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克服二维管理平台数据断层,无法直观了解管线廊道内部状态的缺陷,在人防工程中采用BIM技术研究了地下空间管线廊道管理方法。通过制定建模标准和项目样板、统一模型坐标系,构建综合管线廊道模型。应用BIM技术立体描述管线廊道起伏空间,结合三维力传感器,可视化监测监视管线廊道。计算管线间的最小间距和半径,对比两者之间数值大小,判断管线廊道功能碰撞情况,从根本上解决功能碰撞的问题。采用电子条码技术,实现管线廊道工程物料精细化管理。使用BIM模型Navisworks中的虚拟建筑与漫游功能,分析土体坍塌风险、高处坠落风险、机械损坏风险、火灾风险,实现管线廊道施工风险三维管理,为人防工程类似问题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二维管线不能很好表达管线的空间分布,而三维管线则能够直观表达管线的空间位置关系,因此本文结合重庆市地下管线三维建模实际工作,开展了三维管线建模研究。介绍了城市地下管网参数化三维建模流程,重点对建模数据预处理、连接特征三维建模、附属设施建模、管线分块以及管线LOD生成方法进行了阐述。最后,本文开展了相关实验和应用实践,论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前,正在开展的全国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对于管线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般的管线数据检查都只针对二维数据。如果在二维数据检查和编辑的过程中能够实时显示三维模型,对作业人员而言,就能够非常直观、快速地发现比较明显的空间关系错误,对提高管线数据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了在二三维平台间实现管线数据同步编辑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管线事故频发、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日益增加的问题,采用StampGIS软件进行三维管线自动建模,并搭建一个基于WebGIS的三维管线应用系统,集成了场景浏览、查询、统计分析、断面分析、爆管分析和开挖分析等实用的系统功能,实现了虚拟立体环境下海量管线数据的高效管理和应用,大大提高了济南市地下管线管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促进管线信息共享,提高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速,管线数量激增,布局愈加复杂,管线事故频发。传统的人工管线巡检不仅成本高、效率低而且很难提前发现隐患。本文针对地下管线安全隐患提前发现、及时处理、削减成本等的实际需求,从管线的自然腐朽、相关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三方面提取管线安全隐患因子,同时,对隐患因子进行归类整理与特征研究,构建了包含管线空间安全分析、时间安全分析以及时空关联规则的管线大数据安全隐患分布时空模型。以长距离输气管线为例,基于已构建的管线大数据安全隐患时空分布模型,研发了时空安全分析平台,并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安全隐患预测,结果与历年巡检事故空间分布基本吻合,有效验证了本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5)
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触及城市的各个角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具有规模大、范围广、种类繁多、空间分布复杂、变化大、增长速度快、形成时间长等特点。二维的管线系统难以对大量的管线信息进行有效的描述和表达,不能直观地描述管线的三维特征及管线间的空间关系,不能真实地反映地下管线的空间分布状况。三维管线系统可以实现管线的三维显示与管理可使系统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得到大大的改观,使得本来在平面显示下错综复杂的管线变得更加清晰明了。整合城市地下综合管线数据资源,实现了地下管线的三维可视化管理、存储、查询、分析、定位等功能,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城市地下综合管线数据资源管理数字化、可视化的三维管线系统。而错综复杂的管线若采用建模的方式形成是非常耗费人力物力的,本文介绍一种基于skyline的三维地下管线自动生成技术不仅可以自动生成三维地下管线而且具备数据管理查询、管线自动生成、下水管口定位等多种空间辅助决策功能,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建立一个方便储存、管理地下管线数据的信息化、智能化系统,不仅对于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应用、维护与共享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方便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决策、减少城市管线施工的失误、提高地下管线事故应急抢险能力而言也有极大的必要性。本文以徐州市为例,以徐州市地下管线普查(一、二期)成果为前提,对徐州市三维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进行设计,采用基于分布式GIS的结构设计方案,利用B/S和C/S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徐州市三维地下管线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城市跨部门、跨单位的信息共享,为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城市的三维可视化数据作为信息化的基础数据,能够直观地展示城市的原貌,不同时期的三维模型记录了城市的历史变迁。本文针对目前三维历史数据管理较弱的现状,阐述了基于三维模型分层、分区和分级组织方式,设计了"二级更新"和分层、分区更新机制,建立了索引机制,采用了基于时间序列的三维模型管理方法,并基于OSG进行了功能实现,很好地解决了浏览历史三维场景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针对建设项目中管线图纸错误及施工返工问题,在某项目中建立管线综合建筑信息模型(BIM).通过BIM模型的管线碰撞,在图审阶段解决了二维图纸中的所有错误,实现了图纸优化;通过模型出图,实现了管线图纸的集成化和可视化,增加了读图效率;通过施工模拟,方便了施工交底,提高了沟通效率.  相似文献   

