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四川某磷矿规模大,开采深度大,若采用传统的中段溜井倒运的矿石运输方式,中段溜井数量多,倒运环节多,管理难度大,为此,提出高溜井+分支溜井放矿系统方案,对集中溜井布置形式、断面大小等进行设计,并给出防堵塞、装卸矿、首次放矿安全措施。经过1 a多稳定运行,高溜井放矿系统能够有效降低矿石的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为矿山安全高效生产奠定了有效基础,这是化工矿山首次采用高溜井+分支溜井放矿系统的成功实践,对同类矿山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殷越  路增祥  马驰 《金属矿山》2021,49(11):31-36
地下矿山溜井使用过程中,矿石在溜井中运动时在井壁上的初始碰撞对井壁的破坏作用较大,研究矿岩块运动轨迹,确定矿石与井壁的碰撞范围对于井壁的支护具有重要意义。以辽宁某地下矿山溜井为例 ,根据运动学理论,建立了矿岩块运动模型,分析了不同初始运动状态下的矿岩块对碰撞范围的影响,确定了初始碰撞位置的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①矿岩与井壁初始碰撞位置与矿岩进入溜井时速度大小、方向 角以及运动耗时等有关,当溜井结构参数一定时,矿岩进入溜井时的速度大小是一定的,此时速度方向角决定着矿岩对井壁的冲击范围;②随着矿岩块初始运动方向角不断增大,矿岩块与溜井井壁碰撞前的行程逐渐 变短,冲击位置不断升高,井壁受冲击一侧在溜井口以下9.23 m处形成两条对称的弧形斜冲击带;③矿岩运动的随机性会影响井壁损伤程度及范围,同时在矿岩流反复冲击下,井壁受冲击的位置与范围趋向集中是累 积损伤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矿山溜井支护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溜井底部放矿漏斗角对矿石流动性的影响,以金山店铁矿-480~-410 m段主溜井为工程背景,采用PFC2D离散元软件对放矿漏斗角分别为45°、50°、55°、60°、65°的主溜井放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为定量描述不同放矿漏斗角下矿石流动性之间的差异,定义矿石质量流率比为矿石流动性评价指标,分析各放矿漏斗角下的矿石流动性特征,揭示放矿漏斗角对矿石流动性的影响机理。构建溜井放矿相似试验平台,进行溜井放矿相似模拟试验,计算矿石的质量流率比,并将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放矿漏斗角为60°时,矿石质量流率比最大,矿石流动性最好;相似试验与数值模拟所得矿石质量流率比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相似试验结果能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4.
殷越  路增祥  马驰 《金属矿山》2020,49(11):31-36
地下矿山溜井使用过程中,矿石在溜井中运动时在井壁上的初始碰撞对井壁的破坏作用较大,研究矿岩块运动轨迹,确定矿石与井壁的碰撞范围对于井壁的支护具有重要意义。以辽宁某地下矿山溜井为例 ,根据运动学理论,建立了矿岩块运动模型,分析了不同初始运动状态下的矿岩块对碰撞范围的影响,确定了初始碰撞位置的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①矿岩与井壁初始碰撞位置与矿岩进入溜井时速度大小、方向 角以及运动耗时等有关,当溜井结构参数一定时,矿岩进入溜井时的速度大小是一定的,此时速度方向角决定着矿岩对井壁的冲击范围;②随着矿岩块初始运动方向角不断增大,矿岩块与溜井井壁碰撞前的行程逐渐 变短,冲击位置不断升高,井壁受冲击一侧在溜井口以下9.23 m处形成两条对称的弧形斜冲击带;③矿岩运动的随机性会影响井壁损伤程度及范围,同时在矿岩流反复冲击下,井壁受冲击的位置与范围趋向集中是累 