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南塔吉克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南塔吉克盆地的地层、沉积、构造和石油地质特征等进行了综合研究。该盆地的烃源岩为古近系、白垩系和侏罗系的滨浅海相与湖相泥岩、页岩和灰岩,有多套含油气层系,主要含油储集层为古近系的滨浅海相碳酸盐岩和砂岩,主要含气储集层为白垩系与上侏罗统滨浅海相碳酸盐岩和砂岩,上侏罗统膏盐岩为气藏的区域性盖层,白垩系和古近系的泥膏岩和泥灰岩为区域性和局部油气盖层,油气主要运移期和聚集期发生在晚白垩世与早上新世,油气圈闭和油气田(藏)主要有构造型、构造-地层复合型和地层型等3种。  相似文献   

2.
利比亚锡尔特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有利区带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锡尔特盆地是利比亚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属北非克拉通内裂谷盆地。盆地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早古生代克拉通边缘坳陷、早白垩世--晚始新世裂谷和渐新世以后的坳陷阶段。发育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和古近系3套主要的烃源岩,其中上白垩统锡尔特页岩是最主要的烃源岩;储集层分布于基底至古近系渐新统的各个层段,前白垩系储层以碎屑岩为主,上白垩统及其上储层以碳酸盐岩为主;盖层主要为上白垩统和古近系下始新统页岩、泥灰岩和蒸发岩。受北西-南东向正断层控制,形成了一系列与断层走向一致的地垒和地堑,对应于3个大致平行的地垒隆起,可划分出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油气聚集带,纵向上可以划分出前地堑和地堑充填阶段两大套含油层系。综合评价认为,盆地具备3类油气勘探的有利区:Ⅰ类区位于地垒带,Ⅱ类区位于地堑带,Ⅲ类区位于盆地北部海域。  相似文献   

3.
东营凹陷古近系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裂解气勘探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目前对其成藏条件及其主控因素认识不清,因而制约了该区深层天然气的进一步勘探。对研究区大量的地球化学生烃指标、天然气组成指标及地层压力指标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认为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拥有古近系渐新统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沙四段以及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孔店组二段共计3套烃源岩层系,形成复合天然气生烃系统,深层裂解气形成于新近系上新统明化镇组中晚期,属于晚期成藏。由于沙四段中部大套膏盐岩的分割,古近系深层超压体系具有盐上、盐下两个次一级超压“封存箱”系统,相应形成盐上、盐下两套天然气成藏系统。各类扇体及次生孔隙是该区深层气主要的储集体及储集空间。该区沙三段中、下部沉积的深湖相灰色泥岩、油页岩,沙三段中上部的中厚层暗色泥岩夹钙质泥岩,以及沙四段中部的大套膏盐层构成了多套优质区域盖层,与弱的后期构造运动相互配置,形成良好的裂解气保存条件。古近系深层发育断层气藏、构造-岩性气藏、各类沉积扇体形成的岩性气藏,其中后者应为该区近期深层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三江盆地西大林子凹陷勘探程度较低,其主要目的层一直被认为是上白垩统,前参1井钻探揭示其为上白垩统之上沉积的一套新近系一古近系湖相地层,新近系富锦组不发育泥岩,古近系宝泉岭组、达连河组、新安村组和乌云组泥岩发育.对古近系烃源岩的研究结果表明,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高,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少量Ⅱ<,1>型和Ⅲ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32)湖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并展现出亿吨级储量规模。为了进一步评价油气勘探目标,通过岩心观察和钻、测井资料分析,根据MnO/Fe,Sr/Ba,碳氧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参数和岩石薄片鉴定结果,对湖相碳酸盐岩的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英西地区碳酸盐岩主要发育在E32的下部和中部,与膏盐岩或陆源碎屑岩相间发育;主要分布在湖盆的沉积中心,往盆地边缘方向变薄并相变为陆源碎屑岩或膏盐岩;是混合沉积成因,矿物成分复杂、岩性多样;形成于干旱气候条件下封闭的咸化水体介质环境,水体盐度是其岩性变化和发育程度的主要控制因素。该认识为落实英西地区的储量规模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拉丁美洲的沉积盆地分成弧前盆地、前陆盆地,被动边缘盆地,内克拉通盆地等类型。以马拉农盆地和坎波斯盆地为例,阐述拉丁美洲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前陆盆地和被动边缘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马拉农盆地上白垩统的Chonta组和三叠系—侏罗系Pucara群的烃源岩,Chonta组和Vivian组储层,以及Chonta组和古近系Cachiyacu组的泥岩构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下白垩统Cushabtay组高孔、高渗砂岩和活动断层为油气运移提供了有效通道。坎波斯盆地强烈的盐运动在油气运移和成藏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白垩统LagoaFeia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经由盐运动形成的盐窗进入上覆浊积岩储层,再经过断层和不整合面的沟通,最终在与盐运动有关的构造圈闭或构造—地层复合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7.
