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是继前文进行的工作,利用高速摄影、x脉冲照相等研究了雷管爆炸后的动态状况。实验证明:平、凹底雷管在矿山使用的条件下,起爆能力相差是不多的。因为此时不论凹底或平底雷管的起爆能力,都靠爆炸气体和冲击波二者的作用。金属流在雷管和炸药直接接触(即凹穴内填满炸药)时,或者不产生射流,或者虽产生了射流,也因起爆面积小、速度快,而对爆轰感度小的矿药无起爆作用。如凹底雷管在空气中爆炸,金属流可以很好形成,有较大的功能,但对钝感炸药(如2~#矿药或梯恩梯等临界直径大的炸药)也是很难起爆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频脉冲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不同的基体温度下制备了类金刚石(DLC)薄膜,采用Raman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纳米压痕测试仪、椭偏仪对所制备DLC薄膜的微观结构、机械性能、光学性能进行了分析。Raman光谱和XPS结果表明,当基体温度由50℃增加到100℃时,DLC薄膜中的sp3杂化键的含量随基体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基体温度超过100℃时,DLC薄膜中的sp3杂化键的含量随基体温度的升高而减少。纳米压痕测试表明,DLC薄膜的纳米硬度随基体温度的增加先增加而后减小,基体温度为100℃时制备的薄膜的纳米硬度最大。椭偏仪测试表明,类金刚石薄膜的折射率同样随基体温度的增加先增加而后减小,基体温度为100℃时制备的薄膜的折射率最大。以上结果说明基体温度对DLC薄膜中的sp3杂化键的含量有很大的影响,DLC薄膜的纳米硬度、折射率随薄膜中的sp3杂化键的含量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起爆器传爆序列轴向输出能量的定量测试.炸药爆炸时,在钢块上产生的凹痕深度与炸药爆轰压力近似呈线性关系,爆轰压力越大,则凹痕深度越深,因此钢块凹痕深度可以作为测定炸药爆炸序列轴向输出能量的一种定量相对度量.在简述钢块凹痕法基本原理和测试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多种炸药的爆压与凹痕深度试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得出了炸药爆压与钢块凹痕深度间的关系表达式.依据该试验方法,进行了某起爆器分别在15℃,65℃,70℃,75℃,80℃加速寿命试验条件下,起爆器传爆序列轴向输出能量测试,并采集了大量钢块凹痕试验数据.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起爆器传爆序列轴向输出能量与试验应力水平(温度应力水平)间的变化曲线,解决了起爆器传爆序列轴向输出能量的定量测试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装药主要由铝粉和环氧丙烷组成的3 kg级液固燃料空气炸药(FAE)进行静爆场试验,研究了不同二次起爆药(钝化黑索今)质量及多点起爆方式下FAE的爆炸情况,探讨了爆炸超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二次起爆药质量能提高FAE爆炸超压,二次起爆方式的改变对FAE爆炸超压的影响较小。在二次起爆药质量较小的情况下,FAE抛散形成的云雾中,部分燃料在较低起爆能的激发下无法充分燃烧,甚至不能被点燃,存在爆炸不良效应。二次起爆药质量为120 g时,FAE的爆炸空中超压峰值是二次起爆药质量为60 g时的2.80~6.41倍,此时爆炸场超压趋于稳定。建议采用质量为120 g的起爆药柱作为二次起爆药来进行3 kg级液固型FAE的爆炸试验。研究结果有助于小型FAE试验中二次起爆药质量的选择,促进燃料的高效反应。  相似文献   

5.
1979年5月10日凌晨1时左右,我厂氧气站150米~3/时制氧机的170×2型干燥器发生燃烧爆炸事故,φ57×3.5毫米无缝钢管爆破出直径50毫米的洞(图示2处),整个车间洒满了硅胶,Ⅰ~#干燥瓶下部出口之后长达4米的管道漆皮全部烧黑。拆开检查发现图示1处过滤筒的  相似文献   

6.
1.活性氧化铝的处理: 把直径为φ4~6毫米的条状活性氧化铝(上海试剂厂产)截断成4~6毫米的柱体。然后在马弗炉内以500℃的温度煅烧5小时,迅速放入正在沸腾的蒸馏水中,搅拌15分钟左右,取出活性氧化铝,在温度100℃的烘箱中烘干。  相似文献   

