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CO二次燃烧、3.5%~5.0%Si高碳铬铁、合金烘烤等热补偿技术,降低了800kg还原产物SiO2以提高Si的脱氧能力;AOD炉渣碱度控制在2.3~2.4,并在AOD二次还原、LF精炼过程配比5kg/t活性石灰,可提高脱氧、脱硫效率30%以上;在CaO-SiO2-MgO渣系(CaO)/(SiO2)=2.2时,萤石的加入量控制在石灰总量的13%~17%时,炉渣粘稠度较好,对化渣、吸附夹杂有利,使Φ5.5mm线材全氧含量由优化前60×10-6~90×10-6降至30×10-6~40×10-6,S含量由原0.005%~0.010%降至0.003%~0.007%。  相似文献   

2.
对80t单嘴真空精炼炉的冶金功能进行了生产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单嘴精炼炉具有脱氢、脱氮、脱碳、脱氧、脱硫、化学升温、去除钢中夹杂物和合金成分调整等冶金功能。利用80t单嘴精炼炉精炼钢水,实验合结钢中氢含量可达(0.9~1.2) ×10-6、氧含量(9~12) ×10-6,超低碳钢中碳含量为(10~20) ×10-6、氮含量(29~37) ×10-6、钢水中硫含量为(10~30) ×10-6;单嘴精炼炉具有较好的化学升温效果、去除夹杂物效果同RH精炼炉相当;采用单嘴精炼炉进行20炉超低碳钢合金成分调整结果表明,合金收得率高,硅、锰、铝的收得率分别为93%~96%、93%~95%、64%~67%。  相似文献   

3.
炼钢厂冶炼20CrMnTi,45,40Cr,GCr15钢的生产流程为70 t BOF-LF-VD-220 mm×220 mm CC工艺。由22炉20CrMnTi,40Cr和45钢中氮含量分析得出转炉出钢后钢中平均氮含量-[N]为21.70×10-6,LF精炼后平均[N]48.95×10-6,中间包平均[N]63.62×10-6。通过将铁水比从85%提高到92.3%,控制转炉终点[P]≤0.008%,出钢前钢包充氩,LF精炼快速形成泡沫渣,渣层厚100~120 mm,防止钢水吸氮,连铸时采用长水口控制吹氩量等措施,6炉GCr15钢冶炼结果表明,LF精炼后[N]为51.8×10-6~60.2×10-6,VD后[N]29.1×10-6~33.9×10-6,钢材中氮含量为31.8×10-6~40.0×10-6,满足用户对钢材冷加工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Ce加入量对Q235B钢中Ce含量、钢中气体含量、力学性能以及夹杂物的影响,进行了低合金钢Q235B在25 kg真空感应加热炉添加Ce的研究,对试验样品分别进行了Ce含量、Ce固溶比、氧氮含量、力学性能及夹杂物评级等分析。结果表明,在低合金钢Q235B中添加Ce的收得率最高为23.33%,最低为19.11%。在Ce含量小于670×10-6时,固溶比均为50%左右,当Ce加入量为670×10-6及860×10-6时,Ce固溶比波动极大;Ce含量与氧氮含量的关系呈降低→增加→降低→增加关系;Ce含量对Q235B力学性能无明显改变;钢中Ce含量在0至60×10-6之间,钢中B类夹杂物评级为0,当Ce含量在200×10-6至330×10-6之间时,钢中B类夹杂物评级增加,当Ce含量在400×10-6至560×10-6之间时,B类夹杂物评级降低,当Ce含量为670×10-6及860×10  相似文献   

5.
李峰 《特殊钢》2011,32(2):52-53
重轨U71Mn钢(%:0.66~0.76C、0.15~0.35Si、1.10~1.40Mn、≤0.030P、≤0.030S)的冶金工艺流程为100 t转炉-LF(VD)-280 mm×380 mm连铸。研究了转炉至中间包各工序[N]及影响因素,氮含量对钢轨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钢中氮含量由54×10-6增加至94×10-6,钢轨的断裂韧性由34.7~38.1 MPa m1/2降至28.1~31.5 MPa m1/2。LF精炼时将增碳剂由沥青焦改为无烟煤时,钢中氮含量可控制≤64×10-6,平均氮含量为50.9×10-6。  相似文献   

