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民族特色民居的保护与利用主要是对少数民族村落中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进行修缮和改造。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对于有价值的民族建筑的保护工作也越显紧迫。由于每个村落的民族特色民居情况不同,所以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保护:博物馆式保护对象:传统历史民居保存较好,新老建筑协调的村落。保护方式: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代化、城镇化给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带来巨大冲击的现状,深入分析我国东北及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的资源现状和保护利用情况,建构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研究的系统结构框架,探寻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根源",并寻求在保护中凸显村落特色与差异的有效对策,以实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活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在新农村建设中切实加以保护和传承十分重要.桂北少数民族村寨文化资源丰厚,文化地域特色鲜明.以桂北少数民族村落为例,从民居文化和民俗文化两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解析,提出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4.
云南玉溪新平县戛洒镇花腰傣土掌房,是在借鉴学习彝族特色土掌房构造方式和材质的基础上,融入当地独有的风俗、人文地理等特点而形成的一种傣族民居,它既区别于传统的彝族土掌房建筑,也与滇西、滇南傣族的干栏式建筑有所不同。在现代化建筑风格的影响下,要继承和保护当地传统的土掌房民居文化,充分挖掘戛洒镇特色村落景观,建设一个为新平县戛洒镇内知名花腰傣民间传统手工艺艺人提供集居住、生产、传承、文化旅游、体验为一体的特色村落,发展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促进当地居民和外来参观者的互动,为其他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村落更新保护与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文化建设开展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村落所彰显的民族文化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强调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研究意义,文章以柳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为例,以当地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针对传统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代下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措施包括政府制定政策、村民与社会多方参与、"互联网+"模式的新型开发模式,深入挖掘当地民族文化传承以及地域性特色,并以此来丰富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途径与方法,为柳州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谢荣幸  包蓉 《建筑知识》2014,(3):152-152
少数民族村落景观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村落景观意义重大。本文主要是从文化生态设计的角度来研究少数民族村落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提出了几点相应的对策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希望可以走出一条少数民族村落生态环境、特色景观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粗放式的城镇化建设改变既有村落的土地、建筑及其自身发展轨迹,传承的地域文化正经受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衰退与消失的危险。在这种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族文化与生态系统的破坏也是在所难免。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以盘山县红岩村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学视角研究其地域文化、社会经济等问题,为实现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建筑实践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5)
贵州地区少数民族村落资源丰富,报京乡有着传统的北侗风貌传统村落,较好地保存着村落自然山水格局。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报京乡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村域的保护和发展进行统筹规划,梳理村落的机理布局空间,修复传统的建筑风貌,传承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保护村落的生态景观环境,将报京乡发展成为以北侗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展示的特色民族村落,打造成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重要的科研旅游基地。  相似文献   

9.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规划行为开始深度介入少数民族传统乡村聚落,少数民族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研究开始转向精细的数字化研究阶段。文章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既有成果的系统梳理与分门评述,厘清相关重要概念,总结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方向与研究中所遇到的关键问题、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趋势,以期为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村落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湘西少数民族村落是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但它作为湘西人民生产生活的载体,它承载了丰富精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型城镇化进行中,湘西传统民居的保护遇到了新的挑战。本文提出通过将历史文化基因、民俗艺术基因、建筑文化基因、民居文化基因四个方面融入传统民居的保护中,激活湘西传统民居的生命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龙彬  赵耀 《南方建筑》2022,(5):35-44
借助GIS空间技术手段,运用景观因子的定性分析和量化的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以云南省腾冲市传统村落为例,通过分层级方式探讨区域视角下村落景观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1)村落景观特征可从全境尺度和聚落尺度两个层级入手,不同层级具有不同景观构成要素、形态与特征;(2)腾冲区域村落景观可划分为6个一级景观单元和13个二级景观单元;(3)腾冲村落景观存在区域相似性和渐变性,核心区与边缘区、坝区与山区存在明显差异性;(4)现有村落景观格局受到地理环境与交通线路、边疆治理与移民宽乡、民族迁徙与文化涵化、宗族社会与宗教民俗等共同作用。同时,为腾冲区域传统村落的整体连片保护提供研究支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开展传统民居文化地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文化地理学及国内民居研究现状的梳理,提出开展传统民居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传统民居文化地理研究,其研究框架、内容、方法、目标等。旨在通过传统民居文化地理的研究,拓展我国民居研究领域;把民居建筑史学研究引向深入;为相关学科研究、文化交流、休闲旅游、遗产保护等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3.
