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20世纪中国建筑学的历史是和"现代"相互纠缠的历史。中国建筑的现代性首先是普适的现代性的一部分,它分享了现代性的基本特征,诸如理性、进步、专业化,也交织着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与此同时,中国建筑的现代性又只能体现在具体性中。实际上,全球化的现代性所具有的普遍性也是来自于复数的具体性之中,不同的现代性模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相互激发,才构成了普遍意义上的建筑的现代性。2015年5月30日至6月1日,"构想我们的现代性——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的诸视角"国际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举行。本期杂志主题板块选取部分代表性论文,从"政治、制度、话语","谱系、时代、个案","全球、地方、身份"三个方面呈现会议成果,以探索构想和描述中国建筑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大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展览的举办,已引起建筑学界学者对于布扎教育在中国的传播、影响及其历史价值的再度研究,进而也引发我们希望对西方布扎传统与现代建筑发展进程之关联性的重新认识。文章基于我们是否仍然应该在"规则"与"自由"间的矛盾中定义布扎传统与现代建筑的不可调和性这一追问,通过对法国布扎教育机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回溯,聚焦其代表人物的建筑观念和设计理论的源流关系及其学术争议.展开关于布扎传统与现代建筑发展之复杂关系的重新认识,为重构中国自身20世纪现代建筑发展进程的历史叙述,贡献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近期理论动向为反思当代建筑与现代性之关系所带来的影响.文章指出,在最近的研究中,单极的、线性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现代性模型,正在为"多元"、"全球"和"他者"现代性所代替.这个转向鼓励研究者通过新的界定来考量现代性,并为观察建筑与现代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开启了新视野.文章回顾呈现于20世纪主流西方话语中建筑的现代...  相似文献   

4.
陈坚  黄惠菁 《新建筑》2010,(6):60-63
在中国现代性、现代建筑的研究中梁思成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从建筑创作和建筑历史研究两个方面来辨析建筑文化观与建筑现代性的本质区别,寻找梁思成建筑创作理论的形成根源,对其理论思想作出学术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韩涛 《住区》2021,(3):84-95
本文是"现代性的意象"系列研究的第三部分.通过将"抽象"议题凝聚前文研究中对现代性十个术语的话语分析,本文聚焦讨论欧洲现代建筑"为什么"以及"如何"走向"抽象化"的历史机制,从而展开对"现代性的建筑意象"的高度综合."抽象"在本文中不是一种艺术"风格",而是一种现代性的"条件".既是一种时间、空间、个人、社会、政治、经...  相似文献   

6.
文章延续了笔者在《时代建筑》2013年第1期"边走边唱:60年代生建筑师"发表的有关中国建筑现代性分析的文章的视角,进一步讨论了现代性的"现代认同"及这一概念的前提和基础,即西方现代性价值的核心——"个人权利"。通过对现代性的相关基本概念的讨论,文章进一步认识了"异化"的现代性对中国现代主义建筑造成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出生(也许包括部分70年代后期出生)的建筑师身上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文章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的"非西方"现当代建筑的研究综述,可为中国近代以来的建筑历史写作提供借鉴,并指出未来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可以增加"非西方"为参照系,在全球图景下发掘更丰富和多层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民国时期的蚕室建筑进行了溯源式观察,为其构建了四种身份——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缩影、作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调和中介、作为行为依托的载体和器具和作为工业时代的产品组合。通过追问这一边缘的建筑学科知识,本研究试图解读中国建筑中原生的现代性,也为西方主流现代运动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建筑论述提供反思。  相似文献   

9.
篇首语     
<正>《世界建筑》的读者朋友本期的《世界建筑》关注当今中国建筑的一个重要领域——历史保护。现代中国对现代性的狂热拥抱曾经使我们主动摒弃历史:先是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它留给我们的历史观影响远未像它的政治影响那样被自上而下地肃清;后是1990年代中期至今天的消费主义和大众传媒,我们曾经认为班纳姆的"没有一个城市不会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种研究现当代建筑史的方法—知识构成分析,试图探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从理论建构和历史学研究的角度,阐述"知识构成"作为考查现代性条件下当代建筑实践"历史化""知识化"的方法的架构、内容和有效性;以1992-2001的中国建筑为例说明,如何运用"知识构成"的方法,理解、阐释、重构现代性条件下建筑学的知识状况;中国乃至亚洲何以成为推动当代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及方法的前沿。  相似文献   

