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己唑醇在苹果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进行了研究.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己唑醇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7.1~14.4 d,在苹果中的半衰期为7.1~8.8 d;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5%己唑醇悬浮剂按施药剂量为50、75 mg a.i./kg,连续喷药3~4次,施药间隔期7d,喷药后21 d土壤中已唑醇残留量<0.01~0.215 mg/kg,苹果中已唑醇残留量为0.011~0.055 mg/kg,均低于0.1 mg/kg(MRL).[结论]推荐5%已唑醇悬浮剂在苹果上使用安全间隔期为21 d.  相似文献   

2.
25%己唑醇·三环唑悬浮剂在水稻植株上的残留与消解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25%己唑醇·三环唑悬浮剂在水稻稻杆、谷壳、糙米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己唑醇和三环唑的最小检出量分别为2.5×10-11、5.0×10-10g,在水稻稻杆、谷壳和糙米中的最低检出质量分数均为6.25×10-3mg/kg.长沙和杭州两地残留消解动态实验结果表明:己唑醇在稻杆中的半衰期分别为7.44、7.07 d;三环唑在稻杆中的半衰期分别为7.67、7.70 d.最终残留实验表明:25%己唑醇·三环唑悬浮剂按推荐剂量1500 g/hm2,分别施药2次和3次,在距最后1次施药后的第21天或水稻收获,此时收获的糙米中己唑醇和三环唑的残留量均未超过MRL值,该药按推荐剂量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评价吡蚜酮、异丙威在水稻上残留动态和环境安全性.[方法]2009-2010年在湖南、福建、广西进行了残留动态试验,建立了高效快速检测方法.吡蚜酮样品用乙腈-丙酮(体积比85∶15)提取,经Pesticarb/NH2柱净化,HPLC-UV检测;异丙威样品用丙酮、二氯甲烷提取,浓缩净化后,GC-FID检测.[结果]2年3地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吡蚜酮在土壤、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6~5.3、0.8~1.6 d;异丙威在土壤、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7~4.1、0.8~2.6 d.[结论]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各施药2、3次,收获期取样检测吡蚜酮和异丙威,各样品均未检测出.72%吡蚜酮·异丙威WG在水稻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了敌稗在稻田环境中的残留检测方法.[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液液分配后,气相色谱-电子捕获(ECD)法测定.[结果]方法对敌稗在田水、土壤、植株、稻米和稻壳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4.6%~105.5%,相对标准偏差1.0%~12.5%.敌稗在水稻田水、土壤、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0.9~2.9、0.7~2.0、1.0~1.3 d;在收获期土壤、植株、稻米、稻壳中敌稗的残留量均小于最低检测质量浓度.[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一步明确20%烯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对梨黑星病的防治效果并推广应用于生产实践.[方法]20%烯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200、100、50 mg/L三个处理喷施,防治梨黑星病,以250 g/L嘧菌酯悬浮剂200 mg/L、5%己唑醇微乳剂50 mg/L等药剂为对照,另设不喷药的空白对照.[结果]20%烯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对梨黑星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100~200 g a.i./hm2的处理剂量下,间隔10~15 d,在生长季连续施药4~5次,能够有效控制梨黑星病,防治效果优于腈菌唑乳油、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常规药剂,且对供试作物安全.[结论]20%烯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可有效控制梨黑星病,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高效氯氰菊酯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高效氯氰菊酯在柑橘园环境中的残留动态和环境安全性.[方法]2009-2010年进行了2%高氯·啶虫脒乳油在柑橘上的残留试验.样品经乙腈提取,浓缩净化后,用气相色谱仪带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2年3地结果表明:在湖南省、福建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7~2.4、1.7~2.9.1.8~3.4 d;在柑橘中半衰期3.4~6.0、3.4-4.9、3.3-3.9 d;收获的柑橘中高效氯氰菊酯的残留量均未检出.[结论]推荐剂量施药2~3次,2%高氯·啶虫脒乳油在柑橘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7.
