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特低渗透储层油水渗流特征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3,他引:12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分析了特低渗透储层岩样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关系,利用建立的恒压法油水测定公式测定了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描述了特低渗透储层样品的不同压力梯度对渗流特征的影响。这将为特低渗透储层开发提供理论实验依据,对合理开发特低渗透油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邮凹陷南断阶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较差、不同区块开发难易程度差异较大等问题,综合应用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离心实验及油水驱替等实验技术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油水渗流机理及核磁共振可动流体百分数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根据五元分类系数法对不同区块进行了储层评价和分类优选.结果表明,南断阶特低渗透油藏泰州组储层物性优于阜宁组,不同渗透率储层喉道发育特征差异较大而孔道分布特征基本相同,渗透率越小则微孔隙越发育;储层主流喉道半径与渗透率之间具有较好的指数关系.泰州组和阜宁组储层可动流体百分数平均值分别为67.2%和32.9%,阜宁组可动流体百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陈2、竹墩、许庄、方巷和徐31区块.水驱过程中油相渗透率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而急剧减小,但水相渗透率增加幅度很小,水驱油效率平均值为54.1%;水驱后储层较大孔隙空间仍含有一定量残余油,而微小孔隙中的原油基本未被驱替出来.研究区特低渗透油藏不同区块储层开发难易程度从低到高依次为:竹墩区块泰州组,陈2、许庄、竹墩、方巷和徐31区块阜宁组.  相似文献   

3.
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与裂缝(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密切相关,因此井网部署是否合理是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成败与否的关键。在分析特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特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合理井网部署的关键问题,即裂缝方向与合理井排距的确定。在分析传统的特低渗透油藏开发中根据裂缝不发育、较发育和发育三种不同情况,采用正方形反九点、菱形反九点、矩形三种井网形式的井网优化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考虑特低渗透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的不规则布井的矢量化井网,同时提出了与矢量化井网配套的压裂工艺,在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
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渗吸表征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特低渗透储层微裂缝发育,开发过程中渗吸作用明显,准确表征渗吸速度对合理开发该类储层具有重要意义。从两相渗流基本理论出发,考虑毛细管力和重力,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特征尺寸,及油水黏度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无因次渗吸速度表征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预测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的渗吸采油规律。利用自主设计的渗吸试验装置,选取吉林油田和长庆油田的特低渗透岩心进行渗吸试验,对比不同渗吸速度模型对试验数据的表征结果可以看出,新模型实现了不同岩心渗吸速度的一致拟合,表征结果正确可靠。试验结果同时表明,所选取特低渗岩心的渗吸采收率约为10%~18%,且基质渗透率和油水界面张力对渗吸速度和渗吸采收率均有明显影响。因此充分发挥裂缝性油藏的渗吸作用,可以有效改善裂缝性特低渗储层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国内油藏分类标准将渗透率介于1×10-3μm2和10×10-3μm2的油藏划分为特低渗透油藏,而大庆油田长垣外围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实践表明,这类油藏的见水时间及开发效果仍存在差异,除渗透率级别外,储层裂缝发育是影响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根据长垣外围特低渗透扶杨油层63个区块地质特征,以裂缝参数为首要分类指标,基质渗透率、平均喉道半径、孔喉比、可动流体饱和度和黏度为主要分类指标,结合开发难易程度将特低渗透油藏分为4类,确定了各类油藏主要参数的分类界限,为进一步研究特低渗透油藏水驱规律特征及开发政策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混相难的问题,运用室内实验、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特低渗透油藏实现CO_2近混相驱的方法,结合生产动态分析,总结了CO_2近混相驱的生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油藏工程方案设计,特低渗透扶杨油层能够实现CO_2近混相驱,目标区块的注入能力强、产量高,开发效果也明显好于同类油层水驱区块;储层流动单元是影响油井受效程度的主要因素,裂缝和储层物性好的高渗条带是CO_2黏性指进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对特低渗透油田开展CO_2驱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低和特低渗透储层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油水井之间能否建立起有效驱动是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基于低渗透储层渗流特征,结合油田实际情况,分析了低和特低渗透储层压力梯度分布规律,确定了各类区块的启动压力梯度、有效驱动井距,回归了不同类型区块有效驱动井距和渗透率的关系,定义了有效驱动系数的概念,通过检查井、开发井资料研究了有效驱动系数对低和特低渗透储层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低和特低渗透油藏,要综合考虑开发技术和储层条件确定有效驱动井距,通过优化开发井网提高有效驱动系数。研究成果为正确制定此类油藏开发调整方案提供了依据,对于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特低渗透油藏驱替及开采特征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应用非达西渗流理论和非线性弹性渗流理论,分析了影响特低渗透油藏驱替及开采特征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和毛细管压力是影响特低渗透油藏驱替特征的主要因素;而影响特低渗透油藏开采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储层的弹塑性,即储层的压力敏感性。在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中应适当缩小注采井距提高驱替压力梯度,采取整体压裂措施减小启动压力梯度,通过气驱或活性水驱油减小毛细管压力,及时补充地层能量以减少压力敏感性对储层的伤害。  相似文献   

9.
