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胆道支架及十二指肠支架置入联合治疗胆道及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2例恶性胆道及十二指肠梗阻患者先后行胆道支架及十二指肠支架植入。20例行双支架植入,2例行胆道外引流的同时行十二指肠支架植入。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十二指肠支架植入,20例成功行胆道支架植入。未出现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术后胆道及消化道梗阻情况解除,术后随访6个月,支架均保持通畅。结论胆道及十二指肠支架同时植入治疗胆道及十二指肠恶性梗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eparate支架置入术在姑息性治疗不能手术的胃肠道恶性梗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34例患者采用经口置入Separate支架治疗不能手术的恶性胃十二指肠梗阻.梗阻的原因分别是胃癌11例、胰腺癌12例、转移性肿瘤3例、胆道肿瘤6例和十二指肠癌2例.透视下分别将Separate支架的外层带膜支架和内层裸支架同轴重叠释放在狭窄病变处.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7%,未发生严重并发症.33例患者胃肠道梗阻症状缓解或消失,在Separate支架置入后,患者进食能力评分平均从3.8提高到1.2.随访期间未发现支架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评估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治疗下腔静脉(IVC)恶性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例IVC恶性梗阻患者,行IVC支架联合125I 粒子条植入,术前术后分别对IVC梗阻长度、内径,右心房与梗阻段远端压差及患者临床梗阻症状积分进行统计分析。术后每2个月采用CT、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者IVC造影对患者IVC通畅情况进行随访。结果20例患者共植入26枚支架及40根粒子条,手术均一次性获得成功,未发生与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IVC梗阻长度为(6.82±2.21)cm,狭窄段内径由(0.50±0.27)cm扩张至(1.55±0.33)cm。右心房与梗阻远端压差由术前(16.28±1.26)mmHg降至术后(5.90±1.86)mmHg,患者临床梗阻症状积分由术前4~5分(中位值4分)下降至术后0~2分(中位值0分)。随访2~26个月,支架通畅率为90%。结论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治疗下腔静脉恶性梗阻安全有效,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双支架治疗胆道及十二指肠梗阻的疗效.方法20例患者实施治疗.16例患者先经过经皮肝穿刺置入胆道支架解决胆道梗阻,患者出现十二指肠梗阻的症状后,14例患者经口腔、2例患者经胃造瘘口置入十二指肠支架.有4例患者同时有胆道和十二指肠梗阻的症状,同时置入胆道和十二指肠支架.结果所有患者都成功置入了双支架,没有出现并发症和再梗阻的表现.生存期1~14个月,平均5个月.结论联合双支架置入是治疗胆道和十二指肠梗阻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观察单纯球囊扩张、胆道外引流同时行125I粒子链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方法 4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分别为胆管癌1例,肝癌介入治疗术后1例,肝癌手术切除后胆管内癌栓1例,胰头癌1例,术前总胆红素分别为230 μmol/L、450 μmol/L、670 μmol/L和280 μmol/L;采用经皮胆道穿刺途径行胆道球囊扩张、外引流,而不放置胆道支架;同时行胆管内125I粒子链植入。结果 4例患者经皮外引流及125I粒子链植入操作均顺利完成。术后14 ~ 19 d总胆红素降至接近正常水平,术后10 ~ 23 d拔除外引流管,分别随访6、5、4.5和4个月无黄疸复发;3例仍生存,1例胰腺癌患者术后6.5个月死于全身衰竭。结论 单纯球囊扩张、胆道外引流并125I粒子链植入消褪黄疸疗效显著,有获得较长时间胆管开通的可能,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评价经皮植入125I粒子条及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在上海中山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68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1例在胆道梗阻段同时植入支架和125I粒子条(联合治疗组),27例仅植入支架(传统治疗组),对两组患者的生存期、至黄疸进展时间及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125I粒子条和支架植入均获成功。传统支架组和联合支架组术后7、14 d血清胆红素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支架组术后未发生明显骨髓抑制;单纯支架组和联合支架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3和21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腔内近程放疗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安全,疗效较单纯植入支架明显。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金属支架置入结合动脉灌注化疗对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的疗效。方法 32例胃、十二指肠恶性狭窄患者,梗阻部位位于胃窦及幽门部16例、胃肠吻合口6例、十二指肠降段10例,均在DSA下或结合胃镜经口腔先将导丝放置于胃幽门部及十二指肠梗阻部位,然后置入镍钛合金网状支架于狭窄部位,其中16例术后给予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结果 32例置入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患者的梗阻症状明显缓解,进食得以改善,无严重并发症。行双介入治疗的16例患者中位生存期9.3个月,单纯行支架置入治疗的16例患者中位生存期5.7个月。