5%己唑醇在水稻中残留降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光明  罗逢健  陈宗懋 《农药》2004,43(4):181-183
根据2000-2001年(杭州、北京)己唑醇在水稻中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的研究表明,己唑醇主要分布在水稻叶、杆、壳上。正常用量下75g(有效成分,下同)/hm2,喷药后30d米中的残留量为0.032-0.116mg/kg,平均为0.074mg/kg;施药60d后米中的残留量(仅杭州2001年)为0.027mg/kg,其它均为未检出。稻叶半衰期:T1/2=8.8d,稻杆半衰期:T1/2=11.2d,稻壳半衰期:T1/2=7.9d。最终残留试验表明,水稻中的己唑醇残留量3次>2次>1次。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用5%的己唑醇悬浮剂喷洒水稻.采用气相色谱检测己唑醇在稻米中的残留量与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己唑醇在稻米中的最小检出量为1.0×10-12 g,最低检测浓度为0.002 mg/kg.稻米中己唑醇的添加浓度为0.002~0.2 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76.44%~ 85.52%,相对标准偏差为1.03%~1.76%,相对保留时间为11.7 min.5%己唑醇的最高制剂用药量为100 g/Mu,最多可施药3次,间隔期为45 d.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20%戊唑醇·烯肟菌胺悬浮剂在稻田环境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戊唑醇·烯肟菌胺在稻田环境中的半衰期为分别为6.72~13.00、6.38~13.86 d.在施药后的21 d收获的糙米中戊唑醇和烯肟菌胺的残留量均未超过0.50 mg/kg.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粉唑醇在小麦和土壤中的消解与残留变化趋势,评价粉唑醇在小麦上使用的安全性。[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弗罗里硅土小柱净化,液相色谱测定。[结果]麦苗中粉唑醇的原始沉积量0.56~1.43 mg/kg,半衰期9.2~15.2 d;土壤中粉唑醇的原始沉积量0.34~1.22 mg/kg,半衰期9.9~13.6 d。间隔35 d后,粉唑醇在麦粉、麦秆和土壤中的残留均小于0.5 mg/kg。[结论]参照欧盟和日本规定粉唑醇在小麦上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5 mg/kg的标准,粉唑醇250 g/L悬浮剂,按推荐剂量和方法使用,安全间隔35 d后的小麦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检测水稻中戊唑醇残留及评价其在水稻上使用的安全性,建立了戊唑醇在水稻植株、稻壳、糙米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方法]水稻样品采用乙腈提取,Florisil小柱净化,GC-NPD测定。同时,于浙江、山东和湖南3地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戊唑醇在水稻植株和稻壳中的添加质量分数为0.05~5.0 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88.80%~103.8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25%~14.36%。戊唑醇在糙米和土壤中的添加质量分数为0.02~2.0 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89.19%~102.2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26%~8.58%。戊唑醇在水稻植株和稻壳的最低检测质量分数(LOQ)为0.05 mg/kg,在糙米和土壤中最低检测质量分数(LOQ)为0.02 mg/kg。田间试验表明:戊唑醇在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浙江、山东和湖南3地水稻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0.60、11.48、3.14 d;最后用药距收期21 d时,戊唑醇在植株中的残留量为0.30 mg/kg、稻壳中的残留量为0.22 mg/kg、糙米中的残留量为<0.02 mg/kg、土壤中的残留量为<0.02 mg/kg。[结论]该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和回收率等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戊唑醇在水稻植株中属于易降解农药,降解半衰期为0.60~11.48 d。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筛选猕猴桃叶斑病的防治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1种药剂对可可毛色二孢菌的室内生物活性,筛选6种抑菌效果较好的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29%吡萘·嘧菌酯SC、36%喹啉·戊唑醇SC对该菌的抑制效果最强,EC50值分别为0.1826、0.6338 mg/L,田间防效分别为78.88%、77.94%,同时提高猕猴桃单果质量。