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亮  黄博 《华中建筑》2014,(11):134-139
该文基于对武汉八个典型街区的街区用地模式、交通设施配置、交通管理组织、周边房产信息等要素与街区居民出行特征的调查与比对,分析了不同街区环境要素对居民低碳出行的影响机理,为适合低碳出行的城市街区用地与交通环境构建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唐乐  陈雯 《城市规划》2024,(1):55-64
城市街区演替的多维现象是各种城市问题持续劣化的微观成因,探明其中影响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依据。针对江苏省淮安市107处城市街区,利用时空多源数据,采用逻辑降维、关联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构建可表征空间规模、交通设施、日常出行、社会经济及公共交通等演替现象的多维复合要素体系,揭示城市街区演替对交通出行拥堵的时空影响机理。影响机理表明空间规模与日常出行演替具有显著一致的正向影响,公共交通演替具有显著一致的负向影响,交通设施与社会经济的演替则不具显著影响。依循时空影响机理,结合可预见变化、官方指导意见和近期实践经验,情景模拟了全局性交通出行改善下各类街区更新的空间增容阙值,作为城市更新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城市倡导绿色出行、低碳交通的大环境下,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历史文化街区交通现状,探讨了在历史文化街区构建绿色交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转变规划和交通理念,调整街区土地用途和城市功能,运用交通稳静化技术方法完善道路设计,实施公交优先的交通策略等一系列绿色交通应用途径,从而改善历史文化街区交通环境,提升空间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以往多项量化研究结果的总结和分析,探讨了在街区和社区尺度下城市环境特征与步行出行选择的关系,明确了能够鼓励人们步行出行的城市环境特征。研究结果对建立绿色交通理念下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环境问题频发,顶层设计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基于生态学思维提出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整合生态学、规划学、景观学、建筑学相关知识,分析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生态要素,探讨绿色规划设计策略,为获得更加绿色、科学、可持续的城市空间结构,减少建设资源的投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建设可持续城市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6.
已有研究表明,街区建成环境特征会影响居民日常通勤、休闲步行出行活动。然而建成环境对于居民购物出行的影响研究却是有限的,特别是在高密度的城市生活街区。文章探寻生活街区建成环境要素对上海中心城区居民选择步行、骑行、公交及驾车等购物出行方式的影响。在获取2 479位居民日常购物出行特征、感知环境评价以及个人社会属性后,结合实测的街区建成环境指标,运用多项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居民购物出行方式除了受年龄、家庭收入、交通工具拥有量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到街区路网特征、土地利用、步行设施、街道界面以及公交可达性等建成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胡一可  张天霖  王磊  何捷 《风景园林》2022,29(10):45-52
城市街区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与游憩的重要空间环境,不仅提供物质产品,还可在精神感知层面提供景观服务,是提升人类福祉的关键。既往研究依赖于有限的数据源,难以对大规模城市街区景观的居民感知展开量化分析,不利于景观服务评价体系的完善。以街景数据为基础,提取绿视率、天空视率、建筑视率3种城市室外环境视觉景观要素;对城市街区居民安全、活力、美丽、富裕、压抑和无聊6项感知指标开展测度;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视觉景观要素与居民精神感知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城市中绿色空间、蓝色空间、灰色空间随城市功能特征均呈现聚集分布的规律:整体绿色视觉要素较匮乏;积极感知与消极感知具有明显空间分异;绿视率对于居民综合感知具有极显著的正向影响。大范围测度城市街区景观的感知情况为景观服务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期指导未来的景观提升和城市更新。  相似文献   

8.