南翼山特低渗透油藏储层渗流由于具有非达西特征和启动压力梯度,与中、高渗透常规油藏相比,其油气成藏和开发规律具有较大的不同。本文重点探讨了低(特低)渗透储层非达西渗流机理,研究了低(特低)渗非达西渗流特征所引起的视渗透率变化,并结合对南翼山油田Ⅲ+Ⅳ和V油组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南翼山油田特低渗透油藏的特殊成藏特征和开发规律,并提出了针对低(特低)渗透油藏的勘探开发建议。在油气勘探方面应当突破传统的构造高点勘探油气的思路,应多在构造斜坡下倾部位或向斜区勘探油气,寻找油气富集的"甜点"。在开发过程中,给出了改善储层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并指出在油藏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减小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来提高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特低渗透油藏往往具有储层物性差、微裂缝发育等特征,在开发过程中常暴露出出水快、水淹严重等问题,以试井解释为基础,分析了特低渗透油藏含水上升较快的原因,为油田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图像分析、压汞及岩石物性测试等多种技术方法,对渤南洼陷北带沙四上亚段储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储层的成岩作用具有强烈压实、多期溶解、多期胶结和灰泥组分重结晶的特征。以“储层成岩作用演化序列—储层孔隙结构”为约束进行地质历史时期储层物性的恢复,确定不同亚相或微相、不同岩性储层的低渗形成时间,分析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低渗储层成因机制。分析发现,沙四上亚段砂砾岩储层存在5种不同成因类型的低渗储层:Ⅰ类储层为压实低渗特低渗、灰泥重结晶超低渗型;Ⅱ类储层为压实低渗、胶结特低超低渗型;Ⅲ类储层为压实低渗、特低渗型;Ⅳ类储层为溶蚀改善物性,压实胶结低渗型;Ⅴ类储层为压实低渗,压实胶结特低超低渗型。根据致密史—成藏史关系以及试油结果分析可知,Ⅳ类储层为高渗成藏—现今低渗型,勘探潜力最好,为好储层;Ⅲ类储层为中渗成藏—现今特低渗型,勘探潜力中等,为较好储层;Ⅴ类储层为低渗成藏—现今超低渗,勘探潜力较差,为中等储层;Ⅰ类和Ⅱ类储层分别为特低渗成藏—现今非渗型和中渗成藏—现今非渗型,勘探潜力小,为较差储层。  相似文献   

12.
储层特征是影响油气藏油、气、水渗流特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进行储层特征研究,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对于搞清油藏剩余油的分布、采取合理性措施、提高采收率显得十分必要。大情字井地区西部青山口组为低渗岩性油藏,综合运用铸体薄片、岩心砂岩薄片和压汞分析等资料,对储层物性、岩性、空间类型和孔隙结构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部青山口组储层物性总体表现为低—中孔、特低渗—低渗储层,对青山口组砂岩评价分为4类,其中以Ⅲ和Ⅳ类储层为主。  相似文献   

13.
十屋油田营城组特低渗砂岩储层测井参数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松辽盆地十屋油田下白垩统营城组特低渗透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岩石物理实验测量结果的综合分析,揭示该地区特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建立了一套合理的孔、渗、饱储层参数模型,并通过对测井、试油、压汞等资料分析,确定了有效厚度下限标准,以满足油田特低渗透储层测井评价的需要,提高了该区目的层段油藏测井解释和有利区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4.
