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砂体和断层是泌阳凹陷油气运移的基本要素.砂体与断层匹配形成三类油气运移输导体系:砂体单因素输导体系发育于凹陷南部.以油气沿砂体侧向运移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气藏为特征;断层单因素输导体系主要由东、南部边界断层构成.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在浅层形成次生油气藏;砂体一断层复合输导体系主要发育于凹陷北部,受断层性质、断面产状、形成时期、以及与砂体和鼻状构造的匹配关系的影响。油气输导体系从根本上决定了油气藏类型和分布规律.南部以各类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气藏最为发育,南部边界断裂附近是寻找浅层次生油气藏的有利区带.北部斜坡带发育复杂的断鼻断块油藏。  相似文献   

2.
前陆盆地褶皱-冲断带气藏和裂谷盆地气藏油气输导体系以断裂为主,天然气运移方向以垂向为主,运移距离短,输导效率高;而克拉通盆地岩性气藏和前陆盆地斜坡带气藏油气输导体系以砂体为主,油气运移方向为侧向、垂向,运移距离较长,输导效率低。苏里格气田属克拉通盆地岩性气藏,输导体系主要类型为砂体型,也有少量断裂型、砂体-断裂型。砂体型又可进一步分为厚层带状砂体、薄层带状砂体与透镜状砂体等类型。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随时间而变化。在200~150 Ma溶蚀作用和断层活动最强,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增大到顶峰。在成藏关键时刻(J3—K1),输导体系格架产状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主要输导体系为砂体、断层与裂缝,油气向西北方向运移,输导效率高。在成藏后调整期(K2—Q),输导体系格架大部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主要输导体系为砂体与裂缝。油气运移效率较低,运移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3.
济阳坳陷浅层次生气藏及稠油油藏主要分布于生油洼陷的周缘、凸起带及中央隆起带。以济阳坳陷地质、地球化学研究为基础,从浅层次生气藏来源、浅层油气成因、稠油稠化原因、天然气运聚动平衡、浅层次生气藏与稠油油藏分布规律等方面,探讨济阳坳陷浅层次生气藏与稠油油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浅层次生气藏与稠油油藏为伴生关系,且浅层次生气主要来源于稠油油藏的生物降解及油溶释放气;浅层次生气藏与稠油油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次生气藏下方或下倾方向均发育稠油油藏、稠油油藏上方或上倾方向不一定发育次生气藏以及常规油藏上方或上倾方向未发育次生气藏。浅层次生气藏和稠油油藏共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油气生、运、聚系统。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北部块断带断层控烃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孔友  查明 《石油学报》2007,28(3):17-22
柴达木盆地北部块断带断层对油气成藏有控制作用.在剖面上,该区发育3套断层系统,即下部冲断层系统、上部滑脱断层系统和顶部正断层系统.下部冲断层控制烃源岩的分布及深层原生油气藏的形成,上部滑脱断层控制中浅层圈闭和次生油气藏的形成,而顶部正断层对油气藏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表明,在研究区断层静止期,侧向封闭性由深到浅变好,垂向封闭性由西向东增强;在活动期,断层构成油气垂向运移的关键通道.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具有上下连通、归一和分隔3种模式,其中上下连通和归一模式的输导能力强,分隔模式的输导能力差.这是造成该区主要构造油气富集程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䵼��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油气运移的通道称为输导层或运载层。研究表明,伊兰-伊通盆地主要发育三种类型的输导管:储层砂体、基岩不整合及断裂。储层砂体、基岩不整合主要作为油气横向运移的通道,断裂既可作为油气的遮挡层又可充当油气运移的通道,这与断裂的性质和活动强度有关,作为运移通道时主要起着担当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或导致油气直接散失的作用。伊兰-伊通盆地可分为岔路河断陷、鹿乡断陷和莫里青断陷3个二级构造单元,上述三个断陷的输导体系存在着差异,并控制了其油气的运聚和分布:①砂体分布特征决定了莫里青断陷油气以近距离运聚为主,而断裂和基岩不整合面也为较长距离运移创造了条件;②双二段砂层是鹿乡断陷大南凹陷生成的油气大规模向五星构造带运移的优质输导管;③断裂在岔路河断陷中起垂向油气运移通道作用,对浅层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有着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6.
