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监测对于国家公园的科学保护管理与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正处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初期,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建立国家公园监测体系。以近20年来发展迅速的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国家公园监测体系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调查和比较分析,从监测内容框架与指标、数据管理与转化、组织和保障3个方面梳理在各自资源与管理背景下国家公园监测体系的基本特点,并提取出面向规划管理的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的16个基本要点,为我国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美国国家公园规划体系评述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杨锐 《中国园林》2003,19(1):44-47
对美国国家公园规划体系进行了调查,介绍了美国国家公园规划发展的三个阶段,物质形态规划(Master Plan)阶段,综合行动计划(Comprehensive Action Plan)阶段和决策体系(Framework of Decision Making)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总结了美国现行国家公园规划决策体系的逻辑关系和构成要素,最后对美国国家公园规划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已进入新时期,国家公园体制作为自然保护地的有效管理形式,其生态意义、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日渐凸显。由于中国国家公园建设起步较晚,在国家公园规划管理方法方面有待整合与深化,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文章通过对美国红杉和国王峡谷国家公园的规划过程与规划内容进行实证研究,从科学研究依据、法律法规基础、规划管理政策和规划制定过程4个方面论述其规划体系的特点,并提出了国家公园规划体系构建方法,可为中国国家公园的规划管理和体制机制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完成了历史类型国家公园体系规划与评估研究。其目标是建立一个相对有序的评价框架,对未来国家公园体系的扩充与拓展形成较强的指导性。简要回顾了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公园体系的关系,重点分析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历史类型)评价的步骤与内容:1)梳理美国历史发展脉络,划分一级、二级主题和特征元素;2)对现存的相关保护单位进行筛查定位,对体系现状进行定性描述与定量统计;3)明确各主题在体系中被表达的充分程度,获得体系健全度的评价结果。最后就这项工作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5,(11)
作为世界上最早设立国家公园的国家,美国在国家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已形成一套严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并被世界各国广泛学习和借鉴。文章在梳理美国国家公园总体管理规划的产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其采用的理论模型,阐述了规划的核心内容及关键技术,并基于我国国情,对未来我国国家公园规划的发展趋势、价值取向、规划理论与方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能对我国国家公园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阵地,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域,但中国目前的研究和实践均还较薄弱,亟须借鉴域外经验。系统梳理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中,气候变化对自然、文化和社区的影响,概述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气候变化应对行动,指出情景规划是重要的气候变化应对工具。总结了美国国家公园在气候变化中开展情景规划的流程,提炼其规划特征,并以魔鬼塔国家纪念区为案例,详析其情景规划实践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国家公园及体制试点区可能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对比了情景规划与传统规划的区别,明确目前推广条件的欠缺,指出应逐步推广情景规划,并从实现科研储备、奠定实践基础、建立规划体系三方面提出可能的路径,对中国开展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4  
杨锐 《中国园林》2001,17(1):62-64
概括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发展的六个阶段,然后从立法、规划、管理等方面阐述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中英两国国家公园规划管治体系的基本组织机构、要求和层次.分别对2个案例地--中国九寨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英国New Forest国家公园的旅游规划管治背景、现状及内容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中英两国国家公园自然旅游规划管治模式的差异、特征,并进行了原因解析.最后基于比较分析的研究结论提出了英国国家公园管理对我国风景区旅游规划管理的若干启发和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丹佛服务中心是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内设机构,是负责美国国家公园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中枢部门。从介绍丹佛服务中心的基本组织机构、工作内容和技术手段入手,分析了其业务领域中以保护为根本准则、以科研为重要内容、以详细规范控制质量、以广泛合作实现共赢的特点。在简要分析中国自然保护地相关规划现状的基础上,提出3项建议:1)应在制度设计上强调自然保护地规划与设计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强制性;2)在内容和深度要求上强化基于调查数据、科学分析和多方案比较后的科学决策;3)在规范性上逐渐形成适用于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设计和建设的标准、规范体系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其中,如何在国家层面进行国家公园的空间布局,并体现类型之间的平衡,密切关系到最具国家代表性的和最壮美的景观以及顶级遗产地能否得到切实保护。为此,针对我国国情,在全球范围内选取了美国、巴西、南非、新西兰、德国和俄罗斯6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通过对其国家公园体系规划进行对比分析,总结适用经验和教训并提出以下建议:1)中国的国家公园体系规划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历史文化遗迹两大类;2)制定中国国家公园的宏观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参照国际经验,建立总面积约30万~80万km~2的国家公园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国家代表性语境下,将国家公园建构成为文化语境中的一类国家意象符号,能够有效提升中国文化自信、民族自豪及国家认同感。游径空间作为全民公益性背景下公众接触国家公园的主要渠道,具备承载传递自然保护意识及文化审美感知的天然属性。借助人文地理学研究视角下的空间表征理论,对美国国家公园的案例进行梳理解析后发现,统一规范的游径标识及解说系统和基于特定地理风貌的游憩实践,能够交互促进不同社会群体达成国家公园自然审美及文化意象的广泛共识。根据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现状,同时借鉴美国国家公园解说系统机制的经验和教训,从国家规范制度、空间规划设计及综合管理教育3个方面总结适宜于中国国情的实施路径。对于探讨国家公园生态游憩,以及将生态保护理念赋予国家文化意义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地的主体,在国土尺度下保护具有代表性景观风貌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公园的空间布局成为体制建设的核心问题。合理规划中国国家公园整体空间布局,有助于在国土尺度下进行景观风貌管控。景观风貌是一定范围内景观特征的反映。通过引入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制定了用于遴选国家公园的综合区划方案,分析了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国国家公园的面积、离散度等指标,对中国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关键指标进行限定,以期对中国国家公园的整体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景观特征综合区划方案包括7个一级景观特征区域、115个二级景观特征区;2)国土面积的25.12%可以作为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3)建议国家公园设立的数量为65~133个,国家公园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3%~10.70%。  相似文献   

13.
