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杨洋  王亚平  张伟  徐诚 《兵工学报》2016,37(1):31-36
为研究手枪单手立姿无依托连续射击过程中射手的响应特性,采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和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测量了连续射击过程人-枪的运动轨迹及其足底压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手枪连续射击过程中,手枪运动与足底受力/压力中心位置变化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对于立姿无依托射击,射手先后经历了被动响应阶段和主动响应阶段,对于54式手枪射击时射手进入主动响应阶段需要250 ms(标准偏差62.9 ms);随着连续射击次数的增加,射手对身体平衡能力的控制降低,导致其控枪能力减弱。分析结果同时表明:采用该测试手段对射击响应特性研究是可行的,进一步揭示了手枪射击过程中射手的响应特性,对人-枪系统运动规律分析和人-枪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使人枪系统具有最佳的匹配效果和客观评价枪械的射击性能,对影响人枪系统射击精度的参数进行研 讨。根据单发卧姿有依托抵肩射击的特点,以多刚体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应用UG 软件,建立模拟人体枪架发 射动力学仿真模型,分析自动机在人体枪架发射过程中运动特性对枪口位移的影响,得出射击精度实验结果,对影 响射击精度的导气孔直径和复进簧刚度进行分析。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一般情况下,自动步枪在卧姿无依无托发射时、连发弹着点向瞄准点的右上方散布 ;而对卧姿有依托持枪发射。连发弹着点向瞄准点的左下方散布。本将对后一种情况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建立该发射系统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利用数值方法,对系统的发射动力学特性进行讨论,并通过大量的实弹射击实验对模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4.
《轻兵器》2011,(23)
该枪是在QJB95式5.8mm班用机枪基础上改进而成的,除了与自动步枪共同的一些改进之处以外,对弹鼓进弹口位置进行改进。原弹鼓进弹口位于弹鼓中心偏右的位置,现弹鼓进弹口位于弹鼓右侧边沿,减小了弹鼓右侧突出枪身的尺寸,,解决了握持握把射击时弹鼓硌手臂的问题。(详见本期95-1式枪族专题)  相似文献   

5.
弹簧液压式延迟后坐枪机的动力学仿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姚养无  王刚  师翼 《兵工学报》2008,29(5):518-520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由机头、机体、液体和弹簧等多个构件组成的弹簧液压式延迟后坐枪机,建立了自动机的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新原理、新结构的延迟后坐枪机是可行的;小质量的机头减小了机头复进到位和后坐到位对机匣的撞击;机头后坐开始阶段受到较大的液压阻力的制动;在液压阻力的作用下机体后坐到位时与机匣之间没有撞击。  相似文献   

6.
基于逆向动力学的步兵头盔舒适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洋  徐诚  管小荣  王亚平 《兵工学报》2015,36(2):321-326
为了研究头盔对士兵头颈部肌肉活动的影响,建立了“盔—头—颈”肌骨模型。采用肌群激活程度作为头颈部舒适性评价标准,通过肌肉活动度最大/最小模型解决肌肉募集冗余问题,基于逆向动力学分析了头盔质量、质心位置和下颚带束紧力对头颈部肌群活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矢状面内,头盔质量和质心位置共同影响颈部肌群激活;在冠状面内,当头盔质量产生的附加侧弯力矩小于相应的阈值时,颈部肌群激活基本上不随头部质心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提高束紧力有利于增强头盔的跟随稳定性但增加了下颚肌群的激活程度。文中建立的“盔—头—颈”模型可以计算不同状态下肌肉激活程度的变化,头盔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可以采用该技术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7.
某转膛自动机在研制过程中,多次出现连接筒U形槽根部断裂现象。根据转膛自动机工作原理,分析了连接筒与主动滑板、推弹滑座等零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运动特性。在一定简化与假设的基础上,建立撞击模型,应用撞击变形能理论,对连接筒撞击时受力进行了分析与计算。通过采取加大U形槽根部圆角半径和在炮箱上增加限位块等措施,减小了推弹滑座与连接筒在后坐到位时的撞击力和应力水平,提高了连接筒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自行火炮车体刚强度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某自行火炮车体在静态射击时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一体刚强度有限元分析的数学模型,给出了整;一网格图。采用三维空间板壳单元对最小射角、中间射角三种情况下的车体刚强度进行了计算,给出了计算结果,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火炮射击时对车体顶甲板的应力和变形影响最大,且顶甲板应力和变形随角的改变而明显改变;该车体结构设计合理,刚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最后提出了4点改善车体刚强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浮动技术的作用主要有:减小火炮后坐能量,减小自动机复进到位时对炮架的撞击,提高火炮射击的密集度。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浮动机可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组成浮动机的构件可分为炮身浮动式与炮箱浮动式;按复进到位时机可分为定速击发、定点击发与非定点击发;按弹性介质不同还可分为液压-弹簧式、弹簧式、弹簧-摩擦垫式、液压-气压式等。浮动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为:提高浮动机基本构件的稳定性;减小供弹阻力,采用外能源供弹;协调第二冲量的作用时机;采用受控式浮动机等。  相似文献   

