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交联酯化机械活化玉米复合变性淀粉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机械活化玉米淀粉为原料,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醋酸酐为醋化剂进行复合变性,制备机械活化玉米交联酯化复合变性淀粉,考察反应温度、交联剂用量、交联pH值、交联时间、酯化剂用量、酯化pH值、酯化时间等因素对交联酯化淀粉糊冷黏度的影响,与原玉米淀粉合成的交联酯化淀粉进行比较,研究了产物的理化特性,并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机械活化玉米淀粉的交联酯化反应均有影响。对于机械活化1.0 h的玉米淀粉,在反应温度40℃、三偏磷酸钠1.0%、交联pH值10.0、交联时间2.0 h、醋酸酐用量0.5 mL、酯化pH值9.0、酯化时间60 min的条件下,所制备的机械活化玉米交联酯化淀粉糊的冷黏度由活化淀粉的466 mPa.s提高到1 629 mPa.s,淀粉糊液黏度的稳定性、抗酸性、抗老化性明显提高。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图谱显示,淀粉经过交联酯化复合变性处理后,分子结构上引入新的化学基团,交联酯化淀粉属于V型结晶。  相似文献   

2.
以机械活化木薯淀粉为原料,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醋酸酐为酯化剂,采用一步连续法制备机械活化木薯交联酯化淀粉,考察反应温度、交联剂用量、交联pH、交联时间、酯化剂用量、酯化pH、酯化时间等因素对交联酯化淀粉糊冷黏度的影响,并与原木薯淀粉合成的交联酯化淀粉进行比较,研究了产物的理化特性和结构.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机械活化木薯淀粉的交联酯化反应均有影响.对于机械活化1.0h的木薯淀粉,在反应温度40C、三偏磷酸钠1.0%、交联pH 10.0、交联时间2.0h、醋酸酐用量0.5mL、酯化pH 9.0、酯化时间60 min的条件下,所制备的机械活化木薯交联酯化淀粉糊的冷黏度由机械活化淀粉的847 mPa·s提高到3 225 mPa·s,淀粉糊液黏度的稳定性、抗酸性、抗老化性显著提高.交联酯化复合变性有利于形成淀粉的Ⅴ型结构.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三重变性小麦淀粉中酯化反应对淀粉糊粘度特性的影响。在交联氧化反应后,以十二烯基琥珀酸酐作为酯化剂,进行小麦淀粉酯化反应,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pH值和酯化剂用量等主要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交联酯化木薯淀粉制备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木薯淀粉经三偏磷酸钠交联和琥珀酸酐酯化修饰处理后热糊黏度特性的变化.指出交联剂用量、交联时间、交联pH值、酯化剂用量、酯化时间、酯化pH值和反应温度对结果的影响,并得出获得高黏度淀粉的最佳试验条件为:交联剂用量为0.02%;交联时间为3.3 h;交联反应pH值为9.7;酯化剂用量为2.4%;酯化时间为2.7 h;酯化反应pH为9.8;反应温度为34.8℃.  相似文献   

5.
交联酯化淀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淀粉化学修饰技术是目前淀粉工业发展的方向,本文研究了甘薯淀粉经环氧氯丙烷交联和醋酸酐酯化修饰处理后粘度特性的变化,指出了六个反应因素(交联剂用量、交联pH、交联时间、酯化剂用量、酯化pH和反应温度)对结果的影响,并得出获得高粘度淀粉的最佳实验条件为交联剂用量0.27%,交联时间3.3h,交联pH10,反应温度25℃,酯化剂用量6%,酯化pH8.9。  相似文献   

6.
交联酯化作用对木薯淀粉热糊粘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以三偏磷酸钠、丁二酸酐为变性剂,以水为介质对木薯淀粉进行改性并制备交联琥珀酸淀粉酯的工艺条件。以淀粉热糊粘度为评价指标,着重讨论了制备过程中淀粉乳的三偏磷酸钠的用量(对干淀粉的质量分数)、交联时间、交联pH值、丁二酸酐的用量(对干淀粉的质量分数)、酯化时间、酯化pH值和反应温度对产物热糊粘度的影响,与原木薯淀粉的峰值相比较,热糊粘度提高了5~10倍。  相似文献   

