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洁 《包装工程》2022,43(6):381-386
目的 通过对元代肖形印图文融合特征的分析归纳,总结其图文组织关系与印面经营策略,在完成元代肖形印图形传统文化价值挖掘与保护的基础上,尝试为传统视觉经典的当代设计转化继承带来有益思考。方法 从元代肖形印图文融合的历史文化背景入手,分析其出现的缘由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探讨元代肖形印的图文融合策略,及其对当代设计的关联启示。结论 与先秦及汉代肖形印不同,图文融合是元代肖形印的显著特征,其具有多样化的适形、多层次意指和多元素碰撞的核心构建逻辑。文字的图形化、雅文化的大众普适及符号凝练的求同存异,则分别是元代肖形印对图文融合需求、市民文化需求和形式法则需求的具体回应,这便成为现代设计对元代肖形印图形继承转化的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孔祥铮  丛珊  李美  孙喆 《包装工程》2024,45(4):158-165
目的 在我国文博事业发展向好的背景下,研究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博场域,促进文博事业有创新、长久的实质性提升与发展。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法,掌握文博发展现状和发展困境,将文博场域从前、中、后,以及全过程的游览角度进行分析,避免研究主体的空泛、不落地;通过理论分析法,立足于数字孪生技术,对文博场域的管理和应用展开设计,提出数字化技术文博场域设计的三要素,进而将数字孪生技术融于文博场域游览的全过程,更好地打造精准、一体化的体验,以智能化技术改善和提升文博场域的管理和应用。结论 在精神需求与日俱增的背景下,文博场域与数字化技术手段的结合具有极高适配性,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推进文博场域物理和虚拟空间的融合,为观者带来更加沉浸、长远的体验和感悟。打造文博场域的数字化管理和游览全过程,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文博事业的发展提供实践性参考。  相似文献   

3.
“花木”是对宋明时期植物分类中“花、果、木、卉”的统称。花木纹样,是宋明服饰纹样题材中的一类,其品类多样、形态丰富,具有言志寓兴的文化意蕴。岁时,包括节令和节日,节令即二十四节气,节日包含上元、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庆祝或祭祀的日子。花木与人一同生活于时间系统之下,共同感受和反应自然的发展变化,宋明时期是我国古代岁时与花木文化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阶段,人们以花木映射岁时、装饰生活,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审美与哲思。以宋明服饰中的岁时花木纹样为研究对象,探析其所呈现的宋明时期人们在岁时之中的生活样貌;尝试解读在岁时生活的视角下花木纹样所含的象征意象;讨论在自然花木主题下的花木纹样中,体现的宋明时期社会人文的传承与发展。在宋明服饰中,岁时花木纹样的应用展现出当时民众应时应节的时间生活方式,花木纹样在宋明服饰中的应用具有“合天时,达人意”的装饰特点,传达出宋明时期“万物有灵”和“天人合一”的生活哲思。  相似文献   

4.
混凝土的充水空间与水化产物填充理论研究的是混凝土充水空间的特性及其被水化产物填充的一般规律。充水空间的特性及其被填充的密实程度和完全程度决定硬化混凝土的性能,而其被填充的密实程度和完全程度又取决于充水空间的大小、水化产物的总量以及混凝土浇筑成型后拌合水是否损失。水化产物填充理论是混凝土的生长发育理论,是由于高抗渗规律的发现而逐渐形成的理论。这一理论已经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有效控制了混凝土工程裂与渗的质量通病。加强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混凝土的硬化规律、驾驭混凝土的性能、控制好硬化混凝土的质量、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表面能理论,采用接触角测量法测定盐冻循环前后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废胎胶粉(CR)和复合胶粉(CCR)3种聚合物改性沥青、石灰岩、玄武岩和花岗岩的表面自由能参数,分别计算出盐冻循环前后沥青-矿料系统的粘附功和剥落功,从而确定盐冻循环对沥青-矿料系统粘附和剥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冻循环前后,沥青与矿料的粘附过程以及水侵入沥青-矿料界面的剥落过程的比表面自由能变化均为负值,说明沥青与矿料的粘附过程和剥落过程均自发进行;随着盐冻循环次数和盐浓度的增加,沥青-矿料系统粘附功逐渐减小,剥落功逐渐增大,粘附性和抗水损害能力逐渐减弱;当沥青种类相同时,沥青与石灰岩的粘附功最大,剥落功最小,沥青与花岗岩的粘附功最小,剥落功最大;当矿料种类相同时,CCR改性沥青与矿料的粘附功最大,剥落功最小,SBS改性沥青与矿料的粘附功最小,剥落功最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建筑空间与联觉的产生、相互关系及协同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对空间概念以及人类建筑发展的脉络梳理和分析,探讨建筑与有意义的空间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建筑空间与意义之间的协同关系及途径。结果人类建筑范式是具有某种意义的载体和文化的阐释者,具有强烈的符号性。认为建筑联觉的知觉表达机制与方式,是建筑空间与意义之间的协同。结论意义的来源,主要包括空间形态的符号性和空间形态的意象性两个方面,而空间与意义之间协同的途径,则主要通过空间视觉形态的同构、空间视觉形式的连续两种方式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7.
