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真菌毒素污染是造成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效的真菌毒素分析检测方法,能够为真菌毒素的高通量快速筛查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近年来,碳纳米管成为真菌毒素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碳纳米管具有吸附能力强、表面可修饰、易分离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在很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根据碳纳米管的特性及真菌毒素的污染特点,对真菌毒素的检测现状作了简要介绍,对基于碳纳米管的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行综述,并展望了真菌毒素检测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
免疫传感器在食品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菌毒素污染是造成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分析检测技术如色谱分析法、免疫化学法等用于真菌毒素检测中具有耗时长、样品前处理繁琐等特点。本文介绍了采用生物免疫传感器快速检测真菌毒素的方法,主要综述了它们在各类粮食、食品等基质中真菌毒素检测的应用现状,并简要分析了该技术存在的不足,对其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真菌毒素分布广、污染重、防控难,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均易污染农产品,严重威胁人畜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据统计,农产品真菌毒素的污染中超过75%为多种真菌毒素的混合污染,因此建立高灵敏、高通量的真菌毒素检测技术成为当今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普遍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综述了近5 年真菌毒素多重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免疫层析法、化学比色法、电化学法、化学发光法、荧光法、拉曼光谱法等,分析了这些方法在真菌毒素多重检测中的应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真菌毒素是由真菌在其污染的食品中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可引起人的急性或慢性中毒,因此,建立真菌毒素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对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适配体是一种短的单链DNA或RNA分子,作为识别元件,适配体具有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和易于合成、修饰的优点。适配体传感器在真菌毒素的检测中应用较广泛,本文总结了各种适配体传感器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实现真菌毒素的快速、准确、高效检测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广西轻工业》2022,(1):4-9
真菌毒素污染农产品已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问题。能安全、有效地控制真菌毒素对农产品的污染,是确保食品安全和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采用生物学方法来控制农产品中真菌毒素被认为是最合适的控制策略之一,本文综述该领域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6.
粮食饲料资源霉菌毒素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真菌毒素(Mycotoxin)是一类由真菌产生的毒性次代谢产物,它广泛污染农作物、食品及饲料等植物性产品,并最终影响到人们的食物消费安全.真菌毒素的检测和控制在食品安全体系尤其对于谷物饲料安全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介绍了谷物饲料中真菌毒素的分析技术,这些技术在许多标准方法中已经被采用,由此形成的分析方法从实用性角度被分为快速检测方法和确证方法,并在食品分析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同时,本文也对真菌毒素分析领域中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和将来的需求趋势做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生代谢物,其广泛存在于被污染的食物中,其中黄曲霉毒素已被认定为天然存在的剧毒致癌物。鉴于真菌毒素污染给人类健康与安全带来的风险与危害,发展低成本、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以确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已有大量研究者构建了基于单一量子点或其他荧光材料为荧光探针的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真菌毒素,并且从材料、检测方法和生物传感器等角度进行了详细的检测。然而,这些传感器在应用于真菌毒素检测时仍存在荧光探针易团聚、荧光性能不稳定、耐光漂白性能差等一种或多种局限,而基于核壳型量子点的新型生物传感器具有信号增敏、性能稳定、选择性好等优点,已成为构建真菌毒素检测新方法的热点研究内容。然而,目前并没有系统的去阐述核壳量子点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在真菌毒素中的应用,因此,为了弥补该领域综述的空缺,本文主要从基于核壳量子点构建的免疫电化学发光传感器、适配体ECL传感器、免疫荧光传感器、适配体荧光传感器和试纸条传感器在真菌毒素中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本文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核壳型量子点生物传感器在粮油食品真菌毒素分析检测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真菌毒素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常用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主要有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超临界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免疫传感器法、试剂盒法、速测卡法等,其中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等优势,在真菌毒素快速、准确、现场化或在线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综述了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原理、分类、抗原/抗体固定方法,简述了黄曲霉毒素免疫传感器、赭曲霉毒素免疫传感器、伏马毒素免疫传感器、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免疫传感器和玉米赤霉烯酮免疫传感器在粮油食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N)是由镰刀菌属产生的一种非甾体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霉变的玉米、高粱等谷类作物以及奶制品中。由于其具有类雌激素作用,对动物和人均具有潜在的危害。因此,开发灵敏快速的ZEN检测技术对于防控ZEN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适配体传感器(aptasensors)因其分子量小、亲和力强、易于合成和修饰以及稳定性好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药物分析、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尤其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适配体传感器可提供灵活多变的构建策略,且易于实现现场快速检测。因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综述了近些年来基于适配体传感器的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概括了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其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的应用,旨在为发展新的分析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食品中真菌毒素污染成为近年来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免疫分析技术具有检测快速、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且环境友好等优点,适合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本文对基于新型标记材料的免疫分析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层析技术、电化学免疫传感技术、免疫芯片技术、基于免疫分析的流式微球技术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应用于粮食产品中真菌毒素快速检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系统分析了各种免疫分析技术的优缺点,为免疫分析技术在真菌毒素检测的应用及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保障粮食产品的安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食品安全事件中, 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是造成群体性中毒、食源性疾病、大规模食品货物召回等的重要原因。食源性致病菌可能在食品加工或流通的任何一个环节进入到食品中, 因而在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整个环节中, 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都至关重要。近年来, 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型荧光探针由于其高效的荧光效率和光稳定性、分子结构设计多样、检测模式灵活, 在食品安全领域致病菌快速检测中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 为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鉴别、鉴定等提供了一个优异的解决方案。