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8 毫秒
1.
不同后熟发酵时间郫县豆瓣酱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后熟发酵过程中郫县豆瓣酱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后熟发酵时间的郫县豆瓣酱电子鼻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并结合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很好的将不同后熟发酵时间豆瓣酱样品区分开,根据传感器对样品的敏感度和区分度进行优化,最佳传感器组合为
S1S4S7S10;3 种不同后熟发酵时间的郫县豆瓣酱共分离鉴定出44 种挥发性化合物,后熟发酵1 a共鉴定出36 种化合物,占总检出化合物的81.8%;后熟发酵2 a共鉴定出30 种化合物,占总检出化合物的68.2%;后熟发酵3 a共鉴定出28 种化合物,占总检出化合物的63.6%;3 种不同后熟发酵酱中含有19 种相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是4-乙基-2-甲氧基苯酚、苯乙醇、2-乙基苯酚、苯甲醛、苯乙醛、水杨酸甲酯、1-庚醇,它们相对含量有明显差别;感官分析显示后熟发酵1 a的样品在色泽、酱香等方面与后熟发酵2、3 a存在较大差异,而后熟发酵2、3 a的样品整体上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荆条茎、叶和花中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荆条不同部位中的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法对其组成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其成分的差异。结果:从荆条不同部位共鉴定出83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烯烃类、醇类、酮类、酯类等。茎、叶和花中分别鉴定出14、58、55种,占各部位挥发油总量的59.91%、98.32%和95.83%。3个部位共有成分仅有8种,但茎、叶和花中特有成分分别为4,22和21种。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荆条不同部位挥发油的差异成分,其中,茎中标志性挥发性成分为2,4-二叔丁基苯酚、14-甲基十五烷酸甲酯、正二十一烷等,叶中标志性挥发性成分为β-松油烯、榄香醇、丁香烯氧化物等,而花中标志性挥发性成分是由桧烯、2,3-二氢-3-[2-氨基乙基]-5-甲氧基-1,3-二甲基吲哚-2-酮、二苯环庚烯酰胺等组成。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荆条茎与花聚为一类,再与叶聚为一类。结论:荆条茎、叶和花中挥发油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为荆条不同部位进一步药用或工业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比较分析2 种不同类型的新疆风干牛肉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及来源,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嗅 闻-质谱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2 组样品中共鉴定出78 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传统原味和改进风味样品中分别鉴 定出26 种和71 种,其中,经感官嗅闻鉴定出的活性香气成分共有41 种,包括烃类7 种、醛类9 种、酮类5 种、醇类 4 种、呋喃类3 种、含氮化合物2 种、酯类1 种、酚类10 种;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除醛类以外(P>0.05),2 组样 品的烃类、醇类、酮类和呋喃类化合物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含氮化合物、酯类、醚类和酚类化 合物仅存在于改进风味样品中;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 组样品在挥发性风味成分组成上存在较大差异,与第1主 成分高度相关的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烟熏加工过程,与第2主成分相关性较高的化合物主要来源于香辛料的添加。  相似文献   

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测定7?个白肉品种、15?个红肉品种枇杷成熟果肉的挥发性成分,结合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枇杷果肉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2?个品种枇杷成熟果肉检测到醛、萜烯、醇、酮、酯及其他6?类挥发性化合物,醛类物质是枇杷果肉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酯类、酮类和醇类是构成不同品种枇杷特有风味的重要组成,正己醛是相对含量最高的挥发性物质。7?个白肉品种枇杷检测出65?种挥发性成分,共有挥发性物质14?种,莰烯、氧化石竹烯、2-甲基丁酸仅在白肉品种枇杷中检测到;15?个红肉品种枇杷检测出81?种挥发性成分,共有挥发性物质10?种,甜瓜醛、反-2,4-癸二烯醛、反-β-罗勒烯、3-蒈烯、丁二醇、叶醇、十二醇、植酮、乙酸己酯、水杨酸甲酯、丁酸芳樟酯、香叶酸甲酯、乙酸橙花酯、肉桂酸乙酯、百里香酚、丁香油酚是红肉品种枇杷特有的挥发性物质。不同果肉类型枇杷的挥发性成分的主要差异体现在醇类和酯类物质,脱辅基类胡萝卜素类香气物质香叶基丙酮、β-紫罗酮在红肉枇杷中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白肉枇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能把除‘冠玉’和‘乌躬白’外的其他白肉品种枇杷聚集,壬醛是对果肉风味贡献率最高的挥发性物质。  相似文献   