戴山山 《包装工程》2021,42(4):303-307, 311
目的 研究国内外城市国际形象设计与传播经验及案例,结合我国城市形象设计与传播实践,为我国城市国际形象设计与传播提供科学、系统的方案.方法 在分析我国城市国际形象设计与传播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基础上,通过对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经验的归纳,结合CIS理论,总结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结论 我国城市国际形象设计与传播需要从顶层设计、视觉形象、传播渠道三个层面进行优化,建立国际传播语境中的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在顶层设计层面,通过城市理念识别,形成城市品牌的核心精神、理念,城市意象作为城市理念识别的载体.在视觉形象层面,设计完整的城市视觉识别体系、国际化视觉元素.在传播渠道层面,通过国际事件营销以及多元国际传播渠道向公众传递城市的核心理念及积极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8.
周嘉骏  万然 《包装工程》2022,43(8):280-288
目的 研究中国宫廷艺术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宫廷美学与大众文化的联系。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科技相结合,在提升文创设计美学价值的同时,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和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方法 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宫廷器物和民间艺术,以及每个时代的造物哲学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其材料、工艺、造型、哲学文化,以及隐含的内在联系,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提供资源和灵感,从而更好地实现古为今用、文化复兴。结论 中国宫廷艺术作为皇权美学的核心,其造物思想涵盖了中国几千年的智慧结晶。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中国宫廷艺术真正融入了民间,从上层精英的欣赏品转变为大众的日常生活用品,促进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提高了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需要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极致的造物工艺和科技相结合,通过对器型、颜色、材料、美学思想的整理,使其融入现代科技产品中,为大众审美做出正确引导,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整理和分析现有文创产品相关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展开文创产品评价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运用文献法、归纳法,从文创产品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与技术等方面展开梳理与研究,在汲取现有成果的前提下,展开文创产品的相关评价研究展望。结论 经研究发现,在文创产品相关评价领域中,存在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理念与方法日趋明显、评价方法与技术的优选及科学应用有待进一步提升、评价体系的系统性仍需完善、评价视角仍有拓展空间等现象和问题,基于此提出文创产品的原文化表征度评价体系与方法的研究发展方向,以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文创产品的相关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0.
叶德辉  牛君 《包装工程》2023,44(14):380-389
目的 通过研发广西过山瑶文创产品的设计创新,探析并整合过山瑶特色文化资源。方法 以过山瑶民族文化为核心,对过山瑶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模态分类;研究文创产品的设计层次,结合相关案例分析提出“表—行—神”的设计方法;构建以过山瑶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文创产品设计模型,并以具体设计案例进行实践。结果 通过对过山瑶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转化提炼了文创产品的设计层次,提出了过山瑶文创产品设计方法,并构建设计模型,为过山瑶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参考。结论 从产品外形到内涵进行设计,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提升民族文创价值,为过山瑶文创的民族性特色呈现提供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也对过山瑶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深色纸浆模塑制品染色过程中出现色差的机理,研究染料与纤维共磨对染色效果和强度性能的影响,提出改善深色纸浆模塑制品染色效果与强度性能的工艺。方法在相同磨浆转数下,探究染料的加入方式对纤维形态、染色制品强度、光学性能及染料上染率的影响;将染料与纤维共磨,探究不同磨浆转数对浆料的滤水性能、染色制品的染色效果和强度的影响。结果实验证实,染料和纤维共磨有利于改善染色制品的抗张强度和耐破强度,能在显著提高染色效果的同时有效降低染色制品的正反面色差。与传统添加方式相比,染色制品的色差由2.53缩小到0.20,上染率从72.02%提高到了77.93%。显微镜图像分析显示,共磨浆料的纤维起毛现象更明显。此外,随着磨浆转数增加,染色制品的光学性能和强度性能得到提高。结论染料与纤维共磨可以提高打浆效果,改善深色纸浆模塑制品的染色效果和强度性能。  相似文献   

12.
