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人物形象的文化身份问题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一个重要话题,对族裔文化身份的阐释,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和当代美国小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手法。就《我爱比尔》和《最蓝的眼睛》在族裔文化身份阐释的问题上进行比较,探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的文化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关籍华裔女作家谭恩关的《灶神之妻》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还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谭恩关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3.
艾丽丝·沃克在创作中强调黑人特有的文化语境,把西方经典文学传统和黑人族裔文化相结合,不断探索黑人作家创作的历史语境,在作品主题上通过展现黑人民间故事、黑人传统宗教、黑人神话、创伤与疗愈等黑人民俗文化承担起黑人族裔身份构建和文化身份探求的政治使命,传承黑人文化的政治隐喻,展现出非洲族裔作品的美学魅力和文学的政治再现性。  相似文献   

4.
文化身份是个体的文化结构和人格的结合之后的产物。言语交际中,语言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文化的归属,语言是文化身份形成的基础和重要表现形式,在确认和维护文化身份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同时文化身份也制约着人们使用语言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文化身份是个体的文化结构和人格的结合之后的产物.言语交际中,语言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文化的归属,语言是文化身份形成的基础和重要表现形式,在确认和维护文化身份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同时文化身份也制约着人们使用语言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寻找求证迷失--解析《河湾》主人公萨林姆的身份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奈保尔的小说《河湾》以主人公萨林姆的文化身份追寻历程为主线,展现前殖民地边缘人的文化生活状况,揭示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前殖民地人民的心灵迷失,并以此警示人们:放弃本位文化,以西方文化作为价值取向会给人带来身份定位的困惑和错乱,导致自我身份的丢失。在备受西方文化冲击的当今世界,《河湾》对于探讨如何抵制外来文化的支配有着普遍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彭锋 《饰》2008,(2)
如何处理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有人认为,全球化时代必然导致文化冲突,也有人认为全球化时代必然带来文化欣赏.无论文化冲突论还是文化欣赏论,都建立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是无法克服也无须克服的,因此保持文化身份,无论对于文化冲突论还是文化欣赏论都是至关重要的.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唤一种具有国际风格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建立在人类对自然现象的共同反应的基础上,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不同文化的优秀因素.在中国当代艺术界,我们可以看到由维持文化身份向追求国际风格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从《新移民》到《花鼓歌》,剧作家黄哲伦不管是在中国京剧元素的运用手法上还是在对华裔美国人身份属性的追求和探索上,他的创作思想都经历了很大的发展与转变。京剧运用手法的日益娴熟,反映了黄哲伦与族裔传统文化的关系由疏远变得亲近。此外,黄哲伦对华裔形象真实性的追求也经历了巨大的思想转变,他对文化真实性追求的转变反映了他在构建身份属性态度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者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沟通素养,尊重全球不同区域文化的氛围.交际者的文化身份定位出现偏差、移情“缺位”或“越位”都会导致文化冲突,影响交流和沟通的效率.文化身份与移情尽管它们的概念有所不同,但两者却都被认为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要素,两者之间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决定了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们正确的身份定位应该是在适当移情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坚持原有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身份角度探讨莫瑞森的小说《柏油孩子》。认为小说中表现的美国黑人内部的分裂及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缺失或不完整,是居于强势地位的白人文化与黑人文化的对立与冲突造成的。既接受黑人身份,也接受美国人身份,是美国黑人解决内部分裂及文化身份缺失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单向导入、母语文化的缺失以及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缺乏深入思考和评价的能力导致学习者出现文化身份危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一味崇尚目的语文化,二是个体文化归属感的失落。应对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以民族文化为本,在此基础之上适度适量地导入目的语文化;同时,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评价及整合和积...  相似文献   

12.
英语教师的文化身份定位对语言教学十分重要,依托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法的基本理念,英语教师应具备新的文化身份定位,即全球化文化身份。这种动态的文化身份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对英语教学实践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祝福》中,叙述者“我”的隐、显的过程就是“我”的文化身份的失去、寻找和确证的过程。叙述者“我”因文化身份的边缘化而焦虑,替下层劳动人民代言立言而重新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这对在文化转型中彷徨和苦闷的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的重新抉择和确立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梳理了文化身份的定义和特征,从微观层面研究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身份对交际者的说话内容、交际话题、行为模式、逻辑方式和思维模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美国社会的少数族裔,华裔始终无法回避文化认同问题。结合谭恩美的小说《接骨师之女》,从美国华裔杨露丝与其华人移民母亲、白人男友以及男友家人之间的交往入手.分析华裔是如何寻找自己的文化认同的。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面对现代本土文化的变迁与外来强势或非强势文化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一些国人对传统文化日益忽视或遗忘甚至否定,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面临缺失的危机,对此,迫切要求时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塑.中国传统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精髓,重塑中国传统文化是振兴中华民族之源.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方面人们原有的文化身份会使其加强本民族认同感,抵制他者文化的入侵;另一方面,人们会因为现实需要和他者文化交流,甚至对他者文化妥协,认同、乃至被异化。各个民族怎样在坚持自己的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的同时又顺利地与他者文化良性互动成为当今世界重要议题。以奥巴马对话中国青年这一个跨文化交流事件为例,分析中美参与者的互动,剖析全球化下的文化认同和抵制。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进入跨文化交际时代,英语已经成为世界语言的背景下,我国的英语教育必须从跨文化交际的交流性的本质出发,重视母语文化的教育,改变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跨文化交际者应以自已的民族文化为根基,建立对自身的文化自信,维护自己的文化身份。教学中应正视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促进母语正迁移。只有将英语学习者培养成为能够适应不同文化的复杂性并且身兼多重身份的跨文化者,使英汉文化在平等理性的交流和碰撞中实现双向传输,我国跨文化英语教育的终极目标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9.
扎迪·史密斯是英国移民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白牙》是一部具有浓厚多元文化色彩的作品,涉及了种族、阶级、移民、传统和文化等多重涵义。本文拟以一系列的二项对立结构来分析《白牙》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有色移民在当今主流社会的困惑与焦虑,民族身份认同的困难,从而揭示后殖民时期少数族裔移民在西方主流社会所受的压迫和歧视,同时展现史密斯倡导超越宗教、种族和性别的分歧,建立多元文化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文化研究理论表征的概念,通过透视在美国华裔作家李健孙的第一部小说《支那崽》中的各种表征与表现,分析了权力在小说中的运作及经济对权力的影响,指出在权力关系之下,暴力可以作为少数族裔反抗主流文化对其压迫的一种武器,但要真正打破种族化了的表征体系,颠覆少数族裔在主流文化中的刻板印象,让其在美国社会恢复主体性、实现政治权利的愿望,归根到底还是要在经济上获得独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