吴承照 《中国园林》2003,19(12):41-46
《国家公园游憩设计》从人地关系设计的角度,系统总结了美国国家公园百年来发展的成就、特色和风格,从公园设施类型与体系、设计原则、乡土设施风格的创造、指示系统的创意、历史保护与重建、截流造湖的争议、营地发展与规划、特许设施等8个方面,探讨了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金荣  苏岩 《中国园林》2021,37(11):104
运用曲线拟合分析法对日本都道府县尺度国家公园 体系中3个级别自然公园的数量、面积进行均衡性分布分析, 结果表明:1)日本3个级别的自然公园在都道府县尺度上的数 量分布较为合理、均衡,但从面积上看,各级别公园的面积分 布差距偏大,其中国家公园和都道府县立自然公园的均衡性基 尼系数均为0.43;2)自然公园类别上,国家公园和都道府县 立自然公园的面积占比较大,但由于自然公园用地在日本国土 空间规划层面被划分为一种用地类别,其3个级别的自然公园 互不重叠,保证了国家公园、国定公园及都道府县立自然公园 能够在都道府县范围内互相补充、相互支撑,从总体上达到了 在国土空间范围内面积分布的均衡性,基尼系数为0.23。研 究结果对中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有 序、均衡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自然保护地①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和重要区域,其规划也应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1]等生态文明思想和理念,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针对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特征和困难,将生态优先、科学利用、统筹社区发展等方面作为规划研究的重点,使规划既成为各自然保护地工作的基础和管理的依据,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乌恩  程静琦 《风景园林》2019,26(10):54-59
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及中国港台地区,环境解说已成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如今,环境解说也已经引起了中国内地风景园林学界、业界的关注,但从对环境解说重要性的认知到规划、设计实践能力来看,环境解说还仅是中国景观规划设计表达中的一种"新语言"。从环境解说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入手,结合实际案例阐述环境解说之于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环境解说系统能够使游客的景观理解更加深刻、丰富;对于保护地和国家公园、郊野公园等自然公园的规划设计,环境解说更是体现公园特色和个性的核心工作内容;按照传统风景观来看湿地等缺乏景观变化性、丰富性的自然空间,环境解说甚至可以成为公园游赏系统规划时的主要线索;环境解说具有辅助游客行为管理、提效资源环境保护的功能;优质的环境解说规划设计可以提升景观美感水平。  相似文献   

17.
钟乐  赵智聪  唐佳乐 《中国园林》2022,38(10):116-120
中国已正式设立5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直接响应国家公园三大理念,是联系国民和国家公园的最重要纽带,将成为国家公园设立后的重要工作之一,亟待构建相关规划框架。系统回顾了中国国家公园的自然教育规划探索和世界代表性国家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发展历程,总结了其经验与不足。辨析了生态体验、自然教育的相关国际通用术语,提出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定义和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三大规划理念、5点规划思路,提出了前置分析、生态体验规划、解说教育规划、管控规划和保障规划五大板块的规划流程及其技术方法。明晰了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性质和定位,提出了规划框架构想,对于政策制定、相关研究与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谭文勇  夏琴 《园林》2021,(2):65-72
社区公园的可达性是保障居民平等便利地亲近自然空间的关键。在山地城市中,地形限制使其在客观距离的可达性方面存在局限。基于此,文章引入感知可达性概念,将可达性的定义从物理维度拓展到心理感知维度,通过既有研究梳理,厘清距离感知、目标感知、环境感知和个人差异4类感知可达性要素;结合山地社区公园的特殊性,提出感知可达性的提升策略及其对山地社区公园的规划指引,最后以未来方舟生态城社区公园体系规划为例,通过整体布局的视线通廊缩短对距离的感知、全而不同的公园体系设计增强对目标的感知、安全有趣的步行路径设计优化对环境的感知、差异化的服务供给满足不同人群的感知需求。从感知可达性的角度出发为山地社区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国家公园分区规划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智聪  彭琳 《风景园林》2020,27(6):73-80
分区规划是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处理国家公园资源保护、社区管理和访客管理等各方面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提高保护管理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简要梳理分区规划发展脉络,总结分区的多学科缘起,以及在世界国家公园与保护地领域和在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应用与发展;在分析美国、德国、新西兰和日本现行国家公园分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国际上国家公园分区规划呈现出分区目标综合、分区政策细致、分区技术科学、分区决策机制灵活等特征与发展趋势,对中国国家公园分区规划提出确定目标体系、进行价值研判、确定保护和利用强度,从而形成分区的技术路径,并强调行政管理的简化诉求与技术方法的精细趋势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