园区建筑及其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与设计要点,探讨了后续研究的思路与方向,为充实当代低影响开发设计方法与技术模式提供相关依据与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7.
卢薇  龚先兵  龙岳林 《山西建筑》2010,36(4):341-343
通过对宁道高速公路沿线植被进行调查,利用取样方法对不同地段的植物群落进行分析,并结合湖南境内几条高速公路实地勘察结果,提出了以人工选点种植高大乔木为主,植被仿自然恢复种植为辅的生态快速恢复绿化设计构想。  相似文献   

8.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包括国土与区域景观规划、新城镇与社区规划设计、城市与区域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科技园区与校园规划设计、城市街区与地段景观设计、综合地产开发规划设计、风景与遗产地规划设计、户外游憩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建筑设计以及景观与城市管理等等。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9.
杨文敏 《安徽建筑》2006,13(3):30-32
仙居新区重点地段滨水区城市设计以保护生态、发展旅游休闲配套产业为核心和切入点,重点发展与控制滨水岸线空间形态、土地利用、景观物质与空间格局等,形成既保持山水特色,又具有现代景观效果,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山水生态型滨水景观。  相似文献   

10.
文中从煤矿废弃地的概念界定入手,在分析生态特征、景观特征和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煤矿废弃地的景观再生设计分析及方法支持,并引入城市双修、大地艺术美学和工业遗产等模式与方法,深入剖析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模式,得出一系列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方法,力图对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做出全面及深入地了解,从而平衡场地生态,恢复场地生境。  相似文献   

11.
垃圾填埋场是一种特殊的的土地资源,其生态系统和功能严重退化,同时其美学价值的使用功能被严重破坏。通过生态恢复和重建实现废弃地价值的再生,并通过景观设计实现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实现深度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垃圾填埋场的现状和生态特征,对生态恢复重建措施进行阐述,并结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总结出对垃圾填埋场的可持续景观设计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陈蓉蓉  金荷仙 《中国园林》2022,38(6):115-120
生活环境需求的提高要求景观绿地不仅要加强观赏性和体验性,同时要满足生态可持续的目标。城市更新下社区花园呈现迅速发展趋势,然而其景观设计与生态修复的研究缺乏理论基础。基于此,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切入点,结合社区花园的景观特点和功能需求进行植物生态景观营造研究,提炼出基于土壤重金属生态修复的社区花园植物景观营造目标与原则。从社区花园的空间分区设计、植物群落层次、植物组团配置及重金属污染分级修复进行植物景观设计的探索,提出基于土壤重金属修复下的植物生态景观设计策略。以期为社区花园的长远发展和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景观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刘虎  丁可 《建筑与文化》2016,(6):179-181
可持续景观生态系统设计是当今风景园林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低技术开发下的景观设计策略所表达的回归自然的理念是对可持续性生态景观发展的解读。作为低技术开发下可持续景观设计的实例,美国伯利恒钢铁厂景观改造项目实现了生态环境恢复,解决了场地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化和智能化引领的新型工业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后工业景观公园”作为工业遗存活化利用的主要载体,因其标志性和典型性成为风景园林界实践的重要对象,研究其生态设计思潮的演变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国内外后工业景观公园近60年的发展历程,根据公园建设背景、指导理论、生态设计手法,将生态设计思潮划分为1960—1985年探索期的环境修复模式、1986—2005年融合期的郊野景观模式、2006—2019年发展期的自然景观模式以及2020年以来兴盛期的生物友好模式4个阶段。生态设计思潮经历了从消除场地污染的环境修复到兼顾科学修复与艺术表达,从利用自生长植被群落、保护生物栖息地到设计适应生物多样性的友好环境,从被动到主动、从以人为中心的安全防控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审美转变。以期能为我国生态文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工业景观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杨春宇  何荥  陈仲林 《新建筑》2006,(4):102-106
通过对重庆解放碑商业步行街的改造工程设计,探讨了将都市的现代化与夜景灯光、环境的生态化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的都市商业步行街设计理念及方法。在解放碑步行街改造中,以历史文化街区、民风民俗文化街区、生态文化街区与现代文化街区为主题,分别对其建筑景观、夜景灯光、植物配置等设计理念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冯萤雪  ;李桂文 《新建筑》2014,(4):150-153
矿业棕地的景观生态恢复应是一项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有鉴于此,其规划设计应探求新的基础理论,即景观生态学、景观都市主义和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并遵循三个理论分别倡导的理念: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理念:景观成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理念:以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为复杂整体的有机规划设计理念。以此为指导的矿业棕地景观规划设计,方能符合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确保矿业棕地景观生态恢复的实现和矿业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恢复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陈波  包志毅 《中国园林》2003,19(7):44-47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们开始将生态学原理应用到城市景观规划和建设中,提出了许多生态规划和设计方法,生态恢复设计就是其中之一.简述了生态恢复设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含义以及基本原理,着重介绍了由R@哈格(Richard Haag)主持的美国西雅图炼油厂公园和K@鲍尔(Karl Bauer)主持的德国海尔布隆砖瓦厂公园的生态恢复设计.它们都是生态恢复设计的成功案例,希望能够对我国的城市景观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晓 《山西建筑》2010,36(23):53-54
从概念、目标、原则、步骤几个方面对生态恢复设计进行了探讨,并以泻湖公园的改造为例,对生态恢复设计方法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总结了生态恢复设计的实践经验,以期促进生态恢复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卢黄忠 《山西建筑》2007,33(14):353-354
总结了现代城市居住区生态绿化设计现状,概括了已有的绿化景观设计理念,指出在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应进一步加以重视生态绿化设计。基于住区绿化系统的生态效益原则,提出了城市居住区生态绿化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黄剑  张杰龙 《风景园林》2018,25(10):86-91
河道是生态敏感、脆弱而又具有显著景观价值的重要生态廊道。只有在规划设计实践中发现和顺应河流的自然形态和自然演变规律,在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才能真正走向人地和谐。本文以呼和浩特大黑河城区段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分析总结了大黑河河道形态演变的主要规律和自然诱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引导洪水对河道形态进行自我修复的生态修复方法。在整体生态系统修复策略上,提出了建立“四维一体”的生态系统修复模型。从林、堤、滩、水4个方面分别探讨了生态景观设计的过程,突出了河道生态功能和景观特色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