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农业、工业生产速度的加快以及规模的持续扩大,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问题以及污水灌溉问题仍然客观存在,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加剧。如何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有效修复已成为业内人士共同重视的课题。以往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以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存在形态,降低其可迁移性以及生物可利用性为主,近来研究中则开始围绕化学修复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将钝化剂与有机肥联合应用于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本文即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钝化剂与有机肥联合方法进行分析与阐述,对相关文献与研究报道中所取得的成果与进展进行总结,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农业、工业生产速度的加快以及规模的持续扩大,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问题以及污水灌溉问题仍然客观存在,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加剧。如何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有效修复已成为业内人士共同重视的课题。以往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以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存在形态,降低其可迁移性以及生物可利用性为主,近来研究中则开始围绕化学修复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将钝化剂与有机肥联合应用于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本文即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钝化剂与有机肥联合方法进行分析与阐述,对相关文献与研究报道中所取得的成果与进展进行总结,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铁基材料对锑(Sb)污染土壤的稳定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还原铁粉、硫酸亚铁、FeCl_3、针铁矿、水铁矿对污染土壤中Sb的稳定化效果。结果表明,当添加量为2%,养护时间为3 d时,各铁基材料对土壤中Sb的稳定化效果排序为FeCl_3水铁矿还原铁粉硫酸亚铁针铁矿。五种铁基材料对土壤中的Sb的稳定化效果随添加量与养护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通过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结果可知,铁基材料的加入有效降低了土壤中Sb的可交换态比例,显著地增加了铁锰结合态与残留态的比例。  相似文献   

4.
以某冶炼生产废弃场地土壤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稳定剂对Sb污染土壤的稳定化修复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三种稳定剂对土壤Sb的稳定化效果依次为铁基改性生物炭>三氯化铁>未改性生物炭。当使用三氯化铁作为稳定剂时,将显著降低土壤的pH值,造成土壤酸化。最佳的稳定剂添加量为3%,养护时间在3~5d左右可实现土壤Sb的稳定化平衡。基于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不同稳定剂施加后土壤中Sb的形态和比例,当施加三氯化铁和铁基改性生物炭后,原土中的可交换态(EX)Sb的占比显著降低,与施加三氯化铁相比,施加铁基改性生物炭后土壤Sb的可交换态(EX)仍进一步降低20%左右,表明铁基改性生物炭充分发挥了生物炭和铁基稳定剂各自的优点,不仅表现出最好的土壤Sb稳定效果,而且对土壤pH的影响也最小,具有良好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钼对铁基粉末冶金自润滑材料力学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钼合金元素对铁基粉末冶金自润滑材料力学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铁基自润滑材料添加钼合金元素,可在材料中形成钼的硬质点,所形成的硬质点虽然会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但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和改善。  相似文献   

6.