6.
根据铁水预处理的实际生产工艺,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铁水预处理脱硫时铁水中氮含量的预报模型.利用生产数据对网络进行训练后,可以用于预测铁水预处理脱硫后铁水中氮含量,预报相对误差可以控制在22%以下,w[N]的绝对误差值控制在8×10-4%以内.给各输入参量增加扰动后,模型计算表明,初始温度和初始[N],[C],[P]含量,四因素影响最大,且温度和[C]含量为负扰动,[N]为正扰动,说明增加温度和碳含量有利于脱氮.  相似文献   

7.
用25 kg真空感应炉对0.02%C钢液进行氩直流(DC)辉光等离子体条件的脱氮实验,研究了氩辉光等离子体对钢液脱氮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氩辉光等离子体钢液脱氮速度和脱氮效果明显优于真空钢液脱氮,当钢液氧含量为180×10-6,在氩辉光等离子体下钢液中氮含量可降至9×10-6。氩辉光等离子体对钢液的脱氮效果体现在界面化学反应上,提供了加速脱氮反应的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8.
徐小伟 《特殊钢》2023,(1):55-60
高牌号无取向硅钢W310成品硫含量一般要求小于0.0025%。基于“KR铁水脱硫→顶底复吹转炉→RH真空炉→连铸”制造流程,分析研究了KR深脱硫、转炉冶炼、RH喷粉脱硫机理,结合300 t炼钢系统工况及原料条件,提出了铁水成分、温度优化,KR、RH脱硫剂成分调整,转炉热平衡控制、强底吹冶炼,工序硫负荷管控等热力学、动力学条件改善措施。应用表明:优化后KR一次处理硫含量小于15×10-6炉次比例由69%提升到100%,处理后硫含量由10.48×10-6下降到7.07×10-6;转炉终点平均硫含量20.10×10-6,过程回硫13.03×10-6,较优化前分别降低44.8%、49.8%;RH钢液硫含量由19.50×10-6降至8.65×10-6,脱硫剂用量减少55.9%,硫含量小于25.00×10-6比例由90.5%提升到100%,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陈均  曾建华  陈永  陈天明 《特殊钢》2016,37(2):49-53
针对攀钢重点品种钢氮含量偏高的问题,通过调研,确定了转炉终点钢水氮含量高、出钢过程增氮严重、精炼结束至中间包增氮严重是导致氮含量偏高的主要原因,提出“转炉低氮钢冶炼”、“两步脱氧控制出钢过程增氮”、“双氩封长水口保护浇注”等氮含量控制的关键技术,可将转炉终点钢水氮含量平均控制在13×10-6以内,出钢过程及精炼结束至中间包增氮控制在5×10-6以内。应用结果表明,板坯大梁钢、电工钢、IF钢成品氮含量分别为30.3×10-6、18.2×10-6、16.3×10-6,方坯重轨钢和帘线钢成品氮含量平均为40.8×10-6、38.2×10-6,使攀钢低氮品种钢氮含量控制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高玉来  李闯 《特殊钢》2012,33(1):30-31
在钢厂生产的300系不锈钢原工艺为140 t EAF-150 t AOD二步法,EAF采用部分低镍高磷生铁炉料冶炼,其终点[P]为450×10-6。为降低EAF终点[P],改进的工艺为60 t Consteel电弧炉+140 t EAF-150 t AOD流程。60 t Consteel EAF用低镍高磷生铁,其终点[P]为≤250×10-6,加上85 t EAF终点[P]450×10-6的钢水,使AOD精炼前的[P]≤360×10-6。新工艺冶炼周期缩短10~30 min,钢水磷含量从450×10-6降至360 X 10-6以下,提高了不锈钢产品质量,并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1.
曹海玲  刘彬  王海斌  任彤 《特殊钢》2015,36(3):14-16
100 t RH真空炉外精炼设备,备有RH-WPB水冷顶枪喷粉系统,该套喷粉系统一次最大喷吹量2 000kg,理论最大喷吹速度250 kg/min,采用的喷粉脱硫剂为80CaO/20CaF2。14Mn5V钢、30CrMnSi钢和27CrMo27VS钢的RH-WPB处理结果表叫,经过RH喷粉处理后,钢水中的硫含量分别从42×10-6、28×10-6和39×10-6降至28×10-6、15×10-6和22×10-6,脱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陈爱梅 《特殊钢》2012,33(6):16-17
通过210t顶底复吹转炉-LF-RH-宽厚板坯连铸流程对Q345E、Q345GJC和BQ550D等钢种进行45炉次RH脱气工艺试验,研究了RH真空处理对钢水脱氢、脱氧和脱氮效果的影响。得出,在RH真空度≤270Pa,环吹氩流量1200~1500L/min,高真空时间≥10min,钢中氢含量可达到≤2×10-6;当高真空时间为16min时,钢中氢、氧、氮含量平均分别为2.0×10-6、13.2×10-6和41×10-6。  相似文献   