探析城市街道空间品质与居民出行行为的关联机制对合理有效配置街道设施资源、促进健康绿色出行具有重要意义。以合肥市七桂塘街区为例,通过Python爬取街景图像,采用机器学习算法、空间句法结合ArcGIS量化街道空间品质构成要素;通过行为观察获取出行数据,进而构建空间品质和行为特征关联研究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总结各影响因子相互作用程度和方式。研究表明:出行行为与街道空间要素存在特定的数理影响关系,其中功能业态、步行宽度和界面开放度对出行行为影响更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老城区街道优化策略,以期为合肥市街道设计导则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商业街区是城市区域内,室外人流汇集较大的空间。商业街区城市热岛现象明显,其内部热环境对于使用者来说至关重要。街区空间形态要素与城市微气候之间存在紧密联系,通过对严寒地区典型城市哈尔滨的商业街区实测研究,发现街区形态要素是导致区域内温度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同研究半径内,街区形态要素对于温度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建筑覆盖率,植被绿化率,下垫面百分比,天空开阔因子以及建筑墙体面积是影响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论文通过对各街区形态要素与温度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了哈尔滨商业街区形态要素对温度的影响范围。同时,构建的相关性方程能够说明各街区形态要素对于温度的影响程度,旨在将城市设计与气候设计进行整合,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胡楠  魏晓芳 《小城镇建设》2013,(10):90-97,104
重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空间环境品质的有效保护、提升与更新对于体现山地历史文化街区的综合价值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提出空间环境品质影响要素的分析是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的关键所在;并根据现今重庆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环境品质的现状问题,找出具有针对性的主导影响要素,将其进行归纳与整理,尝试建立一套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环境品质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最后重点根据重庆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环境的实际情况,对各类影响要素的品质综合整治方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选取上海市区特征差异明显的康健、卢湾、中原和八佰伴四个街区,进行了以问卷形式随机访问调查过往人员的日常出行的特征以及他们的社会经济特征;在分析比较了四个街区的土地使用特征、规划设计特征和道路交通设施等空间物质特征的基础上,对出行方式与各种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研究表明街区的空间物质设计特征对绿色交通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本项研究是再构城市街区规划设计基本理论的一项实证研究,是与加拿大Concordia大学地理系合作进行"城市设计特征和交通方式选择研究"项目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基于城市商务区功能属性的绿化特色街区的概念、特征和建设意义,提出商务区绿化特色街区设计应以街道的尺度为切入点,综合考虑城市用地布局、路网结构、空间容量、建筑形态等空间环境要素。文章以上海虹桥商务区为例,从街区结构、街道界面、公共空间等方面阐述了城市商务区绿化特色街区的设计策略,探讨绿色理念在街区层面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结合哈尔滨市城市步行街区建设实践,从分析步行街区的空间与功能构成入手,重点研究城市步行街区的功能构成要素及功能构成模式;分析城市步行街区空间涵义、特征和步行空间界面构成要素。通过研究城市步行街区的运行机制及功能与空间的构成,为塑造城市步行街区空间环境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正处于大规模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利用这一机遇,引导城市实现可持续、紧凑化发展显得尤为必要。TOD(公共交通导向开发)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并在全世界得到了推广与实践。绿色TOD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紧凑城市理论、绿色都市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下对原有的TOD理论的再发展,但目前的研究却刚刚起步,尤其与亚洲高密度城市相结合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以绿色TOD建成环境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理论层面和实证层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绿色TOD理论体系。本研究结合深入的实地调研,分析总结了亚洲公交都市的TOD建成环境特征,弥补了绿色TOD理论在亚洲城市实证研究的不足。构建了绿色TOD建成环境评价体系,以定量与客观的方式确定了影响绿色TOD建成环境的关键性因素和指标权重,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论文主要分为4个部分展开阐述: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对绿色TOD的相关理论与案例进行总结与梳理。