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使用可计算一般均衡的方法对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的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针对提高能源效率的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研究了如果引入政府给予碳补贴的清洁发展机制,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给社会经济和环境所带来的变化。研究发现清洁发展机制将会提高福利。即使在没有清洁发展机制的情况下,如果单位电力节省成本与电价的比率为0.4或更低,需求侧管理项目将会增加经济福利。否则,要想引入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需求侧管理项目就还需要保障最终能产生有效的福利效果。但是,福利程度取决于项目的碳排放价格。对于一个给定的福利影响水平,清洁发展机制下的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可以有效地减少产生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2.
《西北电力技术》2010,(3):18-18
由国网电科院承担的科技项目"适应电力市场环境的相关技术和措施研究"验收会2010年3月上旬在北京举行。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主持项目验收会,验收评审委员会由国家电网电力交易中心、华中电网有限公司、东北电网有限公司、湖北省电力公司、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会、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中心的专家组成。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从过去提倡的有序用电到现在实施的需求响应,其管理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越来越关注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为了全面推动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还需逐步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和需求响应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胡江溢  王鹤  周昭茂 《电网技术》2007,31(18):10-14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有效措施之一。为确保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有效实施,作者在对国外电力需求侧管理运作模式和激励机制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深入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并基于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国际经验,提出了推进我国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郑峰崖 《广东电力》2007,20(6):27-28
目前,电力需求侧管理在我国进入了一个发展较快的时期,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很多关于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政策,对实施有序用电、提高能效、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从电力需求侧管理相关知识的认知开始,分析了当前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适时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电网DSM技术举措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力需求侧管理作为能源管理的技术和手段,对电力运行起到重要作用,而各项节电项目的推广和应用又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湖南省电网现状,利用经济最优原理,建立了适当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模型。通过引入具体算例,从社会、用户参与者、发起者(电力公司)和监督者的利益出发,分别对绿色照明、空调节电和变频调速技术这三项节电项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得出了电力部门应采取的经济激励措施。在贴现率为10/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减少电力和能量消耗,节电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7.
电力需求侧管理作为能源管理的技术和手段,对电力运行起到重要作用,而各项节电项目的推广和应用又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湖南省电网现状,利用经济最优原理,建立了适当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模型.通过引入具体算例,从社会、用户参与者、发起者(电力公司)和监督者的利益出发,分别对绿色照明、空调节电和变频调速技术这三项节电项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得出了电力部门应采取的经济激励措施.在贴现率为10%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减少电力和能量消耗,节电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电力需求侧管理在丘陵农业县的探索应用,说明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能起到促进合理利用电力、提高负荷率、增加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拓展电力市场的作用。若政府能更加重视电力需求侧管理,调动电力需求侧管理各参与方的积极性,则电力需求侧管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节能降耗是现在全社会面临的紧迫任务,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积极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宣传和推广,让全社会都认识电力需求侧管理对促进节能降耗的重要意义,提高全民参加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制定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激励政策,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规划和项目实施,力求取得实效,为实现节能降耗、建设节约型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结合合肥地区电力供需环境,分析目前该地区电力需求侧管理所采取的激励措施。提出了采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解决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启动资金问题的理念。采取尖峰电价和阶梯电价等进一步激励措施,对合肥地区实施需求侧管理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电力需求侧管理投入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盛晓萍  刘严 《中国电力》2007,40(12):55-58
有效的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可以带来电力成本节约及能源节约及保护环境的效益。针对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DSM)投入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采用有无对比法分析DSM项目实施效益的分布情况。根据福利经济学中对经济活动外部性的补偿原理,提出在我国建立局部受益对口补偿和社会受益政府补偿的DSM投入补偿体系的观点,并对有效DSM项目投入补偿的主客体、补偿强度和补偿方式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2.
浅谈电网经营企业在需求侧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沟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提高电能使用效率,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形势的重要举措,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对保障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电网经营企业是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主体,要通过与政府部门、电力客户和电气设备制造商的有效沟通,不断提高需求侧管理的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3.
电力需求侧管理激励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针对以电力公司为主体的DSM实施过程中,费用同收益具有“不同一性”的现状.在分析借鉴国外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图1套以电力公司为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计划主体的激励机制,包扦投资回报和售电损失补偿机制.建立必要的奖励制度.建立DSM推广和扶持专项资金.推行节电招标制等。通过推行上述激励机制可以提高电力公司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提高用电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用电浪费。  相似文献   

14.
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动态地整合用户侧资源,平衡电力供应缺口,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优化管理。在智能电网的基本框架下,借鉴已进行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发达国家的电力需求侧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可行性及相应措施。综合考虑社会、电力用户、电网公司、发电厂各方的利益,建立了合理的需求侧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引导电力用户优化用电方式,提高有限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满足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通过一个具体的算例,证明了需求侧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电力和电量的消耗,节电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5.
胜利油田DSM试点研究与工程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综合资源规划( I R P) 方法,以大型电力用户胜利油田作为需求侧管理( D S M) 实施主体,试点工程与工程示范相结合,进行 D S M 整体规划。 D S M 方案以成本效益作为评价节电技术标准,达到了节电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高受电比例城市电网中电源严重缺额,电网故障和失负荷风险极高,而用户负荷和系统风险关系密切。需求侧管理(demand side management,DSM)采取分时电价等方式来指引用户调整用电习惯,实现削峰填谷。研究了DSM对城市电网风险的影响,通过能效负荷优化和可中断负荷调度建立了需求侧综合管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及指标体系,采用蒙特卡洛法对元件状态抽样,进而计算风险评估指标。结合某典型高受电比例城市电网实际进行风险评估,将考虑DSM风险指标与传统风险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DSM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城市电网的失负荷风险,明显提升城市电网运行的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7.
需方用电管理的电价策略与效益评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需方用电管理(DSM)是一种在用户有效参与下充分利用电力资源的系统工程,供电部门借助各种刺激手段,鼓励用户采取有效措施和节能技术,影响电力需求,改善电力负荷曲线,从而降低发电和输电成本,为适应电力市场的需要,全面掌握需方用电管理的各种有效手段及其效益评估方法。综合分析并总结了实施需方用电管理的各种电价策略,给出并详细论述了实施DSM给系统所带来的效益评估模型和方法,指出实施需求侧管理将对供用电双方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对改善环境,减少污染带来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夏季空调负荷用电是导致电网供电不足的主要原因。大力推广蓄能技术,特别是冰蓄冷空调技术,对移峰填谷、错峰用电和促进电力供需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分析湖北省供电形势特点和季节性缺电因素的基础上,总结了推广蓄能技术的经验,提出了今后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9.
电力需求侧管理(DSM)引导电力客户改变和优化用电方式,合理配置和使用电力资源,提高客户的终端用电效率,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促进电力供需平衡,提高电能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