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8 毫秒
1.
城市规划是促进城市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武汉市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典型,而在这次疫情防控期间突出了武汉市在城市发展的不足,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其在新冠状肺炎疫情防控方面的优劣势,然后从三方面提出武汉市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建议:①重视医疗服务体系规划,规划层面上应为突发事件预留城市空间;诊疗制度上结合最新医疗科技提高基层社区防疫检测水平;②城市居住环境由高密度聚集型向低密度转变,保证合适的居住密度;③编制传染病专项规划,在城市规划中有效提出疫区隔离区控制措施,以及控制传染病流行的规划设计方法;④加快健康城市的建设,着眼于对健康社区、公共空间健康的建设;⑤优化城市生态框架结构,有效地将城市的公共空间宜分散而去中心化,尺度宜开阔而不易聚拢人群,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外环境,从而减少了疾病在公共场所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16,(Z2)
为积极应对武汉市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武汉市有序实施了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缓解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总量短缺、结构失衡及设施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确保各类老年服务设施科学规划布局,有效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和居住环境。文章试图从城市规划的角度,通过分析武汉市老龄人口的分布及增长趋势,合理预测老年服务设施需求,根据人口老龄化程度的空间差异性制定老年服务设施差异化配置方案,进而为武汉市老年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提供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3.
医疗设施是重要的城市公共服务 设施,合理公平布局能够缓解中心区人口集 中化趋势和交通压力等问题。研究利用GIS 网络分析法对昆明中心城区现状医疗设施空 间分布进行研究,得出设施重叠率为400%, 覆盖率为88%,结合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的分布 情况,建立医疗设施与居住空间的量化联系, 发现其布局公平性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数量 不足、分布不均、优质设施过于集中。本文利 用空间句法局部集成度分析昆明道路现状, 提出改善医疗设施布局的建议:依托高集成 度路网布局医疗设施,分级建设医疗设施, 推广远程基础医疗模式,加强公共设施导 向开发(SOD)模式在城市空间拓展的引导 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发展由增量转向存量阶段,社区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空间,其可持续发展方式是城市规划领域积极探讨的热点,关于生活圈的研究也逐步成为城市社区更新的重要方面。通过文献研究和分析,首先总结出大型居住社区生活圈在建设规模、功能布局、交通体系及人口构成4个方面的特点和相关的问题;其次基于"城市人"理论提出生活圈优化的三大途径,即基于社区空间环境整合的绿色空间更新途径、基于多维活力的功能布局营建途径以及基于资源共享的城市路网激活途径;最后针对龙泽园街道的空间环境进行详细研究总结,从绿色开放空间体系、就业与服务设施布局、街区尺度与路网密度3个角度提出生活圈优化策略,进而为同类社区生活圈更新治理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汇总2020年初受到COVID-19疫情严重冲击的武汉市3,397个居住区内共计25,244个确诊病例的地理分布信息,并结合多类型城市交通大数据的基础上,将武汉7个传统中心城区的93个街道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在空间异质性视角下构建OLS和GWR模型分析各街道的路网密度、道路可达性、轨道交通站点分布以及公交站点分布等4个典型交通驱动因素对于疫情传播的影响特征,并得出如下结论:(1)路网密度对于疫情传播的影响不显著;(2)轨道交通站点分布与疫情传播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轨道交通线路极有可能成为城市中疫情传播的“高速走廊”,而公交站点分布与疫情传播之间也存在正相关性,但其相关程度低于轨道交通站点分布;(3)道路可达性与疫情传播之间存在负相关性。最后探讨了相关交通优化措施,提出构建有效的城市交通“平疫转换”体系,并基于此加强城市的韧性交通建设。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5年武汉市居民"脑卒中"疾病数据,运用空间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城市高密度居住环境对居民脑卒中的影响.实证表明,中国城市高密度居住环境对居民罹患脑卒中具有显著影响,城市中心区已经成为脑卒中的高患病风险区域.城市建成环境要素中的人口净密度、居住用地密度、建筑密度与居民脑卒中风险显著正相关;社区医院、公园、快餐店、公交车站等设施的可达性对居民脑卒中有显著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城市建成环境通过自然环境、居民体力活动、饮食习惯和社会资本等因素,对居民脑卒中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认为,在中国健康城市规划中,应降低城市中心人口净密度与建筑密度、引导老年人口向外疏解、完善街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主动干预高密度居住环境下居民脑卒中风险.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GIS含障碍的扩散插值方法来定量模拟城市用地布局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从居住用地的舒适便利性的角度对成都市主城区的居住空间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顾及道路分割效应的用地布局影响范围比仅考虑空间距离算法更能体现微小尺度差异,评价结果更加符合真实的居住空间环境评价;(2)通过对局部区域的用地布局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用地布局的分布形态、数量和规模都会影响居住空间的整体舒适性评价,且占地面积较大的工业、物流仓储用地集中区域的居住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其周边居住环境受其影响较大;而商服、科教文卫等功能布局占地较小,其周边的居住空间分布较为连续并成规模。  相似文献   

8.
