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化景观"概念提出于19世纪并在地理学界普遍使用,1992年"文化景观"作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的代表,成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梳理"文化景观"、"村落文化景观"概念基础上,分析总结了贵州省白水河流域布依聚落群的文化景观特征,其中包括空间景观特征、空间与地域文化的共同建构两方面。研究认为白水河流域布依聚落是在高原喀斯特山地环境、战乱多发的历史背景、农业种植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以及独特的布依民族文化条件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山地民族人居环境的一个典型范例,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对文化景观的理解 在任何一个有特定文化的区域,人们都会通过他们的活动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改变他们的生存空间。早在20世纪初,人们便把这种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而导致的景观称为文化景观。1927年地理学家C·O·苏尔提出文化景观包括“因人类活动而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各种形式。”地理学家H·J·德伯里又扩大了其范围,他认为“文化景观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所有可辨认的改变,包括对地  相似文献   

3.
王向荣访谈     
《城市环境设计》2007,(4):28-29
《城市环境设计》(以下简称USD):在厦门园博园项目的陈述中,您提到了"文化景观",能否就本项目具体阐释一下这一概念? 王向荣:文化景观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一般指人类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利用自然资源,在自然景观上叠加了人类劳动后所创造的景观,如农田、乡村、牧场、矿山和水利设施等都属于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一样,也具有地域性.文化景观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的信息,是人类与自然共同历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世界遗产公约》对于人类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及其所取得的成就,简要回顾了世界遗产文化景观概念的发展过程、分类。根据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在国际地区分布、种类的不同,指出国际上对于文化景观概念由于文化背景而导致的理解上的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在遗产实践领域的困难,解释了文化景观清查卡的设想和内容以及对于全球文化景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整体保护视野,将文化资源空间意义上的"点"延伸到"线"层面,尝试从城市层面提出城市线性文化景观的概念。在相关概念解析基础上,从定义、构成条件、分类方面对城市线性文化景观进行解析。通过与文化线路的概念进行比较,进一步厘清其内涵。最后,以重庆渝中半岛山城步道线性文化景观为例,从"演进规律-生成环境-构成要素-生活需求-线性交通-城市功能"方面提出保护与建构城市线性文化景观的一般方法,以期拓展文化景观的外延。  相似文献   

6.
景观作为一个整体代表了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包括导致其典型形态的所有影响因子和相互关联性。换句话说,景观可以被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自然景观被人类干预(通常是农民和农业)到一定程度,即成为文化景观,生态系统演变为农业生态系统,人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是主要的生态因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文化景观,尤其在中国,是9 000年甚至更长的历史长河中,在自然和人类相互的影响之下逐步地改变、影响或适应特定的生态因子后形成的。由此产生的文化景观反映出人与自然在悠久历史中的相互关系。由于农业必须有定居点的存在,因此典型的文化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系统以及村庄和建筑。更重要的是,一种长期稳定的文化景观是可持续土地利用的结果,代表了一种内在的审美价值。经由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景观向文化景观的转变不应被看作是对自然或自然景观的破坏,而应被理解为对景观的(重新)塑造。取决于是否适合农业发展,文化景观在21世纪面临的发展趋势包括集约化或彻底遗弃。风景园林的任务即在这两种极端情形之间找到平衡点,提出发展理念,同时考虑文化景观的历史的和美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小城镇文化景观及其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景观是指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形成的景观[1]。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文化景观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可视性可以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 根据其所依托的地域系统的特性(如人口密集程度、就业构成、建筑  相似文献   

