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21世纪将是设计的时代。世纪交替,也将把人类文明引入数字化的网络时代,它给设计师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和创作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伴随着世界一体化与多元化并置的过程,设计的未来将会怎样?新设计的观念意味着什么?如何促进本土设计产业的发展、成熟及国际化进程,成为我国设计界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王靖  傅亮 《包装世界》2016,(3):56-57
阐述了"构成"在我国设计教育中的发展过程及"构成"教学的初衷,并从设计实践的角度剖析如何在"构成"教学中培养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和观念,力图通过"构成"教学中的逻辑与直觉训练、分解与组合训练、发现与创造训练来整合"构成"课题,明确教学目标,使"构成"与专业课有更好的衔接,为以后的设计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新世纪视觉传达设计思维观念的分析和研究,指出视觉传达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设计手段、技巧和方式,更是一种观念。新世纪要想做出具有创新观念、时代观念的视觉设计作品,必须要在设计理念、视觉图形语言等方面入手,把握时代特色、人文情感、民族情怀,实现视觉设计真正的民族觉醒。  相似文献   

4.
魏力敏 《包装工程》2021,42(22):347-351, 358
目的 围绕新时代、新形势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老字号品牌形象的树立,从"工匠精神"的视野对老字号产品包装设计进行研究.方法 以品牌形象和视觉传达设计理论为基础,针对老字号产品包装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存在的部分品牌视觉形象老化的现象,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造物理念展开老字号产品包装设计的内在文化、外在视觉形象和包装功能之间的整体性研究.结论 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理念采取扎根传统文化、反映主流文化、尝试体现潮流文化的"喜新恋旧"文化策略;遵循"立象以尽意"的产品包装形象设计原则和"器以用为功"的产品包装容器造型设计原则开展老字号产品包装设计,较好实现产品包装所属功能的优化和助力老字号品牌形象的更新与重塑.  相似文献   

5.
杨晓金 《包装工程》2007,28(6):165-166,176
从现代"图形创意"的角度对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进行了新的审视,对其由内在观念到外在形式语言进行了艺术发生学上的分析,以期这种宝贵的传统艺术资源对中国现代本土化的视觉设计有更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宗立成  罗彩云  尹夏清 《包装工程》2020,40(22):15-20, 65
目的 中国的器物历史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善、发展最为系统的人类文化遗产,对早期中国的造物设计哲学观念进行归纳、阐释和分析。方法 以早期中国(新石器时期至商周时期)的器物、文献资料和考古遗迹为基础,结合设计学、考古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早期中国造物设计的基本发展脉络,并结合早期中国基本物质文化背景,分析造物设计哲学观念。结论 早期中国造物设计思维历经了阶段性的发展,在经验主义设计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自然主义设计、生态主义设计,由此诞生了实用理性主义设计和民本主义设计观念,造物设计思想观念的主体和设计思维演变阶段模型,都与这五种主要的造物设计观念密切联系,也是研究早期中国造物设计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设计创新思考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郭锐  李龙生 《包装工程》2004,25(4):101-103
论述了工业设计的本质和目的.试图从现代设计观念所引发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入手,对现代设计观念作出新的理解,以促进现代工业设计更合拍社会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8.
设计思维的独特性就在于它是运用概念思维。概念与观念不同,观念是一个可以被认为形象化了的知觉,而概念却是要求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要求我们把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取出来加以概括。这也正是设计与艺术的区别所在。艺术可以强调个人的观念,而设计不能。设计必须将众多使用者的个人观念的共同特点抽取出来形成一个符合他们观念的概念,我们的设计才会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接受。  相似文献   