7.
我厂150型制氧设备采用分子筛吸附器净化空气,两只吸附筒各装5 A球型分子筛380公斤,粉末过滤器一个,用氧气瓶改制。列管式水冷却器二只,置于粉末过滤器之后,直径φ160毫米,内装φ 12 ×1.5× 1500毫米紫铜管31根。附电加热器一个。机组运转半年多,采用8小时切换制,再生加热3.5小时,进口空气不超过300℃;出口达100℃时吹冷,约4.5小时,即达室温(20℃左右)进行切换。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水下毫秒延时起爆对爆炸振动信号的影响,在小型圆筒形爆炸水池(直径5.5m、高3.62m)中进行单药包和双药包两种形式爆炸实验。使用UBOX-5016测振仪采集爆炸振动信号,并对采集到的水下爆炸振动信号进行HHT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测试距离的增加,振动速度减小而主振频率增大,装药量增加,振速增大;通过Hilbert能量谱、边际谱分析可知,水下爆炸振动能量的频率基本分布在100Hz以下的低频区,且主要分布于50Hz内;主振频带在310Hz范围内;分别通过对能量谱、边际谱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延时起爆能够降低水下爆炸振动能量,减小振动效应。实验结果与分析对水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水下军事对抗防护等方面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一种由充电回路和放电回路组成的高压起爆装置,其电容量30μf,高压硅堆耐压30KV,爆炸丝直径0.21mm。试验结果表明,当充电电压为15KV时,能使粉状泰安和黑索金炸药完全爆轰。同时,作者还对几个影响炸药起爆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采用ANSYS对不同粒径TiB2/Cu复合材料热传导过程进行模拟。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不同粒径TiB2增强的Cu复合材料,采用LINSEIS LFA1600激光导热仪测试了室温至280℃下的TiB2/Cu复合材料热传导性能变化,并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热导率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在50~200℃之间,复合材料热导率变化不大,在6%~9%范围内波动。200℃之后,模拟值与实验值均呈现出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趋势,且吻合度较高。这是由于温度低于200℃时,在模拟过程中未考虑材料界面处两相不同热膨胀系数的影响,导致模拟值与实验值有较大的差异。当温度高于200℃时,模拟值和实验值吻合程度趋于稳定。在200℃时,由于两相热膨胀系数的影响,复合材料内部界面处等效应力大于Cu基体屈服强度,使其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引起热导率发生较大幅度变化。此外,热导率随着TiB2粒径的增大呈现出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0 μm时达到最大。这是由于当颗粒直径小于临界平均直径时,颗粒直径的增大会减少界面数量,从而降低界面热阻。当颗粒直径大于临界平均直径时,平均自由程l的急剧增加导致热导率降低。   相似文献   

11.
这种延期雷管,在延期药和起爆药之间有一个0.5毫米厚的聚烯烃或聚全氟烃套管。它能防止装压药时起爆药窜入延期药中。套管底部有一个中心孔与起爆药面贴合(如图1)。这个塑料套管也可以是无底的直通管(如图2)。套管里还有一个刚性的金属帽,它的口部朝向点火组件,底部也有一个小中心孔与延期药贴合。例1 管壳1用5052合金铝制成,长55毫米,外径7.3毫米,内径6.6毫米。装太安0.49克。用尖冲压合,压  相似文献   

12.
为了防止煤矿爆破中由于不正常而引起的矿井内瓦斯爆炸,曾作了一系列研究。本装置即是用来试验以惰性气体抑制由于炸药爆轰而向甲烷-空气混合物点火和防止传爆效果的设备。本装置的主要部分由试验坑道和小臼炮组成。试验坑道包括爆炸室、惰性气体混入室及延长段三部分(均钢管),分别放置在台车上。为了便于将炸药装入臼炮,可把试验坑道中部的气体混入室用气缸沿坑道的轴线方向垂直移动1000毫米。本装置的附带设施有气体循环系统、安全阀及坑道移动用的气缸(三个)。主要部件的尺寸;(1)试验坑道:外径668毫米;壁厚9毫米;长度3600毫米(1200×3)。(2)小型臼炮:直径600毫米;长度800毫米;装药孔直径55毫米;长度600毫米。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水下毫秒延时起爆对爆炸振动信号的影响,在小型圆筒形爆炸水池(直径5.5m、高3.62m)中进行单药包和双药包两种形式爆炸实验。使用UBOX-5016测振仪采集爆炸振动信号,并对采集到的水下爆炸振动信号进行HHT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测试距离的增加,振动速度减小而主振频率增大,装药量增加,振速增大;通过Hilbert能量谱、边际谱分析可知,水下爆炸振动能量的频率基本分布在100Hz以下的低频区,且主要分布于50Hz内;主振频带在3~10Hz范围内;分别通过对能量谱、边际谱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延时起爆能够降低水下爆炸振动能量,减小振动效应。实验结果与分析对水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水下军事对抗防护等方面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反应磁控溅射方法,在室温~550℃的沉积温度下,在Si(100)和玻璃基片上沉积了厚度在纳米量级的ZrO2薄膜.通过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透射光谱分析,研究了沉积温度对ZrO2薄膜的相结构、表面形貌和折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沉积温度低于250℃时,ZrO2薄膜的结构完全呈非晶态,但250℃沉积的薄膜有比较高的致密度;随着沉积温度的升高,薄膜出现了明显的结晶现象,主要为单斜ZrO2相;沉积温度为450℃时,ZrO2薄膜晶化不完全,在晶粒堆砌处有非晶ZrO2相存在;沉积温度为550℃时,ZrO2薄膜完全晶化,在晶粒堆砌处有四方ZrO2相存在.此外,根据薄膜相结构和表面形貌的研究结果,探讨了沉积温度对薄膜生长行为的影响及其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宋颖  马晓燕  唐林  管兴华 《功能材料》2013,44(7):983-987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ATRP)合成3种嵌段比不同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b-聚苯乙烯(PMMA-b-PS),研究其嵌段比例对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电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以3种嵌段共聚物为基体的GPE导电性均优于纯PMMA基GPE,这可能是因为刚性链段的存在改变了凝胶体系的自由体积;当聚合物含量为40%(质量分数)时,PMMA-b-1PS基GPE的电导率最高。选择电性能较优的PM-MA-b-1PS为基体,研究有机累托石(OREC)对该凝胶电解质(NGPE)性能的影响。在保持凝胶体系固含量为40%(质量分数),OREC添加量为聚合物的3%(质量分数)时,室温下NGPE的电导率达到了3.11×10-4S/cm,约为PMMA基GPE的18倍;热失重分析表明,质量损失5%时,PMMA-b-1PS基GPE热分解温度比PMMA基GPE热分解温度高66.1℃,NGPE的热分解温度相比PMMA基GPE提高了78.0℃。  相似文献   

