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我国绿道建设的大量兴建和投入使用,绿道的综合安全风险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基于详细的现场调查,通过全面梳理绿道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辨识绿道安全风险问题,提出基于绿道安全风险的分级分类进行管控的总体思路,并借鉴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交通安全风险评估理论,构建绿道自然环境、设施环境、使用环境三位一体的风险量化评估框架,明确不同类型风险的评估方法。最后,以深圳市为例,运用该风险评估体系对全市绿道网进行综合安全风险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控策略。  相似文献   

2.
方正兴  朱江  袁媛  邱杰华  彭青 《规划师》2011,(1):56-61,71
针对目前绿道建设的误区,<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省立)建设基准技术规定>以明确基本建设要求和验收标准,规范建设行为,确保区域绿道(省立)使用安全和多重功能的发挥为目的,构建"3、5、17"基准要素体系框架,提出建成标准、总体要求和技术标准,为国家、省制定相应技术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选线适宜性评价的城镇型绿道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镇型绿道受城市建成区限制等影响因素较多,很难通过主观评价判断其选线方案的优劣,为满足规划中的实际需求,需要提出多源数据融合的定量评价方法。以城镇型绿道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内外绿道选线相关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建立多源数据融合的适宜性评价模型,对城镇型绿道的选线适宜性提出定量的评价方法。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在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通过GIS空间叠加对城镇型绿道的规划布局提出优化方法,同时提出分级规划引导。以期实现多目标相协调的城镇型绿道规划布局,为城镇型绿道选线的评价及规划建设提供科学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程智鹏  陈茜  梁立雨  郝佳 《风景园林》2022,29(6):115-120
绿道网络建设已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焦点,而绿道网络综合评价是绿道网络提升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过程。深圳市是中国第一批建设绿道的城市,在绿道建成10年后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对于城市绿道网络品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实地调研,从城市绿道基本功能、空间品质和系统连接3个维度,构建深圳市福田区的城市绿道综合评价体系,对已建成绿道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福田区绿道系统可达性较高,但整体通畅度不佳,基本功能有待完善;绿道整体安全性较低,使用体验有待改善,空间品质有待提升;绿道对于城市重要开放空间及文化节点设施的连接度不够,主题不够鲜明,未能作为文化承载媒介发挥效益;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在中心城区,且多以绿道连接线的形式出现,正线建设比例较低,系统整体运行效率不高。基于评价结果提出:1)需强化绿道骨干网络,加强紧密连接群众生活的社区级绿道以及公交微枢纽的绿道建设,提升绿道系统整体运行效率;2)注重绿道设计的空间体验;3)加强绿道与自然、文化、生活的连接融合,充分发挥绿道系统的复合功能,为未来福田区乃至深圳市的绿道网络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绿道是建立城市慢行空间的有效途径,慢行系统与绿道相结合并进行系统规划建设,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关绿道的新闻报道以记者视角反映市民对于绿道中慢行空间的使用评价。以2000—2017年12月广东省6家主流报纸中关于"绿道""健行""骑行"的共114篇报道为研究对象,立足新闻框架理论,将绿道、健行、使用情况3要素叠合,分析媒体对此的生产框架和文本框架建构,探究绿道使用主题报道的地域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趋势,在可达性、连续性、功能性、舒适性、审美性和管理6个方面归纳总结绿道慢行系统使用情况。并结合广东省绿道规划与管理各项规范准则,从规范设置和执行2个方面提出完善建议,为绿道使用情况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补充性工作,也为规划设计与管理者们更加了解绿道使用实况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昕  石平 《城市建筑》2023,(13):15-18+40
基于沈阳市共享单车的交通背景,以浑河绿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共享单车使用者对浑河绿道的使用现状及使用需求,并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得出使用者对绿道各指标的相对平均满意程度,总结出绿道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人车混行问题突出、绿道的出入口数量不合理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对浑河绿道进行功能优化设计,详细地探索城市滨水绿道空间,形成具有共性的绿道建设指引标准,从而科学地指导休闲绿道修建更新实践。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绿道建设在政府强力推行下,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国范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但是如何保持绿道建设效果,如何进行绿道长效维护和运营,如何促进绿道建设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广东绿道规划建设者们.为解决以上困惑和问题,广东省制定了《广东省绿道规划建设管理规定》,旨在通过法规文件的形式明确绿道建设法律地位、绿道管理模式和规范绿道开发利用行为,将绿道建设从“政策推动”的短期行为转变为有法律保障的持续建设行为.现从分析绿道建设的困惑与问题入手,从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对《广东省绿道规划建设管理规定》的制定目的和思路进行了解析,希望可为全国绿道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以促进绿道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技术分析是绿道精细化选线的重要手段,文章根据城市绿道特点,构建“两类三层次”的城市绿道精细化选线技术体系。“两类”是指将城市绿道分为资源游憩类和慢行交通类两种主要的选线模式,前者是以目标为导向,重点实现城区重要游憩资源高效串接,后者是以需求为导向,重点研究并满足居民实际慢行(以骑行为代表)诉求。“三层次”是指利用资源类和行为轨迹类等多源数据,结合ArcGIS网络模型、百度地图智能选线API、空间句法模型等技术,形成“节点聚合提取、线路连接构建、网络评价优化”3个层次的选线步骤。最后以武汉市主城区城市绿道选线为例,判断该方法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珠三角绿道网的规划设计是践行低碳生态化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活休闲一体化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深圳市2号区域绿道特区段的详细规划设计,探索出绿道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的生态化建设方法,基于低碳生态理念,因地制宜地进行了绿道选线,构建了“点—线—面”结合的生态布局和乡土化、特色化并存...  相似文献   