铁基粉末冶金结构零件以其独特的优点和巨大的竞争力已在汽车等行业获得广泛的应用.材料疲劳性能的研究目前仍然是应用和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铁基粉末冶金材料的疲劳与失效行为的研究成果,包括成分、组织和制备工艺等因素对铁基粉末冶金材料的疲劳性能、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机制的影响,以及铁基粉末冶金材料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加强国内相关领域研究,有利于促进粉末冶金学科发展和提升国内的粉末冶金技术水平,对拓展铁基粉末冶金零件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飞块座部件焊接为例阐述了铁基粉末冶金用凸焊法焊接的可行性,对各焊接规范参数与焊接强度的关系作了全面的分析,对焊接中相关问题作了说明,如预制焊点的制备、焊接结构的选择、被焊材料含碳量的选择、被焊材料的密度、被焊材料的清洁度、焊接工装的设计、焊接精度的保证等,在此基础上肯定了铁基粉末冶金是可以焊接的并能够获得较高的强度和精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已成为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个热点.当前土壤重金属污染处理方法有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其中物理、化学方法成本高,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而微生物方法以其低成本,且微生物因其种类多且易得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利用微生物的溶解作用能够淋滤出污染土壤中的结合态重金属离子;利用微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能够改变重金属离子的价态,使其毒性降低;利用微生物的固定作用能够降低重金属的迁移性;利用菌根联合作用能够对重金属污染进行联合治理修复.文中介绍了微生物对重金属的溶解、氧化还原、固定以及菌根联合作用的机理,并指出了这一领域日后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对日后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重金属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环境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造成了潜在的威胁.文中对生态环境中重金属的来源、特征以及其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特征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并对利用微生物修复技术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做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调查区的严格管控区土壤为研究对象,挑选了酸模、龙葵、月季、金盏菊、万寿菊、油牡丹、凤仙花7种植物进行了大田试验,考察超积累植物对土壤中Cd、Pb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物体内或同种植物体内各部位重金属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酸模、金盏菊、龙葵、月季地上部分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地下部分,说明重金属在这几种植物的茎叶里积累较多。金盏菊、凤仙花、万寿菊、龙葵对Cd的富集较强,有利于修复Cd污染的土壤。除凤仙花外,其他6种植物对Cd的转运系数均大于1,对Cd的转移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酸模、金盏菊,龙葵、油牡丹、月季、万寿菊。就单株而言,积累生物量从大到小依次是酸模、金盏菊、万寿菊、月季;就每亩而言,积累生物量从大到小依次是金盏菊、酸模、月季、万寿菊。综合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植物自身的转运系数、整株生物量以及植物的经济价值等考量,万寿菊、金盏菊、月季在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同时还可兼顾提升经济效益,酸模作为有效降低Cd、Pb含量的重金属修复植物,可推广应用于碱性耕地的重金属污染修复。综上所述,从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植物自身的转运系数、整株生物量以及植物的经济价值等综合考量,万寿菊、金盏菊、月季作为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同时兼顾提升经济,酸模作为有效降低Cd、Pb含量的重金属修复植物,可推广应用于碱性耕地的重金属污染修复。  相似文献   

11.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化学修复的一种,钝化技术成本低、高效省时,而被广泛应用。从石灰性物质、含磷材料、黏土矿物、生物炭、其他材料五大方面归纳了钝化修复的种类,并介绍了钝化修复的作用机制,最后分析了钝化剂修复土壤中重金属的影响因素——钝化剂的投加量、pH、钝化剂的稳定性。基于目前研究现状以及钝化修复存在的问题,对钝化修复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已有大量研究证明电动(EK)-可渗透反应墙(PRB)联合技术能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但其修复效率低且能耗高,还可能导致聚焦效应等问题,因此深入EK-PRB在强化修复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简述了EK-PRB技术的原理,介绍了EK-PRB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了EK-PRB强化修复方法的优缺点和修复效果,介绍了EK-PRB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该技术强化修复重金属进行了展望,指出深入探究的方向,以便为EK-PRB修复多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受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显著,土壤污染不仅对整个土壤圈层造成危害,而且对其它各大圈层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等.其污染源主要分为自然源和人工源2大类,所涉及到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有Hg、Cd、Pb、Cr、As、Zn、Cu、Ni等元素,如何有效地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农产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中从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国内外土壤修复研究现状,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几个方面阐述,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农业生态修复以及联合修复技术,阐述各修复技术的原理、适用条件、应用实例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其中最为常用的修复手段为生物修复,而联合修复因具备其它单一修复技术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可以作为今后在土壤修复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受污染土壤的治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4.
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造成土壤污染的重金属中,汞以其来源多、传播广、毒性大等特点,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环境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土壤系统中汞的排放量增长显著,对土壤环境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也对土壤修复工作提出迫切的要求.结合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本文分别对汞的来源、土壤中汞的主要赋存状态及修复方法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不同汞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如淋洗法、稳定化/固化法、热处理法、电动修复法、纳米技术法、生物修复法等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今后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提出展望,为从事土壤修复、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5.
