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低温渗硼催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18Cr4V和4Cr5MoSiV高合金钢,通过预先氮碳共渗,可以实现在570~580℃下的低温渗硼。渗硼后这两种钢表面的显微硬度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尤其是W18Cr4V高速钢的渗硼层显微硬度,可高达1700HV0.1以上。  相似文献   

2.
试验了氯化铵、海绵钛复合催渗剂对3Cr2W8V钢气体氮碳共渗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此复合催渗剂可显著缩短3Cr2W8V钢气体氮碳共渗的时间,提高渗层厚度和硬度,能得到质量良好的渗层。  相似文献   

3.
W18Cr4V钢的低温盐浴渗铬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W18Cr4V钢低温复合盐浴渗铬,分析复合渗铬层的成分、组织、结构和机械性能,并检验了复合渗铬层的耐磨性。结果表明,W18Cr4V钢经氮碳共渗加低温盐浴渗铬复合处理可获得良好的渗铬层及优异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4.
高速钢稀土SNC共渗的组织和性能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妍  宋绪丁 《表面技术》2002,31(2):22-23,39
研究了Re元素对W6Mo5Cr4V2高速钢离子SNC共渗组织、耐磨性和抗咬合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Re具有细化渗层氮碳化合物、提高渗层硬度、使渗层硬度梯度平缓等作用.可有效地提高抗粘着磨损和抗咬合性的能力.在丝锥上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5.
制定了一种18Cr2Ni4WA钢的真空碳氮共渗的热处理工艺,研究了该真空碳氮共渗工艺对18Cr2Ni4WA钢的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8Cr2Ni4WA钢经真空碳氮共渗、高压气体淬火、深冷与低温回火后,表层微观组织为细针状马氏体,心部为板条状回火马氏体;表面残留奥氏体含量为9.19%(Vol.);试样表面硬度达到了901 HV0.2,有效渗碳层深度达到了1.3 mm。  相似文献   

6.
通过观察金相组织、测量表面硬度和渗层深度、检测耐蚀性等方法,研究了激光淬火预处理对40Cr钢离子碳氮氧硫共渗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淬火预处理缩短了离子碳氮氧硫共渗的时间,降低了共渗的温度。激光淬火预处理可提高共渗工件表面硬度及渗层深度,经激光淬火/离子多元共渗处理后,40Cr钢表面的ε-Fe2-3N相和FeS含量增多,Fe3C含量减少,可明显地改善其耐蚀性。  相似文献   

7.
叙述了W18Cr4V高速钢在无公害液体S、N、C共渗过程中,CNO^-浓度高低对渗层深度、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NO^-浓度在26%~37%范围内时,共渗速度随CNO^-浓度的增加而加快,渗层硬度随CNO^-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渗层组织为氮的扩散层,而没有氮的化合物层;将共渗与回火复合为一道工序后,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零件的表面硬度,使用寿命比原来提高一倍。  相似文献   

8.
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手段,研究了不同频率和电压的电脉冲处理对1Cr18Ni9Ti钢固体氮碳共渗时渗层厚度和渗层元素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50℃保温1 h的氮碳共渗工艺条件下,脉冲频率为9 Hz、脉冲电压为8 k V时的氮碳共渗效果最佳,渗层表面整齐清晰,没有脱氮现象且化合物层厚度大于传统的未经电脉冲处理氮碳共渗时的厚度。氮碳共渗时施加电脉冲处理可有效提高渗层厚度,达到了缩短工艺时间和节约能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热作模具钢4CrSMoSiV1钢的耐磨性和热疲劳性能,对其进行氮碳共渗处理。试验表明,对于4Cr5MoSiV1钢,采用NH3和CO2作渗剂进行氮碳共渗,产品的质量比采用其他氮碳共渗工艺处理的更稳定,渗层表面硬度与气体渗氮层相接近。  相似文献   