巴西坎波斯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坎波斯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特征,明确巴西坎波斯盆地深水沉积类型和砂岩储集层分布规律。研究认为,研究区深水沉积相类型可划分为3种亚相和7种微相,上白垩统土仑阶—马斯特里赫特阶深水沉积类型以沉积型切谷和微盐盆中的复合水道沉积为主,自南向北发育3支水道体系;古新统—始新统以沉积型切谷和侵蚀型复合水道沉积为主,仍然发育3支水道体系;渐新统—中新统以朵叶体沉积为主,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北部地区。与深水期次相对应,建立了3类深水沉积模式:上白垩统土仑阶—马斯特里赫特阶沉积时期,构造不断抬升,物源供给强烈,同时盐岩运动形成的负地形有利于砂体的发育,发育陆源直接补给沉积型切谷-微盐盆沉积模式;古新统—始新统沉积时期构造抬升幅度达到最大,侵蚀作用最强,由于微盐盆的填平补齐作用,发育陆源直接补给沉积型切谷-侵蚀型复合水道沉积模式;渐新统—中新统沉积时期,构造稳定,海平面变化成为主控因素,发育宽广陆架砂体间接补给的过路型切谷-朵叶体沉积模式。坎波斯盆地3期3类深水沉积体系特征和控制因素的研究可为坎波斯盆地乃至全球其他地区的深水沉积勘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运用盆地分析及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分析了哥伦比亚西努-圣哈辛托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和油气地质特征,结果表明:西努-圣哈辛托盆地主要发育白垩系及新生界沉积盖层;主要烃源岩为上白垩统Cansona组海相页岩、古新统San Cayetano组页岩及渐新统Maralu组页岩,主要储集层为古新统San Cayetano组砂岩、渐新统Cienaga de Oro组砂岩及灰岩、渐新统Pavo组砂岩,上古新统San Cayetano组泥岩、中新统Floresanto组泥岩以及部分不整合面可作为盖层。西努-圣哈辛托盆地内,与逆冲断层相关的构造圈闭和地层圈闭、与不整合面相关的地层圈闭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
台北凹陷第三系膏盐岩对油气运聚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西部雁木西—神泉地区自始新统至渐中新统桃树园组沉积期发育了近千米厚的膏盐岩,主要成分是硬石膏。分析膏盐岩的沉积特征,结合成藏条件综合分析,可知膏盐岩对浅层油气的运移、聚集和保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膏盐层具有极强的物性封闭能力;由石膏向硬石膏转化过程中脱水导致欠压实泥岩的形成;膏盐层与欠压实泥岩共同控制着凹陷西部浅层油气的运移、聚集和保存。胜南及雁木西油田周边膏盐层十分发育,是浅层继续滚动勘探的有利地区。图2表1参5(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10.
