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简要介绍两种隔离式DC/DC变换器次级整流电路的电路特点。以半桥拓扑作为初级电路,从输出电流纹波、滤波电感损耗以及变压器损耗等方面对中心抽头电路和倍流整流电路进行详细比较,总结各自的优缺点。得出中心抽头电路适用于输出电流较低的场合,倍流整流电路适用于低压大电流的场合。  相似文献   

2.
一种采用倍流整流电路的ZVS-ZCS三电平DC/DC变换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电平DC/DC变换器多采用移相ZVS控制,而常规的移相ZVS控制的变换器,滞后臂较难实现ZVS,同时换流时的环流也会降低变换器的效率.另外,传统的输出全波整流设计,其大电流增加了输出滤波电感和变压器的体积以及整流管上的电压应力,这不利于用在低压大电流输出场合.为此,本文采用倍流整流电路的ZVS-ZCS三电平DC/DC变换器,提出把实现滞后臂ZCS的谐振电容设计在副边的倍流整流电路中,有效地克服了环流的影响和降低整流管的电压应力,同时相应地减小了流过变压器副边和输出滤波电感的电流.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了方案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光伏发电用新型高增益DC/DC变换器,将三相变压器的概念应用于该变换器中,通过变压器不同的组合变换,得到最优的高电压增益联接方式。该变换器由三相桥式逆变电路、3个高频变压器和三相桥式整流电路组成,其中变压器一次侧三角型联接,二次侧星型联接。同时,一次侧桥式电路与二次侧三相整流二极管可实现三相交错并联的效果,减小输入电流及输出电流纹波,并使功率器件热分布均衡,提高变换器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直流变换器在硬开关下的开关损耗大及整流二极管电流电压应力、反向恢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倍流整流方式的串并联谐振DC/DC变换器。在低压大电流应用场合下,该拓扑可以提高变换效率,简化变压器及滤波电感的设计。论述了变换器主电路的工作过程,在基波近似的基础上进行变换器的交流稳态分析,最后得出仿真及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同步整流技术及其在DC/DC变换器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步整流技术是采用通态电阻极低的功率MOSFET来取代整流二极管,因此能大大降低整流器的损耗,提高DC/DC变换器的效率,满足低压、大电流整流的需要。首先介绍了同步整流的基本原理,然后重点阐述同步整流式DC/DC电源变换器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设计并试验验证了一种基于SiC二极管的隔离型移相全桥 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变压器采用交错并联结构以提高功率等级,降低电流电压应力;采用移相全桥电路实现软开关,降低开关损耗,便于提高开关频率以减小磁性元件体积、增加功率密度;此外,二次侧不控整流电路使用SiC二极管,消除了传统不控整流反向恢复的问题.通过分析移相全桥的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SiC二极管整流的移相全桥 DC/DC电路设计方法,并研制了1台额定600V 输入、300V 输出的3.6kW 样机,试验结果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高频变压器的设计是功率变换电路设计的核心技术。详细介绍了1100W/55kHz推挽DC/DC变换电路中高频变压器的设计过程,包括变压器磁芯选取及型号的确定、绕组设计及变压器的绕制。给出了变压器原、副边电压实验波形,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变压器工作稳定可靠,满足电路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零电压、零电流全桥DC/DC变换器需要在辅助电路中增加有源或有损器件及二次侧整流二极管电压应力增大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电路拓扑结构并对工作过程进行了分析。电路超前臂零电压工作的实现方法与其他传统电路相同,采用外加辅助电容实现;滞后臂的零电流工作条件由2个二极管和1个电容构成的辅助电路实现。辅助电路中不含有源、有损器件,不会增加电路的额外损耗,相比其他拓扑结构,具有更高效率。由于与变压器二次侧抽头并联的钳位电容数值较大,将变压器副边的电压钳位,所以不会增加二次侧的整流管的电压应力。仿真结果验证了电路分析的正确性和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对辐边倍流整流拓扑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副边半波整流、全波整流、倍流整流三种整流方式进行了对比,指出各自的优缺点,得出结合磁集成技术的同步整流倍流整流拓扑特别适用于隔离式低压/大电流输出的DC/DC变换器。  相似文献   

