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接上期)5.苏州孙均书厅前假山,即今环秀山庄。《履园丛话》记戈裕良叠山作品有“孙古云家书厅前山子一座”,即今苏州环秀山庄,孙古云家书厅即今补秋山房的前身。光绪《苏州府志》卷四十五《第宅园林》:“申文定公时行宅,在黄鹂坊桥东,中有宝纶堂,后裔孙继揆筑蘧园,中有来青阁,魏禧为之记。飞雪泉在申衙前,先为景德寺,后改学道书院,再改为兵备道署,又废而为申文定公宅,乾隆间刑部蒋楫居之,后归太仓毕尚书沅,继为孙建威伯宅,道光末归汪氏为耕荫义庄。”冯桂芬《显志堂稿》卷四《汪氏耕荫义庄记》:“今建祠之地,相传即宋时乐圃,后归景德寺,为…  相似文献   

2.
中国园林中设石为景的艺术手法起源很早,据文献记载:汉代茂陵(今陕西兴平县)有一位富商袁广汉造了一个私园,其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到了唐代,一部分士大夫文人已由对石构成的山的喜爱发展到对孤置石的癖好。大诗人  相似文献   

3.
洛阳独乐园是中国文人园“园以人 名”的典型案例,其园林实体早在元代就已荒 废无存,但由于主人的声望和高雅的园中生 活,独乐园一直为后人传颂近千年,成为中国 古代园林史上最著名的文人园林。本文根据 历史文献探讨了独乐园的园林布局、造园手法 和文人的园中生活,并结合《资治通鉴》的编 撰以及独乐园向市民开放等史料,阐述了中国 文人园林生活与城市生活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黄韬 《安徽建筑》2001,8(2):48-49
(一)迎江寺、振风塔的缘起迎江寺为长江流域的一座佛教古寺,由于历代兵燹相连,几经劫难至“文革”期间历经沧桑,几度废兴,前人多次募建重修,建国后1954年、1978年市政府分别拨款重修寺塔才焕然一新。相传迎江寺为名僧涵万和尚募建于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据《安庆府志》和《怀宁县志》记载,迎江寺于明万历已未(公元1619年)由怀宁县士绅阮自华募建。明光宗朱常洛于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8~12月),亲书“护国永昌禅寺”,特建宸翰楼贮之。阮自华募建寺成,但未道及寺的规模,明光宗朱常洛御赐迎江寺“圣旨敕封”是为庆祝落成之恩赐,…  相似文献   

5.
儒商张恩玖     
半部《论语》治天下,至于另外半部.可以用来治企业。《论语》主要讲“君子”。既指“有位者”,也指“有德者”。当然也适用于企业管理者。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记载着孔子“君子有九思”的一段话,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段话已被现代人解读为“儒商风度”。让我们通过解读这段话来认识张恩玖.感受张恩玖的儒商风度和企业家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千佛庵”现称“小西天” ,位于隰县城西凤凰山上。据清·乾隆《山西通志·卷五十一·古迹考》记载 :“千佛庵 ,州北门外 ,土人名小西天 ,崇祯已巳释道亮建。”现有“千佛庵”园林古建筑群坐西向东 ,基址南北长约 4 0米 (最宽处 )东西长约 80米 ,建筑面积 110 0余平方米 ,计有  相似文献   

7.
聚焦清代岭南园林声景营造,以张维屏“听松园”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张南山全集》《番禺县续志》等史料,首先概括听松园声景营造的关键条件,其次梳理听松园的主要声景资源,最后从“屏俗”及“收嘉”两个层面分析声景营造技巧,从中探索以水松“风起涛生”为典型听赏主题的清代岭南园林声景营造意匠。  相似文献   

8.
中唐以后,公共园林开始在地方城市兴起,但受史 料限制,对当时的兴起过程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缺乏深入 探讨。唐碑《球场山亭记》的出土为此提供了可能。依循由碑 及园、由园及人的研究路径,从《球场山亭记》的碑文切入, 同时结合宋代《三山志》的相关记述,采用“文本分析”和 “情景重构”的方法,还原唐代福州球场山亭的设计意匠和公 共属性,在此基础上分析长安园林文化、福州城市发展与刺史 裴次元的美政心态对这座球场山亭兴起的影响。最后阐释球场 山亭所预示的园林文化新走向。  相似文献   

9.
袁菲  葛亮 《城市规划》2023,(4):117-118
<正>1.概况老城厢,作为上海城市的发源地,宋末建镇、元初置县,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始筑城垣,记录了700多年城市发展的历史,因其近代独特的发展历程,在如今的上海城市空间中仍独树一帜。清末上海开埠前,老城厢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信仰中心,之后,人们为了与彼时租界新城区相区别,开始使用“老城厢”来指代这个华界中心,其内有衙署察院、军营校场、学府书院、邑庙寺庵,有人口稠密的街市巷坊,完整地呈现着中国古代传统县城的建设配置与江南水乡城镇的景观风貌。近代西风东渐的过程中,老城厢也在不断地吸纳、演变与调适,其传统城市形态和肌理变得愈加多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界独树一帜。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园林走出国门,至今已有 20多年。这些中式园林散布在世界各地,对传播中国园林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被誉为各国造园文化交流的“常驻文化大使”。 为了让更多的园林爱好者及专业人士了解中国的海外园林,中外园林建设总公司从其承接的 60余座海外园林中,精选出其中 30余座海外园林,集成《文化使节——中国园林在海外》一书,是海外的中国园林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呈现在国内读者面前。 该书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宗旨。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园林艺术…  相似文献   

