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电沉积Cr-Mo合金镀层的晶体结构和钼含量与其耐蚀性的相互关系。对不同温度的电镀镀层进行x-光晶体结构分析,并在30、60℃5%H_2SO_4和30℃3%NaCl等水溶液中,做了腐蚀浸泡试验、阳极极化曲线及孔蚀电位等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1.采用特殊制备的镀液,在20—100A/dm~2的阴极电流密度、30—70℃时可沉积出致密性良好的Cr-Mo合金镀层。2.在30、70℃镀温下的镀层,其耐蚀性优良,是和它们的镀层晶体结构无明显的择优取向及较高的钼含量有关;而40、60℃镀温下的镀层,耐蚀性欠佳  相似文献   

2.
碳纳米管铅锡复合减摩镀层的内应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复合电沉积方法在紫铜片上制备碳纳米管铅锡合金复合减摩镀层;用阴极弯曲法研究了电流密度和镀液温度对碳纳米管铅锡复合镀层内应力的影响;在不同碳纳米管浓度的镀液中制备了复合镀层的试样,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各复合镀层的内应力.结果表明,碳纳米管铅锡合金复合镀层的内应力随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但随镀液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保证电流密度和镀液温度不变,碳纳米管的含量为2g/L,复合镀层的内应力降至最低;碳纳米管在镀层中的弥散分布起到了应力传递作用,减少了应力集中而产生的微裂纹.  相似文献   

3.
Ni-P合金化学镀层高温耐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试验基础上,较系统地研究和总结了提高Ni-P合金镀层在600℃较高温度下耐磨性的各种影响因素。为探索将Ni-P合金镀层应用在闭合型温挤压模具上提供了基础。文章从镀层含磷量、镀液镍次比、pH值、络合剂和缓冲剂含量、施镀温度和时间、热处理时效温度等方面分析了对镀层耐磨性的影响,提出了较佳的各项参数。还分析了镀层的显微组织,提出了提高镀层耐磨性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常温条件下,使用Co—Ni—P合金刷镀液应用电刷镀的方法可以获得非晶态刷镀层。用X射线衍射仪和差热分析装置研究了Co—Ni—P合金镀层的结构和晶化温度,当温度低于晶化温度323.4℃时,镀层为非晶态结构;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镀层由非晶态向晶态结构转变,并析出第二相组织。在600℃,保温30min后,Co—Ni—P非晶合金镀层的相结构为fec—Ni相十析出相。在GW/(ML—MS)高温磨损试验机及Skoda—Savin磨损试验机上分别测量了Co—Ni—P非晶合金镀层与Ni—W(50)合金镀层在不同温度及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的体积磨损量。结果表明,在12℃—500℃范围内,Co—Ni—P非晶合金镀层的耐高温磨损性均优于Ni—W(50)合金镀层;而在27℃—450℃热处理后,Co—Ni—P非晶合金镀层的耐磨性(磨轮磨损)仍优于Ni—W(50)合金镀层,只有在500—600℃热处理后,Ni—W(50)合金镀层的耐磨性优于Co—Ni—P非晶合金镀层。  相似文献   

5.
锡青铜化学镀 Ni-P 合金工艺及镀层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锡青铜基体上化学镀Ni-P合金镀层,提高锡青铜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方法以酸性含锌活化液活化锡青铜试样,在相同的条件下实施化学镀,并对镀态试样进行不同温度(250,400,500℃)下的热处理。对比基体、镀态试样和热处理试样的性能,研究热处理温度对锡青铜化学镀Ni-P合金层微观结构、显微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的影响。结果锡青铜表面形成了Ni-P合金镀层,并且镀层无孔隙缺陷,与基体结合良好,沉积速率较快,为10.00μm/h。经热处理后,镀层的微观结构由非晶态向晶态转变,在500℃热处理的镀层显微硬度最大,耐磨性最好。镀态镀层和经250℃热处理的镀层在10%HNO3溶液和10%H2SO4溶液(10%均为体积分数)中的耐腐蚀性明显好于锡青铜基体,镀态镀层在两种介质溶液中的腐蚀速率分别为0.225,0.146 mg/(cm2·d)。结论采用酸性含锌活化液活化锡青铜基体,可以在锡青铜表面制备出化学镀Ni-P合金镀层,且镀覆效果较好。这表明紫铜化学镀Ni-P合金工艺同样适用于锡青铜。  相似文献   

