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含有较多合金元素的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熔焊焊接性能较差的问题,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背散射衍射分析和显微硬度仪等手段,研究了镍基单晶高温合金DD8和钴基等轴晶K640M的氩弧焊焊接显微组织特征.结果表明,焊接后接头形成定向柱晶区、熔合区和母材区.对实验合金进行焊后热处理后发现,熔合区和定向柱晶区中γ相发生长大,且Co等元素的分布趋于均匀,焊接残余应力的存在导致个别位置出现再结晶现象.热处理前后接头内显微硬度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亚结构细化和偏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梯度定向凝固技术(HGDS)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亚结构枝晶组织的超细化和显微偏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的凝固界面温度梯度下,得到具有超细枝晶组织的材料,枝晶偏析的程度和尺度都减小,对均匀化处理和提高材料的性能都有利。  相似文献   

3.
电阻焊在焊接单晶铜/多晶铜时,可使焊接热过程对单晶组织影响最小化。采用不同焊接电流,对单晶铜/多晶铜进行闪光对焊,对焊接接头的热影响区宽度和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闪光对焊对多晶铜组织的影响极为显著,随着离焊缝距离的增加,依次呈现出粗晶区、细晶区、超细晶区、超细晶与母材混合区。单晶铜一端仅在近缝处的极小范围内发生了再结晶行为。  相似文献   

4.
碳、铌对Inconel 718合金熔敷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Inconel 718合金焊接接头的塑、韧性,开发了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热加工性能的镍基高温合金焊接材料.通过适当调整Inconel 718高温合金中的碳、铌含量,并在一定工艺参数下进行熔敷,然后再进行扩散退火和固溶、时效处理;研究了C、Nb含量变化对Inconel 718高温合金熔敷层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焊后熔敷层的组织主要由γ固溶体构成,枝晶间出现白色的Laves相;经扩散退火处理后,Laves相发生溶解;在相同的处理条件下,熔敷层的屈服强度和硬度对碳、铌成分的变化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5.
镍基高温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化工、船舶等领域,是一种典型的难加工材料。为了满足航空发动机特殊工况要求,进一步提高其表面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研究人员开展了诸多理论研究和工艺探索。在概述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和镍基多晶高温合金的发展及其材料特性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镍基高温合金磨削去除机理、表面完整性、工艺特性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低铬合金铁的化学成份、金相组织和机械性能,分析了合金元素铭改善铸铁性能的作用机理.少量铬的加入可以明显改善铸铁的强度和硬度.这种强化是珠光体化、珠光体细化、固溶强化及细晶强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性能测试和公用效果表明,低铬合金铸铁是生产烘缸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7.
搅拌摩擦焊(Friction Stir Welding.简称FSW)是一种新型固相连接工艺.它不仅能实现其他连接方式能够实现的接头,且能实现在熔焊条件下焊接性能差、易产生焊接缺陷的材料的连接,如高强铝合金、铝锂合金,使焊接接头的性能大大提高.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搅拌摩擦焊技术的发展和最新进展,涉及搅拌摩擦焊机理即塑性流体运动情况适用母材、力学性能和焊接工具.  相似文献   

8.
线性摩擦焊接过程三维热力耦合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热力耦合有限元方法,建立了线性摩擦焊接过程三维弹塑性有限元计算模型,综合考虑了异种材料线性摩擦焊接成型过程的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和摩擦界面接触非经性行为,着重分析了摩擦焊接过程中的不同产热机制及转化规律,直接由焊件材料的性能参数及设定的焊接规范参数对线性摩擦焊接过程的焊接参数、物理参量场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线性摩擦焊接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变化规律。为整体叶盘线笥摩擦焊接制造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新型晶粒细化剂对K4169高温合金枝晶组织、元素显微偏析和合金相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浇注温度下,细晶铸造试样的一次枝晶主轴长度较普通铸造试样明显缩短,但二者的二次枝晶臂距没有显著差别。晶粒细化后,晶粒的形态由普通铸造组织中的树枝晶向细晶组织中的粒状晶转变,而反合金中主要元素Fe、Cr、Nb、Mo和Ti的偏析减轻,这些均有利于提高细晶铸件的机械性能。另外,MC型碳化物和Laves相的尺寸、数量和形貌在晶粒细化前后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低铬合金铸铁的化学成份、金相组织和机械性能。分析了合金元素铭改善铸铁性能的作用机理。少量铬的加入可以明显改善铸铁的强度和硬度。这种强化是珠光体化、珠光体细化、固溶强化及细晶强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性能测试和使用效果表明,低铬合金铸铁是生产烘缸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新型细化剂对K4169高温合金晶粒组织的影响,提出了晶粒细化的机理。结果表明:加入新型细化剂不仅使凝固后基体的晶粒尺寸减小,而且可提高铸件断面等轴晶的比例。在通常浇注温度1400℃下,加入由两种三元金属间化合物所制成的复合细化剂,对合金熔体进行、不进行均匀化处理时,可使圆柱锭的晶粒分别细化至ASTM1.7级和ASTM3.2级;断面等轴晶的比例从56%分别提高到96%和99%。研究还发现细化剂加入工艺如加入单一或复合细化剂、细化剂的种类和粒度等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细化效果,本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2.
K44铸造镍基高温合金800 ℃氧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静态增重法研究K44铸造镍基高温合金800 ℃氧化动力学.结果表明,K44合金的氧化动力学遵循抛物线规律,属于完全抗氧化级.利用X射线衍射、能谱分析确定K44合金氧化膜的组成以Cr2O3为主,含有NiCr2O4及TiO*TiO2.在高温氧化期间,K44合金发生了内氧化.  相似文献   

