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对w(Si)=3%无取向硅钢进行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和异步轧制(CSR),获得表面纳米结构,再进行550~650℃、4 h固体粉末渗硅处理,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研究表层组织演变。结果表明:经过SMAT后,w(Si)=3%无取向硅钢表面形成了等轴状、取向呈随机分布的、晶粒尺寸为10 nm的纳米晶组织;异步轧制后,表面纳米晶组织保持不变;550~650℃、4 h渗硅处理后,SMAT+CSR样品表面形成化合物层,其厚度随着温度的升高由17μm增加到52μm;化合物层由Fe3Si和FeSi相组成.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制备了铝基非晶纳米晶复合涂层材料.经XRD、TEM分析发现,铝基非晶纳米晶复合涂层是由非晶相、纳米晶相和晶化相共同组成的;涂层呈明显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结合良好;涂层结构致密,无明显裂纹和孔隙,孔隙率约为1.8%;涂层的平均显微硬度值约为311 HV100,已达到传统制备工艺获得的铝基非晶合金的显微硬度值.  相似文献   

3.
硅钢是电力电子工业不可缺少的软磁材料.突破传统的同步热轧工艺,采用异步热轧生产取向硅钢带,研究大剪切力条件下异步热轧带钢沿厚度方向显微组织的特点,为取向硅钢生产工艺的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以Fe-3%Si取向硅钢带为原材料,采取同步与异速比为1. 1的异步热轧方式来制备2. 5 mm厚的钢带,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钢带的显微组织形貌,得出同步热轧钢带与异步热轧钢带的组织沿厚度方向呈现不均匀的分布,表层和过渡层及中心层均为等轴晶粒.同步热轧钢带过渡层及中心层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50μm及131μm,1.1异速比热轧硅钢下表面(快速面)的平均晶粒尺寸为48μm,上表面(慢速面)平均晶粒尺寸达55μm,最大晶粒尺寸出现在中心层,平均晶粒尺寸为119μm,最小晶粒尺寸位于下表面过渡层,其平均晶粒尺寸为39μm.  相似文献   

4.
用X-ray衍射(XRD)方法研究了磁控溅射制备的MmNi3.5(CoAlMn)1.5/Mg(简写为Mg/MmM5)多层薄膜吸放氢前后的结构变化和储氢性能.XRD表明Mg/MmM5多层膜中Mg层的储氢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吸/放氢温度分别为473 K和523 K.用透射电镜(TEM)分析方法研究了快速热退火(RTA)处理前后Mg/MmM5多层薄膜的微观结构的变化,Mg/MmM5多层膜中Mg层和MmM5层的结构与衬底的温度和材料本身的性质有密切关系.Mg/MmM5多层膜在400℃经过3 min RTA处理后,Mg层中的纳米晶和柱状晶都有所长大,长大后的纳米晶和柱状晶晶粒尺寸基本相当,约200 nm,纳米晶和柱状晶区界限仍然明显,柱状晶依然保持着沿垂直于衬底表面的[001]方向生长;MmM5层中的非晶层消失,纳米晶得到长大,尺寸约20 nm.  相似文献   

5.
采用直流电沉积技术在黄铜基体上制备出低Fe高Ni的纳米晶Ni-Fe合金镀层。研究不同Fe2+质量浓度(2~12 g/L)对合金镀层的表面形貌、镀层成分、相结构、镀层显微硬度和耐蚀性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电镀Ni-Fe合金可获得纳米晶结构,当Fe2+质量浓度为4 g/L时,硬度较高,为658 HV。在质量分数为3.5%的NaCl溶液中,Fe2+质量浓度为4 g/L时,合金镀层的耐蚀性最好,自腐蚀电流密度较小,约为0.430μA/cm2,涂层电阻较大,约为143 400Ω,比基体黄铜提高约40倍。  相似文献   

6.
纳米压痕是一种常用的薄膜硬度评价方法.然而,当薄膜厚度10 nm时,该方法难以去除基体对薄膜硬度的影响,因而无法获得薄膜自身的硬度,限制了纳米结构与硬度之间关系的认知,阻碍了超薄纳米结构薄膜的应用.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纳米压痕硬度标定下的纳米划痕硬度评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纳米结构碳膜的硬度研究.首先,利用自行设计搭建的纳米刻划装置,通过对比碳膜在纳米划痕和纳米压痕方法下的残余变形深度,分析不受基体影响的临界薄膜厚度,得到纳米划痕深度不受基体影响的临界薄膜厚度.其次,采用压头形状等效接触模型,利用划痕的残余顶角、宽度和深度,通过计算压头前端的接触压力分布得到硅基体的纳米划痕硬度,与纳米压痕硬度标定结果一致.最后,将纳米划痕硬度方法应用在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溅射方法制备的3种不同纳米结构碳膜上,得到交联结构碳膜和非晶碳膜的硬度分别约为19. 1 GPa和14. 6 GPa,高于硅基体11. 2 GPa的硬度,而石墨烯嵌入式碳膜的硬度约为2. 7GPa.分析不同纳米结构碳膜的刻划机理表明,在sp2含量较高的纳米结构碳膜中,sp3含量并不是决定碳膜力学特性的唯一因素,小尺度、多石墨烯层间交联结构能够有效增加层间的剪切强度,薄膜展现出较好的耐刻划特性.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拓展纳米划痕方法的应用,也为不同纳米结构碳膜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油酸作为表面活性剂,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具有良好晶型、分散性好的纳米四氧化三铁。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作为反应单体,DVB为交联剂,使用水溶性引发剂KPS,采用单体聚合法制备磁性高分子微球Fe30dPMMA,该磁性高分子微球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粒子尺寸约为500nm。  相似文献   

