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侯艳文  姚有利  贾泽琳  苏丹  王晓义  郭康 《煤》2023,(11):33-36+91
煤矿井下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传统的矿工不安全行为防控主要依靠人来管控,智能化水平较低,难以实时自动发现并智能决策预警。文章将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相关技术结合,应用于煤矿井下员工不安全行为识别。基于YOLOv5目标检测算法、OpenPose人体姿态估计算法对视频数据中物的状态及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种行为判定方式,来识别矿工的不安全行为。将煤矿井下物的不安全状态及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结合,提出一种实时分析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方法,有助于实现煤矿井下广泛场景中矿工不安全行为的自动识别,可用于应用层服务系统,实现预警等功能,为矿工不安全行为智能识别和预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浅谈强化职工自主保安意识李海忠,党泽亮,郑丙健0前言煤矿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这里,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是指由机器与环境构成的状态。但就目前煤矿现状而言,一方面,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先进采煤技术的应用,煤矿事...  相似文献   

3.
以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的个体因素的3个状态为外源变量,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工作压力为中介变量,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为内生变量,构建了"个体因素、工作压力与不安全行为的关系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个体因素、工作压力对不安全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基于实证研究结果,从个体因素的3个状态和工作压力出发,提出了对减少煤矿井下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客观评价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等级,从一线职工行为影响因子、班组长行为影响因子、管理者行为影响因子以及组织行为影响因子4个层次构建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可拓学原理,融合熵权法到可拓学理论,构建熵权可拓评价模型,对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且可作为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的依据,并将其运用到某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评价中。结果表明,待评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评价等级为II级,该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状态为较好,这表明熵权的可拓学理论能够客观实际地对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李宝和 《中国煤炭》2015,(4):131-133,138
论述了煤矿最常见的侥幸心理、无所谓心理、闹情绪心理、逆反心理、疲惫心理和摆脱心理等不安全心理状态,提出了解决上述不安全心理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的影响要从管理上下功夫,以科学管理来减少职工不安全心理或减轻不安全心理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设计了包含49个项目的煤矿井下职工心理与安全行为调查问卷,针对煤矿生产现场开展了问卷调查,取得有效问卷398份,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调查测试结果符合要求。研究表明,煤矿企业在夜班和早班、中班的下半段时间,应特别注意防止职工的不安全行为,职工班组的群体因素对防止不安全行为影响显著,煤矿职工安全意识水平及敏锐识别危险征兆的能力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保证煤矿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使生产活动顺利进行,企业更好持续发展。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大佛寺煤矿井下瓦斯抽采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要求,对项目进行管理。对危险源进行源头识别和全过程控制,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工作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矿工安全心理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士昌 《煤矿安全》1999,30(2):39-41
据统计,全国工伤事故最多的是煤矿业,其职工死亡总数占全国职工死亡总数的40%,这些事故大部分又是管理上的缺陷和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本文着重通过对“人的因素”不安全心理的研究,为避免、减少和预防人为事故提供有关理论和方法,同时,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了引发于故的心理状态的最主要的表现,即情绪不稳、生活事件、侥幸心理、麻痹心理、生理心理疲劳,并提出了防止事故的心理学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煤炭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造成事故多发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物(生产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一个是人(职工)的不安全行为。物的状态是被动的,人的行为却是主动的,物的状态直接取决于人的行为。因此,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 首先是要规范生产技术人员的技术行为。技术人员的行为对矿井的安全生产起到  相似文献   

10.
《煤》2017,(11):9-11
为有效控制由于煤矿职工的不安全行为而引起的煤矿事故,利用效用理论建立了由于矿工不安全行为引起的损失函数,通过分析得到:不安全行为越多企业的损失成本越大,企业的安全操作规程越规范、对不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越大;不安全行为就越少,企业的损失成本越小。结合效用理论的分析结果,提出了有效控制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的方法及措施。  相似文献   

11.
煤矿发生事故,除了环境和设备诱发的原因外,更多的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要克服人为事故的发生,必须加强对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的管理.在对当前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产生原因进行简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的一般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2.
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波  程建圣  胡祖祥  叶敏 《煤矿安全》2011,42(2):157-160
通过对淮南矿业集团煤矿职工的不安全行为的问卷调查与研究,分析了煤矿职工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了解决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措施和手段,其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达到避免或减少煤矿事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浅析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主要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而无论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都可以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加以避免。目前在我国安全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与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因此,要从根本上预防煤矿安全事故,确保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必须从多方面加强煤矿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煤矿井下作业人员沟通满意度和不安全行为的关系,通过对466位煤矿井下作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各项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试点实施,结果表明: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的沟通满意度和不安全行为呈现显著负相关(-0.498),且试点实施效果明显,因此煤矿管理者应注重员工的沟通满意度,满足员工的沟通需求,进而减少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5.
刘长林 《当代矿工》2010,(11):23-23
事实证明,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两个直接原因。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相比,人的不安全行为具有更大的危险性。人的不安全行为最为明显的表现是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即“三违”行为。据统计,“三违”行为造成了80%以上的煤矿事故,有些“三违”行为虽然没有直接造成事故,但却给煤矿安全埋下了隐患。“三违”行为是煤矿发生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是影响企业形象和制约企业发展的“顽症”。如果说屡禁不止的“三违”行为是威胁煤矿安全的潜在杀手,绝非为人耸听。  相似文献   

16.
浅谈矿井安全监控系统在煤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井安全监控系统可以有效监控煤矿井下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和设备与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可以有效预防煤矿各类安全事故。但是,安全监控系统存在着监控设备不能完全适应煤矿生产环境、技术人才匮乏、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资金投入不够等因素。充分发挥安全监控系统的作用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
临沂矿业集团新驿煤矿从规范人的安全行为、稳定物的安全状态入手,探索出了一套全面覆盖、方便快捷、实用性强的"三位一体"安全管理法,规范职工安全行为,促进了安全生产周期的持续延长。  相似文献   

18.
常国华 《煤》2020,29(3):69-70,78
针对煤矿事故的发生原因,通过建立职工不安全因素鱼刺图,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辨别,以行为动机作为基础,对职工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同时根据相关分析针对性地提出管控措施,以提高矿井工人的安全意识,减少工作的一系列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煤矿企业井下员工不安全行为的调查分析,针对其不安全行为中冒险性行为进行深入调查,提出煤矿企业在安全生产过程中控制冒险性行为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分析煤矿事故产生原因,对事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统计2014—2016年煤矿所发生的重大及以上事故的基础上,基于事故轨迹交叉理论,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设备、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分别对瓦斯爆炸事故、瓦斯突出、水灾事故、顶板事故的发生原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依据事故轨迹交叉理论,提出了从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设备、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两者轨迹的交叉三方面进行煤矿事故预防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