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3种感应电动机综合负荷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感应电动机综合负荷模型晃电力系统动态计算和稳定分析等的基础,已提出了多种模型,文中从计算精度、参数获取以及应用场合等角度对3种感应电动机综合负荷模型(即三阶机电暂态模型、一阶机械暂态模型以及一阶电压暂态模型)进行比较,为应用和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综合负荷模型动静负荷比例的在线辨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负荷模型是现代电力系统机电暂态仿真中常用的一种负荷模型,动静负荷比例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在基于PMU量测的电力系统主导动态参数在线辨识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恒阻抗和感应电动机并联组成的综合负荷模型,采用Volterra级数模型和模式识别方法研究了动静负荷比例的在线快速辨识方法,并通过离线仿真给出感应电动机模型几个重要参数在典型值周围的合理变化范围。用该方法对两组不同典型参数下某省网系统进行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不同故障点和故障类型的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同时给出了动静负荷比例辨识的正确率与动静负荷比例分档间隔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综合负荷模型参数的简化辨识策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了ZIP负荷模型与感应电动机相并联的综合负荷模型参数的简化辨识策略。基于对负荷模型参数的灵敏度分析并结合我国配电网的实际特点,提出了固定负荷模型的大部分参数、仅辨识灵敏度最大参数的简化辨识策略。对负荷实测曲线的分析表明,基于该策略建立的负荷模型对负荷动态特性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文末指出,进一步进行简化综合负荷模型参数研究的重点在于负荷模型的不唯一性对模型外推特性的影响以及从系统仿真的角度研究多值负荷模型之间的等价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负荷动态特性记录仪记录数据条数的增多,每次采用多曲线辨识方法进行辨识会增长辨识时间,而采用综合方法对所有负荷特性记录进行综合只需辨识新增加的负荷特性记录。本文首先分析了负荷特性综合的3种方法:静态负荷、电动机阻抗和电动机导纳等值方法,然后将负荷分为静态负荷和电动机负荷,分别进行等值。比较了5种权值,包括稳态功率、改进的稳态功率权值、灵敏度、对转差率较敏感的参数在权值选取时考虑转差率和负载率、综合权值后,分别采用这5种权值对参数进行综合,从而得出面向综合的负荷模型。经实例验证,采用综合权值的方法可以有效快速地建立综合负荷模型,且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负荷模型动态特性不确定性对低频振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对电力负荷的动态特性对低频振荡的影响进行研究。采用由1个感应电动机与1个静态负荷并联而成的综合负荷模型,考虑在建模过程中存在负荷参数辨识误差及负荷特性估计的不准确造成的不确定性,研究动态负荷所占比例和电动机惯性时间常数对电力系统低频振荡频率和阻尼的影响。通过对一个4机2区域系统的典型实例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感应电动机的参数加权平均综合建模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针对电力系统仿真计算中广泛采用感应电动机作为综合负荷模型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基于单一现场实测负荷记录的感应电动机参数加权平均综合建模的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各单个负荷记录用总体辨识法获得相应的模型参数,然后将各个不同记录下获得的模型参数按照一定准则进行加权平均,并以此作为综合负荷的模型。基于现场实测负荷记录的建模实践表明,该建模方法简单、有效、省时,使用灵活方便,它对实际负荷的描述能力甚至优于综合辨识建模,在电力系统综合负荷建模中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针对电力系统综合负荷传统异步电动机模型存在的结构缺陷,从总体测辨的角度提出并建立了"综合异步电动机模型".模型将配电网络用集总线路一变压器组集结等效,并计及了变压器有载调压分接头的影响;在静态负荷中考虑负荷暂态无功功率的补偿调整作用.推导出了模型的完整解析描述;提出了模型的"递推辨识策略".模型实现了220kV变电站综合负荷物理环境一模型辨识环境一仿真计算环境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更加符合电网的综合负荷实际结构.基于现场实测数据的建模实例表明,考虑配电网集结等效的"综合异步电动机模型"在参数稳定性、泛化能力等综合性能上,较传统异步电动机模型有了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任海燕  吴奋读 《电气开关》2010,48(4):31-33,37
负荷建模在电力系统分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参数辨识是负荷建模的关键,好的辨识方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最优的辨识结果,提高建模的效率。首先介绍了静态负荷模型和动态负荷模型,其次介绍了神经网络,最后基于神经网络对电力系统负荷特性辨识。应用线性BP(LBP)网络的参数辨识方法,分别对静态负荷模型(幂函数模型、多项式模型)和动态负荷模型(差分方程模型)的参数进行辨识。通过现场的实测数据辨识了模型的参数,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空调负荷在负荷成分中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且对电网电压稳定有着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为了分析夏季含有大量空调区域的负荷特性,给出了含有空调的综合电力负荷建模的方法。对于其中的空调负荷比例这一重要参数,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理分区,按照负荷节点类型计算空调负荷比例的实用化方法。通过单台空调实验,分别用纯电动机模型和电动机综合负荷模型辨识空调负荷参数,拟合其动态响应。结果表明,空调负荷在正常干扰时,不能够采用纯电动机模型描述,而应该采用综合电动机负荷模型描述。  相似文献   

10.
