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云南玉溪新平县戛洒镇花腰傣土掌房,是在借鉴学习彝族特色土掌房构造方式和材质的基础上,融入当地独有的风俗、人文地理等特点而形成的一种傣族民居,它既区别于传统的彝族土掌房建筑,也与滇西、滇南傣族的干栏式建筑有所不同。在现代化建筑风格的影响下,要继承和保护当地传统的土掌房民居文化,充分挖掘戛洒镇特色村落景观,建设一个为新平县戛洒镇内知名花腰傣民间传统手工艺艺人提供集居住、生产、传承、文化旅游、体验为一体的特色村落,发展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促进当地居民和外来参观者的互动,为其他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村落更新保护与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对云南楚雄州双柏县安龙堡彝族传统土掌房聚落进行田野调研、测绘等基础上,利用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对城市形态解析模式,从通道、边界、区域、中心节点和标志物五个方面对土掌房聚落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土掌房聚落的物质形态特征和精神内涵,为保护和传承彝族聚落和建筑艺术,以及新农村建设下寻求土掌房聚落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云南新平花腰傣传统土掌房的建筑特色入手,分析了土掌房因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所产生的现实问题,构建了土掌房建筑的保护模式,并探讨了土掌房建筑室内外再生设计方法,为新型土掌房的文脉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王东  孙俊 《南方建筑》2012,(5):91-95
本文以滇东南彝族城子古村的土掌房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环境布局模式、环境要素结构、环境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讨论城子彝族古村土掌房的环境审美理想和环境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5.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在新农村建设中切实加以保护和传承十分重要.桂北少数民族村寨文化资源丰厚,文化地域特色鲜明.以桂北少数民族村落为例,从民居文化和民俗文化两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解析,提出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6.
土掌房是哈尼族传统民居的原生形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具有留存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土掌房的数量急剧减少,这意味着哈尼族民居及其文化正在逐步消逝,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基于对哈尼族及其民居文化的保护,M村针对土掌房进行了一户一方案的改造设计,通过修缮加固、原址翻建、整间留存等方式打造出安全稳固、经济适用、满意度高且兼具土掌文化的民居。以期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传承、保护及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土掌房”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建筑,是彝族人们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土掌房”这种原生态的建筑形式却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该文通过分析“土掌房”的文化背景和建筑形式的特点,并且结合“友联矿业酒店”的设计过程,通过对功能、空间和造型的研究,将二者进行比对,进而探索出传统民居“土掌房”如何在新时代下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拥有自己的新表达和新演绎,从而为彝族地区新的建筑设计寻找其独特的范式。  相似文献   

8.
土掌房是彝族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云南省特有的建筑形式之一,也是中国多民族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冬暖夏凉、就地取材、经济环保等优点。城子古村是泸西地区彝族起源地之一,也是彝族先民与迁徙而来的汉族创造的结晶。现今古村中的土掌房在汉文化、现代化的冲击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平面格局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虽然总体布局没有受到破坏,但缺少了很多生机。对城子古村土掌房民居的演变进行研究,总结其演变规律,为土掌房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国掀起的城镇化建设的浪潮,农村在发展和建设上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同时给民族村落生态文化建设和发展上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在多元文化的背景冲击下,民族村落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建设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主题。本文通过对民族村落生态文化内涵与城镇化对民族村落生态文化的影响,分析了民族村落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民族村落生态文化建设重要性,并提出了民族村落生态文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代化、城镇化给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带来巨大冲击的现状,深入分析我国东北及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的资源现状和保护利用情况,建构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研究的系统结构框架,探寻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根源",并寻求在保护中凸显村落特色与差异的有效对策,以实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活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对于维护民族多元文化生态,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少数民族村落及民居研究和保护的紧迫性,讨论了文化地理学对于少数民族村落及民居研究的适用性,从文化生态与景观、文化扩散与整合、文化源流与区划、地方文化与制度、综合演变机制等方面阐释了文化地理学对少数民族村落及民居研究的方法与优势,探讨了文化地理学对于揭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特色文化内涵与特质的路径,为深化学科研究和保护少数民族村落及民居提供了较好的研究范式与应用基础。并以瑶族为例,初步提出了少数民族村落及民居研究的框架,旨在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村落及民居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5,(6)
张家花园建筑群是传统庭院式民居建筑与云南彝族土掌房建筑式样相结合的建筑典范,其装饰艺术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又融合了边地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特征,形成独特的装饰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旅游城镇化的相关概念,对处于旅游城镇化背景下郎德上寨的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将郎德模式即社区主导、全民参与,以工分制作为管理和分配机制、以民族文化旅游为具体手段的文化保护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评价以及问卷调查验证。郎德模式是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良好互动的必然结果,有效地解决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和旅游城镇化的系列现实矛盾,为旅游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文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土掌房民居建筑的外在表现形式入手,分析了云南新平戛洒独特的土掌房建筑艺术特色,进而探索了体现地域文化及文脉主义思想的土掌房建筑再创作的手法,以寻找云南新平戛洒土掌房建筑回归自然、追溯本土文化的创作途径。  相似文献   