8.
黄瓴  丁舒欣 《室内设计》2013,28(2):80-85
城市空间文化景观作为城市发 展的文化资本日益受到重视。社区是城市 空间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老百姓日常生 活的基本载体。社区空间文化景观可视 为城市空间文化景观的一种类别。文章 通过梳理社区空间文化资源,分析了社 区居民日常出行与活动特点,结合重庆市 的空间地形、地貌与气候等特征,提出老 旧居住社区空间文化景观的基本概念、 构成要素与结构特征,并以嘉陵桥西村 为例,探讨了重庆老旧居住社区空间文化 景观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张家瞳  沈晨 《华中建筑》2015,(2):173-176
文化景观是乡土文化重要的载体,是传统村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补充,已成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研究的新热点。该文结合当前文化景观研究现状,将语义符号学与建筑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文化景观研究领域,从实效型设计、类比型设计、象形型设计和法则型设计四个方面对文化景观的概念进行符号学解析,同时结合实例对其设计类型与特点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深化"文化景观"含义,以对"文化景观"的保护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著: 《风景园林》2019,26(12):41-51
中欧国家当前面临诸多发展问题,诸如地区差异化、农业土地面积矛盾加剧、高密度区域土壤退化及多样性丧失等,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德语背景下的"文化景观维护"概念建立。利用历史地理学、考古学与遗产保护学以及空间与区域规划等学科的综合方法,对国土和区域空间内的文化景观进行分析和研究。文化景观维护概念以"永恒的圆环"理论模型体现,并分为分析与评价、保护与阐释、规划与管理3个主要步骤。基于此基本概念,文化景观维护大致分为2个研究方法范本:清单盘点与空间区划。范本一:历史性文化景观的对象清单盘点,就是对一定的限定区域内的文化景观要素和结构的系统化收集分类和评价方法。又分两种不同类型:Gunzelmann的复杂型"历史性文化景观"的分析法与Burggraaff和Kleefeld的"文化景观物质分析"法。范本二:文化景观的区域化,旨在从专家角度对历史性文化景观进行标记、注释、分类和简要的特征化。又细分为类型化和个性化2个类型,并结合案例说明。最后指出:对两种研究方法的应用,不仅要客观地分析各种因素,而且还要考证在特定政治背景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文化景观之理论与价值转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化地理研究视野下,特别是新文化地理研究中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及文化与人关系的探讨背景下,剖析了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类型设立的深层次动因——文化景观研究中重要的"文化转向"及其阐发的遗产价值观念重大变革。认为遗产价值观念突破了对精美绝伦的极端关注并注重有形与无形的高度整合;指出这场深刻的理论与价值转向对深度发掘、系统阐释中国风景名胜中精神关联价值、多元社会价值、政治隐喻、历史经历及人类品格意志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刊首语     
<正>文化景观的概念虽始于19世纪末,但它早已在人类漫长的演进历程中悄然形成。自人类繁衍于一片土地开始,文明便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孵化,被赋予地域色彩的文化也随即在人与土地共养生息的过程中落地生根,经岁月的洗礼,文化景观从地域中衍生而成,记录着人与土地的亲密关系,反映着他们之间一种最持久的联系。土地是人类活动最坚实的舞台,它无处不在,地球上几乎大部分土地都留下了人类干预的痕迹,因此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景观是各个国家的国土景观中占地面积最广阔的组成,特别是在已有5 000  相似文献   