10.
根据开关器件的物理模型,分析并计算了开关器件在DC/DC变换电路中的功率损耗。针对工程应用中开关器件损耗计算的实时性和精确性要求,利用功率开关器件手册提供的产品参数,分别计算了逆变部分的SiC MOSFET模块和整流部分的整流二极管的器件损耗。将计算值与PLECS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可得到较为准确的计算损耗,进一步提高了工程应用中损耗计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直流开断与直流断路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直流输电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流断路器的研制水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直流断路器研制的关键问题——直流开断进行了分析,综述了直流断路器采用的典型开断方法,并对实际系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3种直流断路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张国军  许澜涛 《电源学报》2021,19(5):134-142
在混合型直流断路器的基础上采用电流转移法,针对高压直流系统短路故障问题提出了一种双电容混合型高压直流断路器的拓扑模型。不仅能让高速机械开关在零压零流的条件下安全无弧分断,附带自充电功能,而且可以大幅度降低单电容直流断路器分断时的反向充电电压,从而缩短了拓扑运行时间。对拓扑运行中的各个临界阶段进行数学公式推导,通过仿真验证数学推导结果的正确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拓扑模型可以实现上述各功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磁隔离DC/DC变换器具有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特点,有很好的抗辐照能力。综述了多种适合中小功率的磁隔离DC/DC变换器电路,分析了每种电路工作原理、传递模式及其优缺点,为磁隔离DC/DC变换器的设计提供不同选择。  相似文献   

14.
快速直流断路器是切除直流电网故障必不可少的设备,而其开断容量难以达到直流电网的要求,通过限流器和断路器的配合能够有效提升断路器的开断能力,从而确保直流电网安全运行。文中在深入开展快速机械断路器的特性的基础上,对断路器与直流限流器的配合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机械断路器的开断原理,通过MATLAB/Simulink建立直流断路器电弧特性仿真模型;然后,根据直流电网电压等级、开断电流大小和开断时间等不同要求,研究限流器对断路器开断时间、开断瞬间峰值电压的影响,仿真分析与之相匹配的限流类型及其参数值优化方法;最后,根据超导带材的数学模型,搭建了电阻型超导故障限流器(RSFCL)的仿真模型,用可变电阻模拟超导限流器失超过程的电阻变化,进一步分析限流器对开断过程的影响,上述工作对直流超导限流器的直流电网应用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直流系统间的寄生回路造成的直流接地假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直流系统间的寄生回路造成的直流系统接地的假象的几个事例,并运用电路原理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这种情况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6.
刘广珠 《微电机》1999,32(6):18-19,30
结合西安微电机研究所为电动轨道车变速驱动设计的三相无刷直流电动机及其控制装置,介绍一种电流为半正弦波方式的驱动电路及由线路实现的电机速度检测。采用乘法器原理将换相逻辑、电流波形和速度环控制的电流幅值等信息综合,实现由MOS等PWM调制、速度闭环和电流滞环控制的无刷直流电动机驱动电路。该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实用于一般要求的变速驱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DC/DC变换器的种类,讨论了软开关的工作原理和零电压开关及零电流开关的实现方式。并对BUCK变换器的零电流准谐振电路和Boost变换器的零电压准谐电流进行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直流系统短路电流的限制与开断技术是直流输电技术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技术问题,文中在分析已有直流限流器和直流断路器拓扑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直流系统的改进型故障电流限制器的拓扑结构,该设备利用直流断路器使用的电流转移原理分断电路,可在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快速限制短路电流的上升率及短路电流水平,有效保障内部的电力电子器件避免过电压而造成的损坏。通过在MATLAB/Simulink平台搭建仿真模型并进行故障限流的仿真,验证了限流器的功能和限流指标,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限流器具有良好的限流效果。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种直流调速电路,该电路通过采用辅助开关器件可实现零电压导通,主开关器件无电流或电压过冲,可实现快速再生制动。  相似文献   

20.
直流配电网以其控制灵活、稳定性高、电能质量好等优点,成为了未来配电系统的发展趋势。直流断路器作为直流配电网的保护设备,对于直流配电网的稳定性、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提出了一种在直流配电网中应用的全固态混合式直流断路器方案。该断路器由三条支路构成,其主通流支路由晶闸管串联IGBT构成,转移支路由压接式IGBT构成,能量吸收支路由避雷器构成。对该断路器方案进行了仿真验证,并开发了10kV/1kA试验样机以及相关试验平台。试验样机在10kV和7.5kV电压等级下分别成功开断2kA和5kA短路电流。样机在10kV电压额定通流下效率大于99.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