积损伤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矿山溜井支护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贮矿高度对金山店铁矿主溜井矿石流动性的影响,以质量流率比作为矿石流动性的定量评价指标,采用PFC2D颗粒流程序构建主溜井放矿数值模型,对不同贮矿高度条件下的矿石流动状态进行模拟分析;基于自主研制的溜井放矿相似试验装置,开展针对性的矿石流动性相似试验,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表明,质量流率比R_w可以定量表征矿石颗粒的流动状态,便于数值模拟结果与相似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贮矿高度与矿石颗粒的流动状态密切相关,随着贮矿高度的增加,质量流率比R_w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贮矿高度为27.5 m时质量流率比R_w达到最大值,此时矿石颗粒的流动性最好;在质量流率比R_w随贮矿高度变化的趋势上,相似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王雄  邱天宁  杨继海 《矿业工程》2023,(1):13-16+40
地下金属矿山主溜井运输系统中,由于贮矿段在放矿过程中持续地受到磨损,研究放矿过程中矿石的运移规律对贮矿段井壁防护具有重要意义。以某金属矿山主溜井为例,利用PFC2D软件建立溜井放矿模型。研究表明在放矿过程中,贮矿段井壁会发生超压现象,位于溜井变截面超压最明显;矿石在溜井中的流态主要呈现整体流和中心流;根据椭球体放矿理论,得到溜井贮矿段井壁磨损区域图,为贮矿段井壁防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将放出混合矿样的中值粒径(d50)与放矿前初始中值粒径(d50')的差值与d50'的百分比定义为中值粒径偏析量(MDS), 并将其作为矿石混合特性的定量评价指标。以湖北金山店铁矿主溜井放矿过程为背景, 借助相似试验与数值模拟, 采用TFe品位在24.75%~59.21%的7种铁矿石, 以及粉矿含量为11%~19%对应的5种颗粒级配, 组成35种不同品位的矿石级配方案, 研究主溜井放矿过程中矿石的混合特性。结果表明: 相似试验与数值模拟所得结果吻合性较高;同一级配方案下, 不同品位矿石放矿计算得到中值粒径偏析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随着入井矿石品位升高, MDS均不断减小, 矿石混合均匀性越高;同一品位、不同级配下, 级配中粉矿含量占比不断增大, MDS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 矿石混合情况首先变好逐渐变差;粉矿含量为13%对应级配方案下, MDS最小, 矿石混合情况最优;MDS能对溜井放矿过程中矿石的混合特性进行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8.
研究大水矿山高深溜井防堵塞及安全放矿技术,对于地下矿山采场高效出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某大水矿山采场高深溜井频繁堵塞为背景,针对矿岩性质、含水率、粒度、吸水性、黏结性等特殊物料性质,结合主溜井深度、底部结构及放矿管理等因素,对主溜井堵塞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主溜井防堵塞及高效运行关键技术方案。首先,结合物料特性及生产条件,对主溜井斜溜槽角度由42°优化至60°,延长重板并对主溜井底部结构进行改造,增加放矿效果;其次,借鉴单环形直孔疏水原理,对主溜井井筒淋水进行治理,从源头解决溜井矿石含水量等问题;最后,提出确定主溜井合理贮矿高度,严格控制入井矿料含水量、矿料粒度并进行合理配比,加强溜井放矿等生产管控措施。改造后,实测主溜井淋水0.4 m3/h,日平均放矿量6 060 t,溜井放矿效率显著提升,可为同类矿山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地下采矿的劳动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艺过程的工班效率,同时也取决于组成该工艺过程各生产工序的完成速度。众所周知,采矿有三个基本的工艺过程:采准切割巷道的掘进;凿岩爆破和从矿块、放矿溜井放矿与运搬。到目前为止,崩落矿石的运出过程仍然是最繁重和能耗最大的。用于将矿石从矿块  相似文献   

