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子宫位置子宫肌瘤的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HIFU治疗的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372例,所有肌瘤患者根据子宫位置(前位、中位、后位)分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基线数据、HIFU消融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HIFU治疗。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子宫位置子宫肌瘤的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位子宫1 cm3辐照时间显著小于后位子宫(P=0.007),能效因子(EEF)小于后位子宫(P=0.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位子宫的子宫肌瘤更容易进行HIFU消融。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增强MRI和超声造影评估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消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并行HIFU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30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增强MRI和超声造影检查,分别在增强MRI与超声造影下测量肌瘤大小和术后无灌注区(NPV)大小,计算肌瘤消融率以及采用肌瘤瘤体显示级别评估标准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增强MRI NPV体积和消融率分别为(82.5±45.5) cm3和(80.6±18.5)%,超声造影为(66.0±52.4) cm3和(72.9±20.0)%(P<0.05);增强MRI图像质量评分为3.8±0.4,高于超声造影2.1±0.8(P<0.05),且HIFU治疗后超声造影图像有5个肌瘤边界不可见。结论 增强MRI比超声造影更适合用于评估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消融情况。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多发性子宫肌瘤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HIFU治疗的139例多发性、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的子宫肌瘤分组,多分类变量分别设定哑变量后,将各个哑变量、患者年龄、均匀与否、肌瘤体积、T1增强信号、靶皮距、后声场距离设为自变量,将设能效因子(EEF)为因变量,用stepwise的方法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为(39.2±5.7)岁,平均肌瘤体积为(81.7±60.5) cm3,平均消融率为(73.9±14.2)%,平均EEF为(6.9±4.2) j/mm3。共6个自变量被选入多重线性回归模型,选择模型6进行分析(调整 R2=0.326,F=11.383,P<0.001)。根据多重线性回归方程及其偏回归系数可知,EEF与位置、T1增强、肌瘤径线、肌瘤类型、后声场距离有线性相关关系,且T1增强对EEF影响最大。结论 HIFU对多发性子宫肌瘤的消融效果受肌瘤位置、血供、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其中血供(T1增强)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术后骶骨MR异常信号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 2018年8月初次行HIFU治疗的133例子宫肌瘤患者的盆腔MRI及临床资料,记录子宫肌瘤特征及HIFU治疗参数。结果 36例(27.1%)患者在HIFU术后MRI观察到骶骨异常信号。单因素分析中,骶骨MR异常信号与肌瘤骶骨距离、HIFU治疗总能量和辐照时间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肌瘤骶骨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OR值为0.918,95%CI 0.868~0.971。 结论 肌瘤骶骨距离、HIFU辐照时间及治疗总能量与骶骨MR异常信号的出现密切相关,且肌瘤骶骨距离是骶骨MR异常信号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许永华  陈文直 《工业加热》2014,(11):959-968
【摘要】 目的 评估MRI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MRgHIFU)完全消融子宫肌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远期疗效。方法 对43例(平均年龄41.4岁)共51个子宫肌瘤,平均大小为(7.1 ± 1.4)cm,均进行一次MRI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术。治疗后即刻MRI增强测量靶肌瘤的体积及其无灌注区的体积,子宫肌瘤无灌注区的完全覆盖靶肌瘤为完全消融。对完全消融的子宫肌瘤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和3年通过MRI进行随访复查肌瘤的体积变化;在术前、3、6个月采用UFS QOL症状评分方法对患者症状评分,并随访3年观察其症状的变化。同时对这些肌瘤的特征、治疗后不良事件、聚焦超声能量及治疗效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 经MRgHIFU治疗后肌瘤平均消融率为84.3% ± 15.7%(范围33.8% ~ 100%),肌瘤部分消融(消融率 < 90%)、几乎完全消融(消融率为90% ~ 99%)和完全消融的病例分别为23例、10例和10例,平均治疗时间为(2.2 ± 0.8)h(范围1.0 ~ 4.3 h),治疗后均未发生并发症。10例13个完全消融的肌瘤术前MRI均为T2低信号表现而其血供类型不同;超声治疗的能效因子(EEF)为:(3.6 ± 2.1)J/mm3(0.7 ~ 6.8 J/mm3)。治疗后3、6个月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分别为从术前的33.9 ± 7.1下降至16.6 ± 9.0和 8.1 ± 3.4(P < 0.01),1年或2年后10例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后3、6个月和3年肌瘤体积分别缩小39.5% ± 10.2%、59.1% ± 9.0%和93.3% ± 3.1%(P < 0.01)。