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提出基于精细化管理的有序用电辅助决策方法;根据用户用电行为和评价指标,精细划分用户,并结合用电设备和用电时段特性,设置有序用电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进而生成精细化的有序用电优化方案,实现有序用电的精细化管理;并通过实际系统应用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提高了有序用电精细化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有序用电工作的精细化管理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引入有序用电工作的全过程管理中,并从技术和管理2个角度阐述了如何实现有序用电工作的精细化管理。阐述了有序用电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内涵,给出从技术角度如何应用大客户负荷管理系统实现有序用电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建立了有序用电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体系,以期从管理角度实现有序用电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3.
《广西电力工程》2011,(4):59-60
为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做好有序用电工作,发改委制定了《有序用电管理办法》并于近日发布。 《有序用电管理办法》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4.
简要回顾了江苏省2005年1~4月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概况及采用有序用电取得的实效,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2005年迎峰度夏工作的有序用电原则、有序用电方案和有序用电措施等.  相似文献   

5.
传统分散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营销体系建设对需求侧管理的要求。2012年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南供电公司建成了"四中心一平台"管理指挥体系,并创新建设全面、高效的有序用电管理平台,开展了一系列需求侧管理实践。介绍了"四中心一平台"管理指挥体系下需求侧监控中心的功能定位,以及230M负控系统优化升级、台区负荷精细化管理、有序用电平台建设应用等方面的主要做法和实施效果。通过开展创新实践,大大提高了需求侧管理水平,为全面、精益、高效开展有序用电、负荷监控、数据统计分析奠定了基础。需求侧管理实践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有序用电的经济学分析及实施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有序用电对解决我国冬季用电紧缺和电力工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的作用,基于我国实际情况对有序用电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论述了市场失灵情况下,有序用电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社会福利的经济学原理;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应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开展有序用电工作,并结合我国以前有序用电工作的经验和现在的新形势提出了9条具体建议,最后对未来的有序用电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有序用电是缓解高峰时期电力不足的重要手段,为此提出了周前有序用电综合决策模型。综合了基于用户负荷形态以及参与意愿的4种错避峰手段,考虑了负荷的网络分布以及线路阻塞,利用改进的直流潮流方法近似考虑了网损,建立了以有序用电错避峰手段补偿成本最小及网损最小为目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只考虑高峰时段约束等求解策略缩减求解时间。算例分析表明,本模型可以基于用户负荷特性制定个性化的有序用电方案,通过时间与空间维度的有序用电实现对有限的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消纳用电缺口的同时降低网损、消除网络阻塞,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相似文献   

8.
有序用电是我国应对电力短缺的有效措施,但同时存在计划指令下电力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问题。对当前我国有序用电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并借鉴国外配额制和配额交易制,在研究用电权交易的基本概念、合理性、优势及市场属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有序用电的用电权交易方案,通过利用用户侧的市场调节,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从而提高整体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以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为平台促进DSM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能全面采集和分析客户端的用电信息。主要探讨了利用负荷管理系统丰富的数据资源,在有序用电、电能质量监测、负荷分析等方面为供电企业提供决策依据,以及利用负荷管理终端与客户共享用电数据,指导客户优化用电方式和节能降损,促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2011年6月30日,国家发改委在杭州市召开全国有序用电工作经验交流会,宣传贯彻《有序用电管理办法》。从会议讨论和《办法》的规定来看,有序用电仅仅作为弥补缺电的措施,一旦缺电解除,有序用电将束之高阁。而从我国电力供求的现实情况来看,有序用电需要常态化。  相似文献   

11.
重庆北碚供电局结合技术与管理手段,积极探索有序用电精益化道路,创新管控模式,提升电力需求侧管理水平,落实"保民生、保重点、保稳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高级应用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现远程抄表、费控的基础上,对用电情况实时查询、异常用电智能研判平台、有序用电管理、线损计算、电能质量监测与分析等高级应用方面进行了构想,充分利用采集平台,进一步提升电力企业的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企业客户侧管理系统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单纯的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已不能满足当前用电管理的需要,因此,建立用电现场服务与管理系统显得尤为必要。立足于实现并优化企业自身的需求侧管理,详细介绍了电力客户侧管理系统的结构,以及该系统如何帮助客户进行合理有序用电、监测用电需量、有效控制需量的最大值等内容,为企业实现负荷监测、调整峰谷用电量、提高用电效率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详细介绍了南通竹行地区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后出现的局部地区“峰谷倒挂”现象,对其成因及其对电网安全运行的危害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在局部地区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解决电力供需矛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客观描述了局部地区有序用电方案及其实施情况,对其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构建客户信用等级评价和决策的电费风险管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电费风险管理系统的模型架构、系统架构、"3+2+1"模式的控制手段及系统建成的预期效果,以构建电费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改善公司电费管理水平,把优质服务和加强电费回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树立供电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我国用电监测及其管理系统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用电监测与管理系统数量多、信息难以共享、功能重复交叉、综合投资较大、运行维护困难等问题,提出了通过标准化设计整合这些系统。开发一种多功能用电监测与管理系统的想法。章给出了多功能用电监测与管理系统的逻辑结构和设计方法,并指出了对终端、功能、信息及软件平台进行标准化设计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晓  李林道 《华东电力》2005,33(11):34-38
多年来,江苏省用电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1年以来增长率均超过15%,供电紧张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电力资源总量一定的前提下,推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对缓解用电紧张的矛盾,确保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成果显著。详细介绍了峰谷时电价的推行过程、实施效果、经验、存在问题和建议,可供电力市场推行需求侧管理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电力用户与电力公司双向互动,满足电力用户多元化、互动化的用电服务需求,设计并实现依托于智能用电互动服务平台的海量信息数据和多元化服务,完成面向电力用户的智能家庭能效管理系统设计.本系统是以智能用电互动服务平台为系统支撑,构建智能电表、智能家庭网关、智能交互终端、智能插座和智能电器为依托,支持光伏发电、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充电等系统或设备的接入,结合阶梯电价、有序用电、家庭能耗指数等节能指标,形成电力公司与电力用户能源与信息同步的新型供电关系,为电力用户提供经济高效用电模式为综合体的智能家庭能效管理系统.系统设计具有标准接入、信息共享、高可靠性等优点,将在智能电网与电力用户之间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将广州市电力需求侧管理落实到具体行业,使用地理探测器、用电互补性模型分析2013—2017年共60个月各行业用电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情景分析方法,从行业、时间角度探索行业用电优化管理路径。基于广州市分行业月度用电特点,抓住行业用电量风向标子行业,利用存在可相互抵消用电波动的用电组合,研究发现:在2017年广州市用电量水平下优化行业用电结构和优化用电时间管理总计可减小约2.25亿kW·h的全社会用电月度峰谷差。未来可通过分行业月度用电预测、结合用电互补性分析测算行业用电调度潜力,为电力需求侧管理水平提高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基于区域峰谷分时电价的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电力市场的发展,差异化电价机制的出现为引导大规模电动汽车的有序充电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因此,提出了一种能够引导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的最优区域峰谷分时电价计算模型。首先,基于城市区域用电行为的差异特性,将用电区域分为居民区、办公区、工业区、商业区等四个区域,并运用隶属度函数法研究区域分时电价峰谷时段划分方法;然后,基于弹性系数法建立电动汽车用户响应量对区域峰谷分时电价的响应关系。最后,以日峰谷差和用户充电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最优区域峰谷分时电价计算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电动汽车区域峰谷分时电价计算模型能够有效降低用户充电成本和系统日峰谷差,有效引导电动汽车进行有序充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