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济阳坳陷浅层次生气藏及稠油油藏主要分布于生油洼陷的周缘、凸起带及中央隆起带。以济阳坳陷地质、地球化学研究为基础,从浅层次生气藏来源、浅层油气成因、稠油稠化原因、天然气运聚动平衡、浅层次生气藏与稠油油藏分布规律等方面,探讨济阳坳陷浅层次生气藏与稠油油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浅层次生气藏与稠油油藏为伴生关系,且浅层次生气主要来源于稠油油藏的生物降解及油溶释放气;浅层次生气藏与稠油油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次生气藏下方或下倾方向均发育稠油油藏、稠油油藏上方或上倾方向不一定发育次生气藏以及常规油藏上方或上倾方向未发育次生气藏。浅层次生气藏和稠油油藏共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油气生、运、聚系统。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盆地济阳拗陷浅层稠油十分发育,储量巨大,是今后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利用色谱、色谱—质谱等技术方法,结合原油微生物降解模拟实验,系统阐述了济阳拗陷生物降解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1)济阳拗陷生物降解原油总体上遭受了中等—严重程度的生物降解作用,造成饱和烃含量低、芳烃含量高、非烃+沥青质含量高的特征;(2)多数原油正构烷烃损失严重,部分残留少量类异戊二烯烃;甾烷类化合物发生不同程度降解,重排甾烷、孕甾烷相对含量随降解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萜烷类化合物以三环萜烷为主,三降藿烷Ts丰度普遍低于Tm,伽马蜡烷含量相对较高,部分萜烷中出现25-降藿烷系列;耐降解的芳烃类化合物也遭受了后期改造作用。基于稠油油藏与浅层气藏的成因关系、量化关系及分布关系,结论认为:由已知稠油油藏顺源寻找关联未知浅层气藏或由已知浅层气藏逆源寻找关联未知稠油油藏的联合勘探将是立体勘探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断陷盆地内稠油油藏与浅层气藏存在伴生关系,超过50%的浅层气藏来自于稠油的生物降解过程,但对从稠油油藏到浅层气藏的运移过程研究较少。通过对稠油油藏到浅层气藏输导类型、分布规律及输导要素的解剖,建立了2种输导模式,明确了运移成藏规律。断陷盆地内发育侧向和垂向2种类型的输导模式。侧向型主要发育在盆缘高凸起带,浅层气藏分布于稠油油藏的侧上方,输导过程以侧向运移为主,垂向主要受断层沟通,同时也以扩散方式直接穿越盖层垂向运移;垂向型主要发育在盆内洼陷带和低凸起带,浅层气藏分布于稠油油藏的正上方,输导过程以断层沟通的垂向运移为主。   相似文献   

4.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油藏表现出很强的有序性,通过对不同层系砂砾岩油藏的解剖,探讨了各类油藏的基本特征及其有序性展布的控制因素,建立了砂砾岩油藏序列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砂砾岩油藏模式可概括为深层凝析气藏、深层扇根封堵岩性油藏、中深层构造-岩性油藏、中浅层物性差异封堵岩性油藏依次发育的油藏组合模式,在平面上呈环带状展布,由洼陷中心到盆地边缘依次发育深层气环带、深层稀油带、中深层稀油带和中浅层稠油环带。砂砾岩油藏的成藏控制因素各异,其中,深层凝析气藏和稀油岩性油藏成藏的首要因素是扇体上倾方向的扇根遮挡能力,中深层构造-岩性油藏的形成取决于是否存在有效的微幅背斜构造圈闭,而浅层物性差异封堵岩性油藏的形成取决于稠油不易流动的特性。根据各类型油藏的基本特征和油气富集规律,应设计不同的勘探部署方案。  相似文献   

