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教是一种社会人文现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类生产活动等多个方面。而宗教文化景观是对宗教文化的完美诠释,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笔宝贵财富。本文以五台山佛教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佛教活动轨迹,从自然环境要素、建筑行为要素以及精神文化要素来研究其独特的佛教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和价值。最后,针对目前城镇化发展和景区建设情况对佛教文化景观的影响,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为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景观的属性入手,分析并更新了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及类型。根据康区佛教文化景观现状,将康区佛教文化景观构成分为三个子系统,分别是自然要素系统、人为构造系统和文化精神系统,其中自然要素系统包括山水植被和自然地理空间要素;人为构造系统包括建造空间、理想布局以及建筑及行为要素。文化精神系统由僧伽组织、宗教仪轨以及纯粹宗教意志等要素组成。按照由小到大的尺度划分了康区佛教文化景观的三种类型,并对构成要素与类型进行了独立与从属关系的复杂性论述。  相似文献   

3.
别府地区的温泉文化景观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观之一,这种景观包含物质形式的地域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也承载着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地域文化体系,展现了别府地区人们与自然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丰富文化内涵,能够阐明这一地区景观独特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以及景观价值。通过对别府传统温泉文化景观历史发展以及景观现状和景观构成要素的研究,结合实例分析别府地区景观独特性的表现形式与维护方式,挖掘别府温泉文化景观形成背后的动因,并总结其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地理学语境和世界遗产语境下文化景观概念的发展,指出作为世界遗产的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可分为表象要素、内在要素和关键技术三大部分。表象要素包括整体景观和载体景观,以物质性实体居多,是文化景观的外在表现,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特色性,难以复制;内在要素包括相应的生态伦理、生态智慧、地方文化等,是非物质的精神、理念和内涵所在,往往体现人类普适价值观,可以被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关键技术则是联系两者的纽带,是内在要素作用于表象要素的实现方式和手段。对文化景观的理解和保护利用,必须以文化景观表象要素的保护为基础,挖掘其关键技术,认识其深刻内涵,重视文化景观内在要素的现代应用以及对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意义。此外,还需要站在国际视野上认识、传播和弘扬中国本土文化景观的独特价值,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景观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阐述了文化景观这一新的遗产类型的起源和概念;借鉴西方国家的类型划分标准,结合历史遗产的地域文化特性,将我国文化景观划分为设计景观、遗址景观、场所景观、聚落景观和区域景观5种类型;按照其物质载体和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将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划分为物质和价值两大系统,物质系统分为行为、建筑、空间、结构、环境5个要素,价值系统分为人居文化、产业文化、历史文化、精神文化4个要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文化景观类型与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著: 《风景园林》2019,26(9):132-141
近20年来,对风景园林的文化阐释成为埃尔夫特应用科技大学文化景观研究组持续以来的关注焦点。期间,该研究组系统地分析了决定图林根州文化景观的各种文化因素和要素,深入了解文化和自然环境中的复杂相互作用,以此来表述和研究图林根州的区域景观系统。首先,阐述了当下德国风景园林学术语境中"文化景观"的含义,强调文化对于景观质量的价值。继而,论述了对景观进行优化、保护和设计中无法否定和回避的文化与经济因素。这样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文化的矛盾性质,是文化景观概念所理解的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质所在。文化景观研究能够在看似统一的地理区域中,形成和发展为具有可识别性的、差异化的动态结构。此外,文化景观研究还涉及其他因素,诸如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丧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滞后、经济价值的低估、国土空间连接性以及缺少实质性评价的人文特征。对历史性文化景观价值的认知给风景园林学带来了机遇,对历史景观不仅要保护,而且要创造并提供各种富有成效的展示,以参与文化景观的未来发展。维护和整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文化景观遗产的研究实践,可以通过基础设施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到建成区的景观设计整体过程中得以贯彻。更好地理解文化景观,有助于在空间规划和发展中对其更加谨慎地进行处理,以提高文化景观研究的科学和策略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当下古镇旅游迅速发展的时代,古镇文化景观的地方性逐渐受到外来文化、价值观导向的影响,景观"非地方"的元素越来越多。本文从CAS理论角度出发,剖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大理沙溪古镇(亦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的文化景观系统构成,认为古镇文化景观系统包括价值系统(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产业文化)和物质系统(宏观、中观和微观),二者相互适应且系统内各要素也相互适应,最终推动古镇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CAS理论作为系统性科学,是分析理解世界的工具,将该理论引入园林景观领域有助于剖析景观系统的构成与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8.