大都市居住空间分布体现了城市居住活动与城市发展的整体关系,居住空间形成反映了"制度"与"经济"对其的影响。文章利用ArcM ap10.2软件提取西安大都市范围内的商品房住区、保障房住区、单位制住区和未改造村庄的信息点(Piont.shp)数据,并借助ArcM ap10.2软件中空间(核)密度分析对大都市居住空间的分布形态进行分析,得出各类居住空间聚集的核密度示意图。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居住空间的区位熵进行计算,系统总结大都市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分类布局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9.
构建"15分钟生活圈"是从居民的切实需求出发,自下而上地对城市空间进行优化布局,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本文基于收集到的POI数据,对于武汉市武昌区"15分钟生活圈"的覆盖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期望为武昌区城市空间的优化提供数据上的支持。调查发现,武汉市武昌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度较高,商业购物、教育、医疗、交通等的发展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休闲设施的规划与布局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文章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实施"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部分建议,并对此调查做出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武汉城市零售业空间布局结构变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搞活,影响空间结构变动的因素日益复杂,城市零售商业网点打破了传统的非均衡化零散分布格局, 呈现出多样化、等级化、网络化、非均衡复杂化的现代发展特征。随机抽取武汉市中环线内 2000个营业面积大于40m2的零售商业网点, 基于统计资料、实地调查,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划分环带与格网提取武汉市零售业网点密度、服务人口(以居住人口表示)、营业面积、业态分布、商品特色等空间分布数据,分析零售业网点密度分布的空间特征,得出武汉市零售业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整体的等级圈层结构,局部的空间聚合扩散结构和“逆发散特征”——镶嵌结构;最后对其变动的动力机制和演变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主城区热岛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微气候环境的影响一直受到学界及规划管理部门的关注。以武汉市主城区589个控规管理单元为样本,运用RSGIS的技术方法识别热岛空间格局,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揭示热岛空间分布的影响要素。研究发现:武汉主城区地表温度由中心向外围存在规律性起伏,呈现"双U"型结构;高温区团块集中、沿主干路分布,低温区在大尺度水体周边集中分布;热岛空间格局受"大江大湖"的生态格局以及大规模集中工业用地的显著影响,并与公共中心体系相关。为降低热岛效应,城市空间布局应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李荣彬  张波 《南方建筑》2020,(6):111-117
住区公共中心是城市住区公共服务供给的核心。规划实施中存在住区公共服务供给分散失序、公共中心不易成形的现象。通过辨析宜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及其公共中心“诱导”机制,基于设施集中配置的社会学意义,提出须重视环境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围绕集约优化住区公共中心的场地和环境布局,弹性整合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因势利导多样化的建设条件,因地制宜践行高品质供给的理想范式。在江门滨江新区的实践中,为确保城市新区住区公共服务适时适当和可持续供给,采用“两级集中、三级协同”的层级调适策略,形成“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学校和公园绿地”的住区公共中心规划设计特色模式,在地探索了兼顾便利性和舒适性的住区服务设施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3.
