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太湖底泥主要营养物质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给太湖水生态清淤提供决策参考,结合太湖流域管理局2018年组织开展的太湖污染底泥勘察项目调查结果,对太湖底泥中的有机质、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及其平面分布、垂向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与2003年底泥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总磷主要集中分布在竺山湖底泥0~30 cm深度内,高含量的总氮和有机质主要分布在竺山湖和东太湖;在外源污染有效控制后,生态清淤工程有利于降低湖区表层底泥的营养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2.
太湖重污染湖区底泥沉积物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竺山湖及太湖西岸湖区底泥沉积物的粒径、含水率、有机质、TN,TP含量进行研究,探讨竺山湖湾东部、竺山湖湾西部、太湖西岸北部、太湖西岸南部底泥污染物表层及垂向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竺山湖湾沉积物中有机质、TN,TP含量高于西沿岸湖区,底泥再悬浮释放污染物风险较大;西沿岸北段清淤区垂向有机质、TN含量无显著性变化,TP含量...  相似文献   

3.
针对近年无锡市区及宜兴的太湖近岸水域发生水体多起异常现象,运用《河湖生态疏浚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对竺山湖清淤工程生态效益进行分析、评价和验证,旨在为太湖大面积生态清淤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
对竺山湖及太湖西沿岸北段底泥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Cd、As、Cr、Hg、Pb和Cu的质量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底泥沉积物中Cd、As、Cr、Hg、Pb和Cu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1.23 mg/kg、10.28 mg/kg、82.98 mg/kg、0.074 mg/kg、35.27 mg/kg和33.9 mg/kg,分别是各自背景值的4.6倍、1.1倍、1.0倍、0.7倍、2.2倍和1.8倍;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垂向分布特点是:随底泥沉积物深度的增加,重金属质量比逐渐降低,并在底泥沉积物50 cm深处表现出明显的重金属质量比降低拐点。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竺山湖及太湖西沿岸北段的重金属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重金属生态风险值范围为34~444,平均值为117,太湖西沿岸大浦口区域的生态风险较大,Cd是生态风险的主要贡献元素。建议对竺山湖以及太湖西沿岸区大浦口区域Cd的污染进行必要的疏浚控制,疏浚深度在底泥50 cm深处,以有效去除该区域的Cd污染。  相似文献   

5.
太湖竺山湖是新孟河引江济太的重要通道,目前总体水质较差。文章采用水动力数值模型,研究竺山湖的湖流和水体迁移规律。结果表明,竺山湖湖流复杂,不同风况条件下,竺山湖水体会经过不同湖区流向东太湖,同时竺山湖的污染和悬浮物会随着水体迁移至其他湖区,对太湖水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加强竺山湖水环境治理是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多年实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太湖水环境改善需求,明确了影响太湖水质改善的关键因子,设计了考虑太湖水质指标的流域骨干工程调度方案,并对调度方案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太湖水质指标的优化调度对竺山湖水质具有较为明显的改善作用,建议在新孟河江边枢纽调度中考虑太湖水质指标,通过改善竺山湖水质促进太湖总体水质提升。  相似文献   

7.
太湖底泥氮污染分布规律及生态风险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刘凌  崔广柏  王建中 《水利学报》2005,36(8):0900-0905
对太湖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全面分析了其底泥的氮污染规律。结果表明,底泥表层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总氮含量总体超标;其第2、3、4、5层,总氮污染程度已大为降低。得出了不同保证率条件下太湖底泥总氮浓度垂向变化规律,并据此确定太湖底泥生态清淤的深度为上层40~50cm。对太湖底泥各层次总氮浓度概率分布的计算发现,它基本符合随机对数正态分布规律。提出了太湖底泥氮污染生态风险分析方法,定义了度量生态风险的指标,并计算了生态风险值,计算结果表明,太湖底泥氮污染生态风险程度较高的区域依次是五里湖、东太湖、梅梁湖南区等,此为生态清淤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8.
近年,太湖水污染与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太湖底泥清淤作为工程治理手段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对太湖底泥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污染源构成和湖泛发生机理的研究,以及已经实施的太湖清淤疏浚效果的分析,表明清淤对改善太湖水质或抑制蓝藻暴发的效果十分有限,且存在诸多问题,以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为目标的太湖底泥大规模清淤疏浚须谨慎决策。  相似文献   