结论 对无法手术的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的姑息治疗,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选择;术后给予动脉内灌注化疗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肿瘤的生长、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研究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在施行经皮胆道支架成形术的基础上,经胆道支架内植入放射性粒子条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方法 38例恶性胆道梗阻的患者,应用125I粒子,每个125I粒子长4.5 mm、直径0.8 mm,送入导管制备粒子条。先行经皮胆道引流术(PTCD)术;将导丝经皮通过梗阻段,先行球囊导管扩张,后行经皮胆道支架成形术;然后经支架置入8 ~ 10 F胆道引流管;最后将装有粒子条的导管在透视下经胆道引流管送入所需照射部位,包敷固定引流管露出体外部分或者包埋于皮下。结果 38例胆道恶性梗阻的患者中36例成功施行经皮胆道支架成形术及放射性粒子条植入术,术后患者血清胆红素均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P < 0.05)。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临床观察发现经皮胆道支架成形术后联合放射性粒子条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评估两类常用金属支架治疗不同位置的恶性胆道梗阻支架通畅率及患者生存率。方法 对126例因恶性胆道梗阻接受经皮经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植入金属胆道支架167枚,其中70例患者植入网状编织型支架92枚,56例患者植入激光雕刻型支架75枚。术后随访并比较患者支架通畅时间及生存时间。结果 支架植入成功率为100%(126/126),网状型与激光型中位通畅时间分别为182 d、196 d,术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79 d、186 d。两组患者术后通畅率及生存率进行对比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网状型与激光型支架在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效果上基本等效。在一定程度上前者可起到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分析比较经皮肝穿刺植入普通金属裸支架与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期间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放射介入科进行治疗的32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随机选择其中1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植入;21例为对照组,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普通胆道金属裸支架植入,对比分析两组术前和术后1个月总胆红素(TIBL)、直接胆红素(DBIL)、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 9)指标变化以及支架通畅时间、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植入胆道普通金属裸支架或125I放射性粒子支架,术后造影胆道通畅,手术成功率100%。术后1个月两组TIBL、DBIL均显著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CEA、CA19- 9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支架中位通畅时间及平均通畅时间(5.83个月,7.55个月)均长于对照组(2.23个月,2.5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6、9、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0.9%、90.9%、72.7%、54.5%,对照组分别为80.9%、33.3%、23.8%、9.5%,观察组支架通畅时间及生存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既可迅速解除胆道梗阻又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与普通胆道金属裸支架相比,能明显提高支架通畅时间和延长患者生存期,是标本兼治的姑息性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介入微创技术在颈段高位食管恶性梗阻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颈段高位食管梗阻病例39例,梗阻部位近端分别位于食管环咽段至以下12mm区间.经用扩张管进行耐受性扩张试验后,在X线影像监视下经口置入用单丝编制的网管状镍钛合金支架疏通食管腔,并经供血动脉介入化疗抑制肿瘤.结果 39例患者共放置46枚高位食管支架.支架放置后所有病例均能进食细渣饮食.除轻微疼痛和可耐受性不适外未产生其他不良反应.接受介入化疗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较单纯支架治疗患者长.结论颈段高位食管恶性梗阻并非内支架治疗禁区,介入化疗对颈部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性经皮胆道引流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47例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先行PTC后探查通过阻塞段,如不能越过阻塞段,则直接进行外引流;如能越过阻塞段,则置入内外引流管作内外引流或置入金属支架或塑料内涵管作内引流.结果内引流组18例,15例置入金属支架,共18枚,3例置入塑料内涵管,共4根;内外引流组15例,置入18根内外引流管;外引流组14例,置入17根外引流管.术后1周总胆红素从术前的(514.1±204.3)μmol/L降至(238.4±14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胆管癌性阻塞外科姑息性T管引流术后再发梗阻的介入治疗.方法胆管癌性阻塞外科姑息性T管引流术后再发黄疸患者7例,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金属内支架置入术.共使用7枚金属内支架.结果 7例采用经皮经肝穿刺或经T型管通路置入胆管支架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总胆红素、转氨酶、谷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7例术后黄疸消退满意.结论经皮胆管内金属支架置入术姑息性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外科留置T管术后再狭窄,安全可靠,操作简单,费用低,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为无法手术  相似文献   

14.
