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尤思  聂康才 《四川建材》2013,39(1):81-83
从历史特征、社会特征、产业特征、场所特征和建筑特征几个方面探讨川南盐道古镇的聚居形态的总体特征,研究分析盐业的发展对于川南盐道古镇的聚居形态的影响,结合盐业特点提出古镇及其聚居形态的更新保护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龚滩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山地人居环境建筑研究之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文从山地人居环境学的研究角度,对重庆市酉县龚滩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研究,通过对古镇建成环境,古镇的规划与发展以及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整合与设计三方面的剖析与论述,将山地环境,城镇形态,建筑空间纳为一体地讨论,论文力求把握该类型山地小城镇的演变规律及其在新的经济,文化,城镇聚居形态下的建筑学构成价值和文化发 展价值,以期对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起到借鉴与指导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巴渝历史古镇保护的区域性认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从重庆的区域和地理环境入手,讨论“巴”文化的由来、延续和发展,对巴渝地区传统聚居所产生的作用,讨论在巴渝山地、江河环境中传统古镇和建筑形态的一些特征。面对城镇化发展对古镇的保护和文化延续带来的影响,以及今天对古镇保护的客观要求,提出对重庆区域古镇保护工作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4.
保护“原生态”社区 守护古镇古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镇古韵的维系除了需要保护历史建筑、历史街区.更需要的是一代代人的传承。古镇是一个简单的社区.是当地居民聚居的场所.他们需要以传统的空间形态、社会形态为载体,找到归属感。继而才能传承古镇文化、维系古镇古韵。而由传统的空间形态、社会形态所形成的就是古镇的“原生态”社区。如何保护“原生态”社区就成为古镇保护的“魂”。  相似文献   

5.
龙潭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之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潭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课题的研究,包括古镇建成环境的调查、保护与发展的规划及建筑空间的整合三个方面。该文在总结该课题的基础上,阐明了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应是古镇山水格局、建筑空间形态和民俗生活风情等方面的全方位保护;新时期古镇的发展应立足于地域文化的再造人居环境的建设两个方面;同时,认为古镇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是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6.
论文从山水人居环境的研究角度,在挖掘与传承、协调与共生、保护与发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对古镇建成环境、古镇的规划与发展以及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整合与设计三方面的剖析和论述,将山、水、城镇形态、建筑空间纳为一体讨论,论文力求把握该类型山地小城镇的演变规律及其在新的经济、文化、城镇聚居形态下的建筑美学构成价值和文化发展价值,以期对古镇今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特色空间和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村镇价值的核心体系。文章以郁山古镇为例,从空间保护和文化弘扬的视角出发,对如何恢复衰落的商贸古镇的空间及文化价值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古镇的文化、建筑和山水特色的分析,指出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传统文化衰微、自然生态退化、公共设施落后等问题,提出整体保护的思想理念,并从物质和非物质层面提出了空间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具体应对策略和实施手段,力图为相关历史城镇空间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论文从旅游开发角度.对罗田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研究。通过对古镇的建成环境调研、旅游开发模式的讨论以及对传统文化场所的整合与设计三方面的论述.提出一项可实施的设计方案.力求发掘一种有效的旅游开发策略.最大限度地展现巴渝古镇及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以期对其它类似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城乡建设》2004,(6):34-34
水乡古镇是我国具有重要文化地位的历史性城镇,其承接了千百年人类文明积淀,形成了清秀的水乡自然景观和人性化的聚落形态.在经历了数百上千年平缓悠然的自组织空间发展历程后,现代工业文明改变了水乡古镇的发展轨迹,加速了城镇结构与形态的变化,并构成了对古镇传统文化的冲击.为此,水乡古镇保护规划工作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一些知名的水乡古镇进行了保护规划并取得了很好的保护效果.然而,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依水而生的传统古聚落灿若繁星,诸多水乡古镇在现代文明的屏蔽下为人鲜知,对其的保护与规划也因地方工作重心取向、规划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而难以进行.编者认为,特色保护应始终穿插于保护规划各项内容之中,成为水乡古镇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另外,在总体规划中加强水乡古镇保护专项规划,则可弥补这一不足,并可进而开展对水乡古镇的大范围规划保护工作.因而,对总体规划层面专项保护规划的深入,有利于加强古镇保护与城镇现代产业发展的协调,有利于避开城镇空间结构转型对古镇形态的破坏,亦有利于从宏观层面上弘扬水乡古镇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0.
根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践,在古镇发展与保护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上,为寻求理想与现实的契合点,提出几点思考:一是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同时,为历史文化街区提供协调、充足的发展空间;二是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坚持的哪些原则;三是如何从不同的层面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风貌;四是如何以城市控制性规划管理的手段保持街区风格。  相似文献   