9.
当代设计的新观念——多元化拓展的英国工业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汤重熹 《包装工程》2002,23(3):126-127,130
通过英国西蒙·鲍威尔、FITCH等工业设计的著名公司设计观念变革与设计实践成果的阐述 ,引深思考现代设计中的观念变革、团队合作精神、产品的感性化设计的作用。论述了从多元化的角度 ,提升工业设计的创新意念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亚南 《包装工程》2001,22(5):49-51
通过“绿色设计”概念的提出,从设计行为和设计观念两方面对其内涵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而指出绿色设计对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对设计思维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伟 《包装工程》2017,38(4):93-96
目的通过分析人类模仿自然的设计天性,研究"天人合一"的思想如何在设计心理中体现以及对设计思维的影响和启示。方法通过研究设计进化史,对比分析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结合设计实例,探讨人类设计心理的活动以及设计思维的变化。结论地球上的生物是一个整体,设计源于自然,立身于生活,设计师应当在设计思维中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更多地赋予设计作品自然、人性、生命与宇宙的思考,在作品中传达出一种设计哲学。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但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却越来越深。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剖析,论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从提高科学技术、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和用制度与机制创新三个方面做起,以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环境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人体机械振动模型,在有关国际标准的基础上,讨论了环境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及人体对振动的响应的舒适度评价标准,并分析了相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以"天人合一"探究中国包装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家华 《包装工程》2006,27(1):170-172
从中国的传统意象图形符号入手,来研究包装设计对这些意象符号应用的象征意义.从这些图形的应用中,可以感受到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东方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例如"方、圆、葫芦形、方碑形、象形文字、书法文字"等图形元素等.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大多传统化包装设计的构图、造型、图形元素的应用,深受"天人合一"的观念影响,是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契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分析我国设计发展现状以及研究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文化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究如何构建基于儒、道、释的设计文化系统论并致力于设计真、善、美3者之间的和谐。方法通过探究儒、道、释的核心思想,对儒家的"仁"、道家的"合"、释家的"悟"3方面的分析挖掘,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角度出发,思"仁"取"柔",思"合"取"中",思"悟"取"空",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同现代设计的形式、功能、情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达到设计与文化艺术的统一融合。结论儒、道、释是中国传统思想与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引导中国传统造物文化的发展,设计是人类精神不断物化的过程,将文化与设计并之为系统进行研究,能为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东莞市的清代古建筑礼屏公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建筑的年代、格局、形制、细节、特点与设计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对相关的历史人物,近代省港知名的传奇富翁——卢赓扬做了介绍,并对该祠的历史价值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军用飞机弹射座椅惯量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椅系统惯量是弹射救生6自由度性能计算所需的非常重要的数据。在以往的简化计算中,惯量的计算结果精度不够,不能满足使用要求。这里根据人椅系统的实际结构、尺寸构造三维实体模型,从而计算其重量、重心及惯量,其中人体分第5、50及95百分位,分别对应座椅的上、中及下位。计算结果成功地用于地面试验中。此方法可以精确地计算弹射座持的惯性矩及惯性积。  相似文献   

18.
从准时化生产方式的基本原理出发,论述了在实际生产中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多品种,小批量和短交货期的要求,企业构筑柔性生产体制的做法和实施要点。并用实践的效果说明准时生产方式对提高企业综合效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包装设计生态化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戎宁 《包装工程》2004,25(6):198-199
论述了包装生态学与产品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民族文化历史、人文以及风土人情的角度,分析比较国内外各民族文化的特色,从而使中国的设计水平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Mario Bunge argues that the ethics of modern technology are guided by five maxims. He believes that these maxims comprise the core of the ethics of the technology that has prevailed in all industrial societies. They justify the unlimited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and social resources and ignore the dark side of technology. These maxims include the following: Man is separate from and more valuable than nature; man has the right (or even the duty) to subdue nature to his own benefit; man has no responsibility toward nature; the ultimate task of technology is the fullest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 technologists and technicians are morally irresponsible. He critically formulated these principles in 1979, and today all but one of them have been amended in technology-related ethical guidelines and codes. Although the rejection of these cases is theoretically agreed upon by all,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fer different alternatives. In the present article, by referring to Quranic verses and the ideas of Muslim thinkers, it is attempted to present five maxims, contrasting these maxims, based on which the ethics of technology are buil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