紫金山岩体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晋西挠褶带中段,其隆升对于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的成藏期次、气藏分布、成藏模式产生重要影响,相较于整个鄂尔多斯盆地差异明显。研究表明:紫金山构造带气藏为层状的岩性气藏,连通性差;太原组至石千峰组多层含气,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等浅层气藏发育,相较于盆地中部含气层段整体上移;浅层天然气以垂向运移为主,断层和高角度裂缝是主要的运移通道。研究区天然气具有2期成藏过程,其中第二期成藏过程受到紫金山岩体构造隆升的影响,早白垩世至始新世紫金山岩体缓慢抬升,导致紫金山邻区上古生界断层及裂缝异常发育,断裂致使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太原组部分原生气藏遭到破坏,天然气沿裂缝继续向上部运移,在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形成浅层次生气藏,这种远源成藏模式成为研究区上古生界致密气勘探的重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7.
高邮凹陷陡坡带戴南组断裂结构、沉积特征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断陷湖盆边界断裂及伴生次级断层的剖面形态、平面展布和应变机制,将高邮凹陷南部陡坡带的边界断裂结构分为单断式和阶梯式2种。不同断裂结构影响着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和地貌特征,从而影响了其中储层的发育程度、生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表明:高邮陡坡带戴南组油藏具有断裂沟通油气、断层控砂沉积、垂向运移为主、上下叠合成藏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8.
长岭断陷深层输导体分为断层、砂层、裂缝和不整合面4种类型,断层是天然气垂向穿层运移输导的主要通道,与烃源岩互层的砂层可作为天然气侧向输导通道,裂缝为火山岩储层天然气输导提供良好通道,是火山岩层能作为有效储层的关键。长岭断陷深层输导体系的有效性受烃源灶位置与生排烃期、天然气运移路径与输导体匹配等因素影响,在烃源岩生排烃期及优势运移路径上呈连通状态的输导体系对天然气聚集至关重要。天然气平面分布的广泛性和垂向上的多层系与输导体系的时空配置关系密切,近烃源断裂输导是长岭深层火山岩气藏最主要的输导方式,控制了深层天然气的运聚规律,天然气沿断裂运移输导并在其附近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9.
东营凹陷低压系统的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钻井测试证实:东营凹陷的边缘凸起带、盆倾断裂带及中央隆起带发育有低压油气藏。边缘凸起带上的低压层多分布于小于2000m的浅层;隆起带上的位于2000m以下的深层;在盆缘断裂带,深、浅层均有分布。轻烃的扩散作用、流体(油气)沿断裂和不整合面的压力释放作用及因盐度差引起的渗流作用是低压形成的主要原因。东营凹陷不仅气藏具有低压异常,而且在稠油油藏和常规油藏中也有广泛的分布。气藏及稠油油藏的低压多集中于2000m以上的浅层,常规油藏的低压则多集中于2000m以下的深层。  相似文献   

10.
陆相断陷盆地沉积相律与油藏类型序列类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在分析沉积相律的基础上,通过陆相断陷盆地输导体系控制的油藏分布连续性分析与油藏类型分布序列分析,指出陆相断陷盆地油藏分布序列与沉积体系分布序列相对应,在一定的时空格架内既具有连续性特征,又具有侧向相邻、纵向叠置的分布规律。陆相断陷盆地沉积相序与油藏类型分布序列不仅具有特征上的相似性,并且还具有内在成因上的规律性联系,即都是由断陷盆地构造一沉积充填特征及其所决定的输导体系特点所控制的。  相似文献   

11.