15.
贵州少数民族村落具备极高的文化价值,保护与发展是其必须同等重视的两个方面。旅游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凭借,但现状存在多数村落仍普遍贫穷、缺乏区域整体发展的考量、旅游对民族文化造成负面影响等问题。文章提出从"唯旅游论"到以旅游为先导发展、同时重视政府对普遍村落的基础设施投入、促进村民文化自觉的建议,最终实现少数民族村落内生型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谢荣幸  包蓉 《建筑知识》2014,(3):152-152
少数民族村落景观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村落景观意义重大。本文主要是从文化生态设计的角度来研究少数民族村落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提出了几点相应的对策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希望可以走出一条少数民族村落生态环境、特色景观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村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村庄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少数民族村庄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村庄在发展中面临的文化保护方法弱、文化延续性困难等问题,提出了在村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应以村民为主体,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文章以北京满族村巴园子村为例,分析其面临的发展问题,对村庄文化资源进行挖潜,从经济产业、空间环境、设施配置等途径,探讨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村庄特色文化的相应对策,以期为同类村庄的文化振兴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5)
贵州地区少数民族村落资源丰富,报京乡有着传统的北侗风貌传统村落,较好地保存着村落自然山水格局。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报京乡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村域的保护和发展进行统筹规划,梳理村落的机理布局空间,修复传统的建筑风貌,传承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保护村落的生态景观环境,将报京乡发展成为以北侗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展示的特色民族村落,打造成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重要的科研旅游基地。  相似文献   

19.
"工匠"即有工艺专长的匠人,武陵山片区将村落匠人叫师傅,村落工匠是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村落"农民"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劳动者"之一,在传统乡土手艺中他们既是设计者也是制作者。他们不但拥有精湛的技艺,同时他们还懂得村落传统的民族民间习俗,在村落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设计和建造房屋还是生产生活器物,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能满足村民的需要,因此片区民族村落工匠的技艺是基于满足当地村民基本生活需要的造物活动,从材料选取、形态型制、制作工艺、装饰纹样等各方面都具有本土性且能满足村民的需要,农耕文明时期他们以精湛的手艺守护着村落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传统村落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因此从民族村落工匠的传承来保护片区传统民族村落,让他们在传承手艺的基础上传播乡土文化,引导新生代村民坚持传统的生活方式,对村落祖先留下来的祖制心存敬畏并为之自豪,从各方面保持片区民族村落原居民纯朴的民风,这是村落传承的"灵魂",守住传统村落"最后的家底"行之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粗放式的城镇化建设改变既有村落的土地、建筑及其自身发展轨迹,传承的地域文化正经受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衰退与消失的危险。在这种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族文化与生态系统的破坏也是在所难免。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以盘山县红岩村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学视角研究其地域文化、社会经济等问题,为实现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建筑实践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