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9 毫秒
1.
论国家加快抗旱立法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灾是影响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兴修了大批水利工程,坚持不懈地开展抗旱斗争,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但是随着我国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变化,我国干旱缺水的形势日益严峻,旱灾发生的频率、范围和影响的领域不断扩大,同时,长期抗旱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体制、制度性的障碍也显露出来,抗旱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依法抗旱,提高抗旱工作水平已成为新时期抗旱工作的基本方略,尽快通过抗旱立法来加强抗旱工作,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倪深海  顾颖 《中国水利》2011,(13):25-26,3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干旱灾害表现出频次增高、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延长和灾害损失加重等特点。但我国现状抗旱能力薄弱、供水能力和抗旱投入不足,及抗旱管理水平不能应对我国旱情旱灾向严重化发展的趋势。面对严重的抗旱形势,抗旱工作必须实现战略性转变,实现主动抗旱、全面抗旱和积极抗旱,根据不同类型旱情旱灾发生的特点,旱灾影响的范围和对象,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以全面提升我国综合抗旱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3.
对海河流域防汛抗旱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河流域地处京畿要地,是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受自然、地理及气候因素的影响,洪涝旱灾历来是海河流域的心腹之患.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河流域防汛抗旱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建成了以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和灌区为主体的防汛抗旱工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2009年2月26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以下简称抗旱条例).标志着我国抗旱减灾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存我国抗旱事业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抗旱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进一步加强抗旱工作,确保抗旱工作规范、有序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南是一个旱灾频发的省份,认真贯彻落实抗旱条例.做好抗旱工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抗旱法规体系,抗旱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无法可依各种矛盾日渐凸显。近年来,旱灾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影响程度不断加深,旱灾损失愈加严重,无论从2006年川渝百年大旱还是2009年初北方8省冬麦区特大干旱,都给人民群众生活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的公布实施,是我国抗旱工作进一步法制化、正规化的重要标志。本文在认真学习研究条例的基本内容和深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从认识、机制、制度、政策等方面深刻剖析了条例对依法推动抗旱工作的积极作用,提出更好在基层落实条例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旱灾频繁的国家,旱灾对农业生产威胁最大。为了支持抗旱斗争,各级财政每年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抗旱工作的开展?近几年来,不少省区市改革抗旱资金使用管理,建立了抗旱服务队伍。实践证明,这一改革是成功的。抗旱斗争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各级  相似文献   

7.
董藩  周宇 《中国水利》2005,(15):59-60
我国是一个干旱及旱灾频繁发生的国家.面对日趋严峻的抗旱形势,急需加强法制建设,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使抗旱工作有法可依.制订这一条例应遵循针对性强、涵盖性强等原则,突出抗旱工作中基本关系,在制订<抗旱条例>时,应明确抗旱责任制度,旱情预测、监测、发布制度,旱前检查制度,抗旱预案工作制度等,确立抗旱责任制等九项基本抗旱工作制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为旱灾频发的发展中国家,加强旱灾管理是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立足于旱灾风险管理机制,分析国内具有代表性省份的抗旱措施。从法律体系、组织体系、指挥体系、装备保障体系和工作体系五个方面探析旱灾风险管理的作用、基本路径和方法。比较旱灾危机管理和旱灾风险管理的优劣,努力推进旱灾风险管理的工作研究,探索抗旱减灾多部门协调、全社会联动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旱灾作为贵州省影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对贵州农村、城市、生态和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非常不利影响。农村抗旱仍然是贵州抗旱工作的重点,但对城市、生态抗旱要未雨绸缪,统筹考虑,实现抗旱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促进贵州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光  高俊 《人民珠江》2012,33(4):73-75
近年来,云南省干旱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给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造成严重影响,抗旱工作形势日趋严峻,抗旱减灾任务也愈加艰巨.简要介绍了云南省的自然地理特点和干旱规律等基本情况,以2010年云南大旱为例,分析了旱情发展过程、旱情主要特点以及旱灾影响和损失情况,探讨了当前抗旱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抗旱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周晔  吴凤平  陈艳萍 《人民长江》2012,43(11):11-15
为了科学配置抗旱应急水量,将地区性干旱影响程度降到最低,以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作为干旱判别指标,围绕如何平抑降水量的波动性,设想了两种抗旱应急预留水量确定模型:差额模型和比例模型,以化解降水量波动可能造成的水资源短缺风险。以辽宁省为例,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该省8个气象观测站近54 a(1956~2009年)的降水量数据,得出辽宁省的抗旱应急预留水量。应用结果表明,这两种模型适用于北方干旱地区抗旱应急预留水量的确定,可提高这些地区抗旱应急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2.