13.
世界文化遗产框架下的工业遗产有关概念界定模糊,很难形成对于以德国鲁尔区为代表的区域性的综合工业景观进行整体解读的视角。以地理学视角拓展出新的"混合型工业文化景观"概念,提出了"本体性"和"构建性"的观察视角,从而对工业文化景观进行新的阐释。运用"清单盘点和空间区划"等文化景观研究方法对工业文化景观要素和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对区域结构、场地和文化意识进行重构,并与当代经济文化发展相融合。为解决中国当前工业遗产面临产业转型背景下的发展问题提供创新性的视角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历史村镇文化景观作为人类生产与地域文化的反映载体,在城镇化进程中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全球化与资本的深入,历史村镇文化景观的地域性"文化形态"与"景观结构"面临巨大的冲击。从历史村镇文化景观的内涵认识出发,总结历史村镇文化景观的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实践模式及方法技术等研究现状与进展,探讨城镇化、旅游业、社会流动以及自然灾害作用对历史村镇文化景观变迁的影响,进而从理论体系拓展、实践研究转向与方法技术深入方面提出历史村镇文化景观保护研究趋势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文化景观遗产是1992年被世界遗产组织认定的"自然与人类的作品"的遗产类别。基于中国五个文化景观遗产价值分析,提出意象作为价值评价本源;辨析"意"与"象"双重本体在差异化语境下的人文与自然价值呈现类型,阐释本体对真实性与完整性价值衡量的时空要义,从而明确同类型文化景观的遗产价值界定核心,为提高中国文化景观遗产数量以及在世界范围的价值认同程度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著: 《风景园林》2019,26(9):132-141
近20年来,对风景园林的文化阐释成为埃尔夫特应用科技大学文化景观研究组持续以来的关注焦点。期间,该研究组系统地分析了决定图林根州文化景观的各种文化因素和要素,深入了解文化和自然环境中的复杂相互作用,以此来表述和研究图林根州的区域景观系统。首先,阐述了当下德国风景园林学术语境中"文化景观"的含义,强调文化对于景观质量的价值。继而,论述了对景观进行优化、保护和设计中无法否定和回避的文化与经济因素。这样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文化的矛盾性质,是文化景观概念所理解的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质所在。文化景观研究能够在看似统一的地理区域中,形成和发展为具有可识别性的、差异化的动态结构。此外,文化景观研究还涉及其他因素,诸如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丧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滞后、经济价值的低估、国土空间连接性以及缺少实质性评价的人文特征。对历史性文化景观价值的认知给风景园林学带来了机遇,对历史景观不仅要保护,而且要创造并提供各种富有成效的展示,以参与文化景观的未来发展。维护和整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文化景观遗产的研究实践,可以通过基础设施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到建成区的景观设计整体过程中得以贯彻。更好地理解文化景观,有助于在空间规划和发展中对其更加谨慎地进行处理,以提高文化景观研究的科学和策略意识。  相似文献   

17.
文化景观概念的提出使得遗产地的保护从对单一对象的保护扩展为对"场所"的保护,从静念保护转变为活态保护,这种转变充分彰显了文化景观遗产的时空特性.以我国大多数风景名胜类的文化景脱为例,由于其发展演变的时期较长,地域分布广阔,逐渐形成了要素多元、结构分散的特征.如何整合庞杂而分散的文化景观资源是在对风景名胜区进行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以太原市太龙泉寺风景区文化景观保护为例,通过对文化景观遗产相关理论的解析以及对"场域"理念的应用,建构更加完善的文化景观价值评估体系,并针对景观资源整合、景观风貌呈现进行策略层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及其与文化景观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采纳了一项新的国际文书——"城市历史景观"的新建议,以帮助实现城市保护驱动下的城市发展控制。解释了"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及其与文化景观的关系,以文化景观的创新视角阐述了对于活态城市的理解和诠释,指出其实质是借用文化景观概念和方法管理活态城市的各动态关系和脉络,总结了一系列应用此概念的实践重点,如"城市历史景观方法"以及战略框架中的研究领域,旨在提高认识,在研究和实践中提升中国城市环境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宗教是一种社会人文现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类生产活动等多个方面。而宗教文化景观是对宗教文化的完美诠释,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笔宝贵财富。本文以五台山佛教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佛教活动轨迹,从自然环境要素、建筑行为要素以及精神文化要素来研究其独特的佛教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和价值。最后,针对目前城镇化发展和景区建设情况对佛教文化景观的影响,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为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宗教是一种社会人文现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类生产活动等多个方面。而宗教文化景观是对宗教文化的完美诠释,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笔宝贵财富。本文以五台山佛教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佛教活动轨迹,从自然环境要素、建筑行为要素以及精神文化要素来研究其独特的佛教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和价值。最后,针对目前城镇化发展和景区建设情况对佛教文化景观的影响,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为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