对柴西地区渐新统膏盐岩的形成环境、成因及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油气勘探进展。利用沉积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研究膏盐岩岩石类型及特征、沉积时期水体性质、时空分布特征及发育模式。结果表明:柴西地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膏盐岩以层状石盐为主,其次为石膏岩和少许钙芒硝及芒硝,膏盐晶体自形程度高,为原生沉积作用形成;膏盐岩主要发育于水退浓缩沉积序列的晚期,古水体环境具有半咸化-咸化、还原、深水和低温等特征,表明湖水蒸发浓缩过饱和结晶是膏盐岩的形成机制。膏盐岩纵向分布受控于湖平面升降,发育6个集中成盐期;平面分布受控于湖底沉积古地貌,呈局限环带状分布且存在多个次级聚盐中心。根据柴西地区渐新统湖盆古水体的演化阶段,将膏盐岩发育模式分为咸化阶段晚期和广盐湖期2种。早期膏盐岩的平面分布相对局限,主要形成于洼陷区;晚期拓展至低隆起区,分布广泛。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在东非海上相继发现了多个巨型天然气田,使得东非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可能成为全球 新的天然气生产中心。查阅多项最新外文资料,认为东非的天然气来自同一个盆地---鲁武马(Ruvuma)盆地。该盆地为全球少数几个未开展大规模勘探的古近纪-新近纪三角洲沉积盆地之一,近期的天然气勘探发现证实该盆地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与良好的勘探前景,但该盆地勘探程度低,对天然气形成与聚集规律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推测烃源岩为4 套,天然气主要来源为中生代地层(以侏罗系为主)的热成因气,也可能存在古近系的生物成因气;主要储层为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渐新统和新近系中新统的三角洲砂体,潜在储层包括二叠系-三叠系碎屑岩,上、中侏罗统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以及白垩系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在全球海侵的背景下,上白垩统页岩为区域盖层,古近系和新近系的层间页岩为局部盖层,侏罗系和白垩系期间在局限海沉积环境下的页岩可作为潜在盖层。鲁武马盆地为下部裂谷沉积体系、上覆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模式,具有极佳的油气赋存条件。对该盆地资源潜力的认识将有助于指导我国在东非的油气合作与勘探目标优选。  相似文献   

12.
湖相碳酸盐岩广泛发育于中国各陆相含油气盆地,与海相碳酸盐岩相比,湖相碳酸盐岩沉积规模较小,受多物源陆相碎屑体系干扰,易于发育湖相碳酸盐岩—混积岩。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湖相碳酸盐岩—混积岩作为一种致密油储层得到重视。干旱气候封闭-咸化湖盆碳酸盐岩致密油储层分布区,以青海古近系、四川侏罗系为典型,称之为内源沉积湖相碳酸盐岩储层沉积有利相带。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和钻井岩心、测井资料,对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地区上干柴沟组进行了横向、纵向的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相研究,探索了湖相碳酸盐岩—混积岩的沉积模式及其石油地质意义。研究认为湖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的演化为湖相碳酸盐岩—混积岩致密油储层提供了有利相带,从滨浅湖到半深湖—深湖区,存在湖相混积滩坝、滨湖白云岩化泥灰坪/泥云坪、浅湖叠层石礁滩和半深湖相裂缝性泥灰岩有利微相带,对柴达木盆地及其相类似盆地湖相碳酸盐岩—混积岩致密油储层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叠合演化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前人成果和石油勘探资料,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解剖,认为自寒武纪以来,它经历了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等四大构造演化阶段.寒武纪-泥盆纪盆地演化阶段受周缘板块裂离与汇聚的控制,以碳酸盐岩、膏盐岩和碎屑岩建造为特征,盆地基底整体由早期的西高、东低向东高西低翘倾转变,中奥陶世末的构造事件形成了沙雅、塔中和塔西南古隆起,志留纪晚期的构造事件导致了盆地的整体隆升与剥蚀.石炭纪-二叠纪进入陆表海盆地和陆内坳陷演化阶段,以碳酸盐岩和膏泥岩建造为主要特征,整体表现为西南降、东北抬的构造格局.二叠纪沉积末的构造事件导致了盆地隆升与剥蚀,北部构造变形、剥蚀强烈.三叠纪形成了南、北山前坳陷和台内坳陷盆地,侏罗纪沉积主要在山前坳陷.自白垩纪-古近纪,盆地整体沉降,发生了海侵,逐渐形成大型陆内坳陷盆地,白垩纪末构造事件导致了巴楚隆起的初步形成和地层的剥蚀,新近纪晚期的构造事件形成库车、塔西南前陆盆地和中央隆起带.盆地叠合演化形成了中-下寒武统、中-上奥陶统、三叠系-侏罗系等多套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与盆地内叠合联片发育的中-下寒武统膏泥岩、上奥陶统泥岩、石炭系膏泥岩、三叠系-侏罗系泥岩、煤系和古近系-新近系膏盐岩、泥岩构成了盆地内最佳的源盖组合,成为油气富集的基础.