[结论]29%吡萘·嘧菌酯SC和36%喹啉·戊唑醇SC可以作为有效药剂开展猕猴桃叶斑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沿江地区水稻穗颈瘟关键防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治穗颈瘟的配套关键技术是推广种植抗稻瘟病或耐病的水稻品种;掌握穗颈瘟防治的最佳适期,即在水稻破口抽穗5%~10%时突击用药;隔5~7 d再用药1次;防治方法、药剂及用量分别为25%吡唑醚菌酯EC 70 mL、45%肟菌己唑醇WG 20 g、10%嘧菌酯CS 90 g、20%三环唑WP 100~120 g、20%井·烯·三环唑WP 150 g。提倡低容量喷雾、推广弥雾机或低水量细喷雾,水量少,浓度高,雾滴细,粘着力强,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张爱红  杨菲  董世强  李希望  苗洪芹  邸垫平  董灵迪 《农药》2021,60(3):223-225,234
[目的]筛选适于防治秋白菜田鳞翅目害虫的生物杀虫剂,并建立秋白菜全生育期防治鳞翅目害虫减药增效防治技术。[方法]试验选用4种化学农药和6种生物源杀虫剂,评价不同处理在田间对3种主要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筛选出7种药剂,药后10 d对鳞翅目害虫平均防效为64.55%~90.54%,防效由高到低依次为2.4%甲维·苏云金SC、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10%虫螨腈SC、20%氯虫苯甲酰胺SC、80亿个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CQAMa421 OD+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SC药剂组合、10%溴氰虫酰胺OD、32000 IU/g苏云金杆菌WP。将上述7种药剂科学搭配后,建立了秋白菜全生育期防治鳞翅目害虫减药增效技术,秋白菜全生育期对3种鳞翅目害虫的防效可达91.67%,化学农药减施36.91%。[结论]生物源杀虫剂对鳞翅目害虫防治效果与化学药剂相当或更高,在秋白菜田间应用2.4%甲维·苏云金SC等生物源杀虫剂,可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而且符合当地农民用药习惯,可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刁亚梅  周明国  王建新  刘德如 《农药》2012,51(5):375-376,384
[目的]为了延缓创制杀菌剂氰烯菌酯的抗药性和扩大氰烯菌酯的应用范围,通过室内活性筛选和田间试验等研究,开发了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结果]室内活性筛选表明:氰烯菌酯与戊唑醇复配在1~6∶1时对小麦赤霉病具有协同相加作用。2011年田间试验表明: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氰烯菌酯36%+戊唑醇12%)对小麦赤霉病具有优良的防效,在推荐有效成分使用剂量300~420 g a.i./hm2下防效达63.8%~87.5%。[结论]该药剂除了防治小麦赤霉病,还可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等麦类病害。  相似文献   

16.
贾秋珍  范宏伟  宋雄儒  张爱琴  王永生  曹世勤 《农药》2020,59(4):306-307,312
[目的]明确5种种子包衣剂对小麦散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方法]于2019年在民乐县,采用播种前种子包衣处理,进行田间试验。[结果]供试种子包衣剂对小麦出苗安全,对小麦散黑穗病的防效在90.15%~97.78%之间,增产幅度在9.39%~13.05%之间。其中27%苯醚·咯·噻虫FS和15%吡·福·烯唑醇FS防病、增产作用更为显著,防效、产量和增幅分别为97.78%、8340.74 kg/hm^2、13.05%和95.93%、8200.00 kg/hm^2、11.20%。[结论]建议生产中选用27%苯醚·咯·噻虫FS和15%吡·呋·烯唑醇FS,进行种子包衣防治小麦散黑穗病。  相似文献   

17.
氟啶虫胺腈对褐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仁魁  邹华娇  吴德飞 《农药》2012,51(8):619-620
[目的]明确240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对褐飞虱的田间控制作用及最佳使用剂量。[方法]采用田间喷雾法,对氟啶虫胺腈37.5、50、75、100 ga.i./hm2四种不同剂量处理防治褐飞虱效果进行试验研究。[结果]240 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37.5、50ga.i./hm2两种剂量处理,药后1~3 d对褐飞虱的防效为51.42%~68.51%,药后7~14 d的防效为61.00%~79.10%,与对照药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12.5ga.i./hm2剂量处理相比,速效性相当,但持效性差;而75、100ga.i./hm2两种剂量处理,药后1~3 d防效为67.18%~74.11%,药后7~14 d防效为81.26%~89.22%,与对照药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12.5ga.i./hm2剂量处理相比,速效性更好,而持效性相当。[结论]240 g/L氟啶虫胺腈悬浮剂75~100 ga.i./hm2剂量喷雾处理,能有效控制褐飞虱的发生为害,可供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