为准确识别闽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特征,以闽江流域11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对象,基于景观基因相似度理论,依据其民居景观特征将闽江流域划分为客家合院区、邵将合院区、闽中合院区、闽中围楼区、闽东合院区、闽东围楼区、闽东混合区、闽南合院区、闽北合院区9大景观区系,以期为整合区域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凸显区域景观特色,提升区域旅游价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四川省境内岷江上游一带。岷江上游水网密集、山峦更迭的生态背景,多元的民族文化背景,影响着羌族传统村寨人居环境的营造特色。将传统羌族村寨的人居环境分为生态格局、支撑系统与民居单元三项基本内容,归纳出传统羌族村寨“山 - 林 - 水 - 寨 - 地”的人居环境生态格局特征、支撑系统的防御性特征与民居单元的山地性特征。以四川省理县老木卡河谷羌寨为例,进一步从村寨布局与民居建筑等多方面具体阐述羌族传统村寨人居环境营造的生态特色、防御特色与山地特色,为传统羌族村寨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由汉、黎、苗等民族民系聚落构成的多元化地域景观是海南岛乡土景观的有机组成方式。语言是民族民系文化区划的重要标识,基于海南岛的语言分区,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选取各语言分区传统聚落景观特质的关键指征,结合GIS技术对其进行信息叠加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海南岛民族民系传统聚落景观3个显著的分异特征。1)在选址偏好上具有汉族聚落海拔低、黎苗聚落海拔高的特点;在聚居地规模上具有汉族聚居地规模大、黎苗聚居地规模小的特点。2)在用地布局上汉族多采用集约式布局,黎苗则为分散式布局;在街巷肌理上汉族聚落较为规整,黎苗趋向自由。3)在民居组织方式上汉族为围合式,黎苗为开放式;在建筑平面形制上汉族为合院式,黎苗为独栋式。海南岛的聚落景观多元化是建构在岛屿本身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的,可成为海南岛保护与开发的出发点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福建西部(简称闽西)因客家的聚居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是在客家文化和闽西地理环境的双重影响下所形成的物质空间,对其进行研究可填补福建传统村落区域群体类型的研究空白,并促进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与利用。【方法】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空间分维值和边界形状指数2种空间形态分析方法,通过民居类型、地形坡度、海拔高度、河流特征、村落空间、村落形态等村落特征信息,对闽西138个客家传统村落进行群体性研究。【结果】发现闽西客家传统村落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呈现地理空间分异状态。并从3个方面进一步揭示客家文化与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关联性:村落对自然环境空间的被动适应体现了迁徙属性;村落空间的高致密化体现了移垦属性;村落形态的强凝聚性体现了宗族属性。【结论】揭示了客家文化影响下的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和形成逻辑,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有利于推动福建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从单一保护向区域群体保护的发展,并构建一个均衡的闽西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7.
“城市人”规划理论是“人”在自存共存的平衡原则下创造的最优空间,而民族村寨作为一种“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一种人类聚居形式,具有典型“城市人”匹配典型人居的空间属性。因此,基于“城市人”规划理论,结合鄂西南地区土家族民族村寨典型案例,归纳民族村寨的空间特征,从传统的传承与现代性调整,塑造典型“城市人”匹配的典型人居、民族文化的还原与功能再造,促进典型“城市人”与文化活态关系的建立、关注多方利益主体,实现典型“城市人”自存-共存需求的最优平衡三个维度探讨“城市人”视角下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路径,为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付艳  牛丽娜  虞志淳 《华中建筑》2010,28(4):152-154
传统关中民居聚落在漫长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安全防卫体系,并影响到其街巷尺度、建筑形态及居住行为方式,也引申出邻里交往休闲空间——槐院。村落围墙与民居院墙的双重围合,产生了独特的民居文化,空间的安全性不仅是物质保障,还是心理的慰藉与人文的关怀。这些对当今的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晶  唐文 《华中建筑》2012,(12):168-170
普米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从普米族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文化等出发,研究普米族传统民居的布局,主要为正房、厢房和其他用房,还分析了根据普米族传统文化以及宗教信仰划分的传统民居中的各个空间,包括正房内部空间以及院落空间。普米族传统民居中最为主要的建筑形式为木楞房,井干式结构的壁体以及“闪片”屋顶体现出普米族传统民居质朴、粗犷、原生态等特点。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总结,提出普米族传统民居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han ethnic group in Myanmar within the context of South-east Asian architecture. The purpose i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ttlement system, village and houses that together form the cultural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river valleys of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The fieldwork is comprised of an architectural enquiry through geographic surveys of settlements and measurements of houses, and a social enquiry, including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about the social dimensions of architecture. The detailed spatial analysis embraces three tiers, namely settlements, villages and houses, together identif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underlying concepts of Shan architecture, meanwhile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olis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ethnicity, geography, social system and the production of dwellings and cultural geographies of South-east As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