13.
FGH96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及其热加工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热压缩试验研究了FGH96粉末高温合金在应变速率为0.001~0.1 s-1,变形温度为1000~1 100℃条件下的热成形性能,建立了FGH96的热变形方程。综合考虑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FGH96合金的变形行为和可加工性的影响,基于动态材料模型建立了应变为0.07~0.5的能量耗散图,根据稳定性判据得到非稳定区,将两者叠加,就构成FGH96的热加工图。根据热加工图确定了实际可行的热变形工艺参数范围。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镍基粉末高温合金FGH95中亚稳碳化物MC'在原始雾化粉末颗粒和经热处理后的尺寸,分布,形态,化学组成及其转变.在热等静压过程中,MC'由稳定的MC转变可形成有害的PPB,采用稳定化热处理可以明显改善MC'碳化物分布和稳定性,使之在热等静压和热挤压工艺中有效消除PPB,提高合金质量。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001]取向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高温拉伸蠕变性能,通过SEM、TEM观察分析了相的形貌演化及合金的变形机理.结果表明:在980~10200C/200~280MPa条件下蠕变曲线均由初始、稳态及加速蠕变阶段组成;在拉伸蠕变期间γ’强化相由初始的立方体形态演化为与应力轴垂直的N-型筏形状;初始阶段位错在基体的八面体滑移系中运动,稳态阶段不同柏氏矢量的位错相遇,发生反应形成位错网;蠕变末期,应力集中致使大量位错在位错网破损处切入筏状γ’相是合金发生蠕变断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采用有限元软件对高温合金IN690管材挤压损伤进行预测,研究挤压速度对损伤的影响规律,得到不同的挤压条件下的挤压阈值。不同挤压速度下损伤的变化随着挤压速度变化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模拟摩擦系数为0.01、0.05、0.1、0.2条件下的损伤,在摩擦系数为0.01时,坯料表面比较光滑,损伤比较轻;摩擦系数为0.2时,表面凹凸不平,损伤严重。  相似文献   

17.
镍基高温合金广泛应用于燃气轮机的叶片、涡轮盘和燃烧室等高温部件.针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服役条件和结构特点,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有限元分析时用热膨胀系数代替正负错配的选择,用柔度矩阵的计算表达单元各向异性,并计算静水压力(hydrostatic pressure)及等效应力(von Mises stress)分布,研究负错配的情况下镍基高温合金在[111]取向上受载时γ’颗粒的定向粗化行为,结果表明γ’颗粒的粗化方向及形态依赖于应力轴取向.  相似文献   

18.
在镍基高温合金等离子弧堆焊过程中引入横向交流磁场,利用磁场的作用来提高堆焊层的性能。在堆焊过程中,调节磁场参数和焊接工艺规范,并对不同参数下的堆焊层进行硬度试验、磨损试验以及显微组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适当磁场参数产生的电磁搅拌不仅可以细化堆焊层金属的组织,而且可以控制堆焊层中硬质相的数量及分布形态;从而改善堆焊层金属的硬度和耐磨性。此外,电磁搅拌还能减小堆焊层化学成分不均匀性,提高堆焊层的塑性和韧性,降低结晶裂纹和气孔的敏感性,提高堆焊层金属的综合力学性能,全面改善堆焊层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The porous superalloy materials with hollow spherical and oriented linear pores were fabricated by means of powder metallurgy using Ni-based superalloy powders. Structure observation revealed that the pores of the porous material exhibited uniform distribution and the pores were of the same size in principle. The sintering necks created between adjacent particles on metal skeleton after sintering. The porosity of the porous material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he addition of pore forming agent, and the holl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