11.
陈意微  黄晓燕 《中国园林》2022,38(7):127-132
明末兴化府莆田县进士彭汝楠之私园“岸圃”为当时闽中地区首屈一指的名园,是“文献名邦”莆田在造园史上的骄人成就。此园在营造艺术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然而目前尚未发现此园的营造艺术研究成果。通过研读明末拓本《岸圃大观》图记、《岸圃十二首》及莆田古地图等史料,采用图景互证、图像互证、图文互证的方法考证园林整体方位,推敲园林空间结构,辨析园景细节,作出园林平面复原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岸圃的选址、造园过程、园林布局等方面的营造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对这一具有重要价值的明末福建园林作出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正济宁荩园明清时期的山东济宁,地处运河要冲,商业繁荣、官署众多,城内外私家园林遍布,据清道光《济宁直隶州志》卷五"名胜志""园亭"条统计,明清之际就有50处之多,素有"小苏州"之称。清末运河漕运停办,济宁园林亦渐凋零,但民国初期仍有意园、怡怡园、溷园、西园等大小宅第园林20多处。延至今日,惟余一座荩园主体尚存。荩园位于山东济宁东郊戴庄。根据王建波先生的考证,此园前身为青代中叶著名画家载鉴的别业,原名"椒花村舍",始建于嘉庆年间,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转归当地富绅李澍,改名"荩园"。"荩"字有两个意义,一为香草,一为忠心。光绪  相似文献   

13.
一“网师”即为渔夫之意,取名网师园就是寓意“渔隐”,而后者也确,曾一度作为园名。渔隐当是离不开水,《老子》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著名的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在他的著作《说园》中将网师园归类为“静观”为主的园林代表。相对于规模较大、空间层层展开,有较长的游览线的“动观”园林,所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这样的园林面积虽小却是意蕴深厚,给人以清新而含蓄的感受。  相似文献   

14.
6、南宋都城临安宫城正门丽正门《宋史?地理志》记载:“建炎三年(1129年)闰八月,高宗如临安,以州治为行宫。”《咸淳临安志》记载:“绍兴二年(1132年)九月南门成,诏名曰行宫之门。”(《南宋古迹考》卷上)《乾道临安志?宫阙》记载:“大内,在凤凰山之东,以临安府旧治子城增筑。南曰丽正门。(门外建东西阙亭、百官待漏院。)北曰  相似文献   

15.
林源 《建筑师》2013,(6):92-98
苏州艺圃创建于明末。清代初年发展至盛期,以后屡经变迁,迄今虽已四百五十余年。仍保持了以方池为核心的空间格局与池、山、园、宅的结构关系。清初山水画大师王石谷作有《艺圃图》,著名古文家汪琬写有“艺圃二记”。图、记,与今天的艺圃,共同向我们呈现了这座古代园林的前世今生。  相似文献   

16.
勺园位于北京西郊海淀区,是明代著名文人米万钟的别墅园林,虽然现在仅存遗址,但米氏本人曾经绘有<勺园修禊图>,并有大量的文献记载流传至今.此园模仿江南园林,以水景为主,各景区以桥、堤划分串联,层次非常丰富,其中的建筑、假山、花木和匾额均具有素雅脱俗的特点,共同营造出幽远曲折的意境,与一般的北京私园大有不同.通过文献考证,对这座明代园林的基本布局重新进行复原,并对其造园手法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沈福煦 《园林》2004,(5):9-9
湖心平眺西湖中的一个小岛,叫湖心亭,居全湖之中心,据《西湖游览志》记载:“湖心亭自宋、元历国初(明初),旧为湖心寺,鹄立湖中,三塔鼎峙。相传湖中有三潭,深不可测,所谓‘三潭印月’者是也。《六十家小说》载,西湖三怪,时出迷惑游人,故厌师作三塔以镇之。”寺与三塔在明孝宗时已废圮。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知府孙孟寻遗址,又建亭其上,  相似文献   

18.
张庆费 《园林》2012,(5):92-93
2012年4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南浔区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近代园林史》、《南浔近代园林》首发式暨南浔园林发展研讨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举行。《中国近代园林史》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钧珍主编,该书由34个单位和10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以"主题纪实体"体例编写的园林史学著作。近代园林历史虽不能算很长,但在数千年的中国园  相似文献   

19.
游莲花庄     
浙江省湖州市近年落成了一处面积达百亩的新园林——莲花庄。古园早在宋代就已有名,至元代,转为国画大师赵孟頫的别业,当时被誉为“吴山一绝”。至今早已荡然无存,却留下一片荒漠的园址和众多的诗文记载。1985年湖州市政府决定,在此处兴建一座园林,恢复“莲花庄”旧名。一进门,那刚劲洒脱而又刚中带柔的  相似文献   

20.
以《白居易诗集校注》中的2800余首诗歌为对象,根据白居易的人生经历和处世心境,探析其初期咏叹园林、中期隐逸园居到后期中隐园林的园林思想演变.以全唐诗分析系统为辅助,统计分析白居易诗歌中偏好的园林景观要素和园林活动类型,总结其园林思想演变和园林活动对其园林造景中造园要素、造园择址、园林功能规划的影响,以及造园活动中兼有文人情怀、兼济之愿和隐逸之志的园林意趣.通过诗歌探析白居易的园林思想演变与园林造景,以期能够对文人园林的研究具有启发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