10.
采用金相分析、显微硬度测试和防锈性湿热试验等方法对比研究了W6Mo5Cr4V2高速钢经氧氮共渗和渗氮后氧化处理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W6Mo5Cr4V2高速钢经氧氮共渗和渗氮后氧化处理都可获得具有化合物层和扩散层的渗层组织;氧氮共渗层的硬度明显高于普通气体渗氮,而渗氮后氧化的渗层硬度与普通气体渗氮相差不大;在选择合适通空气量和后氧化温度的条件下,氧氮共渗和渗氮后氧化处理都可获得优于普通气体渗氮的防锈性能,其中以30%(vol.)空气量氧氮共渗试样表面的防锈性能最好,其次是渗氮 350 ℃后氧化处理的试样.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氮气-甲烷作为气源对40Cr钢进行离子氮碳共渗,研究了渗层的显微硬度分布、相组成以及耐磨性,结果表明:渗层由化合物层、扩散层和基体组成;表面渗层物相结构主要由氮(碳)ε化合物和Fe3C构成;试验电压600V时,渗层深度最大,但耐磨性最差;探讨了氮气-甲烷离子氮碳共渗机理.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的耐磨性能,研究了用QPQ复合处理法提高奥氏体不锈钢硬度的工艺技术。采用自制的氮碳共渗用盐,试验了不同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对不锈钢硬度及微观组织的影响。分析了氮碳共渗后,其渗层硬度随厚度的变化以及氮碳共渗前后的耐腐蚀性能。利用光学显微镜、SEM、XRD、EDS和数显显微硬度计,分别分析渗层显微组织和厚度、相组织、元素分布、表面硬度。结果表明:在600 ℃温度下,经150 min处理后的试样硬度可达1380 HV0.1,且渗层厚度达25 m。渗层由表及里分别是氮碳共渗外层、化合物层和过渡层,并且他们之间的分界很明显。其的化学组成主要由CrN、ε-Fe2-3(N、C)、γ-Fe和Fe3O4构成。随着盐浴处理时间和温度的增加,渗层厚度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用极化曲线法测试试样的耐蚀性结果表明,不锈钢QPQ处理后耐腐蚀性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3Cr13钢540℃等离子体氮碳共渗4、8和16 h后,渗层厚度随时间增加逐渐增厚。共渗层组织由致密层、过渡层和白亮层组成,相组成主要为γ'-Fe_4N和α-Fe,硬度和耐蚀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Cr12MoV钢低温盐浴渗铬复合处理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研究Cr12MoV钢低温复合盐浴渗铬处理后复合渗铬层的金相组织、相结构、渗层厚度、渗层硬度、铬浓度分布和氮碳浓度分布,并进行渗层的耐磨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Cr12MoV钢经氮碳共渗加低温盐浴渗铬复合处理可获得良好的渗铬层及优异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薄层真空碳氮共渗技术的进展和难点.试验采用同一真空碳氮共渗工艺处理10、20和45碳素钢以及20Cr和20CrMo合金钢后测试和观察了渗层深度、硬度和显微组织,分析了温度和时间对渗层性能的影响.举例说明了3种关键零件真空碳氮共渗后的渗层深度、硬度、畸变量等技术要求及达标情况.  相似文献   

16.
在20Cr钢耐火砖模具表面进行了碳氮共渗-深层稀土硼碳氮共渗复合处理的生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处理硬化层的硬度梯度较平缓,稀土硼碳氮共渗层、碳氮共渗层以及基体形成了冶金结合,使模具寿命提高了80%以上.  相似文献   

17.
采用滴注式气体多元共渗技术将碳、氮、氧、硫、硼元素同时渗入W9Mo3Cr4V钢表面形成改性层,并对其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多元共渗后,高速钢表层由氧化疏松层和多元共渗层构成;改性层硬度最高达到1200 HV0.1以上,干磨损条件下耐磨性较未共渗试样有较大提高,耐蚀性也明显优于未共渗试样。将此工艺应用到刀具的强化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刀具的耐用性。  相似文献   

18.
以35钢为材料,研究了添加直流电场盐浴碳氮共渗技术。该技术在碳氮共渗盐浴中通过在被渗样品间施加合适参数的直流电场予以实现。分析了渗层的显微组织及白亮层厚度,测量了渗层硬度沿层深的分布,并进行了物相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直流电场可以显著提高碳氮共渗速度;在碳氮共渗温度575℃,保温50 min,添加强度为7.5 V的直流电场时,白亮层厚度可以达到18.4μm,约是常规盐浴碳氮共渗获得白亮层厚度的两倍;电场快速盐浴碳氮共渗后试样表面硬度达到730 HV0.01;同时对电场快速盐浴碳氮共渗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许晓嫦  张奇 《热处理》2011,26(3):32-35
采用一种由氯化铵、海绵钛、稀土和固态铬酸盐组成的复合催渗剂,对Cr12、3Cr2W8V和35CrMo钢进行了氮碳共渗.测定了渗层的硬度、深度、组织和相结构,并与采用纯稀土催渗剂的效果作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催渗剂对氮碳共渗有明显的催渗效果,并优于纯稀土催渗剂.  相似文献   

20.
赵程  马明林 《金属热处理》2006,31(11):25-27
对45钢、20CrMnTi钢、3Cr2W8V钢稀土硼碳氮共渗层的抗氧化性、耐腐蚀性进行了测试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稀土硼碳氮共渗层对基体氧化和腐蚀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共渗后的20CrMnTi钢的抗氧化性和3Cr2W8V钢的耐腐蚀性分别提高33.3%、33.1%,为该工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