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0 毫秒
1.
正横向通风绿色生态储粮集成技术由横向通风储粮技术、负压分体式横向谷冷通风技术、多介质害虫防治技术和多参数粮情监测控制技术组成。主要特点:风道上墙、机械作业,膜下通风、膜下环流,高效冷却、保水保质,智能监控、绿色储粮。(一)横向通风储粮技术横向通风系统由平房仓檐墙主风道、支风道和吸出式风机等组成。主风道和支风道固定安装在两侧檐墙上,免去粮食进出仓时装拆地上笼作业,腾出仓房地面,有利于提高粮食进出仓机械化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  相似文献   

2.
采用CFD技术对通风笼的机械通风过程进行仿真,并对普通U型风道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小u型风道提高了通风的均匀性、有利于消除通风死区且降低了能量损失;另外,间歇通风比连续通风更节能,是一种可行的实际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3.
<正>粮食储藏"四合一"升级新技术由两侧檐墙固定风道的横向通风技术、负压分体式横向谷冷通风技术、多介质环流防治储粮害虫技术和粮情云平台多参数检测系统组成。主要特点:风道上墙、机械作业,全程覆膜、负压通风,高效冷却、系统均匀,绿色防治、智能监控。(一)横向通风技术横向通风系统包括仓房和粮面覆盖的密封薄膜组成的密闭粮堆,固定于平房仓檐墙两侧的通风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横向通风系统进行调质通风的可行性,利用稻谷平房仓横向通风系统两侧吸出式调质通风工艺与同样仓型的竖向通风系统进行了调质通风对比测试,分析了2种调质通风的调质速率、均匀性和能耗的差异。结果表明,横向通风系统调质后水分增加了1.26%,均匀度增加了2.28%,调质通风单位能耗为0.511 kW·h/(%·t),横向通风系统两侧吸出式调质通风工艺可以满足粮食收储企业实际作业需求,横向与竖向通风系统均可达到调质通风工艺效果,该实验结果为稻谷平房仓横向通风系统的通风工艺综合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粮食储藏“四合一”升级新技术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运用粮堆生态学理论和现代控制技术,通过理论创新和集成创新,对原有储粮"四合一"技术进行全面升级,为我国高大平房仓实现机械化进出粮作业,为绿色储粮、节能增效,提升粮库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全面介绍了以高大平房仓两侧檐墙固定风道为核心变革的横向通风、负压分体式横向谷冷通风、多介质环流防治储粮害虫(包括横向充氮气调、食品级惰性粉气溶胶防虫、磷化氢环流熏蒸)和粮情云平台多参数检测系统等"四合一"升级新技术的技术内容、测试结果、使用效果和系统优势,提出了新建粮库和现有粮库技术改造的储粮工艺配置标准。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不同横向通风方式的降温效果和水分损失情况,在2个30 m跨度小麦仓分别实施覆膜式横向通风和揭膜式横向通风。通过检测2个仓通风前后粮温、水分变化和通风时间及能耗等参数,对降温效果、单位能耗、水分损失、温度和水分均匀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覆膜式通风降温与揭膜式通风降温相比,通风均匀性和降温效果较好,虽然通风时间、单位能耗分别增加140 h、600 Kw?h,但降温幅度提高0.5 ℃,粮食水分损失较小,整仓平均水分仅减少0.1%,为合理选择横向通风方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大、中型钢板仓及圆筒仓内安装底部与中心风道相结合的通风系统,从而改善了储粮条件。  相似文献   

8.