5.
稠油降解气的特征与识别及其勘探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稠油降解气是指原油在厌氧微生物降解过程中形成的天然气,属于次生型生物气,分布在浅层,能大规模聚集成藏。稠油降解气与稠油有密切的伴生关系,即大多分布在稠油油田的附近或周围。稠油降解气以干气为主,乙烷以上的重烃类含量甚微,非烃中N2含量较高。甲烷的碳同位素值呈高负值特征(-100‰~-55‰),而CO2却显示出异常重的碳同位素值,因此较易识别。稠油在厌氧细菌作用下降解成气的过程是通过多个环节完成的,是微生物参与的水—烃反应。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浅层重油大多是厌氧细菌降解的结果,在稠油油藏的附近分布着大量可供勘探的稠油降解气藏。我国东部的含油气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已发现了不少这类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的次生生物气藏。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三合村洼陷古近系与新近系均发育大量稠油油藏,明确油气成因机制和成藏过程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明确了稠油油藏的成因机制,结合构造演化史、埋藏史—热史、油气成藏期次等研究,恢复了稠油油藏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古近系与新近系稠油油藏具有"泾渭分明"的成因机制和运聚特征:古近系东营组沉积末期,渤南洼陷沙四段烃源岩生成的低熟原油通过古近系沙三段与前古近系之间的不整合输导层侧向运移至三合村洼陷,在古近系沙三段底部的地层超覆圈闭中聚集成藏,形成原生型稠油油藏;新近系馆上段—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渤南洼陷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生成的成熟原油首先侧向运移至垦西断垒,进而通过垦西断层垂向运移至新近系馆陶组,最后通过馆陶组骨架砂体及断层的复合输导进入三合村洼陷,在馆陶组构造—岩性圈闭或地层超覆圈闭中聚集成藏,由于后期强烈的生物降解作用而形成次生型稠油油藏。开展稠油油藏与浅层气藏的联合勘探,可作为济阳坳陷浅层今后增储上产的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7.
针对浅层生物降解气研究程度不高的问题,通过对已知气藏进行解剖,分析浅层生物降解气的气藏特征、地球化学、伴生油藏、地层水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降解气的形成与适宜厌氧微生物生存的环境、稠油油藏(带)的分布、较好的保存条件等有关。同时,建立苏北盆地“自生自储”侧向运移和“下生上储”纵向调整2类生物降解气成藏模式,并指出高邮凹陷南部断裂带、北斜坡的外坡带以及金湖凹陷西斜坡的外坡带是下一步浅层生物降解气勘探的有利区带。该研究为今后生物降解气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东营凹陷低压系统的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钻井测试证实:东营凹陷的边缘凸起带、盆倾断裂带及中央隆起带发育有低压油气藏。边缘凸起带上的低压层多分布于小于2000m的浅层;隆起带上的位于2000m以下的深层;在盆缘断裂带,深、浅层均有分布。轻烃的扩散作用、流体(油气)沿断裂和不整合面的压力释放作用及因盐度差引起的渗流作用是低压形成的主要原因。东营凹陷不仅气藏具有低压异常,而且在稠油油藏和常规油藏中也有广泛的分布。气藏及稠油油藏的低压多集中于2000m以上的浅层,常规油藏的低压则多集中于2000m以下的深层。  相似文献   

9.
欢喜岭油田上台阶稠油油藏形成分布特点及勘探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应用测井、区域地质和油气藏动态资料,对欢喜岭油田上台阶稠油油藏的形成条件及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目的为该区的滚动勘探提供依据。结果欢喜岭油田上台阶生储盖在空间上具有良好的配置关系,长期广泛发育的扇三角洲前缘水道砂及早期或同期形成的多种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油气在长距离的运移过程中,轻质组分大量散失,重质组分浓缩聚集成稠油油藏;而有利岩相带与构造的有机配合则控制了稠油的分布。结论通过对欢喜岭油田上台阶稠油油藏形成条件和分布特点的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进行实施,取得了齐40和齐108块的连片及齐108块扩边的成功,发现了新区欢616块,为下步滚动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黄骅坳陷中北区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浅层气丰富。为提高浅层气的开发程度,进行了成藏因素和多元复合成因类型分析,浅层气浅层气分布主要受断层及曲流河砂体展布形态等控制,单一气藏的规模受河道砂体岩性边界的影响很大。气藏可分4种类型:"Y"字形断层控制型气藏、反向断块型气藏、断层-岩性控制型气藏、砂岩透镜体型气藏。浅层气源主要为油溶释放气和原油降解气,其形成机理主要表现在深部"端源"古近系生成油气沿大断层向上运移,二次油气分布主要是以游离气或油溶气、水溶气形式向上运移形成的古近系东营组及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油藏;这些浅层油藏经原油稠化后的油气分离、天然气渗滤扩散,在新近系明化镇组、馆陶组浅层气成藏即第三次油气再分布。根据对浅层气成因及成藏序列的分析,在选择浅层有利目标时,可以优先考虑下部油气富集、断层发育的构造高部位,这些部位一般也是浅层气藏相对发育、储量分布相对集中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1.
储层定量评价中指标权重的计算途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权重确定是综合评价事物客观特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难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本文以川南矿区碳酸盐岩储气层选井选层研究为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在首先指出权重确定意义及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解决该问题可行性的基础上,从理论依据到实现过程阐述了权重确定的原理和方法,为油气藏综合评价中如何确定指标权重提供了一种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2.
油藏充注模式是指从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在驱动力作用下向储集层选择性持续注入形成油藏的过程。油藏充注模式与油源条件、储层物性、成藏动力三者耦合有关。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发育典型低渗透-致密砂岩油藏和低幅度构造-岩性油藏。根据源储配置关系、砂体充满度和最大有效含油体积的相对高低,将油藏充注模式划分为过充注、正常充注和欠充注3种类型。分析了不同充注模式油藏形成的原因及含油性、有效储层下限变化规律。针对不同充注模式油藏建立了解释结论序列和针对性测井解释方法,大幅度提高了低渗透-致密储层的测井判识能力。  相似文献   