6.
利用在标准Sargent镀Cr电解液中添加Na_2MoO_4的方法,制备了Mo含量小于10%(重量比)的Cr-Mo合金镀层,讨论了镀液组成及工艺参数对镀层的成分、电流效率及其显微硬度的影响.并利用电子探针(EPMA)、X-射结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等,对Cr-Mo合金镀层的成分、微观结构及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作者还在SRV试验机上测试了Cr-Mo合金镀层的抗微动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7.
利用XRD研究了化学镀Ni-P合金镀层经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镀态Ni-P呈非晶态;350 ℃时镀层由非晶态向晶态转化;热处理温度为400 ℃时,析出Ni3P稳定相。镀态及热处理条件下的阻垢和耐蚀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CaCO3中Ca的原子分数先降低后升高,300 ℃热处理降低了镀层的内应力及氢脆,使镀层的组织更加致密,镀层的阻垢和耐蚀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用电沉积方法在铜表面制备了Ni-ZrO2纳米复合镀层。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复合镀层的硬度、耐磨性、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镀层硬度随阴极电流密度、镀液温度的增大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随镀液中纳米ZrO2的添加量增加,镀层的硬度逐渐增大;镀层的耐磨性随这几个工艺参数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镀层的耐蚀性随着电流密度的升高先下降再升高,随着镀液中纳米ZrO2添加量、镀液温度的增加,镀层的耐蚀性先升高再下降。本工作中最佳的工艺参数为纳米ZrO2添加量8g/L,阴极电流密度3A/dm2,镀液温度50℃左右。  相似文献   

9.
化学镀Ni-Fe合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由NiSO_4·6H_2O、FeSO_4·7H_2O、柠檬酸盐及稳定剂等组成的镀液,用化学法施镀Ni-Fe合金时,镀液的酸度、温度和铁盐的浓度等因素对镀层的沉积速度及镀层组分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化学复合沉积镍磷—碳纤维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镀液纤维浓度对镀层纤维含量的影响规律 ,探讨了碳纤维提高Ni P合金复合镀层的硬度和耐磨性的机理。结果表明 ,镀层碳纤维含量随镀液碳纤维浓度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 ,当镀液中碳纤维含量为 6 g/L时 ,镀层中碳纤维含量达到最高值(2 4 1% ,体积分数 )。碳纤维的加入使镀层硬度和耐磨性显著提高 ,镀态下和经 40 0℃× 1h时效处理后的镀层硬度分别为6 34HV和 1319HV ,比同一状态下Ni P镀层的硬度分别高 35 %和 6 1% ;5 0 0℃× 1h时效后的耐磨性是Ni P镀层的 6倍 ,是38CrMoAl钢氮碳共渗层的 7倍  相似文献   

11.
锌铝镁镀层耐蚀性远强于传统纯锌镀层,介绍了一种适用于钢丝类基材的热浸镀锌铝镁镀层工艺:采用Zn-6%Al-3%Mg热浸镀镀液所制备镀层具有较高耐蚀性及力学性能;采用新型助镀剂的溶剂法(干法)所制备钢丝镀层质量高、污染小;镀层厚度随浸镀温度及浸镀时间的增加以不同速率增长;在浸镀温度470~500℃、浸镀时间60~120s、镀后冷却速率30℃/s条件下所制备钢丝镀层质量稳定、力学性能较好、与基体结合力强、具有更高的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2.
为获得性能良好的镍铁钨合金镀层,研究了镀液pH值、温度、电流密度、稳定剂抗坏血酸浓度对镍铁钨合金镀层成分和镀层沉积速率、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镀液pH值对镀层W含量和镀层沉积速率影响较大;镀液温度对镀层沉积速率、镀层成分和镀层硬度影响均较大;随抗坏血酸浓度增加,镀层沉积速率逐渐降低,镀层表面形貌更加粗糙。在镀液pH=4,温度60℃,电流密度4A/dm~2,抗坏血酸浓度3 g/L时,镀层沉积速率和镀层的显微硬度较高,表面光亮致密,耐蚀性好。  相似文献   

13.
为获得性能良好的镍铁钨合金镀层,研究了镀液pH 值、温度、电流密度、稳定剂抗坏血酸浓度对镍铁钨合金镀层成分和镀层沉积速率、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镀液pH 值对镀层W含量和镀层沉积速率影响较大;镀液温度对镀层沉积速率、镀层成分和镀层硬度影响均较大;随抗坏血酸浓度增加,镀层沉积速率逐渐降低,镀层表面形貌更加粗糙。在镀液pH = 4,温度60 ℃,电流密度4 A/dm2,抗坏血酸浓度3 g /L 时,镀层沉积速率和镀层的显微硬度较高,表面光亮致密,耐蚀性好。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电刷镀在45钢表面制备了Co-Cr_3C_2复合镀层。镀液组成和工艺参数为:CoSO_4·7H_2O 430 g/L、Cr_3C_2450 g/L、H_3BO_330 g/L、NaCl 5 g/L、pH=4.0、温度25℃,电压10~28 V。研究了电压对Co-Cr_3C_2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相结构、Cr_3C_2颗粒含量、显微硬度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电压的增大,该镀层的表面平整度不断改善,小于22 V时,Cr_3C_2颗粒的含量不断升高,硬度和耐磨性也不断上升。当电压大于22 V时,该镀层中Cr_3C_2颗粒含量逐渐下降,导致涂层的硬度和耐磨性下降。  相似文献   