10.
乡村产业绿道是在现有乡村绿道或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建设的基础上,以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的线性空间规划设计,而乡村产业绿道规划建设的关键步骤就是规划选线。为探究乡村产业绿道规划选线的内在机制,在研究有关乡村产业绿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产业绿道选线的基本特征,在GIS技术辅助绿道选线的思路下,选取产业资源层、服务需求层、设施基础层和生态基底层作为选线要素,进而确定选线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德尔菲法(Delphi)构建了乡村产业绿道的适宜性评价体系。最后以浙江省嘉兴市油车港镇为例进行GIS应用与乡村产业绿道选线实践探索,验证评价体系的可行性,从而为乡村产业绿道选线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常健  刘杰 《中外建筑》2011,(6):93-95
城市绿道在当今城市发展中为改善绿色空间环境增添了更多可能,并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同地区需要建立适合各自城市风貌特色的绿道网络。本文针对绿道的不同分类特点,分析了目前武汉城市绿地系统的不足,为武汉市未来建设城市绿道提出了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绿道是当今风景园林师处理大尺度环境、社会及经济综合问题的有效手段.中国绿道的建设发展已渡过了最初的启蒙时代,正准备高速向前发展.中国绿道在经历短期膨胀式的发展模式后,显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何实现从“数量绿道”向“质量绿道”成功转变是目前中国绿道发展的迫切问题.该文及时分析目前我国绿道建设的特点和不足,总结经验并提出从“数量绿道”向“质量绿道”转变的改进意见,对于中国马上到来的下一轮绿道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绿道建设的高潮,各个城市都开始了绿道建设。在绿道建设的同时如何体现城市的地域特征,本文从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和技术要素3个层面探讨了城市滨河绿道地域性特色的表达方式.希望创造出一种从文化和生态上均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相似文献   

14.
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61,自引:4,他引:57  
刘滨谊  余畅 《中国园林》2001,17(6):77-81
19世纪是城市公园运动的世纪,20世纪则是开敞空间规划占了主导地位,20世纪末绿道规划在美国的兴起,已开始表明绿道网络规划将成为21世纪的主题。本文从绿道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阶段入手,着重介绍了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绿道网络规划,并分析了绿道网络规划对我国现阶段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适合丘陵城市绿道网络的规划方法及模式,并对未来绿道网络规划的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探索具有参考意义的丘陵城市绿道网络规划的模式,并为将来城市绿道的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李丽  肖歆  邓小飞 《风景园林》2020,27(7):87-93
城市绿道作为调节城市气候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如何从营造良好微气候的角度出发进行绿道设计值得探究。以广州地区为例,重点研究绿道设计中铺地材质和周围景观环境2个基本要素对绿道微气候的影响,探求适宜的绿道微气候营造方法。对不同铺地材质和周边景观环境组成的16条绿道进行实测,定量分析水体、树荫以及铺地性质等对绿道微气候的影响。研究表明:铺地材质和周边景观环境以不同的方式对绿道微气候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两者组合时互相影响,共同调节绿道微气候。铺地材质主要通过加热空气调节绿道微气候,首选反射率适中、含水量较高的铺地材质,如透水砖等,利于降低空气温度并减少人行高度短波辐射,对于遮挡少的周围环境,尤其要避免与低反射率的沥青和水泥组合。不同周边景观环境调节热环境的方式各异,建议采用乔—水、乔—草等复合环境,既能有效控制太阳辐射量,又能生风、降低空气温度、改善综合热环境;应避免使用灌木,尤其是与不透水阶砖等具有高反射率的材料组合。根据周围环境和下垫面材质的特性及其相互影响来进行合理搭配,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绿道微气候。  相似文献   

17.
增城市绿道规划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增城市绿道建设的特色和成效显著,本文主要对增城市的绿道规划内容和建设经验进行介绍,以期为其它城市的绿道规划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绿道规划理论实践及其在我国城市规划整合中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绿道规划设计在我国开始兴起,本文首先以研究范围和关注点为两条脉络,回顾了绿道规划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关注点的演变。接下来阐述了我国当前绿道规划的总体背景和发展现状,并选取了最为典型的广东区域层面珠江三角洲地区绿道网规划和市区层面的佛山市绿道网规划为例来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绿道理论在我国应用实践所要面临的挑战,以及我国当前城乡规划当中的绿道规划设计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城市特性差异性对于绿道发展的挑战,如何将绿道规划良好地整合到我国当前的城乡规划体系当中,以及绿道当中的用地来源、组成与控制、绿道平衡发展等方面的挑战和问题。本文针对我国的国情并借鉴其它国家和城市的规划经验,来探讨应对以上问题和挑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凸显,自行车作为通勤出行方式的地位逐渐上升,通勤者对建立不受机动车干扰的、连续的、具备通勤功能的城市绿色道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绿色道路的线路建设不仅要保障空间可实施性和交通环境质量,还要与居民的通勤出行需求紧密结合,实现绿道使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基于此,研究以北京市回龙观地区为对象,采用与居民出行行为有关的数据,识别郊区居民中短程通勤特征,划定主要通勤范围,探究基于居民真实出行的多源大数据的选线方法,通过基于通勤出行需求强度与吸引强度的绿道节点甄选与路段适宜性的评价分析。最后,通过GIS网络分析功能进行最优线路选择,并结合城市公园、绿地、河流等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修正,形成一条满足居民通勤需求的、完整互联的、安全的且具备较强实施性的绿色通道。最终达到降低居民通勤时耗、提升区域可达性、完善城市慢行系统网络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