10.
以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柳汀街站地下管线迁移设计方案为例,利用三维仿真技术建设地下管线、地形地貌、周边建筑等三维仿真模型,并通过三维仿真平台集成以地下管线为主的全方位空间三维模型数据,实现对站点地下管线迁移方案进行三维模拟,并结合三维仿真平台分析功能实现三维地下管线辅助迁移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的测绘工作中,管线的数据入库与检查是在二维图形系统中完成的。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显示出了在空间关系表达上的弊端,因此本文探讨了在三维空间中对管线进行辅助质量检查的模式。文中的系统采用了二三维结合的方法,即在二维CAD模块中进行管线的绘制及属性录入工作,并在三维视图中同步显示三维管线。同时开发了管线碰撞检测功能,可以迅速发现数据库中的空间逻辑错误,并通过三维的方式直观的提醒用户。该系统通过实际运用,三维显示速度快,检查结果准确,为管线数据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建筑的机电工程项目中,管道综合性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涉及给排水、消防、通风、空调、电气、智能化等多个专业,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工期、投资和预期效果,因此必须进行管线深化设计。如今,随着BIIM即建筑信息模型的发展和成熟,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对建筑物管道设备模型的仿真建立,将管线设备的二维图纸进行集成和可视化,在施工前期可以进行管线碰撞检查,优化原有图纸设计,提高图纸阅读效率,减少在建筑施工阶段可避免的损失和返工的概率,更加方便进行技术交底,从而达到管线综合优化布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管道舱采用浅埋管沟方式建设,集约收纳电力电缆、通信线缆、小口径给水管及排水等管线,其内部空间不考虑人员通行检修,不设置消防、通风、供电、照明及监控与报警系统等附属设施,通过设置活动盖板进行检修及管养,是一种简易的综合管廊。在珠海市大万山岛湾区道路提升改造项目中,因湾区道路狭窄、管线种类众多、地质较差,应用集约型的管道舱有效地解决了用地紧张及施工场地受限条件下的市政管线敷设难题,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先进性。管道舱布置在现状堤岸内侧的观光步行道下,总长为2243 m,净空尺寸为1.8 m×1.2 m,采用现浇箱涵结构,共收纳DN300给水管、DN150中水管、6回路10 kV电力电缆及6孔D110通信线缆等四种管线。因国内外应用案例较少,结合项目案例,详细介绍了管道舱的空间布局、线形、结构及附属设施的具体设计,可对类似海岛湾区及乡村道路建设采用管道舱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贾双英  孙东晓 《山西建筑》2010,36(2):367-368
针对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工程量大、建设时间长、扰动地表面积大的特点,探讨了榆林—濮阳—济南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水工保护的重要性及措施,以经济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沿线生态环境,保证主体工程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三维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线综合管理业务中的必要性,列举了当前三维管线建模方法的利弊,提出了一种使用Skyline软件和3D Max软件结合,自动批量创建三维管线的方法。希望该方法可以提高三维管线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效率,为实现城市管线精细化、可视化、科学化管理提供思路,从而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三维城市模型重复纹理合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詹勇 《城市勘测》2015,(6):17-20
由于现有三维引擎在处理重复纹理时,是对整张纹理进行重复,而不是对纹理中的部分内容进行重复,因此当纹理合并后,原来被用来重复贴图的单张纹理成了合并后纹理的一部分,而无法表示正确的重复贴图. 本文针对该问题,研究了剖分模型、合并重复贴图以及RTT( Render To Texture )三种纹理合并方法,开展了对比试验. 最后,在三维场景中开展了纹理合并实验,验证了合并纹理能有效地提高场景加载与渲染效率.  相似文献   

17.
针对城市综合管网三维建模过程中手工建模方法效率低,而完全从底层开发或基于商业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管网建模具有成本高、周期长及成果可移植性差等缺点,提出一种在3ds Max软件环境下,基于MAXScript脚本语言进行管线和附属设施批量建模的技术方法,实现了城市综合管网的整体自动建模,所建模型可转换为OSG、3DS等通用的三维数据交换格式,可方便地实现数据共享和重复利用。最后对该建模方法进行了生产实例验证,并将生成的三维管网模型导入Arc GIS平台进行属性挂接和数据管理,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可靠,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三维管网数据建设的时间和成本。  相似文献   

18.
地下管线悬吊保护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艳秀 《山西建筑》2009,35(19):150-151
以深圳地铁二号线景田站车站为例,针对工程地处深圳最繁华地段,地下管线的数量和种类非常多,拆迁工程量大的特点,介绍了如何在施工时采取悬吊保护措施,以保证管道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FLAC3D如有限差分计算程序,考虑了管线沉降的土质、材质、直径、埋深、管隧水平间距等影响因素,建立了盾构隧道-土体-地下管线相互耦合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模拟了盾构隧道开挖对平行地下管线沉降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管道周围的土质及其材质、直径、埋深、水平间距等因素对管线沉降的影响较为明显,在施工中应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