11.
高技派建筑在20世纪50年代,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的采用与构件的装配化、标准化方面;20世纪70年代则以强调和表现现代工业技术为主要特征;20世纪90年代,在现代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下开始蜕变,转向改变自身以适应信息时代高技术与高情感相融合的要求,以及更加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城市文脉、生态环保及人类的感情需要等高情感环节上,而成为建筑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国家建筑材料展贸中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日前主办了一次装饰混凝土建筑应用技术交流会议,南京倍立达集团、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先后作了CRC、装饰混凝土轻质挂板的介绍.倍立达的GRC可以把建筑做得像飘逸的丝绸,宝贵石艺的挂板则把建筑包裹在柔顺的"条绒"里.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12)
<正>语言中有很多表达使用了"鼻子"和"耳朵"这两个词。我们首先来说一说"鼻子"这个词。鼻子对人的呼吸和嗅觉来说非常重要。有些人能够牵着别人的鼻子走。例如,如果一位妻子牵着丈夫的鼻子走,她想让他干嘛,他就干嘛。  相似文献   

14.
建筑师土澍客串了一回“雕塑家”。可是,他把他的“雕塑”还是做成了“房子”。其间,王澍自己又获得了一些关于建筑的新的体验。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2)
"毛目显"是刘勰对《文心雕龙》下篇的主旨的概括,是指对那些关涉文学创作的细目进行论述。但是长期以来,龙学界忽视了下篇的"毛目"属性,将其概括为"剖情析采"或者创作论、批评论、文学史论、文德论等等,有的甚至在此基础上调整《文心雕龙》的篇章结构。这些做法欠妥当。将"毛目"概括为"剖情析采"是建立在对"剖情析采"与"笼圈条贯"的误解之上的;将"毛目"概括为创作论、批评论、文学史论、文德论等,把"毛目"变成了"纲领",是今人文学观的投射,也不符合刘勰的本意。  相似文献   

16.
邓敬  殷红 《时代建筑》2007,(4):98-103
文章对刘家琨在成都最新完成的作品"锦都院街"的设计及概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结合刘家琨近年来一系列作品,解读和诠释了其"处理现实"的创作姿态与策略。  相似文献   

17.
剥落历史的封存,我们找寻这里的记忆 对“四合院”,我们总有一些印象中的固有记忆:垂花门、照壁、抄手游廊、层层递进的院落,围着院子的家长里短和小生活.而当我踏足水车胡同24号的时候,所有对四合院的幻想都破灭了.  相似文献   

18.
"读"与"展"     
《建筑知识》2008,28(4)
展览中心是一个城市甚至国家对外交流的平台之一,某种意义上说,展览中心以及展会的层次能体现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地位。图书馆是精神世界的乐土,它的意义在于体现民众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体现对国民的精神层面的满足。展览中心和图书馆,乍看之下,两者并无多大瓜葛,但在2008年这个特殊时期的北京,随着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二期工程和中国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的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这两者的并置,从中似也能读出些许意味。  相似文献   

19.
刘颖 《中国建材》2005,(3):57-59
我国是具有13亿人的世界人口大国,人均资源的占有量十分有限。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为我们在这样一个基本国情基础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指出了方向。在许多大政方针上,在许多涉及长远发展的规划方面,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  相似文献   

20.
"国际化"与"逆国际化"的混沌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万不要以为现代建筑发展已经登峰造极地球表面人类空间的所有构成在宇宙时间序列都只是刚刚开始。即使是“五千年文明”也只不过是极其短暂的瞬间。其实,人类在生存空间构成方面的进化至今仍然处于混沌时期。无数空间表层错觉、幻觉、假象、迷信和盲目崇拜导致人类对于建筑与城市的心态浮躁直至分裂——这是混沌空间的底层。如果以全球视野透视世界建筑状况,可以发现在欧亚大陆东部的一片土地上建筑与城市普遍呈现种非秩序现象——这是混沌空间的中间。建筑哲学贫困,建筑信仰危机——这是混沌空间的上层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