姜晓微 《包装工程》2022,43(24):215-220, 236
目的 基于民间传说文化自身的重要价值及民间传说文化对塑造城市品牌视觉形象的重要作用,探讨民间传说文化要素提取方法,研究民间传说文化要素在城市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简化提炼、夸张强调、分解重构、变换形式等提取方法,提炼民间传说文化中的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要素,结合平泉契丹始祖传说要素应用于城市品牌视觉形象中的设计实践,论述将所提炼的民间传说视觉要素运用于城市品牌形象中的路径及所产生的价值,试图在民间传说文化传承与城市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空间拓展之间探寻一条融合发展、互促互进的可行之路。结论 作为根植于地方、凝结地方原始文化基因的民间传说,能够为城市品牌视觉形象塑造提供差异性、独特性文化要素,避免城市品牌塑造的同质化,提升城市形象识别度,展现独特历史文化,提高城市品质与内涵,促进城市发展,同时,通过将民间传说文化要素应用于城市品牌视觉形象塑造,有助民间传说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这对实现城市历史文脉延续与民间传说文化传承发展具有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沃林  薛拥军 《包装工程》2023,44(10):332-339
目的 归纳总结粤剧文创产品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创新设计策略,以拓宽粤剧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提升粤剧文创产品的竞争力。方法 以地域性文创产品的研究现状为基础,结合粤剧发展现状,探究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粤剧文创产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整体性引入转译理论和文化三层次结构,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运用到增强文创产品的附加值中,以促进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感,助力优秀地域文化及其产品的新时代传承与发展。结论 挖掘地域文化价值,并将之融合于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中,是增强传统文化自信的必然手段。在粤剧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对粤剧文化物质、精神、行为层面的典型元素进行设计转译,由外及内地将岭南审美价值、人文意境和文化创新三方面应用到产品开发过程中,可设计出极具岭南特色的地方性粤剧文创产品,丰富了设计手法,同时也拓宽了粤剧文创产品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阐述力学在骨骼与脊柱损伤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上所起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全文共四部分:第1部分论述骨骼与脊柱的生物力学基础包括骨骼与脊柱的构造和组成、生物力学基础知识、骨及脊柱生物力学参数及其测定、椎间盘韧带等软组织的力学性能、应变速度对骨力学性能的影响;第2部分论述不良力学行为是引发骨骼与脊柱软组织损伤的主要因素.包括人体力学行为的属性及不良力学行为引发脊柱损伤的力学机理及简单分析计算;第3部分论述中医传统推拿按摩治疗的力学机理、优点及其局限性,包括颈椎、腰椎、肩关节等传统正骨推拿手法的力学机理、独到的优点和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以及必须改进的方向:第4部分是针对一部治疗腰椎病的医疗机械进行的实时量测和评判,指出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是传统中医无创伤外科的发展方向;最后第5部分是结束语。  相似文献   

15.