13.
杨满平  王刚  许胜洋  高超  齐雪杰 《特种油气藏》2011,18(4):56-58,137,138
由于中国东部地区陆相砂岩油藏岩性变化快,构造特征比较复杂,精细油藏描述地层对比研究中常常出现较多的油水关系矛盾现象。通过分析认为,造成油水关系矛盾的主要原因有岩性变化或尖灭、构造特征认识不清晰、地层对比存在问题、测井综合解释对油水层的认识存在错误以及储层损害等,由此提出通过高精度构造解释、精细地层对比、单井井史分析及储层保护、试油试采资料分析以及油藏动态分析等方法来解决精细油藏描述研究中存在的油水关系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14.
自组织分析是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的非监督聚类和数据分析方法,其核心是将神经网络学习所用的原数据体映射为自组织映射密度图。在自组织映射密度图上,原空间中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在数据样本放映射到同一个位置或相近的两个位置,勘探早期可用于约束储集层预测的井很少,借助于原数据体中存在的聚类关系,利用自组织分析技术对数据体隐含的油气信息进行聚类分析,有助于提高钻井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In the process of heavy oil exploitation, formation temperature changes severely, which will cause the deformation of formation skeleton and the redistribution of formation permeability, and then affect the crude oil seepage. On the contrary, the change of formation permeability will change the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field. 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ation temperature and permeability in a heavy oil reservoir, on the basis of three field coupling mechanisms, the authors adopted a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to study the effect of formation temperature on the formation permeability, and results show: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kept at the same level, the permeability of sampl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effective stress, and the decline rate is bigger at the initial stage, then it will level off gradually. When the effective stress is kept at the same level, the permeability of sample decreases with the rise of temperature. The authors study the effect of formation permeabilit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field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and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r the permeability is, the faster the temperature field will spread; also formation temperature will be higher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All achievements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heavy oil reservoir.  相似文献   

16.
复杂断块油藏水平井开发与封闭断层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断块油藏断层封闭性对多数油层的剩余油有控制作用,一般情况下,封闭性断层附近含油饱和度较高,采用直井和水平井相结合的布井方式可以充分发挥直井钻遇油层层数多和水平井与油层接触面积大、产量高的优势,从而提高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挖潜的开发效果。研究了水平井与断层夹角、各种井网形式下水平井距断层距离和水平井段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平井与断层的夹角呈90°时采出程度最高,在相同的水平井井段长度情况下,90°井网形式最好。该结论对断层附近水平井布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致密储层静态渗吸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致密储层静态渗吸过程中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高致密油采收率,利用新疆油田致密储层的天然岩心,采用自行研制的静态渗吸实验测量装置,开展了室内静态渗吸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升高,静态渗吸采出程度明显增加;静态渗吸采出程度与渗透率之间呈现对数关系,即在一定范围内岩心渗透率越大,静态渗吸采出程度越大。致密储层静态渗吸采出程度以两种增长趋势不断增加,相应的渗吸速率也出现两次峰值。对实验结果进行无因次化处理和等比例关系处理,曲线归一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八面河地区面14井区Es<'6><,4>砂组低阻油层发育,根据面14井区Es<'6><,4>砂组的沉积环境、储层的微观特征、粘土矿物的含量及成分、微观孔隙的导电机理等方面对其成因进行研究和探讨.综合分析了造成低阻的主要因素,并依据试油试采资料,利用地质统计法建立了低阻油层的识别图版;通过创立测井曲线的"三性"对比法识别...  相似文献   

19.
以南阳凹陷北马庄-黑龙庙地区核二2亚段近岸水下扇非常规致密砂岩储层为例,通过资料调研、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并结合钻井、测井、试油等生产测试结果,针对中-低等成分成熟度、孔隙结构差、孔喉结构复杂、孔渗关系异常等具有非常规储层特征的非均质储集体,提出了地质约束条件下的渗透率测井评价方法,并通过精细数字处理后取得了与实测岩心物性符合度较高的应用效果,为后续储层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总结储层研究在不同阶段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揭示其已经步入地震与地质有机结合的储层表征阶段,而地震储层学正是基于此提出。从地震储层学的目标、理论、基础、实验、技术以及方法共6个方面深入剖析其内涵,认为双相介质理论是其基本理论,储层参数与地震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是其核心任务,储层地震实验的突破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地震储层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不仅要完善和创新双相介质理论,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直接针对储层从不同地震波的发射和接收2个环节,以及地震波传播的波动和射线2条主线进行正、反演结合,建立储层参数与地震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并结合储层地质研究.利用关键技术实现储层表征这一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