戴菲  邓瑛  陈明  郭晓华 《风景园林》2021,28(12):70-76
居住区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的主要组成肌理,对改善空气质量起着重要作用。首次将ENVI-met用于居住小区绿地布局与PM2.5的模拟,选取武汉市典型的一类、二类、三类小区,定量分析不同草地、乔木布局对PM2.5的影响。研究表明,集中型的草地布局、四周型的乔木布局能更有效降低小区PM2.5浓度;分散型的草地布局、集中型的乔木布局最不利于消减PM2.5;四周型的乔木布局对阻滞道路上PM2.5的扩散效果最佳。同种绿地布局形式下,二类小区的平均PM2.5浓度最低,三类小区最高,PM2.5空间分布在3类小区中也具有一定的差异。研究揭示了居住小区绿地布局对PM2.5的影响机制,为小区绿地的规划设计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后新冠”时期常态化防控需要高效的分级诊疗体系支撑,完备的基层医疗设施配套是分级诊疗体系的基础。以广州 为例,运用POI 数据分析、实地走访调研等方法,发现我国目前基层医疗设施在服务定位、空间布局、以及与整体医疗系统 对接等三方面均存在问题,致使其未能满足常态化防控的需求。据此,提出转变基层医疗设施定位、建立城市医疗分区、优 化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制定基层医疗设施应急响应改造措施等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利用QGIS平台重构地图技术,结合RS和GIS综合集成的研究方法,研究了从1870年以来武汉市建成区扩展演变趋势,并与对应时期各版城市总体规划相比较,挖掘规划对于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从建成区的扩展演变来看,1950—1970和1995—2010两个时期扩展最为迅速,主要是工业区的发展和经济开发区的带动。整体的扩展模式是从初始的三镇独立沿江发展,逐渐形成空间"十字"发展模式,后期呈圈层向外推进和沿主要交通道路的"外延式"扩展。各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作用明显,尤其是对工业区和经济开发区的规划,而对居住区的规划指导作用相对偏弱。城市的实际发展规模与规划在每一时期有不同程度的偏差。目前武汉市在实际发展规模、空间结构、用地布局等要素上与2010版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耦合度较高,绿地规模距规划目标差距较大。本文主要在两个方面具有创新:(1)利用地图重构的技术方法将历史追溯到1870年,结合遥感影像数据探究了武汉市建成区近现代比较完整的发展演变过程;(2)研究不同阶段武汉市规划与城市实际发展的耦合度。  相似文献   

16.
住房制度改革与城市规划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宗辉 《规划师》1999,15(1):93-95
作者分析住房制度改革对城市规划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从居住区布局、居住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规划法规等方面探讨了城市规划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农村原有集体化关系的解体,公共生活作为联系每个居民的纽带,是重塑农村昔日和谐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农村居民的生活的分解研究,以武汉市流芳新市镇中心区的示范安置区为例,探讨了城市中“新农村”住区的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上海古北新区在规划实施与管理中,运用城市设计的理念,通过组织居住区公共交往中心,序列场所空间,环境艺术布局等,集中展现古北新区中心和城市设计中轴。  相似文献   

19.
人群集聚发生传染,而人群流动导致 传播,基于人群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大城市 疫情扩散风险预测是做好常态化防疫和制定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前提。以 武汉为例,基于移动位置服务数据(LBS)、空 间聚集热点(POI)、历史疫情特征等对传染病 动力学模型(SEIR)进行适应性改进,结合空 间分析技术(GIS)进行街道尺度的疫情扩散风 险预测,划分不同空间风险等级。结果表明,高 风险街道主要在中心城区边界处成片分布,在 乡镇地区也少量存在。高风险街道内防疫相关空 间要素的统计结果表明:高风险街道职住平衡 度较低,且大部分街道现状人均绿地低于武汉 市的平均值;远城区及部分乡镇地区高风险街 道15 min生活圈的服务设施点配置较少,不利于 紧急时期防疫及基本生活物资的供给;社区医 疗卫生设施在高风险区覆盖率低,而部分街道综合医院密集,可能加剧周边居民的感染风险。基 于研究结论,初步提出促进高风险街道的职住平衡和公共绿地建设、完善社区服务设施配置的 平疫结合、提高远城区社区医疗设施的覆盖率、分散化综合医院的布局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20年春节之际的新型冠状病毒在 全国范围内引发了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在组织管控、医疗救护、社区防疫的全民防护 过程中,社区在疫情防控、健康生活维系、社 区集体心理疏导以及社区文化和精神凝聚方 面承担了重要的责任。因此,基于社会生活组 织网络体系的城市居住社会及其空间单元, 对于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应对突发性重大 公共事件,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韧性价值与 属性特征。从规划的全局观反思,基于多元主 体和治理理念,规划除了预留出应对突发事 件的城市安全预留用地,同时,基于城市社会 属性特征,更要注重建构以人为本、与城市社 会组织结构匹配的“生态链—防控链—组织 链—流通链”安全防护体系,强化基层安全防 控的“安全空间单元”,进而基于安全防护体系 下原有配套设施系统如何更好适应疫情防护 需求,形成既有设施与疫情防控需求的弹性 设施嵌套体系,又能在全民医疗和健康体系的 框架之下充分考虑城市居住社区基层防护的社会价值和潜在的可能性。本文基于疫情防控的视角,从城市社会的基本属性出发,论述了基于疫 情防控的社区安全系统的建构及其防控规划体系与常态化规划建设的设施嵌套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