15.
在碱式碳酸镍溶液中获得了纳米晶结构Ni-Mo合金,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对镀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镀层由Ni Mo和β-Ni4Mo两相组成,晶粒尺寸约为23.2nm。Ni Mo合金固溶体呈(111)晶面择优取向;β-Ni4Mo固溶体表现为较强的(200)晶面择优取向。电沉积参数对镀层外观、表面形貌和结合力有较大影响,当镀液pH值10.0左右,温度为30~35℃,电流密度为2~5A/dm2时,可以获得镀层外观质量和结合力良好的Ni-Mo合金镀层。镀液钼酸盐浓度增大,镀层中含钼量增加,镀层硬度先增加后下降,在钼酸盐浓度为8~12g/L时硬度最高,镀层强化主要为固溶强化所致。镀液中钼酸盐和氨水浓度影响镀层内应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获得电沉积Ni-Cr泡沫合金的最佳工艺参数。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镀液成分等工艺参数对镀层沉积速率、厚度以及合金中Cr含量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手段对镀层横截面厚度等镀层指标进行了考察。结果阴极电流密度为28 A/dm2,镀液pH值为2.0,镀液温度为25℃,CrCl3·6H2O的质量浓度为125 g/L,配位剂与Cr3+摩尔比为1.8时,电沉积60 min能够获得表面光亮平整的Ni-Cr合金镀层,镀层厚度为24.09μm,沉积速率为0.4198 mg/(cm2·min),镀层中Cr的质量分数为14.76%。结论镀液温度在25~40℃范围内,对Ni-Cr合金镀层厚度、沉积速率的影响最大;镀液中CrC13·6H2O浓度、配位剂与Cr3+的摩尔比两个因素,对合金镀层中Cr含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通过改变镀液中H_3PO_3的添加量(15~40 g/L)制备不同P含量的Fe-Co-Ni-P镀层,采用XRD衍射仪、交流阻抗谱和超声波气蚀试验,分别研究和分析了P含量对镀层的结构以及腐蚀、气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四元合金镀层基本都为非晶态。随着合金镀层中P含量增加,镀层表面的胞状组织越来越细密,其耐腐蚀性能逐渐增强。当镀液中H_3PO_3添加量为40 g/L时,镀层的耐腐蚀性能最好。当镀液中H_3PO_3为15 g/L时,交流阻抗谱表现出Warburg阻抗的特征,溶液状态由电荷迁移、扩散以及化学反应混合。当镀液中H_3PO_3为20~40 g/L时,镀层的交流阻抗谱都只有一个容抗弧,表现出一个时间常数特征,且电极过程存在扩散受阻的现象。当镀液中H_3PO_3为40 g/L时,拟合的等效电路中的镀层电荷转移电阻Rf达到最大值3 494Ω?cm~2。且当镀液中H_3PO_3的添加量为40 g/L时,其镀层抗气蚀性能也最好。  相似文献   

18.
在酸性化学镀Ni-P合金镀液中加入硫酸铜和光亮剂,成功研制了一种钢铁件的全光亮化学镀Ni-Cu-P合金工艺,检测了镀液和镀层性能,探讨了主要成分和工艺条件对化学镀Ni-Cu-P合金镀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形成的Ni-Cu-P合金镀层结晶细致、光泽高,具有较高的装饰性,镀层耐蚀性、耐磨性和镀液稳定性优于酸性化学镀Ni-P合金工艺.  相似文献   

19.
在42CrMo钢Ni-W-P三元合金镀液配方基础上,通过控制施镀温度、装载比、热处理条件来获得不同的镀层,研究其在5%的NaC1溶液及5%的H2SO4溶液中的腐蚀情况.结果表明,在施镀温度85℃、装载比0.64 dm2/L时所得的镀层耐盐和酸溶液腐蚀性好,较基体分别提高了6.75倍和576.78倍.热处理过后的镀层耐蚀性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材料测试方法和防垢实验,研究不同工艺条件下的化学镀Ni-Mo-P合金镀层的组织结构与防垢性能。方法在化学镀Ni-P镀层基底上,添加含有钼酸根离子杂多酸盐,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化学沉积Ni-Mo-P合金镀层,研究化学镀Ni-Mo-P合金镀层的表面形貌和组织结构,分析镀液中硼酸含量和钼酸铵含量对镀层沉积速率的影响,观测镀层在结垢实验后的表面形貌并分析结垢速率。通过SEM,XRD和EDS对化学镀Ni-Mo-P合金镀层的表面形貌和组织结构进行检测,研究在酸性镀液中硼酸含量对化学镀Ni-Mo-P工艺条件的影响。采用防垢实验测试化学镀Ni-Mo-P合金镀层的防垢性能。结果在化学镀Ni-Mo-P过程中,钼酸根离子杂多酸盐具有稳定作用。化学镀Ni-Mo-P合金镀层的化学沉积镀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i SO4·6H_2O 16.5 g/L,Na H_2PO_2·H_2O 20 g/L,钼酸钠0.5~0.8 g/L,硼酸2 g/L,乙酸钠7.5 g/L。化学镀Ni-Mo-P合金镀层的结垢速率明显低于化学镀Ni-P镀层,具有良好的防垢能力,形成了非晶态的镀层。结论采用化学镀Ni-P镀层基底上沉积得到非晶态的Ni-Mo-P合金镀层,硼酸具有调节镀液p H值和络合作用,非晶态的Ni-Mo-P合金镀层平均结垢速率最小值为0.58μm/h,具有良好的阻垢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