5.
花生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制备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花生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共得到53种成分,占总检出化合物的86.23%.主要是吡嗪、吡啶、呋喃等含氮、氧杂环化合物.其中吡嗪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占总挥发性成分的32.89%.  相似文献   

6.
对山楂及其制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与气质联用技术(GC-MS)相结合来分析鉴定山楂、炒山楂和焦山楂的挥发成分,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共检测出76种成分,鉴定出72种成分,从山楂中检测出34个峰,鉴定出29个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98.35%;从炒山楂中检测出41个峰,鉴定出33个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97.15%;从焦山楂中检测出48个峰,鉴定出36个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84.78%。三者的共有挥发性成分有5种,但共有成分的含量有所不同。并且,3种剂型的PCA综合得分具有较大的差异,生山楂和炒山楂挥发性成分的综合得分较高,其次为焦山楂。山楂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和含量经过炮制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炒山楂的药用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7.
贡慧  杨震  史智佳  刘梦  陶瑞  曲超  许典 《食品科学》2017,38(10):183-190
采用吹扫/捕集-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4个煮制时间的北京酱牛肉进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定性、定量与主成分分析,考察其风味最佳的煮制时间。结果表明:煮制1、2、3 h与4 h的酱牛肉样品中共检测鉴定出挥发性风味化合物93种,分别为60、60、69种与60种,共同检出36种。酮类与酯类化合物在1 h样品中达到峰值,醇类、酚类与杂环类化合物在2 h样品中达到峰值,烃类化合物在3 h样品中达到峰值,醛类与醚类化合物在4 h样品中达到峰值。同时,对上述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与综合因子评分,其结果显示2 h样品的综合评分最高,说明在挥发性风味分析的角度煮制2 h的样品风味更佳。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3种太和香椿挥发性成分差异,并建立一种香椿品种的快速鉴别方法,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对3种香椿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根据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和离子漂移时间,对检测出的物质进行定性分析,确定化合物名称。利用LAV软件中的Gallery Plot插件,构建香椿样品的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比较不同香椿样品的挥发性成分差异。定性分析结果显示,3种香椿中共鉴定出挥发性物质47种,相对含量最高的为醇类化合物,以2-己烯醇最高,表现为草木香和果香。由主成分分析图可以直观看出,3种不同香椿样品得到明显区分,不同样品间具有明显的归属区域。该研究可以为香椿的快速鉴定和分类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的方法,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芡实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两种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通过标准图谱对照确定化合物名称,经色谱锋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从芡实果仁中鉴定出了36种化合物,占总组分的92.88%;从芡实壳中鉴定出了28种化合物,占总组分的94.53%。芡实果仁及其壳中的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着差别。  相似文献   

10.
周丽  王蓉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10):238-243,249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SPME-GC-MS)技术对鲜白果、微波熟制白果和煮制熟制白果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测定,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三者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熟制白果与鲜白果挥发性化合物存在较大差异,从中共检出66种挥发性化合物。鲜白果中检出44种,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醛类;微波熟制白果中检测出35种挥发性成分,醇类相对含量较高;煮制熟制白果中有31种挥发性成分被检测出,萜类含量和种类最高。PCA分析发现新鲜白果的挥发性成主要指向醛类,微波和煮制熟制白果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指向萜类。  相似文献   

1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姜花根、茎叶、花3个部位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并用GC-MS法对其进行分析与鉴定,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得出各成分在组分中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姜花中分别鉴定出57,63,60种化合物,其中共有成分36种,占各部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的83.864%,66.624%,86.912%。姜花3个部位得到的挥发性成分大多为萜类化合物,且β-蒎烯在根、茎叶和花中的含量都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枇杷花发育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及变化规律 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 HS-SPME-GC-MS) 对幼蕾期、显露期、始展期、盛花期和谢花期的枇杷花中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 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 OAV)鉴定枇杷花的主要香气成分。结果 5个时期共检测出96种挥发性物质, 共分为醛类、烃类、酯类、醇类、酮类、酚类以及其他共7大类, 其中苯甲醛在各个时期含量均最高。对枇杷花发育过程中的16种主要挥发性物质进行PCA分析, 可简化成3个主成分, 累计贡献率达到95.4%。分析发现, 第1主成分与己醛、苯甲醛、二十一烷、二十四烷、苯甲醇成高度正相关, 与4-甲氧基苯甲醛、4-甲氧基苯甲酸甲酯、4-甲氧基苯甲酸乙酯和苯乙醇成高度负相关。第2主成分贡献较大的组分是十五烷、二十六烷和十九烷, 属于烷烃类化合物。5个时期共检测出8种的主要香气物质(OAV>1), 共有的香气是己醛, 具青草香, 其在花发育过程香气的调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白玉’枇杷花香的形成有着极大的贡献。除了己醛以外, 还有癸醛、4-甲氧基苯甲醛对枇杷花香气贡献较大, 也是枇杷花的主要香气成分。结论 在不同时期枇杷花的挥发物质会有所变化,但其主要香气成分是以醛类物质为主。在对枇杷花香气开发利用上,可以选用幼蕾期和盛花期作为制作食品香料、香精等的原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获得薰衣草不同部位在自然状态下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条件,在最优条件下对代表性薰衣草品种法国蓝的根、茎、叶、花各部位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HS-SPME法的优化条件为萃取时间70 min、平衡时间25 min、解吸时间5 min。该条件下,薰衣草各部位共鉴定出36种化学成分,其中各部位共有化合物6种。结论:薰衣草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差别较大,其中花部位的含量较多,叶次之,茎与根的相对较少。花和茎中的酯类化合物含量突出;根和叶中的烯烃类物质含量较突出。  相似文献   