酸化是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重要增产措施,若酸液体系使用不当,会对储层造成敏感性伤害。为此,以吐哈盆地鄯善油田三间房组砂岩储层为例,通过XRD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储层敏感性评价实验及现场资料整理等方法,研究储层敏感性特征及损害机理,并研发一种酸化增产液,该酸化增产液可与土酸组合使用,提高酸化效果。研究表明:三间房组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黏土矿物以高岭石和蒙脱石为主,属于高黏土矿物储层;储层物性整体表现为低孔特低渗特征,原油为轻质原油,油藏为正常地层压力的未饱和油藏;储层具有中等偏弱速敏、碱敏、水敏、盐敏以及弱酸敏特性;增产液与土酸组合酸液体系可溶蚀大孔隙、微孔隙等多种尺度孔隙后形成孔隙网络系统,可使目标储层岩心渗透率最大提高至原有渗透率的2.68倍。现场应用效果显著,与酸化前相比,平均单井日产油量增加1.29 t/d。研究成果可为特低渗砂岩油藏酸化增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特低渗透油层有效厚度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利用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声波时差、密度、中子、微电极等多种测井曲线,结合岩心分析、地质及试油等资料综合对比研究,分析和识别了影响陕北斜坡地带特低渗透储层参数变化的背景值及有效油气成分,并结合目的层段钙质和泥质夹层的定量统计分析,建立了一种确定特低渗透油层有效厚度的物性、电性下限和不同类型夹层的扣除标准。对该区目的层段80多口井特低渗透储层进行了精细评价处理,合理地剔除了钙质夹层、泥质夹层、致密层、干砂层和不够标准的差油层,确定了各井油层的有效厚度,提高了该区目的层段油藏测井解释和有利区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复杂裂缝性油藏历史拟合中的特殊做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 上二叠统下乌尔禾组油藏是一个具有边底水的特低渗透裂缝性巨厚砾岩油藏,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过程中,针对油藏的具体特点,对“非油层”出油问题、注入水漏失问题、水淹水窜井问题、地层水侵入问题以及不同水驱油模式问题采取了一些特殊做法,对400多口井、23年的生产历史进行了精细拟合,单井的压力、含水率拟合符合率达85%以上。获得了很好的拟合结果,为类似油藏的数值模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这些做法可推广应用于其它低渗透裂缝性油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西峰油田董志区长8油藏为例,运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水平井组合方式及其井网形式。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是提高特低渗油藏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结合长庆特低渗储层吸水性能好的特点,认为采用直井注水,水平段走向垂直于储层最大主应力方位的水平井采油的井网组合开发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利用测井资料精细评价特低渗透储层的方法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尔多斯盆地BB油田长3、长4+5特低渗透储层测井中泥浆滤液对地层侵入作用弱,直观指示油气层和水层的微电极及深、中、浅电阻率的有序排列基本消失,储层中发育的微裂缝还造成井眼的不规则扩径等,导致测井响应中来自油气的成分少,有生产能力的低孔隙度储层与无效层段之间差异很小。通过确定特低渗透储层有效厚度下限,将地层电阻率作为地质背景条件,分析岩性和电性特征及其相应的统计标准,充分利用测井资料分析、识别影响特低渗透储层参数变化特征及有效油气成分。并采用测井与地质及试油等资料综合对比研究,分析储层中不同岩性的钙质、泥质夹层的定量统计、扣除方法及其对测井曲线造成的背景值影响,特别是利用微电极电阻率测井曲线的幅度、差异及其性质,精细评价和划分了特低渗透储层,有效提高了该区目的层段特低渗透储层测井解释和有利区预测精度,为该区特低渗透油田增储上产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三叠系特低渗注水开发油藏开发技术对策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长庆油田三叠系注水开发特低渗油藏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分析油田递减规律入手,将低渗储层渗流理论研究方法、数值模拟技术及矿场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分析不同油藏的含水、产量、压力、注水强度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确定出合理的开发技术时策,确保油田稳产。此项研究时降低低渗透油田递减、提高单井产能、稳油控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水敏损害定量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低渗和特低渗储层存在的水敏损害问题,利用多元统计方法确定了影响水敏损害的主要因素,并建立了储层水敏性损害定量预测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对低渗、特低渗储层水敏损害程度的预测结果与室内试验结果具有很好的符合率,其预测符合率达到8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