为了正确评价平房仓横向通风的性能及应用效果,借助通风模拟装置,通过变频器调整风机的风速,测定大豆粮堆在不同通风、送风方式下的静压值,结果表明:大豆粮堆的单位粮层阻力使用二次函数拟合最为精确,幂函数次之;当通风方式(横向或竖向)一致时,吸出式通风的单位粮层阻力大于压入式;当送风方式(吸出或压入)一致时,横向通风和竖向通风的单位粮层阻力相近,由此可知大豆粮堆通风具有各向同性的特性。大豆粮堆的通风均匀度与粮面表观风速和粮层厚度呈现正相关,竖向通风的均匀性与横向通风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钢结构千吨囤的建设情况和降温通风工艺应用情况,通过检测千吨囤风机压力和表观风速等通风参数,对千吨囤的通风降温效果及效能进行评价。千吨囤的通风方式为竖向上行压入式通风,采用数字风压和风速测定仪对千吨囤进行竖向通风参数测试研究。结果显示:千吨囤玉米粮堆竖向通风的表观风速和单位通风量增加,粮堆的单位粮层阻力也增加,两者呈正相关;通风阻力中设施阻力占比较大,中心主风道与出粮通道共用管道设计,便于出粮作业,但增加了通风设施阻力,导致通风能耗增加,且受风道设计影响,囤体东北角区域粮面表观风速较低,局部通风效果不佳,建议优化风道设计,可将主通风道与支风道呈放射状均匀布置。千吨囤通风后,粮堆整体温度降低11.3℃,每层平均温度降至-6℃左右,除局部位置温度下降不明显,其余通风降温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系统介绍了马铃薯贮藏通风参数计算与通风设计,详细阐述了空调室+地沟送风道、空调室+半圆/圆形送风道、独立送风道+地沟送风道3种通风方式库体布置形式、通风原理、风道设置及其设备选型、通风方式的设计思路与理念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机械通风是维持房式仓内粮堆温度和水分在安全储藏范围内的重要手段,与储粮安全和仓储企业的效益息息相关。为了解决传统圭字型通风网络的进风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推进速度较慢的弊端,提出了一种圭字型加垂直立管的新型通风网络,以缩短空气或熏蒸气体在粮堆内的行进路径和时间,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其通风效果进行模拟预测,验证其可行性。结果表明,此种通风网络的降温速率和均匀性均较好,明显减小了进风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流动阻力,立管位置处的冷锋面在通风第二天就可穿过5.5 m高的粮面,且与相同条件下的传统圭字型通风网络相比,通风能耗降低16%左右,此结果为房式仓储粮最优通风网络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详细介绍了复合多功能通风管道的各种性能,并与薄钢板通风管道作了比较,指出了其在空调系系统中的推广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多孔介质流动和热湿耦合传递理论,推导得到了浅圆仓的粮堆内部动量方程、能量方程和水分守恒方程,通过数值求解法解决仓储粮堆的自然对流、热量传递和水分传递之间的问题。采用Fortran编程的方法,针对浅圆仓的十字型通风道、环型通风道、组合型(十字型加环型)通风道的通风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组合型通风道相比其它两种通风道仓内气流分布更加均匀,降温保水效果最好,更有利于粮食的安全储存和节能降耗。为浅圆仓通风道的选择和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介绍局部横向通风原理、通风操作、应用效果及注意事项,适用于平底仓底部两组风道间局部粮温高的降温通风与均温通风,具有操作简便、处理简单、费用低、通风效果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钢板仓通风干燥与低温储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烂粮的原因分析,结合储粮保粮的必要条件,介绍钢板仓低温储粮和降温降水通风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横向通风作为高大平房仓一种新的通风方式,国内外对其保水降温效果研究较少。基于多孔介质流动和传热传质理论,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预测了不同大气温湿度条件下横向通风过程中粮堆内部温度变化和水分迁移规律。通过分析进风湿度和通风时间不同时粮堆内部的温度和水分分布,得到了横向保水降温通风的最佳通风条件,可为合理进行机械通风操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湿花生果收获后若不及时进行干燥,极易出现发热霉变现象,因此花生干燥是花生生产链条的非常重要一环。我国花生干燥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为自然晾晒和热风干燥,但是自然晾晒受天气影响且需要大面积的晒场,热风干燥耗能高、设备投资大、干燥后花生品质难以保证。本文针对这两种方法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常温通风干燥湿花生果的方法,并将自然晾晒、热风干燥、常温通风干燥3种干燥方式进行了比较,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实验结果表明:常温通风干燥时间在阴雨天气条件下也能有效降低湿花生果水分;在通风过程中花生果无发热霉变现象,保证了花生果的质量;这种通风干燥方式设备投资低、操作简便,干燥完成后设备还可兼用于花生果储藏。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基于多孔介质热湿传递原理和粮粒吸湿/解吸湿理论,建立了通风过程中粮堆内部热湿耦合传递方程,采用数值预测的方法,研究了吨粮通风量不变、粮堆初始温度与通风空气温度差8℃情况下,粮堆初始平衡湿度与通风空气湿度差分别为-5%、0%和5%时,粮堆内部温度和水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究了通风湿度对稻谷横向保水降温通风过程中粮堆温度和水分的影响,分析了一定初始粮温和水分时通风空气温湿度对降温保水的效果,得到了稻谷横向降温保水通风的最佳湿度。研究结果可以丰富和完善横向降温保水通风工艺,同时也为横向降温保水通风的操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考察卷烟燃吸时的气体流量分配规律,设计了一种测定烟支不同部分进气量的装置;采用该装置测定了卷烟燃吸状态下燃烧锥端、卷烟纸段和滤嘴段的进气量,分析了卷烟燃吸时不同部分的气体流量分配规律和燃烧锥烟气净生成量。结果表明:①卷烟燃吸时,卷烟纸段和滤嘴段进气量大于未燃卷烟,燃烧锥端进气量小于未燃卷烟,滤嘴通风卷烟的滤嘴通风率大于未燃卷烟。②无滤嘴通风卷烟燃吸时,燃烧锥端进气量与烟丝段长度呈线性递减关系,卷烟纸段进气量与烟丝段长度的二次方呈正比关系。③卷烟抽吸时燃烧锥存在净生成气体量,且烟气净生成量与燃烧锥进气量呈正比,实验卷烟燃吸时每毫升燃烧锥端进气量约净生成0.24 mL气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