介入治疗作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重要的治疗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我们总结12年来800余例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病例的经验;详细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研究介入治疗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处理方法;详细讨论胆管引流方法和胆管支架植入的时机和适应证;提出手术麻醉方法的选择、抗生素和止血药物的应用等见解;总结止痛剂的术前术后临床应用;对术后胰腺炎的发生和处理方法以及围手术期病死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我们的经验和教训能够对介入工作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肠减压管插入技术及在治疗小肠梗阻中的作用。方法作为主要治疗方法或术前胃肠道减压术在10例急性小肠梗阻患者中实施了鼻肠减压管插入治疗。治疗在X线透视下实施,鼻肠减压导管经一侧鼻孔插入,在患者体位的配合和配套导丝的引导下,将鼻肠减压管插入至十二指肠屈氏韧带附近或更远处的小肠。结果全部病例鼻肠减压管均顺利通过幽门插入预定位置,平均操作时间16min(10~35min),经导管治疗后所有患者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其中4例(单纯性肠粘连)症状完全消失,2周后拔除导管;3例患者转手术治疗;3例放弃进一步治疗。在插管过程中未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等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在X线透视下鼻肠减压管插入相对简单,耗时短,在手术前的胃肠减压和治疗单纯粘连性肠梗阻的作用上效果明显,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儿童先天性尿路梗阻疾病的介入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对33例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患儿,采用经皮肾造口术完成上尿路梗阻球囊扩张成形术或结合内支架治疗;42例先天性后尿道瓣膜,经尿道插管进行后尿道球囊扩张成形术.结果上尿路梗阻31例得到改善,术前症状消失,经1~7年观察随访疗效稳定,另2例上尿路梗阻未明显缓解,改行外科手术治疗.后尿道瓣膜病例组,经介入治疗后下尿路梗阻完全解除,1~10年观察随访疗效稳定.结论介入治疗方法具有微创,体表无瘢痕特点,通过长期观察随访,对先天性尿路梗阻的治疗效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高位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 100例接受经皮肝穿刺胆汁引流或胆道支架置入治疗的高位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胆管癌39例,转移瘤22例,肝移植后胆管病变18例,原发性肝癌15例,胆囊癌6例.测定术前,术后3~7 d、8~14 d血胆红素水平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79例行单纯外引流或内外引流,21例行胆道支架置入术,所用支架4种31枚.术前血清胆红素含量与术后3~7 d胆红素水平差别有显著性(P<0.05),与术后8~14 d胆红素水平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双腔球囊导管顶端封堵健侧宫角液体加压再通法联合导丝再通术在单侧输卵管梗阻中的应用。方法 对不孕症患者行子宫输卵管造影(HSG),筛选出单侧输卵管梗阻者50例,尝试用导管顶端封堵健侧宫角液体加压法再通输卵管,观察再通与子宫形态间的关系,此法不能再通的患者进一步应用导丝再通术并观察再通率。结果 50例患者中,33例宫角至宫颈内口的距离小于导管进入子宫内的长度,且宫角的宽度小于导管的直径,导管顶端封堵宫角严密,19例输卵管再通,14例因梗阻严重未能再通。17例宫角至宫颈内口的距离大于导管进入子宫内的长度,且宮角的宽度大于导管的直径,导管顶端不能封堵宫角再通失败。未疏通的31例患者联合导丝再通术后22例输卵管复通。结论 导管顶端封堵健侧宮角液体加压法能使部分输卵管再通,其与子宫形态关系密切,联合导丝再通术能明显提高单侧输卵管梗阻的再通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HVO)的介入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肝移植术后(劈离式肝移植2例,活体肝移植3例)发生HVO,实施支架植入(4例)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介入技术要点。结果介入治疗3例采取经皮肝穿刺肝静脉入路,2例采取右颈内静脉入路。肝静脉造影显示HVO发生在肝左或肝右静脉与下腔静脉吻合口3例,在肝总静脉与肝右静脉吻合口2例。5例介入治疗均成功,介入术后肝静脉与右心房间压力梯度从(15.4±5.6)mmHg 下降到(1.9±1.2)mmHg 。术后随访9~482d,无一例发生再狭窄。术后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4例术前明显升高的血清转氨酶和(或)胆红素术后均恢复正常。术前伴有大量腹水、消化道出血的2例术后腹水均缓解,消化道出血停止。结论HVO是肝移植术后少见并发症,危害严重,介入治疗是其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