13.
分析得出10B28钢结疤的主要原因是钢水N含量偏高,钢水中的Ti不足以完全固N,致使大量的细小的BN在晶界析出,铸坯在矫直过程形成裂纹,进而在轧制过程形成线材表面结疤。取样分析证实,精炼过程使用高N含量(4.6%)缓释脱氧剂造渣是钢水含N高的主要原因;使用铝粒替代缓释脱氧剂脱氧造渣,精炼过程增N 量可由43.4 x 10-6降至11.4 x 10-6通过将转炉出钢C由0.06%提高至30.08%、降低精炼前期加热功率、铝粒替代缓释脱氧剂造渣等措施,10B28钢N含量稳定控制在70 x 10-6以下,线材合格率由不足50%提升至≥98%。  相似文献   

14.
邢梅峦  包燕平  林路 《特殊钢》2015,36(2):25-27
0.79%~0.86% C  SWRH82B高碳钢的生产流程为130 t顶底复吹转炉-LF-8流150 mm×150 mm坯连铸工艺。通过转炉吹炼时采用较高泡沫渣高度,终点枪位较其他钢种高100~150 mm,转炉全程底吹氩0.02~0.05 m3/(t·min),圆流出钢,LF精炼时快速成渣,合适的吹氩量20~30 m3/h,连铸全程保护等工艺措施,有效控制钢中氮含量,205炉氮含量分析表明,钢中氮含量为13.7×10-6~37.4×10-6,平均氮含量为23.3×10-6  相似文献   

15.
X70管线钢的生产流程为KR铁水预脱硫-180 t BOF-LF-RH-板坯连铸工艺。通过优化精炼渣成分和造渣制度,以及根据底吹流量(400-700 L/min)对终点[S]的影响,制定了LF深脱硫工艺。生产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精炼渣成分(/%)45~55CaO、30~40Al2O3、≤10SiO2、≤10MgO、≤1.5(TFe+MnO),造渣时分两批(首次出钢过程第二批LF到站加入)或多批加入石灰,精炼过程根据炉渣情况适当调渣,LF精炼脱硫期的底吹气体流量为500~700 L/min,可在40 min内将钢液[S]降低到10×10-6以下,满足了管线钢快速深脱硫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安杰  赵越  李忠伟  魏仁杰 《特殊钢》2015,36(6):10-12
依据30 t VOD生产数据,在初始[C]0.50%~0.60%,初始[Si]0.12%~0.20%,初始钢水温度1 640~1 650℃,氩和氮气压分别为0.8×106~1.0×106 Pa和1.5×106~1.6×106Pa的条件下,对比底吹氩气和底吹氮气两种工艺在入VOD初始、吹氧脱碳以及还原脱气后的不锈钢(0.04%~0.06%N)中氮含量。结果表明,VOD底吹氮气精炼后Cr13型和Cr17型两类不锈钢的钢液氮含量为260×10-6和300×10-6,其氮合金化效果显著;常压下氮气搅拌Cr13型和Cr17型不锈钢钢液的平均增氮速率为40×10-6/min和45×10-6/min;钢液温度升高,增氮速率增加,通过降低VOD精炼不锈钢的钢液氧含量,能够提高底吹氮气的氮合金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