本文从AIE探针的设计、检测效率、检测模式等方面综述了AIE型荧光探针在致病菌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 讨论了其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场景下快速检测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食品安全问题随着食品种类的丰富一直备受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耗时长、操作专业性强, 从而制约了现场应用。而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比率型荧光传感技术所构建的纸基传感器, 因其快速即时、低成本、高准确度且便携化的特点, 在食品安全的检测领域逐渐成为研究重点, 展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概括了分子印迹技术以及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重点对分子印迹比率型荧光纸基传感器在食品安全可视化快检技术领域中的应用进展进行归纳, 特别提出纸基纤维素材料功能化技术及其在快检中的应用, 改善其非特异性性能并提高检测灵敏度, 最后提出了食品安全快检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并对快检技术在食品安全分析检测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以期为分子印迹荧光纸基传感器的应用扩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食品质量安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而常规的食品检测技术具有耗时长、成本高等不足,不能满足对食品的日常监管,在此情况下,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和应用。本文对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含义、特点和应用发展进行介绍,系统整理了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在添加剂检测、农兽药残留检测、微生物检测、重金属检测和生物毒素检测项目中的应用现状。进一步介绍了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在各项检测中应用所常用的检测方法和产品,如化学法、生物法和仪器法等,对不同快速检测方法的作用机理、使用特点和应用现状进行详细的综述。同时本文指出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存在的不足,展望了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为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 HACCP)体系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质量管理工具。本文将HACCP体系应用于食品快速检验机构的质量控制,阐述其应用在食品快速检验机构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并以组织中氯霉素快速检测为例,分析了HACCP体系在食品快速检验机构的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以期提高食品快速检验机构食品快速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使食品快速检验结果成为食品监管部门靶向监管的技术保障,同时对相关食品检验机构的质量控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我国已建立起强大的食品安全监督检测管理体系, 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到最终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 但却不能做到完全杜绝食品安全问题, 且目前的监管体系很难覆盖众多的食用农产品、散装食品、餐饮食品以及现场制售食品。食品快检技术主要针对这类食品, 采用快速检测方法, 对这类食品中某种特定物质或指标进行快速定性定量检测。基于此, 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家发展食品快检技术的相关政策, 并从化学比色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电化学分析法、生物发光几个方面, 探讨了近年来在食品快检技术的应用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对未来快检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几个展望。  相似文献   

16.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逐步发展,高效快速的检测方法备受推崇。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因具有快速精确,对样品及操作限制较小且检测成本低等优势,在工业、医药、材料、食品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对NMR在食品品质分析、食品掺假检测和食品中微生物快速检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其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食品快速检测方法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并且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食品种类繁多,人们购买食品时,对于食品包装上的成分和含量的了解不充分,同时,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不到位,都可能间接导致人们的生命健康受到一定的威胁,给我们的健康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更可能造成心理层面的伤害。为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免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威胁,建立和完善食品快速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快速检测方法的特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快速检测产品的生产现状,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展望了在食品流通过程中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对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应用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南 《食品科学》2019,40(1):334-340
目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也是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重点,但是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专利文献情报研究几乎空白。本文基于德温特专利数据库和德温特专利分析平台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领域相关专利进行分析,客观揭示技术发展态势、分析主要原创技术的全球专利布局、挖掘前沿研究热点等;并通过分析在华专利,深度透视我国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领域实施技术创新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我国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最大的专利申请国,但是我国专利授权比例有待提高。我国在专利布局战略方面倾向于本土专利布局。结合国际专利分类号分析出我国主要的专利技术领域集中在利用光学、单克隆抗体、核酸和遗传工程等方法和手段进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本文还通过专利地图洞悉全球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领域技术布局变迁及当前热点领域,为食品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在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很多,其中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快速的监测,控制食品加工中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和建立食品病原快速检测方法对于食品质量控制和监管及人们健康也就越来越重要。食源性致病菌的传统检测方法繁琐复杂、周期较长,因而快速、简便、特异的检测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并且比传统的检测方法更加敏感。本文主要从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技术、代谢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等方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用于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先进技术,并对这些在当前较为先进的主流的快速检测技术进行总结分析,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检测技术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快速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 spp.)及志贺氏菌属(Shigella spp.)的二重PCR方法。方法分别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femA和nuc、沙门氏菌属invA和hilA及志贺氏菌属ipaB和ipaH设计6对特异性引物,检测每对引物的特异性及灵敏度,组合优化各自二重PCR反应体系。结果初步建立了针对这3类致病菌的二重PCR检测方法,整个检测过程不超过18 h,检测灵敏度均可达10 pg DNA/reaction。结论所建立的针对3类致病菌的二重PCR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方便高效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