阐述干旱灾害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解释我国干旱地区的干旱形成原因,分析了我国抗旱工作的战略对策,最后指出抗旱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自进入2013年7月中旬后,江西省持续高温少雨,持续伏秋连旱导致江河水位持续下降,水库蓄水日趋减少,赣中赣北出现严重旱情.本文对2013年江西省的旱情和抗旱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目前江西省抗旱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抗旱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地处高原山区,各种自然灾害频繁,旱灾是主要的灾害之一。旱灾受灾范围广、发生频次高,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充分分析旱灾成因、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推广雨洪水利用、加快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及灌溉配套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提水工程、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重视抗旱预案编制工作和推行水资源危机管理制度等减轻旱灾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5.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水利事业波澜壮阔的70年。作为基础产业,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防洪抗旱作为水利的重要工作,70年来通过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建设,我国的大江大河干流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中小河流暴雨洪水防范能力也显著提升,旱区供水基本得到了有效保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梳理分析了1950—2018年洪涝、干旱、山洪、台风灾害基本情况,总结了防洪抗旱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体系及科学技术在防洪抗旱中发挥的作用,分析了70年防洪抗旱减灾成效,用数据说明了水利建设特别是防洪抗旱减灾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保障作用,为今后我国水旱灾害防御和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60年来我国干旱灾害特点和情势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1949~2007年间我国干旱及灾害发生的事实为依据,对干旱及灾害的特点及时空分布进行了讨论,并通过对比1980年前后2段时期干旱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我国干旱情势研究。分析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的增加,以及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干旱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加强水旱灾害管理的战略需求与治水方略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本文通过对现今防洪抗旱减灾形势的分析,总结了国外推进水旱灾害管理的主要特点与趋向,提出我国加强水旱灾害管理的战略需求,并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探讨了适应我国国情的治水方略.研究认为,我国的治水方略必须克服期望靠短期高投入一举消除水患的倾向,以及克服盲目照搬他国"最新理念"的倾向;在治水方略的制定与技术方案的选择上,必须因地制宜,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最后提出,治水方略的调整应综合考虑防洪抗旱与环境保育的需求;水旱灾害风险管理需把握适度,要重点关注减灾管理.  相似文献   

18.
孔垂柱 《中国水利》2005,(19):38-39
2005年云南省遭受了严重的初夏干旱,通过各个部门的团结奋战,取得了抗旱救灾的全面胜利.实践证明,不断增强灾害风险意识,及早安排是战胜特大干旱的重要基础;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加强领导是抗旱的根本保证;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集中民力、财力是抗旱的必要条件;围绕农民增收目标,深入基层是抗旱的关键因素;发扬科学求实精神,主动抗旱是抗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梁云  陈根发 《江淮水利科技》2022,17(4):5-7,43
干旱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西南地区是我国受干旱影响比较严重的地区。分析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以为 应对气候变化和抗旱减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本文利用西南地区 31 个气象站 1951—2010 年的月降水量数据,计算尺度分别为 1 个月、3 个月和 1 年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了 60 年西南地区月、季和年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西南地 区干旱发生频率具有空间差异性,四川大部、云南南部发生干旱的频率高,而四川中部和广西东南部发生重旱的频率高。 60 年中西南地区降水量总体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但是阶段性变化显著。年干旱、秋季的站次比具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给西南地区抗旱带来更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