8.
借助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测量和计算了无取向硅钢再结晶退火后再结晶百分比、晶粒尺寸、取向差分布等参数,分析了再结晶退火温度对无取向硅钢晶粒大小、微观取向和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温度(810、840、880℃)下退火3 min后,再结晶均充分完成。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再结晶晶粒尺寸长大。拥有{100}面织构的晶粒比其他取向晶粒具有更好的耐蚀性,侵蚀后晶粒凸出于试样表面。880℃退火后的小尺寸晶粒周围多为小角度晶界,不易迁移,不易被侵蚀。  相似文献   

9.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研究了电流密度对直流电沉积纳米晶铜的沉积速率、电流效率、微观结构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沉积速率明显升高,电流效率下降。当电流密度为3.2 A/dm2时,可得到表面光亮致密的沉积层,平均晶粒尺寸为24 nm,并具有明显的(111)织构。此时纳米晶铜的显微硬度可达HV297,约为粗晶铜硬度的6倍。  相似文献   

10.
以Span-80和Tween-80混合物作为表面活性剂,正丁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环己烷作为油相,Pb(NO3)2、Ca(NO3)2、Zr(NO3)4的混合溶液或氨水作为水相,采用微乳液工艺在800℃左右成功制备出了Pb0.7Ca0.3ZrO3纳米晶,并以TG-DTA、XRD和TEM对所制备的Pb0.7Ca0.3ZrO3纳米晶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得的Pb0.7Ca0.3ZrO3纳米晶属三方晶系,无杂相,粉末颗粒细小,颗粒尺寸在15—40 nm之间,呈球形。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一种新型薄膜热电阻温度传感器.传感器感温结构由基片(Si)/绝缘层(SiO2)/感温部(Pt)组成,Pt薄膜片以悬空的微桥连接方式搭接在SiO2片上,SiO2片也以同样的方式搭接在Si片上,以此构成两级微桥机构.较之传统温度传感器,该感温部件采用悬空布置结构可使测温过程中的热损失大为减少,并能保证温度传感器热响应的线性度和可靠性. 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仿真Pt薄膜片在不同厚度SiO2片下的温度分布情况. 当SiO2片厚度为2μm,该传感器热响应时间常数达到最小的10ms,与SiO2片厚度为5μm 和10μm相比其时间常数减小了50%以上. 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测量过程中,SiO2片厚度对感温的Pt薄膜片热损失影响很大,在设计中应尽可能减小SiO2片厚度.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金属有机沉积(MOD)法制备了SrTiO3(STO)外延薄膜作为YBa2Cu3O7-δ涂层导体的缓冲层.以乙酸锶、钛酸丁酯为前驱物配制了Sr离子浓度为0.125 mol.L-1的SrTiO3前驱溶液.研究了950℃下不同烧结时间(90、120、150 min)对在双轴织构的Ni-W(200)金属基带上沉积STO外延薄膜晶体取向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50℃氩氢混合气氛(Ar-4%H2)下适宜于STO薄膜外延生长的最佳烧结时间为120 min;STO缓冲层薄膜表面平整致密,无裂纹和孔洞,具有良好取向,可作为YBa2Cu3O7-δ涂层导体的缓冲层.  相似文献   