<正>地表空间有2种类型的景观,其一为天然的景观。这类景观是地质构造运动、气候变化过程及生物进化过程的产物,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联系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所以也称为自然景观。另一类是人类的景观。这类景观是人类为了生产、生活、精神、宗教和审美等需要,对地表进行改造而形成的景观,在广义上这类景观也被称为“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9.
传统古镇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景观财富,然而在旅游介入过程中,古镇文化景观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遭受到一定的破坏,对旅游发展呈现出不适应性。该文在探索旅游适应性涵义的基础上指出其与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的关系,结合三河古镇的实地调研与考察,从古镇文化景观构成中提炼出物质性景观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基于旅游适应性理论,研究三河古镇发展旅游过程中在景观风貌、文化表达以及旅游介入带动的商业发展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提出在形态、文态和业态三个方面保护和传承三河古镇文化景观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工业建筑是后工业文化景观构成要素中,积淀城市文脉与工业文化最多的重要景观资源。本文以后工业文化景观资源中的建筑景观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传承工业建筑文脉的方法与策略,通过遵从工业历史文化空间和凸显工业建筑景观标志来实现对工业建筑的改造,以实现后工业文化景观创作中建筑文脉与城市文化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利用后工业文化景观资源。  相似文献   

11.
吴晓敏  车震宇 《华中建筑》2010,28(2):144-147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新城镇景观特色丧失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文论述了云南民族众多,文化景观的形成的因素有民族独特的宗教、民间习俗和节庆活动等,传统建筑、聚落、园林、生产性景观等物质文化景观资源反映了上述文化因素的影响,是城镇新景观创造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2.
鲍沁星  沈瑶 《风景园林》2018,25(12):30-35
印度灵鹫峰历史悠久、佛教影响深远,是亚洲早期山地景观开发中受人文因素影响的重要案例,然现今园林景观等相关研究领域对其关注不足。从风景园林历史研究的角度,梳理了灵鹫峰文化景观的历史沿革与重要影响,包括佛教文化在王舍城地区的形成过程、灵鹫峰景观建置、灵鹫峰图像史料遗存以及文化景观用典,阐释了其对杭州飞来峰文化景观的深刻影响,并分析了近现代考古研究对印度灵鹫峰再开发与旅游的影响,探讨了灵鹫峰对研究当代山地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景观作为一个整体代表了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包括导致其典型形态的所有影响因子和相互关联性。换句话说,景观可以被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自然景观被人类干预(通常是农民和农业)到一定程度,即成为文化景观,生态系统演变为农业生态系统,人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是主要的生态因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文化景观,尤其在中国,是9 000年甚至更长的历史长河中,在自然和人类相互的影响之下逐步地改变、影响或适应特定的生态因子后形成的。由此产生的文化景观反映出人与自然在悠久历史中的相互关系。由于农业必须有定居点的存在,因此典型的文化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系统以及村庄和建筑。更重要的是,一种长期稳定的文化景观是可持续土地利用的结果,代表了一种内在的审美价值。经由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景观向文化景观的转变不应被看作是对自然或自然景观的破坏,而应被理解为对景观的(重新)塑造。取决于是否适合农业发展,文化景观在21世纪面临的发展趋势包括集约化或彻底遗弃。风景园林的任务即在这两种极端情形之间找到平衡点,提出发展理念,同时考虑文化景观的历史的和美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尹航  张超  赵鸣 《风景园林》2020,27(2):110-115