治疗后3年随访肌瘤均未出现复发。结论 MRI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完全消融子宫肌瘤是可行的、安全的和有效的,MRI T2WI低信号肌瘤可在治疗后取得完全消融。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六氟化硫微泡应用于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对不同T2WI信号强度子宫肌瘤疗效。方法 64例行HIFU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依据术前MR检查结果分为T2WI低信号组(n=24)、等信号组(n=22)、高信号组(n=18),术后1 d行MR检查评估消融效果,记录并比较各组治疗相关参数(治疗功率、辐照时间、治疗剂量)和疗效相关指标(体积消融率、能效因子、治疗时间)。结果 T2WI低信号组、等信号组、高信号组体积消融率分别为(84.83±18.49)%、(78.72±17.76)%、(71.11±23.87)%,能效因子分别为(6.87±7.77) J/mm3、(7.99±6.58) J/mm3、(12.93±9.38) J/mm3,治疗时间分别为(102.12±54.45) min、(153.86±66.04) min、(141.50±69.56) min, T2WI高信号子宫肌瘤与低信号、等信号子宫肌瘤体积消融率、能效因子、治疗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共出现下腹痛6例(6/64,9.4%),全身酸麻3例(3/64,4.7%),下肢麻木1例(1/64,1.6%),所有患者未发生治疗区皮肤烧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六氟化硫微泡联合HIFU对T2WI低信号、等信号子宫肌瘤疗效优于高信号子宫肌瘤,低信号子宫肌瘤治疗时间较等信号、高信号子宫肌瘤短,六氟化硫微泡是HIFU安全有效的增效剂。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通过对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HIFUA)治疗子宫肌瘤前后MRI的表现进行对比观察,探讨影响子宫肌瘤HIFUA疗效的因素。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128例(154枚)子宫肌瘤患者HIFUA治疗前、后病灶MRI表现及临床资料,观察各组肌瘤体积消融率及能效因子。结果 子宫肌瘤病灶位于后壁、MRI T2WI高信号、MRI T1WI增强高信号者HIFUA治疗体积消融率相对较低,所需能效因子高。结论 HIFUA治疗子宫肌瘤疗效与肌瘤位置、MRI T2WI信号强度及血供情况有关,与肌瘤的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8.
姚瑞红  赵卫  姜永能 《工业加热》2016,(10):903-907
【摘要】 目的 探讨六氟化硫微泡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入院诊断为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造影组(n=30)与非造影组(n=30),造影组HIFU治疗术前、中、后用六氟化硫微泡造影,非造影组术后造影。记录手术时间、出现块状灰度变化时间、辐照时间、肿瘤消融率、治疗剂量(J),两组参数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造影组手术时间、出现块状灰度变化时间、辐照时间、治疗剂量分别为(71.71±53.22) min,(528.74±379.14) s,(827.97±696.43) s,(295 581.81±207 182.29) J,非造影组分别为(148.14±65.12) min,(1 171.42±877.42) s,(1 770.43±1 357.62) s,(597 705.71±464 389.85) J,两组各参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瘤消融率造影组为(78.42±5.77)%,非造影组为(76.10±10.11)%,两组各参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组患者未发生治疗区皮肤烧伤、下肢麻木, 1例出现全身酸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0(3.3%)。非造影组治疗区皮肤Ⅱ度烧伤1例,下肢麻木1例,全身酸麻2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30(13.3%),高于前者(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六氟化硫微泡在HIFU热消融子宫肌瘤中,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肿瘤消融率,减少并发症,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术前、术后影像学动态变化,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通过对45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观察栓塞前后行盆腔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MR平扫加增强,以及栓塞后CT平扫检查,了解子宫及肌瘤影像学征象的动态变化。追踪时间3~16个月,平均(10.0±3.5)个月。结果术前41例彩超显示肌瘤血流丰富,术后第1天肌瘤和正常肌层血流消失,第7天肌瘤血流仍消失但正常子宫肌层血流开始出现;术后1、3、12个月正常子宫肌层血流恢复正常而肌瘤内仍无血流。4例术后第7天开始肌瘤内有血流信号,至术后12个月肌瘤内仍有血供。45例CT平扫发现术后当天肌瘤和正常肌层均有碘油沉积,以肌瘤明显,术后1、3、12个月正常子宫肌层碘油逐渐流失,而肌瘤内仍有碘油沉积。45例术前MRI 肌瘤及子宫肌层均有明显强化,术后3个月MRI 复查39例肌层有强化而肌瘤无强化改变;另6例术后肌瘤仍有不同程度强化。2例患者术后肌瘤脱落,病理证实为坏死组织。术前、术后肌瘤体积变化的监测,MRI 与彩超测量结果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瘤血管床出现选择性栓塞导致肌瘤坏死,是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机制。