7.
该文探讨交联,氧化和酯化三重变性小麦淀粉中氧化反应对淀粉糊粘度特性影响。在氧化反应中,以次氯酸钠作为氧化剂,进行小麦淀粉氧化反应,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pH值和氧化剂用量等主要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十二烯基琥珀酸酐为酯化剂,对甘薯淀粉进行双重化学变性,以峰值粘度和取代度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和响应分析,得出制备高粘度,适宜取代度的交联甘薯淀粉琥珀酸酯最优制备条件:即交联剂用量为0.28%,交联反应pH值为10.2,交联反应时间为3h,酯化剂用量为7%,酯化反应pH值为9.1,反应温度为24℃。  相似文献   

9.
以醋酸酐为酯化剂,对小麦氧化淀粉进行酯化,研究酯化程度与反应条件的关系,测定粘度性质和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反应体系pH、醋酸酐用量和氧化淀粉氧化程度的影响比较大.淀粉经氧化-酯化复合变性后,颗粒受到了更大程度的破坏,存在明显的酯羰基;复合变性后的淀粉更易糊化,糊的粘度有所降低,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10.
交联甘薯淀粉醋酸酯制备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醋酸酐为酯化剂,对甘薯淀粉进行双重化学变性,以峰粘度和取代度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和响应面分析,得出制备粘度高,且取代度适宜的交联甘薯淀粉醋酸酯的最优制备条件为:交联剂用量为0.27%,交联反应pH值为10.0,交联反应时间为3.3h,酯化剂用量为6%,酯化反应PH值为8.5,反应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11.
交联琥珀酸酯木薯淀粉的黏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琥珀酸酐为酯化剂,醋酸酐、己二酸混合酸酐为交联剂,制备交联琥珀酸酯淀粉。着重研究药品添加量、反应温度、反应pH值及反应时间对交联琥珀酸酯淀粉的Brabender峰值黏度和热糊黏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琥珀酸酐的添加量与峰值黏度成正比,但热糊黏度先增加后降低;醋酸酐、己二酸混合酸酐的添加量与峰值黏度成反比,但热糊黏度先增加后降低;其它反应条件对淀粉的影响为峰值黏度和热糊黏度都是先增加后降低。最佳的反应条件为:琥珀酸酐质量分数4%,醋酸酐、己二酸混合酸酐质量分数1.0%,温度25~30℃,pH8.5~9.0,反应时间1 h。  相似文献   