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碎屑岩中的砂岩储层与构造作用形成的圈闭形成了盆地良好的储-圈组合,成为油气富集的必要条件.盆地的多期叠合演化形成了台盆区下组合、中组合和山前坳陷区上组合三大勘探层系.勘探成果显示,古隆起、古斜坡和烃源岩的分布控制盆地内油气分布.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中、新生代介形类动物群的特征及其生活环境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中、新生代地层,除少数地区发现海相沉积外,以陆相沉积为主。地层发育好,而且分布广泛,从三迭系至第四系均不同程度地分布于大小不等的盆地内。岩性以巨厚的碎屑岩、粘土岩和局部化学沉积岩为特征,显示了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发育3套烃源岩层系,自下而上有始新统文昌组、始新统-渐新统恩平组和渐新统珠海组。基于3套烃源岩层系的GR曲线资料,运用旋回地层分析方法(频谱分析技术及小波分析技术)实现了对珠一坳陷3套烃源岩层系天文周期的识别,并通过滤波技术精细计算了烃源岩沉积速率,得到2点基本认识:①珠一坳陷始新世-渐新世受天文周期影响,对应于天文周期(100ka偏心率周期、40ka斜率周期、20ka岁差周期),文昌组存在厚度为19.8m、9.1m、3.8m 3种米兰科维奇旋回,恩平组存在厚度为17.0m、6.8m、3.4m 3种米兰科维奇旋回,珠海组存在厚度为9.2m、4.1m、1.8m 3种米兰科维奇旋回,其中偏心率周期的影响最为显著;②珠一坳陷3套烃源岩的沉积速率各自分布在一定的区间,不同沉积环境中烃源岩的沉积速率分布范围不同。文昌组中深湖相很好烃源岩沉积速率为8.50~14.00cm/ka,恩平组湖沼相好烃源岩沉积速率分布在8.00~15.50cm/ka之间,珠海组滨海相好烃源岩沉积速率分布在7.50~12.50cm/ka之间。   相似文献   

16.
洞庭盆地沅江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洞庭盆地沅江凹陷古近系总体表现为一个北东向展布的东南断裂、西北超覆的断陷-断坳型准箕状凹陷。中、新生界主要为陆相洪积扇、洪泛平原、滨湖-浅湖-半深湖沉积的碎屑岩及少量蒸发岩。凹陷内有利烃源层为层序Ⅰ的湖侵体系域古近系沅江组暗色泥岩;白垩系-古近系陆相碎屑岩和沅江组碳酸盐岩是主要的储集岩;沅江组-新河口组大套泥质岩系是良好的区域盖层;在有利的油气聚集成藏区内发现了一批近油源的、构造较落实的圈闭。凹陷内具备一定的输导条件,发生过一定规模的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过程,其中沅江组自生自储型裂缝型油气藏和上白垩统分水岭组-始新统汉寿组侧储型油气藏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7.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of the SW Thrace Basin (NW Turkey) comprises of three major sedimentary packages: a) Cretaceous (Meastrichtien)–Early Eocene package formed as pelagic carbonate, turbidite, shelf and nearshore-fluvial deposits, b) Middle Eocene–Early Oligocene package formed as shallow marine, slope apron and turbidite sediments, c) Middle Miocene–Early Pliocene package formed as alluvial fan-fluvial and nearshore deposits. This basin is structurally complex and its southern margin is represented by a fold-thrust zone. The We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North Anatolian Fault (WPNAF) intersects the Thrace Basin along its southwestern flank. In the SW Thrace Basin, there are ophiolite and limestone blocks in the sedimentary succession, which previously were interpreted as suture of the Intra-Pontide Ocean, Cretaceous aged Yeniköy Mélange or Olistostromal Unit in the Eocene sediments. In this study these rocks have been defined as allochthonous blocks facies of the Gaziköy Formation aged Middle–Late Eocene.In previous studies the Karaağaç Formation (Early Eocene) was considered to be within oil window and have an average potential for oil