其动态影像学监测随访,以彩超为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评价MRI引导下聚焦超声刀(MRgFUS)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可行性及1年随访结果。方法 对21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进行MRgFUS治疗。在治疗后即刻行子宫肌瘤增强MR扫描,测量每例肌瘤的无灌注区域体积,评价治疗安全性及病灶消融情况。术后1年随访进行子宫肌瘤症状-生活质量问卷(UFS?蛳 QOL)调查,分析症状严重度评分(SSS),统计患者症状改善及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完成子宫肌瘤MRI复查,对比肌瘤前后体积变化。结果 对全部21例患者的23个子宫肌瘤成功进行了MRgFUS治疗,平均每例耗时3 h 50 min,平均每例肌瘤当天治疗后无灌注体积百分比62.86%(25% ~ 99%),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7例患者接受了术后1年随访,平均SSS降低68.79%,复查MRI显示肌瘤体积平均缩小49.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MRgFUS无创治疗子宫肌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喷射器结构分析及两类喷射器性能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气力输送喷射器内部流场进行了模拟,从数值计算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喷射器性能的几个重要因素,并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同心气力输送喷射器,将其与传统的气力输送喷射器进行了比较,得出了这种喷射器的优点和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国内某钢铁厂常用的全氢炉为例,使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全氢炉炉台氢气进口角度改变后内罩内各处氢气流量的变化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氢气入口速度矢量的轴向夹角与切向夹角的变化会主要会引起顶部流通通道、第一、第二层对流板处氢气流量的变化,第三、第四层对流板处氢气流量随着氢气入口速度矢量变化范围不大,且存在"均匀轴向夹角"和"均匀切向夹角",当氢气入口速度矢量的轴向夹角和切向夹角分布在此范围时,顶部流通通道和第一、第二层对流板处氢气流通通道的氢气流量较为均匀,此时有助于内罩内各个钢卷与四周环境的换热。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比较了气体纯对流换热强化方式、纯净蒸汽凝结换热强化方式基础上,结合含不凝性气体蒸汽冷凝换热机理及纯净蒸汽凝结换热机理与气体纯对流换热机理的差异,对已有各类换热器结构自身在强化含不凝性气体蒸汽凝结换热程度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既能强化锅炉尾部烟气对流冷凝换热又能高效回收凝结水分的错列布置垂直光管管外凝结换热器与带有波纹槽道的板式换热器2种优选结构,进一步给出了根据烟气灰尘浓度高低选取2种冷凝换热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程静  周旭南  徐艳 《工业加热》2022,51(4):48-50
随着国家对工业锅炉NOx排放限制的进一步收紧,在用贯流锅炉由于其炉膛尺寸较小,较多的采用表面燃烧进行低氮改造.但贯流锅炉采用表面燃烧改造后,其水管普遍产生密集性裂纹,严重影响锅炉安全运行.认为水管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是贯流锅炉原有的热力平衡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从传热学的角度对产生裂纹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并通过材料失效分析进...  相似文献   

15.
柳为民 《汽轮机技术》2008,50(3):194-197
气流在轴封内流动时,气流加速、降压发生在轴封齿与轴之间的间隙内,由于轴封间隙较小,气流速度高,附面层的作用强烈.气封齿的形状、气封齿与轴封台阶的组合关系、气封间隙的大小、轴封静止部分与转动部分之间由于热膨胀不均匀而引起的轴向相对串动等都会影响到气封的封严效果.针对较为典型的轴封结构,经过数值模拟,讨论了上述因素对气封密封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工业锅炉控制自动化程度不高,其操作基本上停留在手工和简单模拟仪表操作的水平,操作人员不仅劳动强度大,还容易造成运行事故。文中介绍了一种工业锅炉自动控制系统,并讨论了系统的整体构成方案。将可编程序控制器与工业控制计算机相结合,制定出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替代了传统的控制方法。根据这种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很容易被实现,并且将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潘毅 《汽轮机技术》2013,55(1):76-78
根据机械制造过程中夹具设计与工件装夹的原理,分析了汽轮机动叶T型叶根制造过程中定位误差的成因和遵循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分析实例,所获得的结论对于汽轮机动叶叶根制造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国浩 《锅炉技术》2005,36(4):58-60
介绍了目前烟气脱硫装置中2种烟气加热器(GGH)转子的结构型式及特点,在制造过程中的一些制造要求及相应的工艺措施,如焊接材料的成分及选用、焊接方法的比较和选择、零件加工的要求、转子组装的要求、工艺程序和多次制造积累的相关经验介绍。制造工艺的日趋成熟,为今后开拓广阔的烟气加热器市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火电厂中应用先进的气动技术对汽轮机的通流部分进行改造后,汽轮机的膨胀效率会得到提高,而回热系统则偏离了最佳的设计工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非线性优化方法通过变动汽轮机的抽气参数得到回热系统的给水焓升最佳分配方案,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机组的热力性能。研究方法和结果对火电厂机组的改造具有参考价值。图2表3参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