13.
微机电系统(MEMS)表面加工工艺中的材料层厚度是决定MEMS器件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如多晶硅结构层厚度和牺牲层厚度,直接决定了MEMS器件的机构性能和结构的纵向移动范围,因此对材料层厚度进行测试和工艺控制监视是极具意义的.当前的材料层厚度测试大多采用光机械的方法,因其测试方法复杂、设备昂贵、测试时间长且很难集成到一个工艺控制监视(PCM)系统中,提出一种新颖的材料层厚度电学测试结构,该测试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测量方便并且便于MEMS测试系统集成的特点.通过软件对测试结构和测试模型进行闭环验证,结果表明,模拟值与理论值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常规频散曲线反演过程中需要不停地改变分层数、层厚度和层速度等参数,实现过程相对繁琐,而采用细化分层法对反演参数进行简化则避免了上述缺点。具体思路为:根据目的层探测深度(如20m)将地下介质分为若干个(20个)厚度为1m的薄层和1个均匀半空间层(共21层),这样在反演中分层数和层厚度均为已知参量,反演过程只需修改速度参数即可,避免了改变分层数和层厚度等参数,显著简化了反演计算过程。正演计算和反演结果均表明:细化分层与实际分层计算出的频散曲线是等效的,细化分层反演结果的总体效果与真实模型非常接近,这说明细化分层方法用于频散曲线反演是切实可行且有效的;将地下介质划分为1m厚的薄层,反演后每层均可得到1个横波速度,能满足反演分辨率的要求;由于实际地下介质的速度是随深度渐变的,细化分层后比按频散曲线拐点分层(每分层的厚度可能是几米或几十米,同一分层内介质的横波速度相等)更接近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现汽车工业中车体制造的轻量化,将厚度均为1 mm的镀锌钢板与5052铝合金薄板采用冷金属过渡熔钎焊方法进行搭接焊实验,研究了工艺参数对焊缝宏观形貌、焊接接头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r气保护下焊接接头的最大抗拉强度为128 MPa,金属间过渡层硬度为179. 4 HV,厚度约为5. 04μm. CO_2气体保护下焊接接头最大抗拉强度可达133 MPa,金属间过渡层硬度为194. 6 HV,厚度约为5. 68μm. CO_2保护可以改善焊接接头软化现象,但需调整热输入来控制金属间过渡层厚度.  相似文献   

16.
采用激光熔凝对4Cr5MoSiV模具钢进行了表面改性处理,研究了激光熔凝处理对模具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经熔凝处理后,由表及里依次为熔凝层、淬火层、热影响区和基体.熔凝层由典型的柱状晶组成,熔凝层和淬火层之间存在一层极薄的等轴晶区;淬火层的晶粒发生细化和超细化.强化层厚度达1.1mm,平均硬度比基体提高26%,热影响区的厚度为0.3mm左右,强化层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形变量分别为50%和80%的异步轧制(速比1.28)对316L不锈钢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异步轧制后显微组织中出现大量机械孪晶;样品表面粗糙度显著降低,硬度明显提高.由于粗糙度降低和孪晶界的贡献,在腐蚀介质(c(H2SO4)=0.05mol/L,c(NaCl)=0.5mol/L的水溶液)中,样品表现出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8.

关于图的定位数

徐保根,李春华,范自柱

(华东交通大学 数学系,江西 南昌 30013)

中文说明:

设 为一个连通图, 为 上的一个有序子集,对于每个点 , 点相对于 的定位码为一个 维向量 ,如果不同顶点具有不同的定位码,则称 为图 的一个定位集,图 的定位数定义为 。

本文研究了图的定位集与定位数问题,获得了关于图的定位数的一些界限,对一些特殊图类给出其定位数的确切值,包括圈、轮图、完全 部图、路与圈的乘积图。此外也证明了 对一切最大度为 的树 均成立,并构造一棵满足 的树 。

关键词:图,定位码,定位集,定位数,笛卡尔积

  相似文献   


19.

表面纳米化对Q235钢低温硼铬稀土共渗的影响

袁兴栋1,杨晓洁2,田 丰3,许 斌1

(1.山东建筑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济南 250101;2.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济南 250100;

3.山东省质量技术审查评价中心,济南 250014)

创新点说明:

1)用快速多重旋转碾压法(FMRR)对Q235钢表面进行预处理;

2)在Q235钢表面实现低温硼铬稀土共渗,共渗温度分别为843K、873K和923K。

研究目的:

1)本文解决了零件表面高温渗硼的不足;

2)零件变形小,共渗层脆性降低,共渗层与基体结合更加牢固。

研究方法:

1)利用快速多重旋转碾压设备对Q235钢表面进行纳米化;

2)利用数字低真空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渗硼层及表面纳米化引起的变形层进行表征,并对渗硼层厚度进行测量;

3)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高密度位错及纳米结构进行表征。

结果:

1)843 K温度下,渗硼层形态是锯齿状,致密、均匀、连续,与基体结合良好;渗硼层厚度为13μm;

2)873 K温度下,渗硼层形态是锯齿状,致密、均匀、连续,与基体结合良好;渗硼层厚度为19μm;

3)923 K温度下,渗硼层形态是锯齿状,致密、均匀、连续,与基体结合良好;渗硼层厚度为25μm。

结论:

1)表面纳米化使Q235钢渗硼层厚度显著增加,渗速在843 K、873 K和923 K温度下分别提高了1.9倍、1.7倍和1.5倍;

2)表面纳米化使Q235钢表面硬度显著提高。

关键词:

纳米结构;低温;Q235钢; 硼化物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