工业生产活动的增加造成了土壤和地下水中的重金属污染不断加剧。由于重金属在土壤中滞留时间长、迁移性差,且难以生物降解,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土壤重金属迁移规律复杂,治理难度大,修复费用高,研究土壤重金属迁移模型,以可视化形式精准判定污染区域,可以为科学污染防治和土壤资源保护提供依据。全面阐述土壤重金属迁移扩散模型的研究进展,探讨基于ArcGIS二次开发的相关研究,包括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修复及重金属迁移等。同时,分析现有研究不足之处,展望未来土壤重金属迁移模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以废弃铬渣厂及其周边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5个区域土壤样品,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了表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环境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机质(SOM)、总磷(TP)、速效磷(AP)、速效氮(AN)和铵态氮(NH4+-N)含量均在下游最高、车间最低。门水平上,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Acidobacteria和Chloroflexi为优势菌种;纲水平上,Alpha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Vicinamibacteria、Gemmaproteobacteria和Chloroflexi为优势菌种。总体来看,在重金属与土壤环境因子共同作用下,微生物丰度更倾向于受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TP、硝态氮(NO3+-N)和大多数重金属元素是微生物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Actinobacteria与大多数重金属具有趋同性,对重金属耐受能力最强;金属元素Pb对细菌的生长繁衍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即金属元素的不同对土壤细菌类群的影响有差异。综上,废弃厂区修复治理过程中应考虑营养元素的投入与优势菌种的选择。本文研究加深了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的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的了解,为废弃铬渣厂受污染的土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有色金属种类与产量众多,有色金属矿区的土壤普遍存在重金属污染状况。介绍了有色金属矿区重金属污染的来源,重点对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不同修复技术进行了阐述,客土法、换土法、玻璃固定化、热脱附技术适合小范围内的土壤修复。土壤淋洗、化学稳定化修复效率较快,但因为要外加药剂,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相比于物理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更加具有经济性环保性,适合用于工程上大规模的修复,有利于矿区生态长久地发展。同时对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有色金属矿区土壤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重毒性铅污染土壤清洁高效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介绍了铅元素污染背景、现状与危害的基础上,对土壤中铅的来源、赋存形式及其提取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结合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对三大修复方法如物理、化学及生物修复法进行了系统综述,并从效率、适用性、经济性等方面评估了3种修复方法的优势与劣势,发现化学修复最适合重毒性铅污染治理。随之对化学淋洗法和固定化/稳定法作了详细介绍,探讨并评价了不同种类淋洗剂和固化剂的修复机制、修复效果、适用性和应用前景等。最后对未来重毒性铅污染土壤清洁高效修复提出了展望,修复方法应尽量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对高铅污染土壤来说联合修复技术的发展是土壤修复富有潜力的发展方向;应当尽可能地确定铅污染土壤修复机制,实现定向修复;同时应加强多功能复合材料的研发。   相似文献   

19.
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developing technologies that offers great promise for the cleanup of soils contaminated with heavy metals. However, the performance of an 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 system depends on the interaction of a complex set of interrelated system variables and parameters. Many of these interactions were addressed in this study by incorporating geochemical reactions into 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 modeling. A one-dimensional transport model wa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transport and speciation of heavy metals (chromium, nickel, and cadmium) in soil during 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 as a function of time and space. The model incorporates: (1) pH-dependent adsorption of contaminants to the soil surface; (2) sensitivity of soil surface potential and electroosmotic flow to the pore water properties; and (3) synergistic effects of multiple chemical species on 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 The model considers that: (1) Electrical potential in the soil is constant with time; (2) surface complexation reactions are applicable in the highly concentrated clay suspensions; (3)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is negligible; and (4) dissolution of soil constituents is negligible. The predicted pH profiles, electroosmotic flow, and transport of chromium, nickel, and cadmium in kaolin soil during 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 were found to reasonably agree with the bench-scale electrokinetic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predicted contaminant speciation and distribution (aqueous, adsorbed, and precipitated) allow for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port processes and chemical reactions that control electrokinetic remedi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