感应电动机负荷的动态特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正确认识电力系统动态负荷的物理机理特性是对电力系统综合负荷特性进行准确建模的关键。该文首先通过对电力系统负荷中主要动态负荷元件——感应电动机的机理特性的深入分析和仿真计算,指出能描述感应电动机动态响应特性的性能指标和参数。然后基于感应电动机的特征值分析,定义电动机机械特征模式的衰减率,提出一种根据转子绕组特征模式阻尼比和机械特征模式衰减率比较不同电动机负荷稳定性能的有效方法。这些结论的提出对准确把握电力系统所有负荷的整体动态特性,以及对其进行综合负荷建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达负荷模型对华东电网暂态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路  励刚  武寒 《电网技术》2007,31(5):6-10
以华东电网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推荐的马达模型和参数,仿真比较了马达负荷模型的动态特性,分析了马达负荷模型对电网暂态稳定仿真结果的影响及原因,认为在电力系统暂态稳定仿真中,送端电网采用马达负荷模型有利于提高稳定水平。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电压失稳机理是进一步对电力系统电压稳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关键。分析了网络视在功率传输特性和感应电动机负荷特性,揭示了以感应电动机为核心的暂态电压失稳正反馈动态过程。将与滑差相关的感应电动机负荷及网络视在功率传输的相互作用关系定义为感应电动机网荷互馈特性,并据此进一步分析了含有感应电动机负荷的系统电压崩溃过程,明确了基于感应电动机网荷互馈特性的暂态电压失稳机理,提出了感应电动机负荷电压失稳判据,构建了简单系统算例验证分析结果。分析表明,以感应电动机为核心的电压失稳正反馈动态过程是系统暂态电压失稳的重要环节;将感应电动机故障切除时滑差对应的恢复电压作为判断感应电动机电压稳定的必要条件,能够提高暂态电压失稳判定的准确性与适用性。所述电压稳定判据为预防电压失稳现象的发生和制定电压失稳解决措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针对新型电力系统中不同组成、不同复杂程度的综合负荷,亟需一种通用的模型结构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在线安全分析精度的要求。对含电动机负荷和静态负荷的综合负荷模型进行研究,分别建立新型电力系统下考虑电压相角变化和忽略电压相角变化的综合负荷广义离散等值模型,得到综合负荷广义离散等值模型的参数,并分析模型参数与电力系统各元件的内在联系以及各模型系数间的物理特性。通过CEPRI-36节点系统的仿真对比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普适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负荷特性对跨区大电网低频振荡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动静态负荷特性对跨区域互联电网低频振荡阻尼特性的影响.介绍了电力系统研究中常用到的静态和动态负荷模型,其中动态负荷模型为考虑感应电动机机械暂态过程的电动机和恒定阻抗的组合.以研究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常用的单机无穷大系统(Phillips-Heffron模型)为例,运用阻尼转矩分析法.对模型中分别采用动静态负荷模型时,系统振荡模式的阻尼转矩系数进行了分析计算.并列写出其详细表达式.在4机2区域系统中对采用不同负荷模型及其相关参数发生变化时区域振荡模式的阻尼和频率特性进行了计算仿真,得到了系统阻尼比随负荷特性增大或减少的变化趋势.并且在跨区域大电网及华中电网2008年枯小运行方式下对相关结论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与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送端感应电动机负荷无功特性对送出极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分析计及转子电磁暂态的三阶感应电动机负荷模型在定子三相接地过程中的响应,指出位于系统送端的感应电动机负荷的无功倒送特性在一定时段内对系统送端电压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分析了电压支撑作用对系统送出极限的影响。将华北电网典型送端张家口地区实测综合负荷模型(以感应电动机为主)应用于沙岭-昌平线极限切除时间的计算,并与采用不同比例ZIP负荷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果。说明张家口地区(送端)负荷模型对系统送出极限的灵敏度很高;动态负荷模型具有静态负荷模型难以模拟的特性。强调了在电网稳定计算中采用动态负荷的必要性,从无功角度研究了负荷模型在暂态稳定计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感应电动机负荷参数对暂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2,他引:13  
以简单电力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考虑机电暂态过程的三阶感应电动机负荷模型,通过时域仿真分析了输电线路电抗、负荷母线并联补偿容抗和感应电动机负荷参数的变化对电力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极限切除时间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参数对电力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都有影响,其中,输电线路电抗、感应电动机负荷的比例、定子电抗、转子电阻、转子电抗、转子初始滑差等参数对电力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电力系统负荷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提出了电力系统负荷特性是一个具有零均值白噪声的随机系统。并用三组现场实测数据辨识出模型的良好重现性,表明了总体测辨法是可行的。 本文还提出了参数辨识不稳定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比较了在东北网分析计算中采用实测负荷模型和常规负荷模型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