胶东半岛凭借三面环海的地理区位,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金元时期,内丹派全真道于此创立,使该地山岳道家文化景观得以迅速发展。在半岛特殊的自然气象、资源、地貌条件影响下,山岳道家文化景观的营造呈现出"序列性"特征,且其物象与内丹修道理论密切相关,形成诸多"山地风景道"。通过田野调查、测绘、访谈,探讨该类"风景道"的环境基底特征和文化内涵,总结"风景道"的景观层次与要素组成,并对其空间特征与要素布局进行分析。研究发掘了胶东半岛山岳道家文化景观的潜在规律,为保护当地该类景观提供新的视角,亦可为其他地域该类景观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文化景观为视角,提出都江堰水系历史景观是一个有意设计并持续演进的关联类文化景观。总结三方面的整体价值,人地和谐水体利用模式的空间价值、历史功能持续演进的时间价值以及复合多元文化脉络的精神价值。划分4种类型水系文化景观,分别为生产类、防御类、商业生活类以及游憩类。通过梳理水系文化景观发展脉络,鉴别价值载体的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识别水系历史景观真实性和完整性,构建都江堰水系历史景观整体性保护框架。旨在为其保护和管理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历史的洗礼和人类活动的沉淀,赋予生活环境多样的姿态,小城镇的文化是居民祖祖辈辈慢慢积累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独特人文环境,在过去的城镇发展中,一般以硬质景观环境和软质文化氛围构成,然而现今社会,由于缺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导致小城镇的文化景观特色消失,千城一面。本文主要就小城镇的文化景观内涵和存在的现况展开研究探讨,并提出改善对策,为后期盐城小城镇的文化景观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藏族原始神话中景观的表述及体现,结合其文化中对世界景观的朴素认识,还原出藏族的理想景观形态,在此基础上融入佛教宇宙观,论证了理想景观的生成与认定。分析总结了坛城以及香巴拉佛国的理想景观的结构特征;结合藏族对几何形态的认识,找到研究文化景观布局的图形入口。从寺庙的选址,大尺度古城景观平面布局以及寺庙布局等方面论证了藏地佛教文化理想景观与其文化景观之间的映射,总结了从理想景观到现实景观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8.
<正>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实践的历程发展到二十世纪下半叶,除了注意到乡土和大众的产品,就是深入到历史与自然相交接的领域——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从广义上说,世界上现存的任何景观都受到人类行为和洞察力的影响,因为"文化"表达的是价值观和人类的实践,而景观(Landscape)表达的是地域场所,"文化景观"则强调了在这一区域内人与自然之间持续的相互关系,即由人类的实践之于自然的影响而形成的景观,因此它常反映了传统的、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而传统的土地使用方式的连续存在,不但是世界上许多地域维持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该地域文明的基本特征:耕作、放牧、开垦、采掘、加工、崇拜、交易,等等。在这种长期持续存在的特定的土地使用方式影响之下,所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平遥古城是一座"活着"的古城,不仅承载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景观,而且以多样的方式展示其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及依然满满的活力。传统的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形式已不能满足平遥古城现状发展的需求,活态化的保护成为古城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保护策略。因此,文章基于"景观记忆"的视角,将平遥古城历史文化景观记忆要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获取古城内具有典型性的景观记忆空间,探寻古城活态保护的景观记忆要素,为平遥古城历史文化景观活态保护与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现象学的文化景观研究是西方社会诠释文化景观价值和意义的一种途径,为解读日常生活场所价值提供了一种"存在性的理解",其重要影响延续至今。回顾、梳理了西方现象学视角的文化景观研究发展历程;以同一视角,从自然观、风景审美及体验和园林生活描述3个方面,探讨了中国风景园林传统蕴含的现象学色彩;在跨文化的对照思考中,提出现象学途径在拓宽景观文化视野、解读景观体验以及研究方法上,对当下中国本土的文化景观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