11.
罗瑜斌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09,27(8):204-208
根据村镇历史发展、功能特征、自然和人文景观等物质要素特点,将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划分为传统农耕聚落文化型、侨乡外来文化型、建筑遗产型、革命史迹型、商贸交通型和名人史迹型六种类型,并归纳出其以水为脉、以祠为宗、以墙为围、以巷为网的村镇整体格局特征以及岭南传统文化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12.
易纯 《中外建筑》2013,(10):81-83
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是小城镇民间或传统文化的重要集结地,通过对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历史文化要素、现状特征的挖掘与梳理,从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的整体空间格局、功能、空间组织脉络,以绥宁寨市历史古镇为例,对小城镇历史文化空间进行再现设计。  相似文献   

13.
周乾松 《城乡建设》2011,(7):6-11,4
历史村镇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聚落形成和历史演变过程,是展示优秀传统建筑风貌、传统空间形态和民俗风情的真实载体。保护历史村镇,弘扬传统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成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李志明 《新建筑》2005,(5):68-72
对江南古镇空间进行多层面、多视角阅读,如以之作为文化遗产、作为历史体验、作为叙事场所、作为影像再现等。在此基础上对古镇的发展与保护中存在的两种价值观念进行反思,进而指出:只有理解古镇空间中的人文生活,才能理解古镇空间的价值与意义。古镇的发展与保护也应迈向人文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马晓  周学鹰 《华中建筑》2011,29(4):147-149
南京是我国著名古都,古城中遗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内秦淮河沿岸建筑遗产是南京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该文以南京内秦淮河城南段为例,探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古河道景观的保护与发展,针对性提出其复兴、改造的措施:全面、深入地调查遗产资源,真正认识传统文化价值及其传承的意义;保护沿河两岸的空间尺度;维护文化生...  相似文献   

16.
历史古镇经过几千年物质和文化的积淀,形成独特的空间结构。鉴于各个古镇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千差万别,难以套用统一的模式,本文以重庆市路孔古镇为例,运用空间结构理论,对空间格局进行解读,发掘与弘扬古镇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城镇化转型期我国历史城镇空间与职能转变的现实问题分析入手,通过对历史城镇文化内因的解析,提出基于城镇文化动因的保护思路,并分别从人居文化与生活性空间、职能文化与功能性空间、历史文化与遗址性空间、精神文化与人文性空间的保护与继承四方面分别论述了具体的保护策略,以期完善我国既有的历史城镇保护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8.
宣建华  孙航 《华中建筑》2004,22(B07):A0109-A0112
该文以江南古镇为研究对象,由江南古镇风貌解读而到江南古镇特色解读,进而从存在意义的角度对江南住居形态与人之间的运作机制加以阐发,试图从历史维度、空间维度、文化维度寻求江南古镇特色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19.
从特色认知出发,透过文化景观视角,基于价值评估进行历史村镇的类型化研究,是掌握历史村镇文化景观典型特征并制定科学保护与发展对策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借助层次分析法建构历史村镇价值评估体系,并以西北地区 324 个历史村镇为样本进行基于价值评估的类型化研究。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划分为地理景观特色型、民俗景观特色型、建筑景观特色型、格局肌理景观特色型、历史人文景观特色型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之上解读其空间分布与景观特色,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建议。在厘清历史村镇典型特征与价值的基础上,为历史村镇文化景观保护和发展提供分类指导的现实依据,并资鉴其他地区历史村镇的规划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20.
立足当前城乡遗产保护从"资源保控"向"文化传承"的观念导向转变,聚焦山地历史城镇地域景观基因的保护传承问题。针对传统历史城镇形态保护方法"依形套式、附形失韵"的问题瓶颈,提出基于景观基因"双系统"识别解译的历史城镇空间特征保护与文化气韵传承关联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城镇景观的格局关系、簇群形态、街巷空间、建筑风貌和地域文化的哲学基础、发展观念、实践思维、气质品性等方面,系统识别、解译了山地历史城镇的"空间基因"和"文化基因";并据此提出山地历史城镇景观基因配对关联的保护传承措施,以拓展既有遗产保护研究的理论认知,为山地历史城镇地域景观、文化的特征识别与保护传承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