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5 毫秒
1.
柳海兰  韩顺玉 《广州化工》2011,(24):160-161
作为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延边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几年来专业建设过程中,为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实验设施、实践环节、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改革;明确了培养目标,构建了符合社会要求的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
“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的研究与实施”项目,以化工类学科21世纪发展趋势与基本特征为出发点,剖析了21世纪科技与社会发展对化工类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认识到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教育已逐步走向全球化和国际化,也认识到化工与生命、材料、电子、能源、环境的交叉融合,化工学科的内容已向宏观、介观、亚微观和微观等多层次方向发展。由此制定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正确定位了培养目标,整体优化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形成了化工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该项目在200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本文介绍了它的改革思路、措施、取得的成果以及实施、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正以潮涌之势在全球展开。“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权”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国家教委组织的《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是高瞻远瞩的举措,我们必须跟踪化工高等教育改革的国际趋势,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高等教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变传统的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变共性教育为因材施教,对培养目标实行多元化、动态化管理,以建立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新体制,培养出大批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高素质的跨世纪化工高级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4.
化工仪表专业教育过程中的技能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培养目标决定了它的中心地位。本文从优化内容,突出应用、结合生产实际更新内容、收集生产案例充实教材以及加强实验、实践环节等方面探讨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体系。针对传统的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实际教学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在依据专业特色、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和注重能力培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5.
《无机与分析化学》是化学化工及相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为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标准和要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对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即将来临,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高科技时代里,化学工业作为一个最具外延性、渗透性和创造性的工业领域,必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向着更高、更新、更广、更精的方向发展。高校化工专业作为其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如何适应这种发展,重新思考人才的培养战略,重新规划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化工专业教育在新世纪里跨上新台阶。本文就此谈一些个人的浅见。 一、化学工业的发展呼唤教育改革 化工专业教育无论从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还是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都应紧紧围绕化学工业的发展。回首20世纪化学工业的繁荣与辉煌,展望21世纪化学工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至少在三个方面对现有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7.
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与实施是关键。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以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和职业技术养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培养目标,精简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强化实用性的职业技能实践训练,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创新创业科研活动,对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对我校原有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企业需求人才的特点,制定以新型煤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新版的人才培养目标,探讨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关系,构建起适应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实现具有专业背景鲜明、扎实专业知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各国之间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育管理模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本主要概括了我校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方向、培养要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新模式等进行的实践性探索。  相似文献   

10.
文章立足新时代绿色循环发展新模式对化工专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论述了我国化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及“从大到强”的发展使命,提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责任担当的化工领域高级专门人才,需要从化工专业为国为民作出的重要贡献、化工技术带来的新变革、化工专业自身的创造性等方面进行专业自信教育与创新意识培养;需要针对化工专业的实践性特征,正视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更新实践教学理念,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地方本科院校化工专业大多仍然采用"宽口径"、"万精油"式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对化工产品的需求变化和化工产品自身的技术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量针对特定行业的专门人才,尤其是精细化工行业。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享教学资源、共建教学团队、共建实习基地和研发中心等途径,实现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和校企双向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成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由此实现化工专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学生在特色行业的零距离就业。  相似文献   

12.
杨瑞先  王祖华  万珊  薛冬 《山东化工》2015,(5):127-128,131
为了满足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通过分析洛阳理工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现状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聘请校外专业技术人员任教等方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探索,以期为洛阳理工学院的转型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生物技术人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通过明确医学人才培养的理念、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与评价方法、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和文化建设、创新教学管理等方法,探讨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提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化工专业人才是实现新时代国家绿色发展重大战略的必然要求。分析了化工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阐述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包括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的化工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策略,为培养合格的化工专业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化工分离工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阐述了化工分离工程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对化工分离工程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改革。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重新构建了化工分离工程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以期全面提升化工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6.
化工专业毕业设计是在学习全部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之后进行的实践课程,是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环节。通过化工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构建起支撑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设计课程体系,通过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实施,提高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工程设计的实践能力,达到新型煤化工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的。  相似文献   

17.
反应工程课程体系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反应工程教学为对象,针对反应工程在化工类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对课程体系的构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教学等内容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在反应工程课程教学中探索出了培养具有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化工人才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沈阳化工大学林产化工专业十年来的发展为主线,梳理了该专业创立初期遇到的问题,确立了该专业“偏化工”的定位,并介绍了该专业十年来结合学校化工学科的优势与特色,依托学校推行的“113”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模式等进行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及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化工专业认识实习是化工专业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为适应素质教育形势,完成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必要对其实习进行探索并完善。本文结合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化工专业认识实习面临的一些问题,就如何安排指导学生的认识实习,以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与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人才,是地方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介绍了面向职业岗位,立足专业能力培养,依托产学研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毕业生面向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培养学生核心专业能力为重点,构建课程体系;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与整合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丰富考试形式,将课程考核贯穿到课程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