12.
经羟丙基化和POCl3交联复合变性的糯玉米淀粉在国外已广泛的应用于多种食品体系,国内还未见有同类产品上市。本文以自制的羟丙基糯玉米淀粉为起始原料,对其进行POCl3交联复合变性,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POCl3用量为0.018%、反应pH值11.6、NaCl用量为1.2%、反应时间40min。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交联淀粉的生产效率,以木薯淀粉为原料,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采用机械活化辅助干法制备了交联木薯淀粉。以沉降积为评价指标,考察了三偏磷酸钠用量、氢氧化钠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球磨介质堆体积、转速对交联反应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工艺条件,并对交联木薯淀粉的理化特性和结构进行了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干法制备交联木薯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三偏磷酸钠用量4%,氢氧化钠用量2.5%,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60 min,转速380 r·min-1,球磨介质堆体积500 mL,在此条件下制备的交联木薯淀粉沉降积为1.52 mL;FTIR、XRD、SEM进一步证实木薯淀粉发生了交联反应。随着木薯淀粉交联度的增大,木薯交联淀粉较原淀粉透光率、膨胀度、溶解度下降,凝沉性增强,更适应食品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辛烯基琥珀酸交联淀粉酯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用环氧氯丙烷作交联剂,辛烯基琥珀酸酐作酯化剂,采用湿法工艺合成辛烯基琥珀酸交联淀粉酯.探讨了淀粉乳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和沉降积对辛烯基琥珀酸交联淀粉酯取代度的影响,确定制备辛烯基琥珀酸交联淀粉酯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淀粉乳浓度35%,酯化pH 8.0,酯化温度35℃,酯化时间3 h.交联淀粉的沉降积对酯化取代度影响较小,在生产中可根据最终产品的用途选用合适沉降积的交联淀粉进行酯化复合变性.复合变性淀粉符合食品行业标准,可以在食品工业中应用.扫描电镜对其结构进行观察显示淀粉中受侵蚀颗粒增多,颗粒表面的小凹痕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为提升淀粉浆料的使用性能,以亚甲基丁二酸(MSA)为交联剂,采用半干法制备了不同交联度的亚甲基丁二酸交联淀粉(MSACLS)。对其颗粒结构与表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考察了MSA交联变性对淀粉浆液黏度热稳定性、黏附性以及对浆膜力学性能与水溶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交联变性能够明显提升淀粉浆液的黏度热稳定性及其对涤纶纤维的黏附性,提高浆膜的力学性能,降低浆膜的水溶性;随着交联度的增大,MSACLS浆液的黏度热稳定性、对涤纶纤维的黏附力及其膜的断裂强度逐渐提高,浆膜的断裂伸长率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水溶性逐渐降低;选择交联度为49.4的MSACLS在涤纶经纱上浆中使用为宜。  相似文献   

16.
郭丽  邬应龙 《食品科学》2013,34(8):76-81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三偏磷酸钠(STMP)和三聚磷酸钠(STPP)以质量比99:1的比例混合作为交联剂,制备交联马铃薯淀粉。以结合磷含量为指标,交联剂用量、反应pH值、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为因素,运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确定最优工艺条件为交联剂用量为淀粉干质量的16%、反应时间4.5h、反应pH11.5、反应温度55℃;在最优工艺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交联剂用量制备一系列不同结合磷含量的交联淀粉并研究它们的体外消化性质。结果表明,随着交联马铃薯淀粉结合磷含量的增加,其所含的抗性淀粉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7.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制备及其酶法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辛烯基琥珀酸酐为亲核试剂,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了在不同条件下,制备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最佳工艺参数,着重研究了酯化反应条件对反应取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辛烯基琥珀酸酐添加量(淀粉干基重的3%)不变的条件下,淀粉乳的浓度、反应温度、反应体系pH值、反应时间对反应取代度均有较大影响。对制备的淀粉酯中的辛烯基琥珀酸酐残留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利用本文确定的最佳反应条件制得的淀粉酯辛烯基琥珀酸残留量低于规定标准。利用α-淀粉酶对制得的淀粉酯进行了降解处理,探讨了利用不同的酶解时间,获得不同DE值样品的酶解条件。利用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中试放大并获得了预期产品。  相似文献   

18.
丁二酸马铃薯淀粉酯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丁二酸酐为酯化剂合成低取代度酯化淀粉的最佳合成条件.试验采用湿法合成工艺,以产物取代度的高低水平为指标进行合成条件的筛选,并分析测定了产物的黏度、透明度.结果表明: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体系pH9.0、丁二酸酐用量4%、反应时间60 min、反应温度30℃;随着产物取代度的增加,其黏度和透明度均有提高且呈上升趋势;酯化淀粉的黏度和透明度均高于马铃薯原淀粉及玉米酯化淀粉.  相似文献   

19.
以糯玉米淀粉为原料,先对其氧化处理,然后用辛烯基琥珀酸酐对氧化淀粉进行酯化.在单因素基础上选取影响酯化取代度明显的四个因素(pH值、反应温度、淀粉乳浓度、反应时间)在酸酐加入量为3%及酸酐用乙醇稀释5倍的前提下进行响应面设计,得出了最优条件:pH值为8.4,反应温度为36%,淀粉乳质量分数为40%,反应时间为3.5 h,酯化剂用量3%(占淀粉干基比),此时制备产品的取代度可达0.01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