16.
以改进的PMR方法由联苯四甲酸二甲酯(BPDE), 二氨基二苯甲烷(MDA)及降冰片烯二酸单甲酯(NE)合成的树脂为基体制备了AS4碳纤维增强的超高温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研究了树脂预聚物的高温流变行为。制得的复合材料在室温的弯曲强度为1190MPa,弯曲模量为121GPa,层间剪切强度为42MPa;在371℃的力学性能分别是763MPa、116GPa、26MPa;在371℃时的力学强度保持率可达50 %以上;玻璃化温度为472℃;该基体树脂和复合材料在空气中371℃下100h老化后,热失重分别为1.9%和2%。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825合金经不同温度(600—1 050℃)热处理时相析出规律。结果表明,在此温度区间,晶界上析出M23C6,750—800℃为析出峰,M23C6相开始析出温度在940℃以下。Ti C相最高形成温度在940—980℃之间,形成位置在晶界上。热加工过程中形成的Ti C相经动态再结晶后存在于原始晶界上。热加工过程中形成的Ti C完全溶解温度在1 070—1 100℃之间。基体形貌为孪晶奥氏体。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过饱和硝酸铵(AN)溶液的爆炸特性,采用联合国隔板试验研究了不同状态过饱和AN溶液的爆轰特性。结果显示:对于常温过饱和AN溶液,当w(水)≤4%时,在联合国隔板试验1(a)中,试验后钢管完全破裂或验证板发生穿孔,即样品能传播爆轰;在联合国隔板试验2(a)中,试验后钢管部分撕裂或保持完好,验证板轻微变形,有大量样品残余,显示样品对爆炸冲击波刺激不敏感。对于140 ℃过饱和AN溶液,在联合国隔板试验2(a)中,当w(水)≤3.0%时,试验后样品钢管完全破碎,验证板穿孔,即样品在该试验条件下对爆炸冲击波作用敏感,表明过饱和AN溶液具有爆炸性,且温度升高会显著提高其爆炸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郑大勇  张荣 《中国计量》2006,(12):70-71
用测长机直接测量如内径千分尺、千分尺校正棒、各种专用卡规时,除给出实测尺寸外,还应给出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对不同被测尺寸的扩展不确定度的计算通常是繁琐、复杂的。本文利用直线回归方程建立了测长机直接测量的扩展不确定度计算近似公式,实际测量中表1测量不确定度一览表(L=0.35m)表3回归直线数据表应用该公式,可较准确地快速估算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值。一、不同被测尺寸的不确定度计算在被测件和测长机充分恒温,温差不大于0.3℃,室温偏离20℃不超过±1℃,室温变化每小时不大于0.3℃等标准条件下,在测长机上对尺寸为350mm的…  相似文献   

20.
采用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扫描隧道显微镜(UHVMBE-STM)系统研究了不同温度下锰及其硅化物在Si(100)-2 ×1重构表面上的外延生长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当生长过程中衬底温度控制在室温到135℃时,生成大小基本一致的锰纳米团簇;当衬底温度达到210℃时锰与硅开始发生反应,形成硅化物,并有纳米线结构出现;当衬底温度达到330℃时,纳米线完全被棒状物或不规则的三维岛状硅化物取代.随着沉积时衬底温度升高,生成物的成核密度与生长温度的关系与经典的二维岛成核理论相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