and gas generation. According to our data the Karaağaç Formation has a moderate TOC content, is mature and overmature. In the study area, there are potential stratigraphic traps (submarine fans and channels of the Karaağaç and Keşan Formations, fluvial channels of the Fıçıtepe Formation and reefs of the Soğucak Formation), potential fractured tuffs (the Gaziköy Formation) and, potential structural traps related to the folds, thrusts and the WPNAF. Although 17 exploration wells have been drilled in the study area and vicinity, no discovery has yet been made. The cause of this may be that the wells were terminated at depths shallower than potential targets or possibly drilling may have been terminated at the allochthonous block facies of the Gaziköy Formation, which is especially derived from ophiolite mélange and was misidentified as basement.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膏盐岩是塔里木盐下—盐间勘探领域的基本地质要素,也是典型海相蒸发岩沉积序列,但目前对这套蒸发岩的关注较少。通过野外勘测、最新二维地震解释、中央隆起16口探井资料综合分析,以“点—线—面”思路开展了膏盐岩沉积特征研究,编制了中—下寒武统盖层、膏盐岩层等厚图和阿瓦塔格组沉积相图,建立了中—下寒武统膏盐岩“干热古气候+持续海退过程+礁体障壁背景”发育成因模式。中—下寒武统吾松格尔组和阿瓦塔格组纵向稳定发育4种岩相组合的4套膏盐岩盖层,海退期膏盐岩具有“内盐—中膏—外红层”的“牛眼”特征;海侵期膏盐岩具有与膏云岩、膏泥岩的互层沉积特征。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盖层均厚245 m,膏盐岩均厚167 m(最厚达340 m),具有优越的区域封盖能力。分析认为,干旱炎热的古气候、持续海退过程、礁体障壁条件为塔里木早—中寒武世厚层膏盐岩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制约了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的相带边界,使巴楚隆起、阿瓦提坳陷(膏盐岩稳定厚度300 m以上)成为了当时的聚盐中心。   相似文献   

19.
综合利用已钻井沉积物中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孢粉、藻类、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记录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等,分析珠江口盆地东部始新世-渐新世海侵的历史过程及其对烃源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早中始新世文昌组沉积期(文昌期),盆地沉积以陆相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沉积物中古生物以陆相孢粉、高含量的淡水藻类化石为主,但盆地南部荔湾凹陷和东部的韩江凹陷个别层段沉积物中出现海相标志的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说明该时期这两个凹陷遭遇过海侵,该时期烃源岩以中深湖-浅湖相泥岩为主,为湖生低等植物源、富含无定型有机质、I-Ⅱ1型干酪根;晚始新世恩平组沉积期(恩平期),盆地北部各凹陷仍以陆相浅水湖泊-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沉积物中古生物以陆相孢粉为主、含少量淡水藻类化石,但盆地南部的荔湾凹陷则以海相陆架沉积为主,整套地层中可见海相微体古生物化石,泥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含三芳甲藻甾烷,白云凹陷在恩平期末遭受海侵影响,该时期烃源岩以陆源高等植物源、富含煤质、Ⅲ型干酪根为主;渐新世珠海组沉积期(珠海期),早期盆地北部珠一坳陷为剥蚀区,未接受沉积,珠二坳陷沉积以三角洲-滨岸-陆架沉积体系为主,珠海期中-晚期,随着海平面上升,整个盆地沉没于海平面之下,接受古珠江三角洲-陆架-陆坡沉积,此时期仅白云凹陷海相泥岩成熟,为有效的烃源岩,其余地区泥岩由于埋深和地温等原因,尚未成熟。沉积记录中微体古生物组合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很好地记录了始新世以来构造活动强度影响下珠江口盆地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及对烃源条件的影响,对盆地东部、南部低勘探程度区的资源潜力有重要的类比分析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