10.
不同粒度PETN机械感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分析不同粒度PETN的机械感度,采用了微团化动态结晶方法和溶剂/非溶剂滴加重结晶方法制备出了中位径d50分别为0.452μm、7.052μm、52.27μm的PETN颗粒,并采用粒度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三种试样的粒度进行了表征.测定了三种试样的撞击感度(特性落高H50)和摩擦感度(爆炸百分数)值.测试结果表明:PETN撞击感度随粒度减小逐渐降低,并且在粒度降至亚微米级时最低;PETN摩擦感度并不随粒度减小而降低,而是粒度在1—10μm时最为钝感.  相似文献   

11.
采用QC23-B型超声冲击设备对7A52铝合金焊接接头进行超声冲击处理,从焊缝表观、焊趾处应变与应力、抗拉强度等方面对经过超声冲击处理前、后的试样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超声冲击处理的试样,焊缝焊趾处的外表形状更为平滑,焊趾处拉应力转变为压应力。抗拉强度测试表明,冲击后接头平均抗拉强度为271 MPa,与冲击前相比提高了9.7%,且冲击后的焊件部分断裂在焊缝上,验证了超声冲击处理改变接头焊趾处的应力分布,降低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12.
针对防空作战火力优化分配中未考虑可射击概率影响防空作战效能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射击概率约束的火力分配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可射击概率、空袭强度、火力单元转火时间等多种因素,能够在保证满足可射击概率和联合毁伤概率阈值前提下,优先使用反应快的火力单元拦截飞临时间短的目标,并尽量减少火力资源消耗,为防空系统提供持续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13.
于鑫 《兵工自动化》2021,40(7):17-20
针对自动步枪在水下射击时活塞运动产生冲击力的问题,对活塞运动规律进行研究.分别建立水下射击时弹丸活塞运动模型和水流对活塞冲击速度的计算模型,对活塞的运动条件进行分析,确定在子弹的推动下水流速度的大小.研究结果表明:对于5.8 mm水陆两栖步枪,当弹丸运动至导气位置的速度大于360.25 m/s时,活塞才会发生运动,该研究可用于水下射击条件下气动步枪自动机的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14.
针对舰炮对海远程虚拟校射时因弹着水柱超出跟踪雷达的作用距离而导致无法进行虚拟校射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固定虚拟点的对海远程虚拟校射方法。确定发射舰位和虚拟点的经纬度坐标;测量弹着水柱位置、计算水柱的经纬度坐标;计算弹着水柱相对虚拟点的偏差量。仿真结果表明:按所建模型先对虚拟点试射,再对海上远距离目标射击,射击精度提高明显。  相似文献   

15.
各种因素对现在点射击方式反舰导弹捕捉概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家有 《兵工学报》2011,32(6):719-724
反舰导弹采用现在点射击方式,计算射击诸元时,不测定目标运动要素、不计算导弹反舰导弹采用现在点射击方式,计算射击诸元时,不测定目标运动要素、不计算导弹自控飞行时间内目标的运动及瞄准目标的现在位置射击导致影响捕捉概率的误差因素增多传统计算模型不能全面反映出误差对捕捉概率的影响。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且把平台定位误差、目标机动范围、目标指示误差作为圆分布来处理逐步建立起不同误差条件下现在点射击方式反舰导弹的捕捉概率计算模型。结果显示,影响现在点射击方式反舰导弹捕捉概率的主要因素是发射距离和搜索范围,各种误差对捕捉概率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当目标指示误差达到5 km或平台定位误差达到3 km时,捕捉概率很难达到0.99.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小型浮式稳定平台结构紧凑、负载惯量大的特点,设计了一种以少自由度并联机构为基础的改进型串联与并联机构。根据该平台的结构特点,进行了运动学分析,推导了系统雅可比矩阵,并利用Lagrange方法建立了平台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平台的动力学特性。为分析含间隙的支链受力,将其简化为刚体—弹簧模型,通过改进的Hertz接触理论,采用非线性弹簧阻尼模型计算接触力,最终建立了含铰链间隙的平台动力学模型。数值计算与实验结果表明了数据建模的有效性,同时铰链间隙对动平台的位置精度和动力学特性产生了显著影响,对平台结构产生了较强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桑董辉  陈原  高军 《兵工学报》2020,41(6):1188-1200
针对四足机器人研究中的承载能力低、行走平稳性差问题,设计了一种由2自由度并联髋关节构成的脊柱式四足步行机器人。采用解析几何法和坐标变换法对机器人站立腿和摆动腿进行运动学建模,根据足端位置逆解求得了髋关节变量,进而提出一种无膝关节四足机器人的直行步态、定点转向步态和爬楼梯步态规划方法。基于运动学模型和步态规划方法,通过数值仿真分别得到步态周期内瞬时稳定裕度数据和重心高度变化数据,结果表明四足机器人有较好的稳定性。机器人步态试验验证了该步态规划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潜艇作战的特点是隐蔽接敌,出其不意地给目标以致命的大击,其隐蔽性直接影响潜艇的战斗力和生存能力。文中提出了隐蔽势的概念,并利用动态规划方法研究了潜艇占领射击阵位的最优隐蔽机动航路,其结论与常规经验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