14.
李锦辉 《食品科学》2015,36(12):138-141
分析贵州尧人山和茂兰保护区所产八角莲叶中挥发性成分并进行比较。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八角莲叶中的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其成分,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尧人山产八角莲叶中共分离39 种组分,鉴定出31 种成分,占色谱总流出峰面积的91.22%,其中桉油烯醇(22.34%)、β-萜品烯(20.59%)、柠檬烯(10.47%)、(1S)-α-蒎烯(6.56%)、(+)-喇叭烯(4.52%)、γ-依兰油烯(4.11%)和石竹烯(3.22%)等化合物含量较高;茂兰保护区产八角莲叶中共分离25 种组分,鉴定出23 种成分,占色谱总流出峰面积的87.77%,其中十二醛(15.58%)、桉油烯醇(13.63%)、p-伞花烃(6.95%)、γ-依兰油烯(4.89%)、癸醛(4.67%)、十一醛(4.14%)、d-杜松烯(3.97%)、α-荜澄茄油烯(3.91%)、β-桉叶油醇(3.40%)和γ-榄香烯(3.24%)等化合物含量较高。两者共有成分8 种,但其相对质量分数有较大差异。可见八角莲叶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与其产地、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生长期红油香椿中主要活性成分及挥发性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采集4-10月的红油香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理化方法测定香椿叶中总黄酮、总多糖、总皂苷、总生物碱含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法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GC-MS对小黄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 Y.K.Li)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和比较不同提取方法、不同器官间挥发性成分的异同。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Ultrasonic-AssistedExtraction,UA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提取法(HeadSpace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HS-SPME)分别提取小黄花茶花和叶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用NIST08.LIB标准质谱检索库定性,并用峰面积归一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花和叶中共检测到137种挥发性成分,鉴定出121种。花中共鉴定到74种化合物,其中含有15种萜类化合物,1种甾类化合物,11种芳香族化合物,及46种脂肪族化合物,含量最高的为芳樟醇(16.71%);叶中共鉴定到72种化合物,含有23种萜类化合物,2种甾类化合物,14种芳香族化合物,及33种脂肪族化合物,含量最高的是反式-2-己烯醛(20.63%);花和叶中共有芳樟醇、反式-2-己烯醛和己醛等25种化合物,分别占花挥发油含量的44.82%,叶的47.69%。本文从小黄花茶中鉴定到多种具有药理活性和吸引虫害的挥发性成分,为了解小黄花茶挥发性成分奠定了基础,为虫害防治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佑  赵笑颖  王成华  刘小玲 《食品科学》2022,43(12):267-270
通过电子鼻和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chromatography,HS-GC-IMS)研究中国传统炒制方法加工的细叶韭的风味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进行电子鼻检测发现,细叶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氮氧化物、萜烯、有机硫化物和含硫有机化合物,而油炸过程明显改变了细叶韭的风味结构,其中含硫化合物显著增加。HS-GC-IMS分析从油炸细叶韭和细叶韭之间共56 种不同组分中鉴定出25 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油炸细叶韭中的5 种脂溶性化合物和2 种水溶性化合物含量远大于细叶韭,证实了传统油炸加工基础上的风味变化。本实验结合电子鼻和HS-GC-IMS的互补优势对中国传统油炸方法处理的细叶韭进行风味表征,是一种有效、准确和灵敏的测定葱属植物风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