9.
《人民黄河》2021,(1):103-108
对于不同污染类型底泥,其处理与处置方式存在差异,为使底泥处理与处置更加高效、合理,应对不同污染类型底泥的处理与处置方式进行分类、分区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关于高营养盐、重金属、有机物和复合污染等4类污染底泥的处理技术进行总结和梳理,并对工程中常用的原位覆盖、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化学修复技术应用效果和应用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了对于污染负荷大、污染物种类复杂的区域可采取底泥环保疏浚技术,并在疏浚后配合生态修复工程,建立强大的生态自净系统,其中疏浚淤泥需及时进行合理、安全的处置,对重金属单一污染淤泥采取"清淤干化+稳定化+资源化利用"处置模式,对有机物单一污染淤泥采取"清淤干化+化学氧化+资源化利用"处置模式,对复合污染淤泥采取"清淤干化+化学氧化+稳定化+资源化利用"处置模式;对于污染程度较轻的区域,可采取生态安全性高的原位控制技术,如原位覆盖技术,并辅以水生植被修复,其中辅助的生态修复工程需综合考虑水生动植物生长的水质、基质和外界条件,使其发挥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太湖五里湖清淤效果初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五里湖是太湖污染最严重的水域,为改善其水生态环境,2002年对该湖区底泥进行了清淤。清淤面积5.60km^2,清淤总量240.1万m^3,平均清淤厚度0.43cm。对清淤前后湖区水质、水生生物及底泥成分进行了跟踪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五里湖底泥疏浚后,湖区水质发生好转,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达到18%和40%,透明度也由清淤前35cm增加到45cm左右。表层底泥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程度明显降低,主要重金属Hg、As、Cu、Cr等降幅达到40%~50%,有机质、TN和TP的平均降幅达33%~50%。清淤后湖区浮游生物以及底栖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有所降低,但其群落结构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生态系统结构与清淤前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太湖水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0—2005年太湖整个湖区水质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不同湖区水质浓度均值,采用灰色聚类法对各湖区水质进行评价,并根据马尔科夫模型计算各湖区水质季节变化的相对进步度。结果表明:太湖水质的时空差异性较大,竺山湖和梅梁湾的水质最差,为Ⅴ类,而东太湖和东部湖区水质相对较好,为Ⅱ类;不同的水质指标中,NH3-N的空间差异性最大,TN、TP,CODMn的空间差异性相对较小,表明城镇污水是太湖的主要外源污染;竺山湖和梅梁湾的水质季节性变化最大,在夏秋季水质相对较好,冬春季水质相对较差,其他湖区的水质季节性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12.
太湖生态清淤工程中需重视与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冉光兴  陈琴 《中国水利》2010,(16):33-35
生态清淤是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中控制和减轻太湖底泥内源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生态清淤也是在探索发展中的新型疏浚技术。在对太湖生态清淤已实施工程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清淤工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湖滨拟建3个生态湿地,使3个湿地之间的水域形成静水区,里面种植水生植物,来达到生态修复的效果。通过在湿地内构建不同类型的水生生态群落结构,降低区域蓝藻水华的入侵几率,保障工程局部湖区水质和生态安全。生态湿地填筑采用干挖干填方案,结合生态清淤工程的实施,充分利用湖盆底泥,变废为宝,避免外购土方,对降低工程投资十分有利,可为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氮、磷释放的太湖生态清淤时间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生态清淤的时间效应,对太湖生态清淤完成2个月、1年、3年、5年和未清淤区域底泥采样,在室内设置5℃、25℃和35℃三种环境温度,开展氮、磷释放模拟试验。结果显示,氮、磷释放量与试验温度和清淤完成时间呈正相关,且清淤5年区与未清淤区底泥氮、磷释放量非常接近,清淤效果已经不明显。所得成果可为湖泊清淤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底泥污染是造成茅洲河流域水质黑臭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底泥勘查取样检测,采用底泥沉积物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底泥营养盐污染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营养盐、有机质污染均达到了重度污染等级。采用单一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和多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重金属污染达到了极强生态风险等级。根据底泥污染程度的不同,结合垂向变化分析,确定了不同区域底泥达标清淤深度在0.7~2.5m之间,继而确定了清淤量为331万m3,为茅洲河流域污染底泥清淤提供了可靠依据。其研究路线、方法可为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大闸河流域水环境及矿山修复治理设计的治水新思路,通过实施山体修复、水源涵养、河道整治、底泥清淤等工程措施后,在发挥防洪减灾、供水兴利、旅游交通等功能的同时,增加岸线和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区域上游生态植被,减免水土流失对下游水质的污染,有效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太湖水质评价计算方法及近年来水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以2000~2005年太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结合算术平均法、算术平均法与湖区面积加权综合运用、监测点代表面积与湖区面积加权综合运用等3种不同的湖区水质评价计算方法,对太湖水质状况及其近年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分析了这3种计算太湖水质指标方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并选用监测点代表面积与湖区面积加权综合运用的方法,对太湖水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避免由于个别测站水质状况有较大的差异而影响湖区评价结果。评价结果表明,太湖污染严重区域为北部梅梁湖、竺山湖和五里湖,但水质恶化趋势在2003年后总体上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近年来太湖湖体水质总体稳定,太湖东部沿岸区、东太湖和南部沿岸区水体水质满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东太湖历来是太湖水环境质量最好的湖区,但近3年东太湖出现水环境质量下降、富营养化加重的问题,通过对东太湖水文、水环境、水生态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下泄流量加大、底泥扰动、水生植被退化是影响东太湖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通过优化水利工程调度、构建消浪设施以及生态清淤和湖滨带建设等改善东太湖水环境质量的水工程措施,为东太湖综合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以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湖泊二维水流水质数学模型,研究了扩大马山内河对改善太湖西北部竺山湖和梅梁湖湖湾水动力和水环境的作用,主要分析内容包括湖湾内流场、流速、水质,以及湖湾口水量交换等,以便为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一种新型淤泥脱水装置在太湖生态 清淤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太湖生态清淤工程中底泥产生量大、力学性质差和含水率高等处理难点,采用技术比较先进的美国IMS全机械淤泥脱水装置对太湖生态清淤泥浆快速处理,并增加深度脱水、尾水净化等技术措施优化淤泥处理工艺。实践表明:IMS淤泥脱水装置能即时分离淤泥中大量的沙砾等无机杂质,将清淤底泥分类处理为满足工程要求的土工材料。工艺优化后,淤泥中的有机悬浮污染物也被快速分离出来,脱水后干泥含固率达到62.2%,处理后的尾水满足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