张苇  黄畅畅 《包装工程》2021,42(14):290-295, 311
目的 文创产品的趣味性设计可以增加产品对买家的吸引力、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使文创产品更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传播文化内涵.如何在文创产品设计中植入趣味性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方法 对目前市场上众多文创产品进行调研,挑选出其中具备一定趣味性的文创产品案例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出文创产品趣味性设计的方式和方法.结论 趣味性是文创产品能够吸引消费者、增加产品附加值的重要特性.文创产品趣味性设计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图形图案的趣味性应用、产品使用的趣味性设计、传统典故的趣味性运用和材料工艺的趣味挖掘.通过对文创产品趣味性设计的梳理和研究,可以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钟蕾  范晓琳 《包装工程》2020,41(14):240-245
目的旅游体验是体验经济发展下的产物,适应于当下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观赏、消费等方式体验到放松、新奇的心理感受。通过研究旅游体验环节的自身特性和用户需求,深入挖掘可设计角度,结合京津地域文化符号,将其融入设计之中,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挖掘体验环节的设计点。方法通过地域文化分析和举例论证,分析当下旅游者隐性需求,发掘旅游体验环节特性。结合京津文化符号特质和案例分析,定位未来旅游体验发展趋势并创新体验环节的设计方法。结论当下的旅游体验设计模式多流于形式,因景区资源差异或环境容量限制等因素造成旅游者体验差强人意。聚焦京津文化符号特点,围绕旅游者需求,基于这些复杂因素,系统阐述更深刻、灵活的体验设计产品的建设方法与途径,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预测重组竹制品在实际使用中的寿命,基于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technology,X-CT),采用标准BS EN 1087-1:1995作为重组竹湿热耦合老化条件,以其CT值和老化分析指标的数学模型评估重组竹湿热耦合老化后结构强度的损失。结果表明:重组竹老化后密度、内胶合强度和CT值均小于老化前,且老化前后差异显著。随老化时间增加,其密度、内胶合强度和CT值的损失均增加,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1~2 h阶段变化较大,在2.5~4.5 h阶段变化较平缓,在老化4.5 h时达到峰值;将CT值差值与密度差值拟合为线性模型,模型相关系数R2=0.9270,验证模型R2=0.9438。CT值差值与内胶合强度差值拟合为Allometric模型,模型相关系数R2=0.9488,验证模型R2=0.9439;竹材自身的植物学特征及重组竹压制工艺造成了试验数据离散及老化前后离散程度发生改变。可通过改善重组竹制备工艺提高其内部均匀性及降低老化前后离散程度变化,以提高模型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四川省防震减灾地方标准体系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更好地为四川省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指导,在充分调研国内外防震减灾标准体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省震情形势和防震减灾工作特点,以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提出了四川省防震减灾地方标准体系的构建原则,阐述了四川省防震减灾地方标准体系总体构架中的主要内容,建立了四川省防震减灾地方标准体系框架,提出了四川省防震减灾地方标准急需建立的关键标准目录。  相似文献   

19.
张君 《包装工程》2019,40(24):286-291
目的重新认识传统手工艺的生活化本质与当代价值,通过研究手工艺资源的文创转化与文化活化,探讨"创意性"保护与传承。方法通过阐释、比较等质化研究方法,分析手工艺的生活化本质与审美化特质,阐述了手工艺遗产作为资源的文化价值,比较文创设计与文化IP打造的差异,探讨手工艺文创设计和创意活化的途径。结论在手工艺文化资源IP转化的过程中,文创设计是最为具体的落地形式。尽管如今的传统工艺已失去了最初的使用功能,可是对其传承保护多基于文化价值的需要,因此设计的介入使得传统手工艺资源得以活化,通过文创设计和IP开发,一方面使传统手工艺的使用价值得以延伸,在使用功能上启发了现代设计;另一方面使当今的日用之需具有了文化价值,使日常生活延续了传统的文化基因。传统工艺在文创设计和IP转化过程中得以传承工匠精神,延续造物文化。  相似文献   

20.
曹新渝 《包装工程》2018,39(14):252-255
目的探究服饰图案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方法以服装图案的发展为线索,引出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的诸多和谐元素的纹理以及丰富多彩的样式和独特的工艺手法,探索这些经典的服饰图案色彩、造型和工艺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意义及应用方式,然后以苗族、维吾尔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特点为基础,探讨不同的服饰图案在酒包装设计、浴巾包装设计和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挖掘民族服饰图案与包装设计理念的契合点。结论在包装设计中恰当应用服饰图案,配合色彩、形式等特点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更富内涵的外在形式改造,能够有效提升包装的审美价值,实现文化层面与外型的深刻表达,在实现包装设计创新的同时,促进地域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