开鲁盆地陆东凹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东凹陷具有良好源岩层,储层以次生溶孔为主,具中低孔、细喉、低渗的特征,盖层条件良好,圈闭多与断层有关,均定型于青山口组沉积前的燕山早幕运动,油气纵向运移是浅部阜新组成藏的关键,侧向运移成藏是九佛堂组油气富集的显着特点。断层对区内油气成藏有关键性作用,生烃中心周边大型沉积体系前缘地带的圈闭发育区和中央断裂构造带是油气的主要富集区  相似文献   

12.
苏丹Fula油田油藏地质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苏丹穆格莱德盆地Fula油田主要为较浅的白垩系Aradeiba组、Bentiu组的普通稠油油藏和Abu Gabra组的稀油及天然气藏。主体区块FulaNorth断块Bentiu组油藏为一垒块上的断背斜块状油藏,具有倾斜的油水界面。Aradeiba组为浅湖沉积的层状薄砂岩的高孔、高渗储层,Bentiu组为辫状河沉积的厚层块状砂岩的高孔、高渗储层,Aradeiba组和Bentiu组油藏埋藏浅,砂岩胶结疏松、物性好、易出砂、地层压力低,原油具有密度大、粘度高、酸值高和油稠等特点。Abu Gabra组的层状油气藏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砂岩、厚度薄、中孔、中渗、物性差,具有断块小、储层相变快、油气高度低等特点。Abu Gabra组油藏的形成主要受侧向封堵条件、储层的储集性等地质条件控制;有效的生、储、盖组合、泥岩的侧向封堵是Darfur群、Bentiu组油藏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埋藏深度普遍超过4 500 m,油气具有平面上广泛分布、垂向上多层系叠加分布特征,这与油气输导体系类型和空间配置组合关系密切联系.运用地质剖析与地化参数示踪分析相结合方法,对塔中地区深层奥陶系碳酸盐岩输导体系类型及其控藏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奥陶系输导通道包括断层、不整合面及渗透性输导层,但各自作用差异明显.断层是垂向沟通油源的高效通道,控制着油气的纵向分布范围 和规模,随着与断层距离的增加,油气藏规模和产能逐渐变小;不整合面是侧向分配油气的通道,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范围,已发现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不整合范围内,且距不整合面越近,产能越高;渗透性输导层既是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又是油气储集空间,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孔洞和洞穴型储层内.断裂、不整合面及渗透性输导层构成的"垂向通源-侧向分配-高孔汇聚"型输导格架,控制了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断裂向上运移后在塔中地区奥陶系目的层内向两侧呈"T"字形输导分配,并优先聚集于次生孔隙发育的碳酸盐岩储集层内.  相似文献   

14.
港西油田浅层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的接替资源,分析了港西油田浅层气藏储层条件、气源条件、运移条件以及浅层气得以保存的有利条件,结果表明:①储集层主要由馆陶组辫状河沉积砂体和明化镇组曲流河沉积砂体组成,砂体横向分布不稳定、浅层速度变化快,为研究区主要含气层系,储层物性好,为新近系油气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②港西地区断层发育,新近系和古近系又是不整合接触,为港西油田凸起的浅层气从深层往上运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浅层区孔渗性好,烃源岩丰度高,因此砂层也成为有效的输导系统;③馆陶组、明化镇组均发育较好盖层,成藏和保存条件优越。结论认为:港西油田浅层天然气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断裂特征分析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断裂分为深层断裂系统(断开三叠系及以下层位)和浅层断裂系统(断开三叠系及以上层位),深层断裂系统主要形成于晚海西期,发育逆断层,易形成冲起构造;浅层断裂系统主要形成于燕山早期,发育正断层,一般形成地堑、地垒。断裂呈现多种平面展布样式,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控制主要构造格局。断裂在剖面上呈现以正反转构造为主的叠加构造组合,在平面呈现冲起构造组合。腹部地区断裂与油气运聚配置关系良好,深层先存断裂作为油源断裂,三叠纪末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将深层断裂系统和浅层断裂系统相连接,使油气以深层断裂、不整合面为通道,运移到浅层断裂系统控制的构造圈闭中的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6.