首先,对TOD理论、紧凑城市理论、绿色都市主义理论等方面进行了基础研究;然后追溯了绿色TOD概念的缘起,分析了绿色TOD从理论到实践的推行,结合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总结绿色TOD在不同维度、不同城市背景的实践特征,并解读了绿色TOD的基本内涵,最后借鉴绿色生态社区评估体系中与绿色交通和低碳出行相关的评价指标,将TOD的5D建成环境要素与绿色社区指标进行了关联性分析,这些指标与其蕴含的理念丰富和细化了绿色TOD的内涵。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首先选取新加坡和香港两个亚洲公交都市进行对比,分析了两个城市在TOD规划实践上的各自特点,选取了两个城市的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归纳了亚洲公交都市的TOD建成环境特征,以及发展绿色TOD的优势与不足。然后本文结合实地调研,采集一手数据,利用GIS对新加坡的典型TOD站点区域展开实证研究,从中观街区层面和微观建筑层面对比典型站点500m站域范围内的用地特征与空间形态,提出了构建亚洲高密度城市中绿色TOD模式的有效手段。第三部分为建立评价体系,在TOD 5D建成环境模型的基础上,整合了绿色都市主义理论思想,构建了绿色TOD建成环境指标体系。通过对新加坡24个站点500m站域范围内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借助SPSS相关分析,明确了建成环境中与公共交通出行率显著相关的指标,并利用SPSS因子分析,确立了5个综合因子作为绿色TOD建成环境的关键要素,并计算了各个指标的权重。第四部分为策略研究,共分为3个尺度进行阐述。首先是基于城市尺度的沿TOD走廊的珠链式发展,包括围绕轨交站点建构层级化的城市功能中心,交通规划与土地使用的协同整合;其次是基于街区尺度的构建绿色TOD空间单元,包括TOD核心区的合理布局、打造步行骑行友好型街区、以人为本的TOD公共空间营造;再次是基于建筑尺度,打造与街区融合的交通综合体,包括空间触媒与城市更新策略,空间整合与连接。最后,本章还结合中国大陆城市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推行绿色TOD的相关建议举措。  相似文献   

15.
涂波 《风景园林》2019,26(11):45-47
正风景园林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使命,以保护和营造高品质的空间景观环境为基本任务。基于当前城市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以及国家层面提出的发展要求,风景园林师可以通过生态手段与规划工具统筹空间要素,协调各方利益,驱动完善街区各要素,助力城市更新。其中风景园林师工作的重点是基于对场地各项条件的梳理解读,在充分了解各层面需求与限制因素后,分别从梳理城市文化记忆、完善街区基础设施、恢复街区绿色生境、组织街区交  相似文献   

16.
当前城市建设从大规模开发转向微调控并且更加注重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本文以提升行为品质为切入点,从街道网络、街区尺度、路径环境三个方面提出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策略,对优化居民出行结构,激发公共空间活力,塑造绿色、宜居、健康、生态的城市空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磊  宋彦 《现代城市研究》2019,(10):102-108
本文以深圳为例,从街区的视角分析建成区环境特征和共享单车的分布密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街区尺度小、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高、建筑密度大、公共交通设施布局完善等因素对城市共享单车出行有着促进作用,而街区道路长度和自行车出行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时还发现深圳城中村是使用共享单车出行的重要区域。本研究为建设城市自行车友好性空间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而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化问题显露出来,造成了气候环境的变化,给予了人们居住的不适感。为了提高人们居住环境的质量,相关专家提出了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的研究方向为人们打造绿色和谐的城市环境和居住条件。本文通过对城市现状的描述,从中发现城市设计的问题,从而提出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提倡低碳绿色出行的背景下,合理评价并优化自行车出行环境对于健全城市慢行系统至关重要.旨在构建一套评价城市道路自行车出行环境的方法并加以应用.通过可视化SP法进行问卷设计并收集骑行路径选择行为数据,基于离散选择模型建构城市道路要素影响骑行者环境评价的数学模型.发现路段要素对于骑行环境评价的影响大于路径要素,骑行者将骑行环境的安全性相对于舒适性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采用考虑环境要素以及综合时间要素的两种评价指标,分别以路段和行政街道为尺度对骑行环境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3个优先等级的改善措施.结果表明上海中心城区的骑行环境优化重点是保障自行车骑行者的路权.  相似文献   

20.
对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的原则进行分析,从气候条件下绿色街区城市设计、土地条件下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绿地植被下的绿色街区城市设计及气候条件下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等方面,提出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旨在为我国绿色街区城市设计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