10.
传统溜井的漏斗式底部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存在施工周期长、费用高、后期维修不方便、不利于回收等弊端。马路坪磷矿采用钢制框架结构代替钢筋混凝土作为支撑基础和锰钢板制作的六面体料仓作为矿石从溜井过渡到振动放矿机的容器,形成一套新型溜井放矿系统,具有施工周期短、成本低、维修便利、可回收利用、放矿效率可控、方便疏堵等优势,极大地改善地下矿山矿石转运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伽师铜矿位于塔里木古陆块中的古生代前陆盆地,地质构造简单,分为3个矿段、7个矿体。对矿段和矿体的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表明,该矿区砂岩丰富,容矿性好,砂岩顶底板的泥岩充当了良好的隔挡层,石膏层使矿液上流,致使富集成矿,其矿床成因类型属下第三系泻湖相沉积层控型砂岩铜矿床。  相似文献   

12.
杨晓山 《矿业快报》2006,25(7):63-64
从配矿入手,对比分析了各矿石的可磨度及连续5a的产量数据,提出了提升东山选厂产能的技术措施,取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东山的后续生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是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应用较多的一种高效采矿方法,在覆盖岩层下进行放矿,矿石损失贫化大、回收效果差的问题非常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的大量研究集中在放矿理论、结构参数、覆盖层形成和出矿工艺等方面。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中,放矿口尺寸的大小对放矿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是造成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为了进一步研究放矿口高度和宽度对放出矿石量、废石混入的影响,采用单进路单分段 物理放矿模型,进行了12种不同放矿口尺寸的物理放矿实验。结果表明:适当扩大放矿口宽度或降低高度,会增加放出纯矿石量、提高矿石回收率、降低贫化率,且放矿口宽度小于5 m,高宽之比在0.7~1之间时,混入废石率较小。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铜陵矿集区铜矿成矿的模式,结合凤凰山矿田的成矿地质背景,指出铜陵矿集区铜矿成矿模式对凤凰山矿区找矿的指导意义和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5.
根据矿石性质,新疆某硫化铜矿含有有价元素铜、硫,可通过浮选进行回收。为此,进行了铜硫混合—分离浮选流程试验,在磨矿细度-0.074 mm占60%,调整剂为水玻璃且用量为350 g/t,捕收剂为Z-200且分段用量为(35+25)g/t,石灰用量为2 000~3 000 g/t的条件下,经1粗2扫2次精选得铜硫精矿,再进行1粗1扫2次精选铜硫分离得到了铜品位为23.55%、回收率为93.76%的铜精矿和硫品位为38.84%、回收率为52.37%的硫精矿,试验技术指标理想。  相似文献   

16.
崩落矿石块度对放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志根  吴爱祥 《矿业快报》2006,25(10):10-12
从散体力学的角度,分析了矿石块度大小、粗颗粒矿石含量对抗剪强度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深入研究了放矿过程中崩落矿石块度对放矿规律及放出体大小的影响,得出了矿石块度组成是影响放出体形状和大小的重要因素的结论,对现场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团箕山低品位难选铜钼矿石进行了可选性试验研究,介绍了铜钼混合浮选工艺和铜钼混合精矿分离浮选工艺的确定,以及经济合理的技术指标情况。  相似文献   

18.
以河南地区石英型萤石矿和方解石型萤石矿为研究对象,进行一段磨矿-中矿顺序返回、二段磨矿-粗精矿再磨和二段磨矿-高品位中矿再磨等不同分选工艺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石英型萤石矿宜采用二段磨矿-高品位中矿再磨工艺,既使得粗磨条件下富连生体颗粒得到解离,又减弱了已经解离的萤石颗粒被进一步过粉碎。石英型原矿经过分选后能获得Ca F2品位为97.12%,回收率为91.10%的精矿产品。方解石型萤石矿宜采用一段磨矿、中矿顺序返回工艺,避免了方解石因再磨过粉碎后在精选过程中积累循环后恶化分选指标。方解石型原矿分选后,可获得Ca F2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97.60%和85.01%的精矿产品,其中Ca CO3品位为0.59%。  相似文献   

19.
庙沟铁矿通过挂帮矿回采以破解矿石缺口问题,但挂帮矿矿体形态复杂且夹岩多,不同矿体之间矿石性质差异较大,且同一矿体的不同位置矿石可选性也有较大差别。通过对挂帮矿可磨可选性的研究,确定矿石选别指标,结合采场408水平以下2#矿体矿石性质,以最终确定综合配矿指标。  相似文献   

20.
李晓明 《现代矿业》2012,(8):18-20,23
以铜山5#矿体开采工艺设计为工程实例,采用价格法计算了经济合理剥采比,分析了露天采场边帮构成要素,其中台阶高度和最终边坡角是露天采场边坡构成要素最主要的参数,并进行了开采工艺设计,为类似露天采场开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