塔中地区北部斜坡带下奥陶统碳酸盐岩风化壳油气富集特征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北部斜坡带下奥陶统发育大型碳酸盐岩风化壳.对风化壳储层及其成藏条件的研究表明,风化壳储层类型以次生溶蚀孔洞形成的低孔、低渗储层为主,储层主要发育于下奥陶统顶部,分布范围与古构造活动形成的不整合面形态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断裂及裂缝的发育对改善风化壳储层具有重要作用,形成了纵向上叠置、横向连片、沿岩溶斜坡部位广泛分布的风化壳储层.断裂和不整合面构成的输导体系控制了风化壳的油气运聚成藏,储层发育程度控制了风化壳的油气富集程度,多期油气充注与风化壳储层非均质性造成了风化壳油气赋存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同时发育古近系文昌组油藏、恩平组油藏和新近系珠江组油藏,不同层系表现出不同的油气富集规律。在古近纪强烈裂陷阶段形成的文昌组深湖相泥岩具有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的特点,是陆丰凹陷油气的主要来源。古近系油藏埋深较大,主要分布在洼陷斜坡和洼中隆起位置;新近系油藏埋深较浅,主要分布在远离洼陷的凸起带。古近系储层主要为湖相三角洲成因,埋深较大,物性相对较差;新近系储层主要为海相沉积,埋深较浅,物性相对较好。新近系圈闭的形成主要受构造控制,发育背斜和断背斜圈闭;古近系圈闭的形成往往受构造和岩性共同控制。包裹体分析表明,不同含油层系具有不同的成藏时间,文昌组、恩平组和珠江组分别在12 Ma、11 Ma和9 Ma成藏。古近系油藏和新近系油藏具有不同的运移输导特征,砂体和断裂的组合构成了多种输导模式。古近系油藏具有近源运聚成藏的特征,以短距离的砂体侧向输导和断裂垂向输导为主;而新近系油藏表现为远源运聚成藏的特征,砂体和控洼断裂构成复合运移通道。不同的油气富集规律导致古近系和新近系油藏具有不同的成藏主控因素。其中,文昌组油藏主要受控于储层发育特征,恩平组油藏主要受控于储-盖组合,而珠江组油藏主要受控于圈闭发育条件。  相似文献   

18.
塔中地区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与油气运聚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古生界存在砂岩输导层、不整合输导层、碳酸盐岩深埋藏岩溶型输导层和断层输导层等多种输导层类型,它们在空间上构成了不同的输导结构样式,从而决定了塔中地区不同层系油气藏的类型和油气运聚特点。在石炭系、志留系、泥盆系地层中发育砂层、不整合输导层,油气以横向运聚为主,主要形成背斜和地层岩性油气藏。在奥陶系地层中发育2种运聚模式:①断层垂向输导、不整合侵蚀岩溶带横向汇聚的运聚模式;②碳酸盐岩内幕岩溶带自生自储运聚模式,形成古潜山型和内幕溶蚀型岩性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19.
乌夏断裂带侏罗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尔禾-夏子街断裂带是一个晚石炭世至三叠纪发育起来的大型逆掩断裂带,断层主要发育在三叠系以下层位,侏罗系以上近于单斜形态。目前已在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发现油气藏,其中侏罗系含油层位主要集中在八道湾组,油藏类型以地层和岩性油气藏为主,原油遭受次生改造作用较强。通过对该区侏罗系典型油气藏的解剖证实,油气是沿断裂运移至侏罗系底部不整合后发生侧向运移,上倾方向遇稠油遮挡在底砾岩或水进砂体中成藏。这一认识已得到勘探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20.
井研地区灯影组整体为局限台地沉积,有利储层为藻丘相的富藻白云岩及粒屑白云岩.近期钻井揭示灯影组含气性横向差异明显,气藏影响因素不明确.灯影组主要发育两类断裂体系,一类为桐湾运动形成的桐湾期断裂体系,多为小型断裂,由于该类断裂多为层间断裂或仅断至寒武系,因此不会成为油气散失通道,使沿断裂形成的储集体可能形成岩性圈闭;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